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楊栩
【摘 要】勞動教育作為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其重要性日益凸顯,而勞動素養作為勞動教育發展的核心內容,對于新時代人才培養的意義不言而喻。學者對勞動素養的概念內涵、維度、現狀、評價、培育策略等角度進行了豐富的研究。既有研究勞動素養的理論研究基礎更加充實、角度愈加寬廣、在問題剖析與實踐路徑等方面更全面,但同時尚存在不足。因而在今后勞動素養相關的研究中,要從強化理論研究與比較研究、大中小學勞動素養一體化的體系建設及智能時代下勞動素養的反異化挑戰等方面深入思考,以期促進勞動素養的強化,推動新時代人才的高質量培育。
【關鍵詞】新時代 小學生勞動素養 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4-01-05
在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終身學習思潮的發展以及當下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等邁入新時代的境遇下,我國的人才培養也應有新要求。新時代,勞動教育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說:“充分發揮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彰顯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育人目標”[1],可見勞動教育已成為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一環。2020年7月,《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了勞動教育目標、內容、途徑、關鍵環節和評價。勞動教育培育要求將勞動內化于心,外化于形,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和勞動精神面貌。對于小學生而言,以勞動觀念、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勞動精神等為核心的勞動素養培育意義重大,且勞動素養的內化作用對于學生終身學習與未來發展意蘊豐富。國內關于小學生勞動素養的文獻,一方面是以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理論研究為重心,著眼于探究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內涵和價值;另一方面聚焦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現狀與問題、評價體系建設及培育策略等實踐路徑。本文對近年來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相關文獻進行分析與梳理,并進行反思與展望。
一、小學生勞動素養內涵與功能的研究
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內涵豐富,近年來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相關研究頗為豐富,學者們各抒己見,對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內涵與功能提出了概括性觀點。
許多學者對勞動素養的概念和內涵進行了解讀,一方面,基于勞動素養的結構維度厘清了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內涵。檀傳寶通過對勞動教育概念的剖析與解讀,提出“廣義的‘勞動素養包含‘勞動價值觀,狹義的勞動素養則專指與勞動有關的知識、能力、習慣等”[2]。同時,顧建軍提出“勞動素養是學生通過多方面的勞動教育而逐步形成的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取向和勞動技能水平等要素凝結而成的整體狀態,在日常生活、生產實踐、職業勞動和社會參與活動中得到體現,并融入人生及其觀念、習慣、品質、能力之中”[3]。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學者將小學生勞動素養界定為一種內化于心、外表于行的綜合性品質。王泉泉等人將小學生勞動素養定義為“學生在長期勞動學習與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綜合表現,并表現出育人性、時代性和具身性等主要特點”[4]。劉次林提出“勞動教育看重的是勞動素養,而不能理解為開設勞動課。教育方針中所提的德智體美勞都是素養概念,它們不對應于學科。我們不能說‘德對應于德育學科,也不能把‘體看成是體育課完成的任務”“同樣的道理,勞動素養不止在勞動課之中養成”[5]。
