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彤彤

[摘要]隨著學術傳播的移動化、視頻化發展,短視頻成為科技期刊探索視聽化表達的主要場域。文章對科技期刊的視聽內容建設情況展開研究,從時間維度進行審視,解讀視聽內容傳播的時空偏向、以時間單位衡量的學術閱讀和時間驅動下的學術生產機制,指出視聽化手段的引入推動科技期刊在學術生產、學術傳播、學術閱讀上的革新,表現為傳播內容的可見性、閱讀內容的可讀性與生產內容的可得性,并提出人工智能技術加持可為科技期刊視聽內容產能不足提供破局之道,以推進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視聽內容建設;科技期刊;短視頻;學術出版;出版融合;人工智能
信息技術的迭代升級驅動著傳媒產業格局的重大變革。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自此媒體融合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1]。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已成大勢所趨,由此學術內容的生產與傳播模式應跳出傳統媒體的本位,運用全新的互聯網思維,實現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在日新月異的學術傳播圖景中,視覺媒介的獨特傳播價值得以彰顯,圍繞科學實驗、科技成果和科學思想的通俗化、視聽化表達,已構成國際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趨勢[2]。對國內科技期刊而言,立足于圖像轉向的視聽內容建設自然也是開展探索與實踐行動的一大熱點方向,可提升科技期刊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力、生命力、影響力。
目前,科技期刊的學術視頻多采用短視頻的形式。盡管關于短視頻之“短”尚未形成統一、明確的定義,但其在時長方面無疑有著一定的邊界,而憑借短小精悍的體量,短視頻在用戶時間爭奪戰中表現強勢。QuestMobile發布的《2021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大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短視頻使用時長已超越即時通訊,以25.7%的用戶使用時長占比在我國移動互聯網各行業中居于首位,增長勢頭迅猛[3]?!?023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網絡視聽用戶規模超過即時通訊成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同比增長7770萬,短視頻正成為拉動視聽新媒體行業增長的重要賽道和強勁引擎之一[4]。文章從時間的維度切入,解讀視聽化的呈現方式在學術領域的引入邏輯與應用模式,以期推進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的深入發展,進而推動知識內容在先進技術支撐下的擴散與交互,助力科技期刊的發展與繁榮。
一、科技期刊視聽內容建設概念
互聯網與新媒體技術的飛速演變與廣泛應用,帶來信息傳播渠道的拓展與表現形式的更迭,并于近年呈現移動化、視頻化、互動化的發展趨勢。在媒體融合發展背景下,視聽化手段的引入成為國內外科技期刊適應新媒體語境的數字化革新之舉。近年來,我國科技期刊接連開通微信視頻號、抖音號。這些舉措順應了新媒體受眾不同于以往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訴求,實現了抽象科學知識的動態化、可視化呈現,有助于提高學術內容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效率,助力學術思想的傳播與交流。
視聽內容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主要指聲像文本(包括視頻摘要、增強視頻等),廣義上包括純視覺文本(包括靜態2D圖像、動態3D圖像等)和純聽覺文本(包括音頻摘要、播客等)[5]。文章從廣義的角度進行探索,即考察內容涵蓋了相關的純視覺文本、純聽覺文本與聲像文本,主要包括常見的四類視聽內容:一是論文增強型,即就論文中具體的實驗操作流程、實驗數據、實驗結果等提供視聽化的補充材料,形成對論文內容的延伸;二是視聽摘要型,即對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結論和潛在價值等進行視聽化演示,發揮導讀功能;三是會議活動型,即推送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等活動的視聽版本,進一步推動學術交流;四是科普介紹型,即以視聽化手段助力科研成果的大眾普及和應用轉化,打破專業科學知識的擴散壁壘。總體而言,無論是否有明確、明顯的論文指向性,不同內容特征的科技期刊視聽內容在視覺化補充、立體化延伸與形象化解釋方面[6]普遍表現突出。同時,層次化的視聽內容有益于兼顧不同學科背景和專業素養的用戶的差異化知識需求,達成專業價值與普惠價值的平衡。
