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登濱
[摘要]當前,社交網絡是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近年來,社交網絡技術不斷迭代更新及其應用范圍不斷擴大,使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載體、傳播模式、傳播動機的傳播環境要素產生變革,并存在信息失序、信息繭房、媒介依賴的傳播障礙。對此,文章基于社交網絡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現實基礎和客觀障礙,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交網絡的傳播特點與大學生的成長規律,依托社交網絡,探究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有效傳播的優化路徑,通過“協同化”傳播、“故事化”傳播、“規范化”傳播,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有效性。
[關鍵詞]社交網絡;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效果;有效性研究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社交網絡工具已從早期的論壇、貼吧等發展到近年來興起的微博、微信等應用。大學生作為“網絡原住民”,與社交網絡高度融合,并在網絡中進行意見表達、信息獲取、情緒宣泄、人際交往、休閑娛樂等,這對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產生重要影響。面對媒體環境的變化,如何運用社交網絡促使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有效開展,更好地遵循信息傳播規律與大學生成長規律,將傳統思政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是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因此,以社交網絡為切入口,文章通過分析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環境、傳播障礙,提出傳播優化路徑,增強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有效性。
一、基于社交網絡的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現實基礎
社交網絡是建立在互聯網技術上的內容生產與信息互動平臺,展現一定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推動網絡思政教育不斷創新,是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在移動社交時代,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改變了傳統信息傳播與社會互動的方式,加速了思政教育的知識價值傳播,滿足了大學生社會化發展的需求。
(一)傳播載體:思政教育嵌入社交網絡
思政教育既是具有特定目的的獨立運行的教育系統與社會實踐活動,又將思想理念、觀點要求、實踐活動、教育路徑等直接或間接地嵌入社會結構、社會制度、社會生活與媒體傳播網絡,從而呈現明顯的嵌入式存在特征或發展趨勢[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5.6%。在現代傳媒日趨發達的今天,高校思政教育嵌入現代媒體傳播,發揮媒介傳播優勢,通過現代媒介向大學生傳播思政教育信息,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社交網絡作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具有即時傳播、平等互動等特性,突破了時空限制,賦予了教育主體平等的傳播權利,相較于傳統媒體,對大學生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個體習慣的培塑與養成具有深刻影響,有助于嵌入思政教育知識、價值及行為規范,凸顯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價值。當前,大學生使用社交網絡頻率高、覆蓋面廣,這為高校依托社交網絡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帶來新契機,尤其是移動社交媒體,既擴大了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又拓展了教育信息的傳播范圍,豐富了教育傳播形式,打破了傳統思政課堂教育的單一說教模式,有利于促進高校及時調整思政教育內容、手段,進一步推動高校思政教育不斷發展、完善,從而搶占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傳播主流思想與先進文化,抵御意識形態風險。
(二)傳播模式:單向灌輸轉為雙向多元互動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思政教育是階級社會的一種特定的社會信息傳播現象和活動,是以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為核心的思政教育信息的傳播行為和過程[2]。社交網絡的出現及其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人們獲取信息和交流的傳統方式,使知識、觀點和思想的內容生產與傳播不再局限于單一方式,從單向灌輸轉向雙向多元互動,這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與平臺。
相比傳統傳播載體,社交網絡具有強大的信息傳播能力,使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在傳受關系、傳播手段、傳播方式上更加多元,呈現去中心化、互動化、社交化的特征,有利于加快高校思政教育傳播。一是形成雙向多元互動傳播。依托社交網絡,網絡思政教育傳受雙方可以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大學生作為傳播主體擁有生產信息、表達觀點的權利,可以通過發帖、評論、轉發等形式記錄生活,表達意見,分享觀點,從而拓展網絡思政教育的空間。二是豐富內容傳播手段。依托社交網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文字、圖形、聲音、視頻、表情包等形式呈現傳播內容,使內容更加立體化、視覺化,圖文并茂、聲色俱全,有利于增進大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感性認知,提升感染力。三是實現裂變式傳播。依托社交網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改變以往的樹狀式傳播方式,通過多點鏈接的方式,將各個社交平臺編織成信息傳播網絡,突破時間與空間限制,實現思政教育碎片化、開放式傳播,豐富教育信息資源,增強教育傳播效果。
(三)傳播動機:信息獲取轉向自我呈現
