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李萍
摘要:隨著老齡化的加劇,養老問題成為國家重點關注問題之一,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照護需求以及家庭負擔醫療資源等各種問題均需解決并制定相關政策。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家提出了以“互聯網+”視角下的社區智慧醫養結合的模式,實現社區醫養結合服務。本文主要圍繞“互聯網+”視角下社區智慧醫養結合模式進行探究。
關鍵詞:“互聯網+”;社區;智慧醫養
一、引言
在“互聯網+”背景下,將互聯網技術運用到養老中,可以完善養老服務,為社區的老年人提供便利、精準、智能化的服務。但是,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卻出現許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將從養老需求的現狀、重要性、“互聯網+”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的應用、“互聯網+”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的主體及功能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究。
二、養老需求現狀分析
研究目前養老需求現狀,發現主要存在兩個問題:需要照顧的的老年人增多、新生兒出生率降低。第一、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早在2014年,我國就已經開始面臨老齡化的挑戰。截至2019年,我國老年人口已經達到2.57億人,因此,養老政策已被納入國家民生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近年來,老年人口數量不斷增加,需要照顧的老年人也日益增加。其中,相當一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這是養老需求的一大顯著特征。其中最為常見的老年病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等。這些慢性疾病是導致老年人致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慢性病會導致老年人的身體機能逐漸下降,并且病程特別長,需要長期照顧和治療。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年人對于藥物的不良反應也會逐漸增加,從而導致死亡率的增加[1]。
第二,新生兒出生率降低的問題。盡管我國因為嚴重的老齡化問題頒布了二孩政策,但國內的出生率仍在持續下降。這導致家庭結構變小,無法提供足夠的養老人員供老人倚靠。對于養老的問題,主要涉及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兩方面。然而,在社會逐漸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額的房貸、車貸、消費等問題影響著家庭對二胎的需求。對于照顧一個子女已經感到困難。因此無法接受二胎。這導致我國的生育率逐漸下降。與此同時,城鎮化進程正在改變家庭結構,兩代人分開居住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因此,大部分老人獨自生活,面臨子女老齡化照顧、社會的高消費、子女的教育費用等方面的壓力。大部分年輕人已經承擔不起,所以很多子女在外工作,與家里人一年也見不到幾次,他們根本無法提供足夠的時間和關注來照顧老人的生活需求
三、“互聯網+”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的應用重要性
“互聯網+”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是應對老齡化社會中產生的一種新型的社會養老服務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家庭和傳統養老機構的不足之處。通過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通信技術等技術,建立一個養老服務平臺,通過養老服務平臺在線將老人的身體指標數據與老年人的各項需求進行分析,滿足醫療、康養、生活娛樂、精神慰藉以及緊急救助等多方面的需求。這個養老的服務平臺主要以社區為主體,將數據中心作為平臺支持,醫療作為平臺的保障,升級養老智慧服務,實現精準和完善的養老模式應用。這樣的模式能夠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活動和醫療需求,讓老年人得到有效的養老保障。
四、“互聯網+”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的主體及功能
(一)主體