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功能體現在勞動素養內涵之外,對學生終身發展意義深遠。有學者認為培養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功能主要在于促進學生的終身成長和生命健康發展,進而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針對勞動素養的價值說,龔春燕等人認為,“勞動素養是一個復雜的結構,從人的主體性、精神成長、創新創造、幸福追求等方面拓展,超越傳統的知識和能力范疇,既需要有勞動意識、勞動尊重、勞動責任等‘想勞動的思想觀念,也需要有勞動知識、勞動技能、勞動創造等‘會勞動的過硬本領,更需要有認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價值追求,進而形成自覺、安全、誠實的勞動習慣,從而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幸福人生奠基”[6]。教育部則聚焦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認為培養小學生勞動素養會促進學生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明確未來人生發展方向,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紀德奎等人認為“勞動素養是中小學生通過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以及志愿服務勞動等教育活動逐步形成和深化的相關必備人格品質和行為能力”[7]。
綜上可知,研究者基于勞動素養在勞動教育中發揮的基礎性與核心性作用,對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日益重視,同時又進一步提出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內涵與功能。我國學者根據個體對勞動素養的不同理解與思考,將小學生勞動素養從不同維度進行劃分,使小學生勞動素養理論更具多元性與時代性。學生在發展的不同階段,其認知、能力和實踐等都處于不同水平,因而對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內涵及價值進行深入,能深化新時代人才勞動素養培育。當下已有的勞動素養理論研究尚不充實,仍需不斷探索。
二、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困境探析
已有的關于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現存問題的研究,研究者多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多采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姚鳳等人的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勞動素養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提高”“女生在勞動素養各維度得分均比男生高”“勞動習慣成為勞動素養的制約維度”“家務勞動與教導勞動技能在家庭勞動教育中嚴重缺失”[8]。有學者調研得出小學生勞動素養存在很大的問題,具體表現為“勞動觀念存在偏頗、勞動技能薄弱、勞動知識缺乏以及勞動習慣與品質有待提升”[9],并基于此從小學生自身、家庭、學校、社會等方面分析勞動素養問題的形成原因。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目前小學生“勞動行為有待提升”“勞動認知與勞動行為出現偏差”“勞動情感認可度較低”“缺乏勞動的自覺性和堅韌性”“獨生子女勞動素養相對偏低”“勞動素養城鄉發展不均衡”[10],并從家庭、學校、社會及學生等多維度分析成因。
以上研究多基于實踐調研,不同學者在調研中揭示了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存在的問題,其中大多數學者采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并從勞動素養的不同維度出發,分析小學生勞動素養各方面存在的現實困境及其成因。首先,小學生勞動素養在培育和落實過程中面臨的問題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家庭、學校、社會這些影響因素交疊形成了復雜的影響成因。學者多從家庭、學校、社會協同教育的層面出發,深刻地分析了影響小學生勞動素養發展的各層次因素。其次,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以理論思辨型居多,高質量的實證調查研究相對較少,學界無法形成對小學生這一群體勞動素養現狀的完整認知。且研究方法多聚焦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缺乏對小學生勞動素養完整認知的多元性研究方法。最后,在對復雜的現象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后,解決問題才能更具有針對性。對影響學生勞動素養因素的精準把握與關注,才能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優質的勞動教育落地機制。
三、小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機制研究
已有關于勞動素養評價體系的研究文獻整體較少,但自2020年以來,研究數量顯著增多。我國學者在對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方面的研究中,重點聚焦于評價機制的現實樣態、評價機制制定的方法依據以及創新性的勞動素養評價路徑等層面。
首先,勞動素養的評價尚未得到完善與應有的重視。王倩和紀德奎提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勞動素養的評價方式以及手段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對中小學生勞動素養的評價重視性不夠”“目前有關勞動素養的評價體系的課堂教學正視性不夠,或者出現有淡化、弱化青少年勞動素養培育的現象”“勞動素養的評價體系有著診斷功能和發展功能,但是目前課堂教學的勞動素養評價方式存在工具性和外在化等問題”[11]。劉麗琴將當下中小學勞動素養評價功能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的難點指向四個層面:“勞動素養未納入綜合素質評價”“缺乏明確規范的勞動素養評價標準”“對勞動的過程缺乏實際監督與考察”“勞動素養的評價主體缺乏協同配合”[12]。