目前,國內外圍繞科技期刊視聽內容建設的研究主要從應用模式[7]、采用效果[8]、優化策略[9]等方面展開。相較而言,國內科技期刊視聽內容建設起步較晚,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均不夠成熟,相關研究主要基于對國外經驗或國內案例的觀察與調研,體現為以下兩大落腳點:一是對視聽內容建設的制作技巧予以指導,二是對視聽內容建設的提升路徑進行思考[5]??偟膩碚f,早期國內相關研究基本集中于具體實操層面,論述內容以視聽內容制作規范、技術指標等流程和細節為主,核心訴求是為初涉這一領域的科技期刊工作者提供指導建議。而近幾年,國內相關研究的重點不再囿于實操規范層面,已逐步過渡至對現象的觀察和對規律的把握。這種轉變的背后映射出學者對視聽內容應用前景的共識,而這份共識里無疑蘊含著對視聽內容建設之于學術出版的價值考量。如何理解科技期刊視聽內容建設所形成的傳播現象及其背后彰顯的傳播價值?傳播偏向理論或可提供一種解讀的視角。
二、視聽內容傳播的時空偏向
根據加拿大傳播學者英尼斯的傳播偏向理論,媒介的傳播因其物質技術特性而具有時空上的偏向,偏向時間的媒介易于長久保存但不利于運輸,適于控制時間跨度;偏向空間的媒介易于遠距離運輸但難以長久保存,適于克服空間障礙,這種時空偏向性因此與人類文明的發展相掛鉤。然而,新興媒介所呈現的傳播偏向性儼然超出了英尼斯的理論范圍[10],面對該理論“失靈”的問題,孟林山、趙永華以媒介哲學本質的思考為基礎,展開對傳播偏向理論分析路徑的擴展與延伸,指出應基于總體場角度探索媒介的內在屬性(物質域和意識域)如何與其外在屬性(時間和空間)相互作用[11]。在此邏輯下,互聯網媒介物質域層面對其空間屬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空間的“解壓縮”上,對時間屬性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時間的“封存位移”上。
就互聯網空間中的視聽媒介而言,其空間屬性表現兩大特點:一是信息活動空間的“解壓縮”,即信息的收集、存儲與傳播克服了物理空間的限制;二是用戶空間的“解壓縮”,即用戶接收和處理信息時不再受限于特定的物理空間場景與視野范圍。研究表明,近半數科研人員偏好移動文獻閱讀[12],科技期刊視聽內容所投射的這種“去物理空間化”趨勢同樣是對當前移動化學術閱讀需求的響應,其中優秀的學術會議和專家講座類視頻更是備受推崇[13]:對無法實地參與其中的用戶,會議活動類視聽內容提供了遠距離的學術交流“在場感”。
在時間屬性方面,視聽媒介亦表現兩大特點:一是信息存儲能夠實現技術上和理論上的“永久封存”,即數字信息具有妥善的轉化、存儲、備份等機制;二是信息的使用能夠實現“時間位移”[14],即享有時間賦權的用戶可自行安排信息的使用時間。新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學術信息可隨時隨地被接收、下載并收聽收看,而視聽內容的優勢體現在其對“進、退、暫停、倒放、倍速播放、循環播放”等調動播放節奏與進度的動作的許可。這意味著用戶具有完全掌控和靈活操作時間軸的位移自主性。以專業外科手術視頻這類論文增強類視頻為例,臨床實踐操作、手術技巧等不僅能以直觀、清晰、準確的畫面呈現,還能滿足用戶隨時反復觀看并與同行進行交流的訴求[15]。這無疑是實地進修、現場觀摩所無法提供的學習條件與學術環境。
綜上所述,通過突破空間和時間兩個層面的限制,視聽內容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時空平衡”。以往學界研究在分析采用效果時往往也會提及其相關表現,但少有聚焦并進一步探析媒介技術特征及其作用機制的嘗試。以時空上的平衡來承載專業、準確的知識信息并配以動態、豐富的表現形式,正是學術傳播在新媒體環境下的亮點所在。就此而言,科技期刊的視聽內容建設或許并不完全是移動化、視頻化發展方向下含有被動意味的順勢而為,而是抱有積極性、進取心的一種乘勢而上。
三、以時間單位衡量的學術閱讀
需要注意的是,前文所述的“時空平衡”實際上僅在純粹的理論層面成立,從媒介為“物質域/意識域復合體”這一本質出發,相關論述還應充分考慮意識域對互聯網傳播的時空屬性的能動影響。歸根結底,時間的賦權打破的僅是主觀時間因素對人的限制,但無法實質地改變其外在客觀時間的一維不可逆特性,后者因此成為決定互聯網傳播偏向性發展方向的“限速因子”,并在其對互聯網及其媒介環境下的文化發展的作用下,促使互聯網傳播偏向性呈現為“空間極限下的時間偏向”[16]。數字技術不斷沖擊印刷文字的主導地位,并將多元的感官元素融入個體的知識生成[17]。