在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的建立下,將老年人的健康與養老為中心,以政府、醫療機構、社區、養老機構、企業等為主體,共同參與模式的原則進行建立與推廣。在這些主體中,政府部門為引導者、資助者以及監督者的身份,為該模式的建立提供制度的保障與資金的補貼,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并通過法律條文對智慧社區運行和養老服務質量進行監督。對于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中,醫療機構起到關鍵作用,為該模式的服務提供保障。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滿足老年人的生活和醫療需求,部分地區醫院也能為老年人提供急危重癥治療。社區的承擔者通過規范化的管理,完善社區設施,將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力爭將養老服務建設到最好。養老機構則充當照顧者的角色,對于社區中高齡、失能、失智等情況的老年人,滿足其生活起居與養老服務需求。針對企業來說,是能夠為社區提供智慧產品與技術的幫助者,為社區提供智慧產品和技術支持,推動養老體系的信息化和網絡化建設,逐漸實現養老服務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此外,在社區中還有一些志愿者,通過多元化的成員,在了解社區的基本信息的基礎上,為老年人提供相關的服務。并且在校園中可以組織愛老敬老的活動,引導大學生走進社區,為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務和各種娛樂活動[2]。
(二)存在的問題
我國許多地區已經開始探索建設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并建立起多個實驗點。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涉及多個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是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存在率和利用率與預期不成正比,使用該模式的人數仍然較少。影響的因素包括資金、政策等。第二是同時具備醫養知識和信息技術的專業人才相對稀缺,社會對這類人才的需求量增加,但現階段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的工作人員在專業素養方面仍所欠缺。第三是目前的智慧社區養老服務模式還是更加注重物質方式的服務,服務形式過于單一,服務質量無法確定。無法實現個性化服務,無法根據不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差異化服務。
(三)功能
1.社區基本醫療功能配合地區醫院醫療功能
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主要的功能有醫療功能、康養服務、生活照料服務、休閑娛樂服務、精神慰藉服務、緊急救助服務等。醫療功能是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的核心,社區以基本的醫療功能與當地的醫院進行結合,對于不同的老年人群體,提供不同的養老服務。首先,對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要定期對老年人進行疾病的檢查、疾病的維護、健康的宣傳以及健康生活的指導等各種醫療服務,社區應建立老年人的醫療檔案,以充分了解老人的情況并提供更便利的服務。對于老年人的呼吸、脈搏、血壓、體溫等各方面的指標進行檢測,將老人的健康信息和身體機能指標上傳至智慧養老平臺,這樣老人的各種需求就能夠通過平臺,向社區以及醫療機構進行反饋。對于區域醫院對于老人的急危重癥的搶救,以及對于疑難雜癥的診斷與治療。并且這種模式能夠與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養老機構成立醫療服務的平臺,老人可以通過平臺進行在線醫療咨詢和預約掛號,醫護人員可以通過綜合判斷老人的各項信息,調取老人的健康檔案并制定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老人的電子病歷也可以上傳至平臺,方便日后的治療和診斷。
2.社區健康管理、康復護理、養生保健服務功能
對于智慧平臺的康養服務,主要涉及的就是健康管理、康復護理、養生保健部分。在社區的衛生服務中心和醫護人員能夠為老年人的身體提供檢查服務,并對其身體健康做出指導。對于生活不能自理和臥床的老人,社區能夠通過平臺在線預約一些康養功能,例如康復訓練、推拿按摩、中藥熏洗等等一些物理療法。醫生以及康復師、營養師等,可以根據老人的自身身體狀況,提供合理的健康數據信息,為老人提供合理的養生服務,將每天都安排康復鍛煉以及膳食養生的方案[3]。
3.社區生活照護及精神安慰功能
對于生活照護及精神安慰功能,是對于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老人及其家屬能夠通過平臺預約生活照料服務。對于生活照料服務能夠通過幾個方面進行選擇,例如,家政功能提供保潔、助浴、洗衣等一些生活服務。對于快遞服務就是對上門取件、快遞送貨等便民服務。此外還有關于餐飲方面的服務,能夠對其進行送餐、點餐等,還能夠在平臺上繳納水電費。用戶可以通過平臺預約實現老人的衣食住行需求。
對于精神安慰服務,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提升他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社區心理咨詢中心需要與心理康復機構結合,并有志愿者參與其中。定期進入社區與老人進行聊天、談心等活動,以更好地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同時,慰問部門空巢老人,對老人的心理進行測試。當老人出現不良情緒時,及時地為老人進行排解和心理疏導的干預工作。
4.社區休閑娛樂及緊急救助功能
