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麗



[摘要]在數字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技能和閱讀思維方式正在發生轉變,這影響著推進全民閱讀和建設書香中國。文章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平臺,利用NoteExpress文件管理軟件和 VOSviewer信息可視化軟件,選定2003—2022年發表的關于閱讀文化研究的1376篇論文進行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全面了解我國20年來閱讀文化相關文獻資源的整體概況和發展特點,為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加強相關機制制度建設提供具有實際意義的參考。
[關鍵詞]文獻計量分析;閱讀文化;閱讀價值;閱讀習慣;閱讀行為
一、研究緣起
從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到2022年4月23日圍繞“閱讀新時代 奮進新征程”主題的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召開,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已經成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大戰略和發展方向。當前,在數字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技能和閱讀思維方式正在發生轉變,這影響著推進全民閱讀和建設書香中國。加強閱讀文化建設和研究,使閱讀上升為一種文化并成為全民的一種日常習慣、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推進建設全民閱讀的社會環境,健全全民閱讀機制,形成人人熱愛閱讀、崇尚閱讀、享受閱讀的社會風尚[1]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采用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方法,分析2003—2022年我國閱讀文化研究:首先,幫助相關研究者識別在閱讀文化研究領域的作者、出版機構和發文機構;其次,全面了解我國20年來閱讀文化相關文獻資源的整體概況和發展特點,以增進相關研究者對閱讀文化的理解,助力閱讀文化研究取得新進展;最后,為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中國,加強相關機制制度建設提供具有實際意義的參考。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一)信息來源及檢索方式
文章通過中國知網CNKI數據平臺,以2003—2022年為搜索年限,搜索查詢條件為TI=“閱讀價值”或TI=“閱讀習慣”、TI=“閱讀行為”或TI=“閱讀趨勢”,共搜索到1671篇相關文獻,涉及具體論文、會議論文和碩博士論文,并對標題、摘要和全文進行再篩選,以確保數據相關性,最終在排除295篇文獻的基礎上篩選出1376篇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用于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
(二)數據提取及統計方法
文章利用NoteExpress文件管理軟件和VOSviewer信息可視化軟件,分別對篩選出的1376篇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進行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探究2003—2022年我國閱讀文化相關文獻資源的整體概況和發展特點。NoteExpress為一款專業級別的文件管理軟件,具有在線檢索文獻功能,支持將本地題錄導入自建數據庫,便于用戶利用該軟件的分類、排序、統計等功能進行文獻計量分析,幫助用戶快速了解某一研究方向的最新進展[2]。VOSviewer主要用于關鍵詞共現分析和專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針對篩選出的1376篇2003—2022年我國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筆者從年度發文量、期刊來源、高被引論文到閱讀習慣、閱讀行為、閱讀價值和閱讀趨勢進行分析,主要探究閱讀文化出版趨勢和影響力,以及閱讀文化研究熱點。
(一)閱讀文化出版趨勢和影響力研究
筆者從年度發文量、期刊來源、高被引論文方面對閱讀文化出版趨勢和影響力進行分析。
1.年度發文量
文章對篩選出的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的年度發文量分布進行分析,并利用NoteExpress文件管理軟件的統計信息功能進行年份統計,借助Excel表格工具繪制年度發文量分布圖(如圖1),以直觀揭示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資源的整體概況和發展特點。