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的視聽內容建設不僅是傳統文字成果的視聽化呈現,其轉化關乎科學研究整體[18]。這意味著科技期刊制作理念不能簡單搬用學術論文或商業影視作品的思維和方式[19],而必須遵循自身制作規律,其中,對時間元素的把控是值得關注的要點。
2006年,致力于以科學實驗視頻來呈現研究過程和成果的Journal of Visualized Experiments(簡稱為JoVE)正式創刊。作為全球首家視頻出版期刊,該刊的意義不僅在于使視頻出版成為可能,還在于其制訂的標準視頻格式可成為視頻出版的行業規范,為其他出版物提供參考。在JoVE關于技術規格的指南中,視頻的總運行時間被規定為“15分鐘或更少”[20],較為寬裕的時間限定有助于生動、完整地呈現尖端實驗的復雜細節??茖W傳播中的視聽內容當然并非必須奉行這一時間標準,但JoVE的規定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長”視頻在學術交流與討論中的價值,即以較為充分的可視化內容來確保研究方法與技術的可復制性。2014年,中國科協組織開展“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動,要求微視頻作品時長為30秒至20分鐘[21],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微視頻之“微”似乎同樣不夠“短”。直至近年來,短視頻成為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新風口,新興平臺引領新的傳播潮流,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與習慣亦隨之改變。2019年,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技館等四機構聯合字節跳動發起“DOU知計劃”全民短視頻科普行動[22],以新技術推動科普工作。這映射出短視頻內容版圖的不斷擴大,“泛知識”內容儼然成為該領域布局的新增長點[23]。
在短視頻社會化時代,學術傳播同樣迎來新生態,其重要趨勢之一便是視聽內容在時長上的整體性大幅度壓縮。這些視聽材料或是聚焦論文導讀與思路解析,或是關注行業熱點并提供專家視角,其共同點在于將經過提煉、整理的關鍵知識點在較短時間內予以篇幅簡短但信息豐富的形象化表達,使得前沿、艱深的學術信息亦可為用戶提供簡潔、輕盈的閱讀感觀,由此成就學術內容的深入“短”出。而與這一學術傳播趨勢相伴而生的是科技期刊相關視聽內容欄目標題的新命名規則,如中國激光雜志社的“五分鐘光學”、《出版與印刷》的“五分鐘學出版”、《網絡與信息安全學報》的“5分鐘讀懂論文”、《電網技術》的“精選100秒”、《電氣工程學報》與《機械工程學報》的“論文100秒”等,這些科技期刊不僅借助文字標題直觀揭示視聽內容的時長,更以欄目的形式固定下來,從而形成以時間單位來計量的學術閱讀新模式。
盡管一些微信公眾號文章具有“全文××字,閱讀約需N分鐘”等提示,但圖文閱讀的節奏往往因人而異,這類提示語句大多只可用于參考。相較而言,視聽內容在生成之際即同步鎖定時長,閱讀的起止點因此得以明確。在新媒體語境下,學術界蔚然成風的“時間單位式標題”正是科技期刊向新時代用戶發出的一個確切信號,意味著用戶可以展開更為精準的閱讀規劃與時間管理,將學術視聽內容融入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從而使得學術閱讀以更合適、合理、可控、可行的方式嵌入日常生活,而這正是學術閱讀場景重構的意義所在。
四、時間驅動下的學術生產機制
出版以知識的生成(生產及傳播)為基本內涵,而知識的生成方式離不開技術的影響。因此,以何種技術媒介生成知識是出版業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必須直面的問題。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數與網”,信息技術為學術出版的數字化遷移提供了核心動力,同時也帶來融合發展的技術新考驗。
就科技期刊視聽內容的生產而言,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技術與日趨完備的攝制硬件和剪輯軟件提供了物質技術基礎,其低準入門檻也使得具備一定媒介素養的非專業人士同樣可以成為視聽內容影音素材的創作者與生產者,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創作者僅憑借“入門級”的基礎顯然無法打造出真正高品質的視聽內容??萍计诳陂_展相關服務時,前期往往在硬件設施方面成本較高,后期制作又面臨專業化技術人才匱乏等難題[24],即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制作流程上的工序要求依舊導致內容產能難以得到保障。