使用與滿足理論把受眾看作具有特定需求的個體,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作他們基于特定需求來使用媒介的行動,從而使需求得到滿足的過程[3]。傳播需求即傳播動機,是個體決定行動的內在動力,傳播學家麥奎爾等人將受眾的媒介接觸需求劃分為四種類型,即心緒轉換、人際關系、自我確認、環境監測。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社交網絡創造了全新的信息環境,也已成為大學生獲取資訊、情緒宣泄、情感交流、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大學生的媒介使用動機從信息獲取轉向自我呈現。在社交網站上,大學生通過自我語言的表達、心情的分享等展示個性,塑造形象,從而滿足“曬自己”的心理[4]。社交網絡既為大學生提供一個開放、互動的社交平臺,也促使大學生進入豐富多彩、寬廣無垠的網絡世界,使他們接觸更多的新鮮事物,成為信息傳播主體,從傳統思政教育的信息灌輸轉向通過傳與受的社交互動獲取有價值的思政信息和知識,并積極主動地展現自我,溝通世界,塑造人格,加深自我社會化發展程度。
二、基于社交網絡的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客觀障礙
在廣義上,有效傳播指所傳播的信息能到達受傳者并被受傳者接收和理解。而從勸服角度來說,有效傳播指傳播能夠達到改變人們態度,使之符合傳播者的意圖[5]。當前,社交網絡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提供多元的傳播機會,有利于達成積極的傳播效果。然而,由于媒介自身具有的技術屬性以及網絡思政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是否有效以及傳播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更取決于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與踐行情況。基于此,依托社交網絡的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仍存在一定的客觀障礙。
(一)信息失序:去中心化傳播與主體權威消解
當前,在社交網絡中,各種不同立場觀點、思想觀念、利益取向的信息相互充斥,不斷影響人們的思想,甚至存在誤導性、虛假性、有害性的信息,導致信息失序。社交網絡上信息失序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既有信息傳播技術的結構性因素,又有個體的主體性因素。一是去中心化傳播特性。社交網絡的去中心化傳播特性賦予了內容信息快速生成、傳播的能力,也使傳播主體不再局限于政府、媒體、企業,而包括學校、教師、學生個體等多元主體,這雖促使產生多元思想觀念和表達,但也因缺乏有效監管而導致信息生成、傳播和消費的無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傳播。二是主體權威性的消解,在“人人都是信息傳播主體”的傳播賦能下,學校、教師的中心地位被弱化,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體權威地位也被不斷消解,這不利于大學生增進對思政教育的認識,增強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感,從客觀上加大了高校網絡思政教育的工作難度。
(二)信息繭房:圈層化社交與數據算法桎梏
信息繭房是一個社會傳播學概念,指人們關注的信息領域被自身興趣所限制,導致思維逐漸狹隘,生活局限在信息繭房中。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加持,近年來,大數據算法推薦技術可以根據受眾行為偏好,向受眾精準推送信息,這雖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信息精準傳播的效果,但也出現了信息繭房的情況,不利于信息的開放傳播,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封閉與傳播偏差。同時,社交網絡作為一種社群化網絡傳播工具,具有圈層屬性。社交圈層疊加大數據算法推薦技術,既加速信息圈層化傳播,使信息實現精準推送,又進一步窄化信息傳播,使圈外信息被共同遮蔽,這也不利于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傳播。此外,在社交網絡去中心化、圈層化傳播和大數據算法推薦技術的共同作用下,符合大學生興趣愛好的休閑、情感、娛樂、生活等個體敘事和碎片化表達成為主要的信息傳播內容,這促使大學生的信息需求進一步同質化,不利于優質思政教育信息的有效傳播,從而削弱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效果。
(三)媒介依賴:過度媒介依賴與沉迷娛樂信息
各種調查顯示,在社交網絡中,部分大學生通常會利用大量時間看微博、曬朋友圈、刷短視頻等,尤其是智能手機普及及其社交移動化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大學生形成對媒介使用的過度依賴,甚至有些大學生存在平均每天使用手機時間超過5小時的情況。這既不利于優質文化供給,也不利于網絡思政教育有效傳播。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過度媒介依賴問題成為高校思政教育亟須重視與解決的問題。一方面,過度頻繁地使用社交網絡容易使大學生沉湎于虛擬空間中的虛幻現實,既嚴重擠占其正常學習時間,也對其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會造成大學生在情緒上、心理上的負擔,不利于其準確認識現實,以及對學習、工作形成深度思考能力,甚至使其對現實環境產生失真,滿足于虛擬社會互動而回避現實社會實踐,進而出現現實社交障礙。另一方面,過度沉迷娛樂信息不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不利于增強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甚至當大學生習慣于沉迷娛樂信息時,使用與滿足理論中的相應閾值就會不斷增加,同時不良信息也會阻礙大學生自控能力和信息甄別能力的提高,由此對其產生負面影響。
三、基于社交網絡的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有效傳播的優化路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強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實施網絡內容建設工程,加強網絡傳播能力建設,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6]。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要充分發揮社交網絡的傳播優勢,克服傳播障礙,深入研究和把握社交網絡的傳播特點與大學生的成長規律,優化傳播路徑,注重思想引領、價值引領、機制引領,提升傳播力、引領力和影響力。
(一)“協同化”傳播:推進協同傳播,培育社交網絡思想引領的聚合力
當前,多元社交媒體應用已滲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社交網絡的廣泛應用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媒體環境也更加開放,傳播渠道更加多元。高校在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時應更加注重思想引領,將傳播主體、傳播渠道、傳播場景融合起來,構建多元互動協同的傳播新模式,形成同向同行、線上線下的協同傳播效應,拓寬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覆蓋面,提升思政教育內容的滲透力。