其次,許多學者基于勞動素養評價體系,提出針對形成性與綜合性的評價方法,具體表現為運用綜合性方法與多主體對學生進行勞動素養的評價。顧建軍提出采用形成性評價的方式進行小學生勞動素養評價,即“勞動素養的發展性評價應注重過程與結果的統一并更側重過程,方式方法上可以采用勞動過程記錄單、勞動日志、勞動檔案袋、勞動任務單等進行形成性評價”[13]。王連照提出對勞動教育的評價應該是綜合的、多元的,“綜合是指多方法評價,即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多元是指多主體評價,即自評與他評相結合”[14]。王泉泉等學者提出“根據勞動素養的內涵特征及其多維度的表現形式,可采用多目標、多渠道的綜合性評價加以改進”[15]。
最后,勞動素養評價的創新路徑包含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立系統測評工具與模型等。第一,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把項目反應理論、認知診斷理論內化于系統中,最后通過人工智能清理和相關統計方法合成各素養的模型,基于全量數據可精準評價學生個人勞動素養或集體的勞動成效”[16]。第二,建立系統化測評工具,提高評價的可操作性;運用增值性評價結果,衡量勞動素養培養成效。同時王曉杰和宋乃慶綜合運用文獻法、調查法、德爾菲法、統計分析法等構建了包括5個一級維度的小學生勞動素養測評模型,以公正地測評小學生勞動素養狀況[17]。第三,“優化評價內容,建立與培養目標相融合的教育評價體系”“注重過程評價,構建教師—學生相結合的聯動評價機制”“突出個性亮點,建立多維評價指標”[18]。
勞動素養評價體系的完善可以進一步推動勞動教育的發展,將學生的勞動素養納入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使全方位、多角度評價的引導和提升功能得到有效發揮,以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深度內化實踐。
四、新時代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路徑研究
如何更好地開展勞動實踐是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落腳點,如何促進勞動素養高效且有質量地落實是勞動教育的最終歸宿。當前,對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策略的研究較為豐富,已有研究從不同層次和不同維度進行了探究與論述。其中主要分為微觀與宏觀層面。
學校是有效培育勞動素養的主陣地。有學者從學校的微觀視角出發,提出有關學校方面提升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策略。梁寶珠提出學校的勞動素養培育策略:要多渠道拓寬勞動教育途徑,具體表現為通過思想引領、常態勞動、全科滲透、特色活動、三位一體和線上學習增強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效性,提升小學生的勞動素養。[19]同時也有很多學者以調查結果為依據,宏觀性地提出有關家庭、學校、社會協同培育路徑。姚鳳等人提出綜合性的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策略要“打破以往學校單打獨斗的傳統格局,加強家校共育、融合社會資源,形成家校社一體化的勞動教育體系”[20]。
通過梳理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實踐路徑可知,大多數學者關于勞動素養實踐的研究觀點較為統一,整體圍繞學校微觀與家校社協同的宏觀層面展開研究,但同時也各有側重。不僅有從理論中分析勞動素養的實踐路徑,也有從勞動素養的實證研究中提出經驗性策略。雖然各有側重,但是總體涵蓋角度較為完整。勞動素養的培育除了要在勞動課程以及勞動實踐中完成,還要建立科學且規范的大中小勞動課程銜接體系、勞動教育體系和評價體系。目前,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尚未形成完整的課程體系,更無法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縱向學科一體化體系,小學生勞動素養培育的道路仍任重而道遠。
五、小學生勞動素養研究的反思與前瞻
對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是時代發展熱潮,更是對勞動育人最終價值意蘊的回歸。綜合上述研究可知,學者基于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為未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實的根基,同時基于存在的問題,也要提高理論自覺,以期促成更深入、更高質量的研究。
(一)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反思
通過對小學生勞動素養相關文獻的分析與梳理可知,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還存在許多問題與不足。與勞動素養相關的研究整體相對較少,其中主要圍繞內涵研究、評價研究及落地路徑等方面。
首先,小學生勞動素養內涵與功能的研究成果豐碩,學者針對小學生勞動素養功能的闡述契合、概念明晰,而針對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維度劃分則相對缺少整體性,不能達到學術統一的認同樣態。