休閑娛樂服務。針對休閑娛樂方面而言,主要有線上與線下兩方面,老年人能夠在智慧養老服務平臺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休閑娛樂服務,例如,在線上能夠選擇新聞娛樂、線上聊天等娛樂,對于線下社區與志愿者,能夠為老人提供戲曲、書法繪畫、太極、廣場舞等娛樂,這樣的娛樂不僅能夠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還能夠滿足老年人的身體運用需求。除此之外,社區還能夠對老年人進行社會活動的組織,以身體狀況為基準,針對性地提供活動,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對于緊急救助功能來說,可以為老人佩戴智能設備。這種設備能夠實時監測老人的位置、身體體征等情況,一旦老人出現健康問題,智能設備會及時報警。如果出現暈倒、心臟等嚴重的問題,設備能直接聯系家屬、同時社區中醫護人員也能根據智能設備將老人的身體指數進行反饋,對于老人的以往數據都能夠進行精確地調取,并針對老人的問題提供急救措施指導[4]。
五、“互聯網+”醫養結合社區智慧養老模式的應用
(一)注重養老服務特殊需要
面對社會的老齡化問題,我國對老年人的整體比重進行調查,經過調查可知在全國失能、失智的老年人人口總數能夠達到上億,占老年人的總數的18.3%,在老年人中空巢老人的總數大概在1億人。通過這些數據能夠感受到有很多的老人需要國家提供特殊的服務,尤其是面對失智、失能、高齡的老人。對于老人建立的養老服務,要進行格外的重視。其中的長期照護制度主要是由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志愿者、醫生、護士、營養師以及理療師等建立構成。通過這些人員對老年人提供精心的照護服務,同時對老年人的心理進行疏導,保證老年人心中的安全感。對于老人還要對其服藥、鍛煉、康復治療、精神慰藉等方面進行監督,解決其養老困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二)精準對接需求
通過“互聯網+”社區醫養結合模式實現社區的集中照料、居家上門服務和專業機構看護等。這也是在現階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必然選擇。通過互聯網技術,打破時空壁壘,抓取老年群體疾病診療的信息及健康管理需求,不間斷地進行健康數據的監測。讓老年人在操作各種智能設備時簡單易懂,實時將數據上傳至終端并生成報告,以便發現問題及時治療,形成“互聯網+”社區醫養結合的閉環.
(三)重視智慧養老產品推廣
對于老年人來說,因為年齡大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對于一些智能產品的使用不是很容易上手。尤其目前一部分智慧養老產品剛起步,就導致一些養老產品的智慧性與適老性不足,并且老年人對于產品的使用與維修方面有很大的擔憂,因此老人對于產品的使用動力不夠。針對這一問題,首先要通過宣傳將養老的觀念進行更新,通過智慧課堂的開展,為老年人與家屬提供智慧養老平臺的培訓,手把手教學,并且為老人提供試用服務,提高老人對智慧養老產品的認知和使用能力。其次,需要政府與企業進行對接,提高產品的精準研發性,將產品的設計能夠更符合老人的需求,對于使用的細節方面也一定要注意,例如,大屏幕、字體、音量等等都要調試到老人能夠接受的范圍。同時,要加強老年人的信息安全意思培訓,以免出現信息泄露的問題。
(四)提升總體醫養服務質量
我國傳統的醫療和養老機構是不同的部分,這種分開的模式無法滿足老人的養老需求。因此就要將醫療和養老進行結合,為了提高醫養的服務質量,首先需要實現兩者的資源共享,通過融合將老人的健康檔案補充完善,并實現資源的共享。其次,要提升家庭醫生、家庭病床、上門服務等便捷的醫療服務的質量。最后,需要建立起“分級診療,雙向診療”機制,使老人小病在社區就能夠進行治療,合理地分配社會醫療資源,加強醫養之間的溝通,保障老人醫養的整體服務質量[5]。
六、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老齡化逐漸嚴重,新生兒的出生率持續下降,導致最嚴重的問題就是養老問題,養老模式的不足,對老年人的整體需求不能滿足,因此,需要建立起社區智慧醫養結合模式,同時通過互聯網的融入將養老產品進行更新,能夠使其更加適合老年人的使用,實現智能化、人性化和規范性的醫養結合智慧社區。
作者單位:李芳 泰山學院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
李萍 濟南市第二婦幼保健院
參? 考? 文? 獻
[1]楊莉. 醫養結合的運營模式探究——以武漢市“互聯網+居家養老”為例[J]. 學習與實踐,2019(11):101-108.
[2]林麗完.“互聯網+”背景下的智慧養老模式 ——以福建省豐澤潯美社區為例[J]. 通訊世界,2020,27(12):239-240.
[3]陳延兵. 網絡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J]. 中國衛生產業,2021,18(10):70-72.
[4]王華. “互聯網+醫養結合”健康管理在社區慢性病管理的實施意義[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21,21(37):312-313.
[5]周紅波.基于互聯網醫療的居家智慧醫養結合服務場景[J].中國新通信,2022,24(04):77-79.
項目名稱:新一代智慧型健康養老服務信息一體化綜合服務系統? 項目編號:2021GX070。
李芳(1969-),女,山東文登,泰山學院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