一是加強育人主體協同。高校應加強思政隊伍建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管理者的網絡思政教育能力,主動占領社交網絡傳播陣地,掌握傳播主導權,凈化社交網絡環境,形成教育傳播工作合力,并發揮大學生作為教育主體的主動性,強化其媒介素養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價值判斷能力,實現與社會、教師、家長在社交網絡中的協同育人。二是加強傳播載體協同。高校應根據不同社交網絡的功能和特點,以及網絡思政教育的目標屬性,選擇合適的傳播載體,主動占領微博、微信、抖音、小紅書等社交網絡陣地,構建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矩陣,協同發揮各類社交網絡作為傳播載體的作用,擴大思政教育信息傳播的輻射范圍,形成網絡思政教育宣傳合力。三是加強線上線下場景協同。高校應構建虛實融合的思政信息傳播場景,利用社交網絡聚合效應,將不同傳播圈層的大學生聚集到社交網絡平臺上,將線下的思政課堂、班團活動、學習交流、心理咨詢等搬到線上,強化線上線下聯動,提升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影響力。
(二)“故事化”傳播:優化傳播內容,提升社交網絡價值引領的感染力
由于社交網絡上的信息內容紛繁復雜、質量參差不齊,大學生容易被多元的社會信息影響,不利于辨別信息的價值取向。因此,高校在依托社交網絡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時,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理念,著眼于為大學生提供蘊含教育內核的思政內容,用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思政故事,突出鮮明的政治導向,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是優化內容表達策略,呈現既符合大學生現實需求又蘊含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網絡思政教育內容。一方面,高校要注重開展隱性思政教育,突出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傳播內容,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制作生動新穎、貼近大學生需求的思政內容,以較為輕松、活潑的溝通方式,營造網絡思政教育的傳播氛圍,引導大學生實現自我感知、領悟、內化,讓社會主流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融入大學生的學習交流活動。另一方面,高校要開展顯性思政教育,旗幟鮮明地弘揚主旋律,加強對錯誤思潮和觀點的批評,通過通俗化、故事化、平民化的議題設置與內容表達,深入開展網絡思政教育,鞏固與壯大主流思想輿論。二是優化內容表現方式,探索大學生樂于接受的網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發揮移動社交網絡平臺的傳播優勢。高校要綜合運用文字、音頻、短視頻、圖片、表情包等圖文并茂的表現方式來豐富傳播載體,以講故事、模擬場景等形式開展思政教育,實現價值引領,讓網絡思政教育更生動、更有內涵。
(三)“規范化”傳播:強化信息把關,構建社交網絡機制引領的推動力
良好的網絡機制有助于網絡思政教育在多變的社交網絡環境中保持內容傳播活力與定力。高校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要做好網絡把關,堅持正確引導,凈化網絡環境,發揮意見領袖和把關人的職能,注重網絡機制創新,建立一支由高校黨委領導、黨政部門協同、宣傳學工部門落實的專業化、高素質的網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增強輿論引導力,杜絕社交網絡媒體中各種不良信息的發布與傳播,牢牢把握社交網絡環境下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
一是完善信息發布審核機制。一方面,高校應加強人工審核與網絡管理,做好信息把關人,及時發現不良信息,正確引導輿論。另一方面,高校應促使大學生對網絡思政教育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參與,提升大學生個體的自我把關能力,發揮大學生意見領袖的參與作用,進行正向發聲,引導言行規范。二是完善輿情監控預警機制。高校應成立輿情監督隊伍,增強政治敏銳性,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加強對網絡信息收集、研判、預警,合理處置負面信息和苗頭性危機,回應大學生關切的話題,正向引導輿論。三是完善信息應急處置機制。高校面對潛在錯誤思潮與突發事件,要第一時間進行積極處理與回應,通過社交網絡發布權威信息,澄清不良信息,及時讓大學生了解情況,把握輿論主導權。
四、結語
當下,社交網絡已深入大學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等各個方面,基于社交網絡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是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必要的育人工作手段。針對大學生思政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傳播活動,高校應借鑒和運用傳播學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結合傳統思政工作方式和社交網絡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條件,充分發揮社交網絡的傳播優勢,解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傳播的客觀困境,創新工作方式和方法,主動占領社交網絡陣地,構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的思想引領聚合力、價值引領感染力、機制引領推動力等三重合力,為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有效傳播創造有利條件,推動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工作形成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金奇.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入式存在:基于嵌入理論的視角[J].現代教育科學,2012(11):129-131.
[2]徐建軍.網絡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J].現代大學教育,2009(05):58-60.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2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彭春雪.社交網絡興起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路徑探究[J].學理論,2013(36):364-366.
[5]黃曉鐘,楊效宏,馮鋼.傳播學關鍵術語釋讀[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6]新華社.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1(08):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