由圖1可知,2003—2022年,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的年度發文量整體呈先增長后緩降的趨勢,具體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第一,2003—2012年為低速增長階段。在21世紀初期,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的總體發文基數較小,年度發文量呈逐年增長態勢,這說明相關研究者對閱讀文化研究關注度有所提高。第二,2013—2017年為繁榮發展階段,此階段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的年度總發文量達到556篇,年均發文量約為111篇,且單年發文量于2017年達到峰值132篇。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開展全民閱讀活動”,這促進了我國閱讀文化建設,推動了閱讀文化研究發展。第三,2018—2022年為持續發展階段,此階段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的年度發文量在平穩中略有下降趨勢,這表明閱讀文化研究持續發展,并逐漸成熟穩定。隨著2022年4月23日首屆全民閱讀大會召開,我國閱讀文化研究趨向規范化和體系化發展。
2.期刊來源
文章根據NoteExpress文件管理軟件的統計信息功能進行期刊來源統計,發現篩選出的1376篇2003—2022年我國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分別發表于472種期刊,其中發文量前二十名的期刊分布情況如表1。根據表1可知:《才智》《內蒙古科技與經濟》《河南圖書館學刊》是發文量前三的期刊,它們的發文量分別為29篇、27篇、25篇;《圖書情報工作》作為閱讀文化研究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期刊,從2003—2022年共發表13篇相關文獻,總被引次數為308次;總被引次數位居第二的期刊為《圖書館論壇》,其13篇相關文獻總被引次數為270次。可見,圖書情報領域專業期刊是我國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的重要來源。
3.高被引論文
高被引論文指在某一統計時段內被引次數排在前列的論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學科的研究進展[3]。因此,高被引論文分析有助于了解學科發展過程中的熱點主題和幫助相關研究者確定研究定位。基于篩選出的1376篇2003—2022年我國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表2統計了2003—2022年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高被引論文前十名的分布情況,其中《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數字閱讀行為研究—基于安徽省5所高校的調查分析》《數字媒體對大學生閱讀行為影響的調查分析》并列第十名。從文獻主題來看,除了《世紀之交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所統計的其他論文聚焦新時代讀者閱讀行為研究,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閱讀文本影響閱讀行為的研究,如《視覺文化時代人類閱讀行為之嬗變》;二是閱讀物質形態對閱讀行為的影響,如《媒介形態變遷與閱讀行為的嬗變—以印刷媒介與網絡媒介為例的考察》;三是閱讀方式和閱讀工具的研究,主要從屏幕閱讀、手機閱讀、網上閱讀、移動閱讀等方面總結當代讀者閱讀行為的變化。從被引次數來看,李新祥的《數字時代我國國民閱讀行為嬗變及對策研究》被引次數最高為215次。該研究全面梳理了國內外數字時代讀者閱讀行為研究文獻,概述了研究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根據我國歷年全民閱讀及相關調查的數據提煉出包括閱讀主體、閱讀媒介、閱讀環境三個維度的指標體系,然后設計問卷在全國范圍展開調查,最后基于調查所得的4256個樣本數據進行量化研究,分析我國國民閱讀行為嬗變的具體表現和原因,提出了合理的對策[4]。這讓更多的相關研究者關注數字時代國民閱讀行為的變化對推進全民閱讀的影響。
(二)閱讀文化研究熱點
關鍵詞集中體現論文的核心內容及精髓,利用大數據計量工具對文獻關鍵詞進行提取并統計各關鍵詞出現頻次,可直觀反映某研究領域的發展動向和研究熱點[5]。文章利用VOSviewer分析篩選出的1376篇2003—2022年我國閱讀文化研究相關文獻,結果發現有820個共詞出現,并綜合作者關鍵詞協作網絡顯示為4個聚類、122個條目和562個總鏈接強度,如表3所示。
1.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是最重要的聚類。閱讀習慣指“在閱讀實踐中養成的,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進行有關閱讀操作的行為傾向”[6]。從子主題分析來看:讀者的閱讀能力和閱讀興趣要從小開始培養;隨著年齡的增長,閱讀能力逐漸變為習慣,而一些共同和獨特的閱讀習慣會影響讀者的學業發展及社會生活。
2.閱讀行為
閱讀行為的研究主要關注在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發展和新媒體的出現對人們閱讀行為的改變,閱讀行為的特征聚焦于移動閱讀、網絡閱讀和社會化閱讀、數字化閱讀、碎片化閱讀,以及深閱讀、淺閱讀等新的閱讀方式。基于此,圖書情報領域相關研究者探討讀者的閱讀心理,提出新的閱讀策略,以促進閱讀
推廣。
3.閱讀價值