針對這一問題,有學者從制作主體的角度出發,提出在編輯部組建專業制作團隊之余,鼓勵科研人員自制并引入第三方服務商提供視聽資源[25],即協同多元主體的制作力量,聚合多方的內容資源,由此提高科技期刊的視聽內容產能。在引導用戶自制方面,常規征稿型如《測繪學報》入駐抖音短視頻平臺并邀請作者錄制短視頻,創意活動型如《中國科學》雜志社于2022年6月發起科技短視頻大賽,以期讓科技成果活起來[26],但總體而言,用戶自制的視聽內容質量普遍不高。在引入第三方服務商方面,國外學術界的經驗更為豐富,根據相關專業機構提供的視頻摘要兼圖文摘要服務信息(見表1)[27],一個三分鐘以內的短視頻價格高達萬元,而且可能視頻制作時間較長。此類視聽內容制作服務的出品大多有質量保障,但普遍存在費用高、周期長等問題,這無疑是科技期刊在借助第三方服務商進行視聽內容建設時持觀望態度的重要原因。
那么,時間驅動下的學術生產機制如何形成突破?在以智能、數據、算法、算力等為核心要素的智媒時代,人工智能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2020年,北京智譜華章科技有限公司(簡稱智譜·AI)旗下的AMiner團隊推出“秒讀論文”服務:通過人工智能秒讀論文技術,對深奧的學術論文進行自動、快速地解讀和內容抽取,并生成形象、直觀的可視化論文解讀視頻,即基于深度學習算法,通過建立序列評分模型,實現論文的語義抽取與圖表識別,形象闡述論文研究的背景意義、方法過程與研究結論[28]。這意味著科技期刊視聽內容不僅有益于快速閱讀,其本身也能夠實現快速生產。智譜·AI學術服務中心負責人劉麗指出,傳統的視頻制作方式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進行準備、協調、統籌,而“秒讀論文”將智能技術與人工相結合,實現視頻的短平快生成,且成本僅為傳統制作方式的20%,達成了視頻效果與制作成本的最佳平衡。
盡管相當一部分科技期刊視聽內容依托于具體的科研成果或會議活動而生成,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必然具有依附性。以論文摘要為例,從印刷時代到數字時代,其檢索功能逐漸讓位于篩選功能[29],正如劉麗提及“秒讀論文”相當于一種“泛讀”,可吸引感興趣的用戶找到原文進一步“精讀”,即印證了論文摘要在新場景下日益凸顯的篩選意義??梢姡m然視聽摘要依舊以論文為內容核心,但是也具有作為獨立的學術材料的閱讀價值,JoVE的案例更是證明,經過同行評議的非文本文件同樣能夠得到學術團體的認可[30]。視聽內容建設不只是關乎科技期刊發展路徑的一道附加性的亮點,而很可能是牽涉整個學術出版格局變遷的核心要素。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視聽內容的生產力必須有所保障,而時間驅動下的學術生產機制引入人工智能的本質便在于控制時間、加速生產。事實證明,這一思路具有可行性:劉麗表示,制作時間的縮短與制作成本的相應壓縮,有力地驅動了論文視頻化的批量生產,不少期刊的視頻化虛擬專輯由此誕生,而這投射出科技期刊數字出版的新趨勢。
五、結語
隨著信息技術的持續演變、傳播形態的不斷變遷,作為科研成果交流平臺的科技期刊,需要對當前的數字出版圖景予以積極響應,探索出一條適應新媒體語境的發展之道。文章基于時間視域對科技期刊的視聽內容建設進行審視,發現技術的應用正在不斷革新學術生產、學術傳播、學術閱讀等。如果說傳播偏向理論揭示的是信息傳播層面的時空壓縮,對學術傳播而言,即為學術內容的可見性,那么以時間單位為題眼的新命名規則所彰顯的則是信息內容本身的高質量壓縮,對學術閱讀而言,即為學術內容的可讀性,而制作時間的壓縮意在驅動信息內容的高效生產,對學術生產而言,即為學術內容的可得性,這也是當前科技期刊視聽內容建設的主要瓶頸??萍计诳源藶榘l力方向,抓住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發展機遇,有助于推動視聽內容建設的全方位發展,構建全面、立體、動態的學術傳播模式,促進自身在新時代的轉型升級與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杜燕.中國媒體步入融合新紀元 超大型媒體集團將涌現[EB/OL].(2015-05-18) [2023-08-21].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2015/05-18/7284562.shtml.
[2]陳莉.中國科技期刊視聽化狀況及其提升路徑[J].編輯學報,2019(03):308-312.
[3]QuestMobile.QuestMobile2021中國移動互聯網年度大報告[EB/OL].(2022-02-23)[2023-08-21].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803739.
