王超
[摘要]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高速發展和運行的當下,短視頻易于傳播、制作簡單、生動有趣的特點迎合了當代青年學生的喜好,在學生心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近年來,各高校通過微信視頻號,展示學校風采、聚焦熱點動態,不斷發揮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勢,助力高校思政教育的長遠建設和發展。
[關鍵詞]微信視頻號;微信公眾號;思政教育
隨著融媒體和5G時代的不斷發展,短視頻愈發成為內容創作的重要形態。2020年1月,在短視頻市場整體趨于穩定的情況下,騰訊在微信推出了微信視頻號,這為高校在融媒體背景下講好校園故事、展現高校形象提供了新的平臺,為校園傳播注入了新的活力。對高校而言,借助短視頻平臺構筑宣傳陣地意義重大,深入挖掘微信視頻號等網絡平臺的育人功能和價值,是對高校傳統思政教育工作的補充,有利于思政教育效果更加深入人心,使高校官方微信視頻號成為高校另一張生動的校園名片。
一、利用微信視頻號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隨著微信上線視頻號這一功能,國內大部分高校陸續開通官方微信視頻號并投入運營,進一步整合了高校在新媒體傳播等方面的資源。而隨著用戶量和使用率的不斷攀升,微信視頻號在短視頻領域逐漸占據重要地位,成為當代大學生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和開展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陣地。
(一)高校思政類微信公眾號建設的需要
2021年5月,為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對高校思政工作的促進作用,推動高校公眾號成為思政教育的有效載體,聚焦高校思政工作時代特點和高校師生現實需求,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對重點建設一批優質高校思政類公眾號工作進行安排部署。高校官方微信公眾號具有教育宣傳、價值引領和服務交流等功能,高校微信公眾號賦能思政教育是一種切實有效的創新舉措,更是高等學校思政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趨勢[1]。而作為微信公眾號的重要功能的視頻號,將更有利于提升微信公眾號的創新性和互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滿足學生的社交需求
5G網絡的飛速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為短視頻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尤其是手機上諸多剪輯App的存在,讓原本專業化的視頻拍攝、剪輯等工作門檻降低。短視頻用戶即使沒有專業團隊和拍攝剪輯經驗,也依然可以實現視頻作品的制作和傳播,這為喜好新鮮事物的青年學生提供了自由創作的空間,吸引廣大青年駐足短視頻平臺。同時,相較于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強調娛樂性,微信視頻號更加強調社交屬性。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并樂于表現自己,相對文字和圖片等表現形式,視頻所能表現的內容更豐富,其形式也更加新穎,所以微信視頻號更能吸引當代大學生的關注,也更有利于高校開展思政教育。
二、高校微信視頻號在思政育人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微信視頻號的出現,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便捷、更直觀的交流平臺,有助于實現傳統的教育模式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這種可視化的方式豐富了教育渠道,也進一步擴大了思政教育的影響力。雖然高校利用微信視頻號開展思政教育確實具有較大的優勢,但在實際運營和管理過程中也存在些許不足,須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重視。
(一)平臺定位不清晰,媒介融合有待提高
通過1—2年不等的運營周期來看,現今眾多高校微信視頻號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遠遠低于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平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各高校雖然重視對微信視頻號的建設,但對其平臺定位并不清晰。多數高校把微信視頻號作為學?,F有宣傳渠道的一個補充,在發布作品時經常存在簡單復制粘貼微博、抖音等平臺內容的情況,并沒有充分發揮視頻號這一平臺的特有優勢,導致部分學生在發現視頻號與其他平臺內容雷同的情況下取關。這種缺乏清晰定位和發展規劃的情況,也導致高校微信視頻號發展稍顯滯后。二是微信視頻號雖然脫胎于微信公眾號,但在實際運營過程中諸多高校往往忽視了兩者的內在聯系,并沒有發揮出微信公眾號本身的引流作用,并且對視頻號存在認識差異和缺少全局考慮,導致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視頻號的媒介融合方面考慮不全面。在新媒體時代,要想不斷提升微信視頻號的影響力和傳播力,媒介間的功能互補和資源共享是很有必要的。
(二)團隊專業化程度不高,內容吸引力不足
據筆者了解,目前各高校的微信視頻號運營團隊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學校黨委宣傳部的教師,一般擔任指導老師;二是學生團隊,一般由學生組織或學生社團的志愿者組成,分各個部門或工作組開展工作。因為前期已有微博、微信等新平臺運營的經驗,所以各高校在視頻號的運營建設上通常會沿用之前的做法。但這也存在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受制于人員數量和能力素養,現有視頻號的運營團隊大多是從原來微信或者微博的運營團隊中剝離出來的,有些高校甚至直接在微信運營團隊中建立一個視頻號工作組,這就導致高校微信視頻號的運營總處于一種難以為繼的狀態。二是視頻號畢竟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要在短時間內了解、熟悉并能掌握其運行機制,對運營團隊的要求極高。黨委宣傳部教師日常工作較多,學生團隊人員流動性較大,且受制于自身的理論素養和新媒體運營能力,容易出現人才斷層的情況。在這兩個主要問題的影響下,高校微信視頻號不管是從欄目設置、文稿撰寫、視頻拍攝及剪輯等方面來看,專業化水平都有待提高。
(三)品牌特色不鮮明,師生參與度不高