閱讀價值有助于讀者不斷開闊視野,為讀者提供新內容,使讀者提高新能力,幫助他們熟悉新現實,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閱讀價值聚類中關注的熱點為價值取向、價值選擇、閱讀指導、傳統文化和文獻閱讀價值等。閱讀價值上升到社會層面的研究熱點圍繞全民閱讀、人文精神、書香社會、閱讀推廣和創新等。
4.閱讀趨勢
閱讀趨勢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隨著載體技術賦能,以及5G時代到來,閱讀渠道和載體也在轉型升級。5G應用為數字閱讀發展帶來新機遇,5G、人工智能和閱讀活動的結合將是未來重要發展趨勢之一。
四、結論與未來研究方向
閱讀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它由多個組成部分形成總體領域的概念,涉及圖書館、學校、家長、社會、政府等。閱讀文化建設要在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基礎上推廣全民閱讀。筆者對20年來的閱讀文化研究分析,發現推進全民閱讀和加強閱讀文化建設成效逐漸凸顯,其中2017年和2019年是閱讀文化研究發展最突出的年份,并通過文獻計量和可視化分析來識別、討論閱讀文化研究的熱點,為推進全民閱讀和建設書香中國提供參考。
(一)不拘于文本和紙質資源限制,鼓勵使用各種形式閱讀資源
當今時代,在以5G為核心的技術支撐下,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行為發生改變,閱讀載體、閱讀場景和閱讀體驗多樣化,閱讀資源不僅有傳統的紙質印刷書籍,還有電子、圖形、音頻和視頻格式的閱讀材料,閱讀場所也由書房、圖書館轉向餐廳、地鐵、公交和商場等任何地方,人們借助相關設備能夠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使閱讀變得越來越便捷化和日常化,閱讀活動更加個性化和趣味化。因此,閱讀文化研究要注重探索以5G為核心的技術應用,為讀者提供更加多樣化的選擇,并深度結合各種元素,大力增強讀者的閱讀體驗,促進他們閱讀習慣的養成。
(二)發揮閱讀活動社交和共享功能,凸顯閱讀趨勢更加社會化
作為文本閱讀與知識傳播的重要載體,媒介的發展不僅改變閱讀的傳播結構與傳受關系,也使閱讀文化與閱讀社交隨之發生巨變[7]。在移動互聯網環境下,人們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拓展共同語言與交流空間,利用虛擬空間共享文本內容與文本形式,這推動智能多元化社會關系的建立。同時,閱讀作為社會行為和實踐活動具有雙重屬性:基于個人獨立閱讀體驗的個別性和基于社群互動分享體驗的社會性[8]。也就是說,社交媒體上的人際交往方式促進社會化閱讀的發展。社會化閱讀是一種基于內容和關系驅動的共享式閱讀,建立在圖文、視頻等內容上,使讀者以關系網絡為基點,經由互動關系鏈中的其他讀者推薦而獲取信息、過濾知識,并形成一種以信任為核心的互聯網饋贈型經濟[9]。在社會化閱讀環境下,人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行為會受到網絡社交關系的影響,這既有利于推廣全民閱讀,也為閱讀文化建設帶來挑戰。如何在社會化深層次影響人們的閱讀內容和閱讀方式中獲得話語權和主導權,應是未來國家層面和閱讀推廣服務者所要研究的課題。
(三)推進全民閱讀,加強閱讀規范和制度的閱讀文化建設
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影響人們的行為規范。閱讀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加強閱讀機制和制度建設,從根本上使人們有所遵循,并從外在的約束逐步轉化為內在的需求,最終形成閱讀習慣,促使人人自覺閱讀[1]。政府作為推進全民閱讀的主導力量,要統籌協調社會各方力量,加強全民閱讀的保障機制和制度的制定與實施;圖書館和社區作為推進全民閱讀的執行和服務機構,要加強全民閱讀指導制度的建設,更好地為讀者提供閱讀幫助;學校和家庭作為閱讀習慣的培育者,要加強閱讀教育規范的建設,充分發揮學校閱讀教育和家庭閱讀教育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任翔.中國閱讀文化建設探討[J].北京社會科學,2020(10):4-14.
[2]王正晶.NoteExpress實現文獻計量分析的方法:以五種情報學核心期刊統計分析為例[J].情報科學,2013(10):80-82,138.
[3]祝清松,冷伏海.基于引文主路徑文獻共被引的主題演化分析[J].情報學報,2014(05): 498-506.
[4]李新祥.數字時代我國國民閱讀行為嬗變及對策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5]李杰,陳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視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6.
[6]王余光,徐雁.中國讀書大辭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7]康茜.從場域區隔到流動傳播:社會化閱讀的進路[J].編輯之友,2017(11):11-15.
[8]李武.青少年社會化閱讀動機研究:以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閱讀為例[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06):115-128.
[9]鄧香蓮,吳依霏.5G技術賦能下的數字閱讀趨勢[J].圖書館論壇,2021(04):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