[4]《2023中國視聽新媒體發展報告》發布: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12億[EB/OL].(2023-06-22)[2023-08-21].https://news.cctv.com/2023/06/22/ARTIjwLK2e0l60C7KlbhRaOY230622.shtml.
[5]王國燕,金心怡.國際學術期刊的視聽內容建設與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04):446-452.
[6]趙鑫,李金玉.我國科技期刊短視頻營銷推廣的現狀、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08):915-922.
[7]BERKOWITZ J. Video abstracts,the latest trend in scientific publishing[EB/OL].(2013-02-06)[2023-08-21]. https://www.universityaffairs.ca/features/feature-article/video-abstracts-the-latest-trend-in-scientific-publishing/.
[8]ZONG Q J, XIE Y F, TUO R C,et al. The impact of video abstract on citation counts: evidence from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New Journal of Physics[J]. Scientometrics, 2019(03): 1715-1727.
[9]FERREIRA M,LOPES B S,GRANADO A,et al.Audio-Visual Tools in Science Communication: The Video Abstract i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J].Frontiers in Communication,2021(06): 1-12.
[10]胡晚婷.論網絡媒介的傳播偏向:對伊尼斯傳播偏向論的推進[J].新聞研究導刊,2016(15):3-4,2.
[11]孟林山,趙永華.英尼斯傳播偏向理論的拓展:基于對媒介哲學本質的思考[J].國際新聞界,2021(07):125-138.
[12]占莉娟,方卿.學術論文移動出版服務科研用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出版發行研究, 2018(06): 29-33.
[13]董敏,劉雪梅.醫學電子期刊視頻欄目出版現狀及規范化調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02):153-158.
[14]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15]劉昱菡,汪挺,陳小宇,等.臨床外科類期刊依托互聯網多媒體技術創建手術類欄目的實踐與展望[J].編輯學報,2012(04):374-375.
[16]趙永華.互聯網的傳播偏向性:空間極限下的時間偏向[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6):130-137.
[17]孫瑋.論數字技術的出版風暴:一種技術哲學的視域[J].現代出版,2022(01):19-29.
[18]PLANK M,MOLNAR A D,MARIN-ARRAIZA P. Extending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The Popular Science Video Workshop[EB/OL].[2023-08-21].https://library.ifla.org/id/eprint/1776/1/242-plank-en.pdf.
[19]趙鑫,劉娜英.價值接受模型視野下科技期刊視頻出版創新路徑及實施對策[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12):1274-1280.
[20]JoVE. JoVE 作者提交的視頻[EB/OL].[2023-08-21]. https://www.jove.com/cn/authors/publication/author-submitted-video.
[21]通知:2014年“公眾喜愛的科普作品”推介活動[EB/OL].(2014-07-24)[2023-08-21].http://tech.sina.com.cn/d/2014-07-24/16339514963.shtml.
[22]四機構聯合字節跳動發起全民短視頻科普“DOU知計劃”[EB/OL].(2019-03-22)[2023-08-2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28685854883370483&wfr=spider&for=pc.
[23]2021短視頻內容產業年報①:十大產業觀察 | 之媒重磅首發[EB/OL].(2022-01-24)[2023-08-21].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c1MDI4Mg==&mid=2247487928&idx=1&sn=4cb79137f9bf2a5e45777b5e80759d50&source=41#wechat_redirect.
[24]李鵬,卜延明,夏爽,等.視頻技術在中華醫學會系列期刊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6(03):292-295.
[25]張家瑞.高校學術期刊自媒體平臺視聽內容建設探究:以C9聯盟高校學報微信訂閱號為例[J].出版廣角,2020(04):49-51.
[26]中國科學雜志社.讓科研成果活起來!科技短視頻大賽征集令[EB/OL].(2022-06-14)[2023-08-21].https://mp.weixin.qq.com/s/PBw4nVzaqjN0ToO5qgRdw.
[27]習妍,孔麗華,郎楊琴,等.信息傳播技術在科技論文中的應用:圖文摘要、視頻摘要及播客的制作[J].科研信息化技術與應用,2018(06):47-55.
[28]中國科學信息科學.重磅:SCIS推出AI秒讀欄目,助你秒懂科技論文[EB/OL].(2020-12-03)[2023-08-21]. https://mp.weixin.qq.com/s/hA2Sza_3sijM431vsJ5HIw.
[29]喻琪琛,王曉光.科學論文摘要語義增強形式調查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7(08):8-15.
[30]李苑.視頻實驗期刊(JoVE):視頻出版的啟示[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09): 1157-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