隨著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各色各樣的新事物和新現象層出不窮,如果各高校難以跟上新媒體發展的步伐,那注定會被其淘汰和吞噬[2]。據筆者了解和比較發現,大部分高校在微信視頻號內容制作上存在缺少品牌特色、主題不突出等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在內容生產、主題創作、拍攝手法上存在相互模仿、趨于同質化等情況。例如,抖音上出現某一熱點短視頻,部分高校就開始爭相模仿,美其名曰某某話題的某高校篇,其背后體現的是運營團隊內容策劃能力的不足,缺少打造學校自身品牌和特色的勇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視頻號中涉及思政教育的內容更是少之又少,更別提經過系統規劃和細致策劃的思政內容了。另外,在運營者腦海中總存在著這樣一種想法:因為線上人數較多,所以線上思政教育的效果就一定比線下的效果好。這其實是個相對的概念,以微信視頻號為例,參與視頻制作運營的主要是部分師生群體,相較于線下的活動,師生直接參與進來的機會是較少的,大部分師生已經由原來的活動直接參與者變成了視頻受眾。這種身份和角色上的轉變帶來的影響使師生不易產生共鳴,從而導致師生對視頻號的關注度和重視度下降,進而弱化視頻號思政教育功能。
三、高校微信視頻號思政育人成效提升的策略
依靠微信公眾號龐大的用戶數量,微信視頻號自上線起就迅速成長為與微博、B站、微信等平臺并駕齊驅的高校宣傳思想文化的主陣地之一。雖然各高校也逐漸有意把微信視頻號打造成為高校網絡思政和文化育人的新陣地,但高校利用短視頻平臺開展思政教育尚且處于探索階段,所以在了解和總結微信視頻號開展思政教育的優劣勢后,高校應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微信視頻號建設,唱響主旋律、講好校園故事。
(一)突出思想引領,搶占輿論高地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這也導致學生的思想較易受到外界影響。以往高校思政工作者主要使用易班、QQ、微博、微信等線上平臺開展思政教學,但思政工作者普遍以說理教育的方式為主,跟學生之間缺少長期有效的交流互動,最終導致這些平臺變為發布通知公告的工具,思政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但短視頻的崛起和風靡,為高校思政工作者打破這種教學困境提供了可能。高校在運營微信視頻號的過程中要發揮好平臺的優勢,一方面緊密圍繞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立德樹人等工作,積極展現學校奮發有為的發展勢頭和師生勤學努力的精神面貌,在大力宣傳學校良好形象的同時,傳遞主流價值觀和正能量,牢牢把握輿論導向;另一方面,高校視頻號的定位也應以著重為師生做好服務,開設和培育讓師生喜聞樂見的版塊和欄目為主,例如,做好防范校園電信網絡詐騙、大學生身邊榜樣等主題的視頻作品創作,通過生動活潑的視頻畫面講解思政教育內容,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創新性、互動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創新工作機制,打造專業團隊
全媒體時代的來臨,網絡思政因成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式而備受關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而要實現“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標必然離不開網絡思政的積極參與。所以,近年來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在積極主動地適應發展形勢,與時俱進地轉變工作思路,牢牢抓住網絡這一重要陣地,通過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平臺積極拓寬思政育人渠道,力圖構建網絡思政育人的新格局。例如,各高校都在積極構建融媒體矩陣,學校、學院、師生等群體通過多層次、多渠道的方式加入融媒體矩陣運營和管理中,提高網絡思政成效。微信視頻號的運營也應積極融入高校網絡思政育人工作當中,從而拓展微信視頻號平臺的廣度與深度。并且從近年來各高校的微信視頻號運營情況來看,成效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運營團隊的水平和能力,所以各高校理應建設一支政治信仰堅定、理論知識扎實并且熟悉新媒體運營的專業化團隊。為此,人員組成就不應該僅局限于宣傳部教師和學生社團成員,高校應該廣泛吸納有想法、有能力的師生加入團隊中來,并且高校要定期邀請專業人士為團隊進行培訓、多組織運營團隊參加新媒體類型的交流學習會,提升團隊的業務水平和創造力。
(三)注重內涵建設,突出時代特征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對事物的新鮮感和關注度往往難以維持,這就要求微信視頻號產出的作品既要有貼合時事的時效性,也要有滿足交流和分享需要的社交性,這也是高校不斷提升微信視頻號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環節。因此,高校微信視頻號在平臺運營、內容產出、效果反饋等各方面要進行優化創新,結合學校自身優勢講好校園故事、打造特色品牌、樹立學校形象。高校微信視頻號的運營團隊應該精準地把握住青年學生的閱讀習慣、心理訴求,以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創作出一些學生想看并愿意轉發的優質作品。但同時運營團隊也應充分考慮視頻作品的思政性,將思政教育理論知識、價值觀念引領等融入作品內容中,結合青年學生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豐富思政教育維度,引領廣大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新媒體社交已發展為青年學生重要的生活方式,所以各高校更應盡快搶占思政教育高地、引領輿論導向,打造“有態度”“有厚度”“有溫度”“有深度”的網絡文化育人體系,實現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
四、結語
在人手一部手機,每個人都是行走的傳播載體的當下,微信視頻號的出現進一步拓寬了思政教育的渠道、豐富了思政教育的手段。但高校思政工作者也應該意識到,視頻號的出現對高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大學是青年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階段,如何在現有思政類微信公眾號良好運行的基礎上,巧妙靈活地把微信視頻號運營起來,為高校思政工作注入新活力,也將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和解決的命題。
[參考文獻]
[1]鐘亞楠.共青團中央:善用新媒體凝聚青春力量[J].中國記者,2022(06):27-29.
[2]陳恬,孫明輝.短視頻時代高校輔導員網絡育人工作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0(23):5-6.
[3]孟梅.視頻號:立足微信生態未來可期[J].中國報業,2020(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