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摘要]數字孿生指充分利用物理模型、傳感器更新、運行歷史等數據,集成多學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過程,在虛擬空間中完成映射,從而反映相對應的實體裝備的全生命周期過程。數字孿生技術因其全生命周期、準實時、雙向的特點在工業應用領域展現價值特色,在新聞傳播領域也逐步被應用在新聞生產各個流程中,從而推動整體傳媒生態的更新優化。其主要表現為:連接模式的新形態、新聞生產新形態、媒介形態的新想象。
[關鍵詞]數字孿生;傳媒業態;新聞生產;媒介形態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因此,各行各業要重視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實現對產業的數字化改造與升級。數字孿生實際上就是在基于實體考察的基礎之上,借助歷史運行數據和物理模型等制造出實體的數字模型,通過對模型的觀測與監控實現對實體的優化與調整。Michael Grieves教授于2002年率先提出類似數字孿生的相關概念—信息鏡像模型。隨著數字孿生技術的價值逐漸顯現,其在智能制造領域成為熱門話題之一。
目前,數字孿生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在工廠制造、交通管理、智慧醫療等諸多領域,得益于數字模型對物理實體的高效分析、診斷、仿真與控制,各領域生產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在新聞傳播領域,數字孿生技術展現其獨特的應用價值,也產生了一系列的應用實例—數字孿生主播、虛擬演播廳、數字孿生場景。傳統的研究認為,媒介具有時空和感官操縱能力,記錄型媒介跨越時間,傳輸型媒介跨越空間[1]。媒介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更加追求其對時間與空間的綜合把控,數字孿生技術為媒介的沉浸式與交互性發展提供了基礎架構。
一、數字孿生重塑人際連接關系
有關媒介的定義,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層面的解釋。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訊息”的著名觀點。施拉姆認為媒介是傳播和擴散信息的重要工具。從以上兩種觀點中能夠得出:媒介既是傳輸工具,又是符號環境。媒介在社會信息的傳輸過程中起到擴大信息覆蓋面與影響力的基礎作用,同時又通過物質、觀念、能量的傳遞重新塑造人、媒介與環境之間的連接關系。而媒介進化過程中媒介形態的不斷變化影響著這種連接關系的形式。數字孿生技術為這種連接關系提供技術性改造因素,互動性和中介性為其顯著特征。
(一)技術改變人際連接模式
傳統的研究認為在人、媒介與環境三者的關系之中,人處于中心點,肯定了人的主體性地位。而在數字孿生技術的影響下,這種主體性得到了意義的擴充與發展。基于數字孿生技術,新的技術身體可以幫助真人實現替代式在場。因此,技術身體與人共同構成了傳播主體,共同存在于新聞生產場域之中,技術身體與人的雙向連接成為全新形態。
目前,在新聞傳播領域,數字孿生主播因其智能性、全時性、可塑性等特征得到了基礎性的應用。例如,2022北京冬奧會期間中國氣象局華風氣象傳媒集團聯合小冰公司推出的虛擬主播“馮小殊”,通過AI技術對馮殊的容貌、口型、聲音等數據進行復刻,以馮殊綠幕前播報天氣狀況素材為視頻制作基礎,實現全時性內容展播與交互。主播個人有著豐富的社會角色與身份,在進行其他社會活動的同時,又能通過數字孿生的形象替代完成直播任務,離場不再代表離身,數字孿生體與主播之間的互動是雙向的,數字孿生主播對前臺主播形象的塑造與展示都直接關聯真人的影響力。而主播本人的動作、思考方式、表達技巧等是虛擬主播的數據來源與學習對象,因而“前臺”與“后臺”的互動共同構成了主播整體媒介形象的塑造,處于連接關系中的個人與媒介、環境之間的關系由于技術身體的介入突破了連接的唯一性特征,展示出更多的發展空間與互動性可能。
(二)技術介入人際連接過程
人際傳播指人與人之間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會行為。其離不開對個人的身體研究,從身體必須在場的面對面交流到大眾傳播時代追求的“缺席的在場,在場的缺席”,再到人工智能、虛擬現實蓬勃發展時代的具身傳播,人際傳播中對身體的作用性認知伴隨技術的介入而不斷發生變化—逐漸偏向具身傳播。
伴隨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在元宇宙場景下,人際傳播將回歸到全感官化的時代。數字孿生體在元宇宙場景下的人際傳播與真人線下傳播存在雙線并行且相互延伸轉換的關系。線上場域中信息與感情的交流以個人的擬真實體驗為基礎,身體的缺席得到了技術性補償,全感官的體驗實現個人在虛擬時空中的“真實交流”,人際傳播因技術的介入呈現符號化、真實化、雙向化的特征。此外,媒介技術的變革使人際關系中摻雜了越來越多刻意加工、刺激誘導成分,逐漸違背了自愿、本性的原始傳播動機[2]。新技術的介入使得人際傳播中出現更多誘導性因素,尤其聚焦線上場景中,傳播不再只是出于自我意愿的選擇,虛擬場景中的群體暗示、群體感染成為重要的干擾機制影響著具體的人際交往。因此,虛擬場景中的人際傳播存在更多的不確定性和安全隱患。互聯網普及以來,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匿名性等因素導致網絡詐騙、網絡暴力等事件的頻發,也使得國家對網絡空間的管理愈發嚴格,相關法律文件與社會制度不斷出臺。在虛擬性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中,人際關系更加模糊,網絡空間中的負面事件會因為虛擬性的發展而不斷迭代升級。
二、數字孿生改造新聞生產形態
隨著算法、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新技術不斷被應用到新聞生產中,新聞形態逐漸突破固定模式,實現智能化、精準化、虛擬化內容生產,數字孿生技術對新聞形態的改造主要體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新聞生產打破時間界限
傳統的新聞生產以專業新聞工作者為創作主體,以確定報道主題、搜集新聞素材、制作新聞內容、新聞分發和傳播為主要流程。新聞生產各個流程緊密相連,從簡單的素材到完整的新聞作品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成本,因此新聞生產必然存在一定的時間跨度。在媒介技術不斷發展的進程中,算法、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技術成為貫穿新聞生產實踐流程的新變量,在新聞生產的多個環節中被廣泛應用,使新聞生產的時間跨度逐漸縮小。
2022年,《每日經濟新聞》欄目數字孿生主播N小黑和搭檔N小白共同實現了無間斷直播70天,直播內容主要為輸出每日重要經濟新聞,提供高價值參考信息。數字孿生技術被應用于新聞生產,使新聞制作的周期大幅縮短,虛擬主播的誕生實現了新聞的即時全時段傳播。在AI智能化生成內容的基礎之上,基于虛擬渲染引擎、色鍵器和綠幕、后期剪輯技術的應用,虛擬主播前臺自動化播報,真正實現新聞生產的全流程化無人操作。數字孿生技術作為助力智能化新聞生產的關鍵技術,對媒體來說有助于實現新聞制作的高階跨步,對受眾來說更加節省獲取信息的時間與精力。
(二)數字驅動新聞形態更新
在當代社會,新聞業不僅被進一步圖像化,而且迎來了全新的人機關系和視覺再造[3]。數字孿生技術在新聞業的應用驅動新聞形態實現數字化升級與再造,主要演變傾向為網絡驅動、智能生產、云端儲存。基礎的數字形態新聞產品強調形式的數字化、互動化、智能化,在數字孿生技術與云計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VR/AR技術的組合加持下,數字化的新聞形態在強調基礎特征的前提下,推動新聞形態的“真實化”—盡最大可能采用虛擬手段還愿社會真實,打破現實與虛擬的界限,營造身臨其境感。此外,基于數字孿生技術構建的信息環境,信息的傳播更多地存在于沉浸式情景,用戶的感官將與智能設備深度聯結,通過全方位體驗與觸達實現有效信息的獲取。因此,新聞業在重視虛擬場景敘事的基礎之上,應遵循受眾的多感官體驗與感覺互通,實現文本內容與受眾感官的有效性聯結,創造符合復線性敘事結構的數字形態新聞產品。
三、數字孿生推動媒介形態進化
媒介即訊息,在擬態環境中媒介是人獲取信息、感知環境的重要渠道,媒介能夠塑造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因此,新聞傳播離不開對媒介形態的研究。美國學者費德勒提出媒介進化存在共同演進與共同生存的原則,即在媒介進化的過程中,新的媒介出現,舊的媒介消亡是自然變化的過程,兩者并沒有明確的先后順序,而是并行發展、共同演進。在目前的演進過程中,充滿無限可能的當屬以數字孿生、VR/AR和區塊鏈為核心技術支撐的元宇宙構想。
(一)媒介進化滿足人類需求
保羅萊文森認為,媒介技術在演進過程中表現了一種越來越符合人類需求和方便人類進行信息交流的傾向。媒介進化以人的主體需求為出發點,最終服務人類的社會需求。從媒介演進的實際過程中不難看出這一點,媒介技術的進化始終致力于滿足人類的需求與選擇,朝著高度復制人類環境的方向發展[4]。
數字孿生技術作為元宇宙社會的底層技術,對數字孿生城市的建設起著關鍵性作用。目前,數字孿生技術已經被應用到智慧城市的建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元宇宙的構想中,城市的現實數據是其數字孿生體的信息來源,數字孿生城市不僅能夠有效復制與映射現實城市,兩者之間還將逐漸交融,最終成為一個承載人類物質世界、社會活動和集體心智的無限場域。數字孿生城市在模擬、復制真實城市形象的基礎上,通過虛擬技術還原現實,實現人類對生存環境的直觀感知,從而模糊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界限,真正回歸人類生存的知覺起點,再進一步進化出新型規則、形態與制度。在此過程中,人的主體性需求處于媒介進化的起始點,數字孿生技術需要滿足人類對生存與體驗的全方位需求才能真正找到虛擬與現實環境交融的切入點。
(二)媒介進化提供開放選擇
在元宇宙構想中,數字孿生技術對真實城市與人物進行模擬、復制,同時不斷進化出新的形態與規則。根據列斐伏爾關于空間的理論構想,物質空間、精神空間與社會空間共同構成了“三位一體”的空間格局。社會空間即所謂的“他者”。基于數字孿生技術所創造的“他者”空間并不簡單等同于物質空間或者精神空間,抑或是兩者的簡單相加,其對兩類空間形態的綜合與還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狀態。
元宇宙構建的社會空間既是基于現實空間,又是對想象中的空間的還原,對兩者進行重構,形成全新的社會空間。在此空間中,新的規則與制度亟待建立,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要素在元宇宙空間中將以何種形態展示,同時,現實與虛擬之間的對應關系將如何變化,都有待進一步探索。但不能否認的是,在充滿不確定的“他者”空間中,受眾身份的認同、自我價值的實現,甚至經濟實力的重塑等多方面都面臨新的選擇,現實空間的空虛、倦怠感很有可能在“他者”空間中得到釋放與消解。事實上,任何一種新型媒介形態的出現都會改變現有的媒介環境,影響著人們認知和理解世界的能力,數字孿生技術作為構建元宇宙空間的基礎技術,為受眾提供開放性選擇以實現其對媒介環境的關鍵性影響。
四、結語
在數字孿生技術的逐步應用過程中,其對傳媒業的價值愈發明顯。新型媒介技術的進步也不斷推動著傳媒業的更新優化。文章從連接模式、新聞生產、媒介形態三方面分析數字孿生技術對傳媒生態的積極性改造。數字孿生技術生成的虛擬主播與真實主播,兩者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實時連接與數據交換關系。由于虛擬性的加深,為人際傳播蒙上了一層面紗,更多刺激性因素影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活動,新的社交模型與形態有待更新。數字孿生技術也極大影響了傳統新聞生產,推動其智能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虛擬現實與現實之間的邊界會隨著技術的應用不斷模糊,而高度虛擬化的媒介環境最終目標卻是無限地接近真實世界。因為在媒介進化的過程中,人的主體地位始終是其出發點與落腳點,新的媒介形態充滿著未知,但人的感受、體驗是傳播的終極考慮因素。
此外,任何一種媒介技術都存在正反兩方面的影響。正如尼爾·波茲曼所言:“任何一種技術,既是恩賜,又是包袱。”利與弊總是彼此交織,最終作用在其發揮作用的社會場域。因此,對數字孿生技術人們既要看到其應用價值,又要在應用過程中分析其背后的隱憂。最后,技術能夠推動媒介生態的變化,但究其根本,人的主體性存在仍然處于核心地位。
[參考文獻]
[1]鄧建國.元元媒介與數字孿生:元宇宙的媒介理論透視[J].新聞大學,2022(06):35-48,120.
[2]李俊葦.社交手游中的人際傳播研究:以《摩爾莊園》手游為例[J].采寫編,2023(04):124-126.
[3]秦紅雨,楊毅恒.“鳥瞰式”新聞的視覺生產與新聞形態再造[J].青年記者,2023(05):61-63.
[4]艾嵐,趙雙閣.技術邏輯下保羅·萊文森媒介進化論中的“人本主義”建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03):14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