其次,就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類型與研究方法而言,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以理論思辨型居多,相較于小學生勞動素養高質量發展的實證調查研究尚未形成體系,無法形成學界對小學生這一群體勞動素養現狀的完善認知。且研究方法多聚焦于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缺乏對小學生勞動素養完整認知的多元性研究方法。
最后,小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策略研究當以學校為主體。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是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手段,基于勞動教育的特殊性、家庭之于勞動教育的訴求以及社會與家庭的配合尚未規范化等現實情況,應當呈現以學校為主體從而輻射家庭和社會的一體化協同實踐路徑。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新時代,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不能與信息和人工智能領域脫節,人工智能將會為高質量培育小學生勞動素養提供技術賦能。
基于此,學界在關注理論研究的同時,再加上有效的研究方法,扎實調研、創新方法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落地路徑,才能更切實地落實小學生勞動素養的培育。
(二)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研究前瞻
通過梳理分析得到已有研究的關注點,以對未來研究發展加以審思。在今后的勞動素養研究中,可以更多地關注以下三個方面:
1.強化理論研究與比較研究為當務之急
勞動素養理論雖然在不斷豐富與發展,但是現有理論不夠深刻與體系化。已有研究涵蓋了勞動教育的內涵、價值、內容形式、現狀、實施路徑等方面,但是對勞動素養基本概念和價值的研究不集中且探討得不夠清晰。關于勞動素養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向缺乏科學完整的理論支撐,理論體系仍需進一步完整和深化。比較研究既表現在對我國勞動素養培育過去和現在的比較上,又體現在對中外勞動素養發展的比較與分析上。一方面,從我國以往的勞動教育政策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是基礎。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勞動教育多是在政策發布或在重要講話的推動下才得以發展。這說明我國勞動教育的發展受外在因素的影響,但只有外在政策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不斷激活其自身的內在生命力,才能推動勞動素養研究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中外勞動教育的比較研究是提升。探索與比較其他國家的勞動教育舉措,以對我國勞動教育思想進行更新,求同存異,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素養培育體系。
2.大中小學勞動素養一體化為落地保障
學者對勞動素養有不同爭論固然重要,但也要在一定的同一性基礎上,反之,再多的論述也只是各家之談。目前,已有研究對大中小學勞動素養一體化這一話題進行了分析論述,但總體上還存在著深入程度不夠等問題,研究分散、不系統且并未提出行之有效的一體化路徑。大中小學勞動素養一體化是進一步聚焦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目標、內容、實施與評價等方面。其不僅對課程的完整性和銜接性提出了要求,明確勞動教育的學科獨立地位,加強與其他學科課程的融合和協同共建,而且在能力層次方面也要求很好地銜接,注重循序漸進,除了大中小普通學校,其他各類學校也應探索自身的特色勞動教育,取長補短。在保證勞動教育獨立性的同時,應加強其與德、智、體、美四育的融合。概言之,大中小學勞動素養一體化具有完備的教學體系,可將不同學段都納入勞動教育發展規劃中,是勞動素養發展的必由之路。
3.勞動素養的反異化為智能時代下的挑戰
如今是數字信息與人工智能高速發展的時代,勞動教育面臨諸多挑戰。勞動素養的發展要與時代發展相適應,才能健康平穩地尋求發展出路、探索未來。智能化已經在許多領域解放了人力,這對學生的勞動價值觀、勞動方式、勞動能力等都帶來巨大的沖擊。智能化時代下勞動素養培育路徑的切實調整與創新是必由之路。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與勞動教育的融合也日漸成為各國勞動教育關注與發展的熱點。在勞動素養培育過程中,需要從教師、勞動與人工智能素養、堅定勞動價值觀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探索。首先,人工智能的發展程度遠遠達不到人的智能與思維。人工智能時代的教師如果不具備促進學生深刻認識與反思現代技術并通過人工智能進行創新的能力,就不能促使學生突破思想桎梏,培養創新能力與勞動精神。其次,通過人工智能的輔助,可以幫助學生脫離重復的無意義勞動,融入智能因素,讓學生可以全身心參與更高維度的勞動實踐,結合實際,挖掘各級各類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路徑。最后,在人工智能時代,要引導學生注重閑暇教育和勞動體驗,堅定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各級各類學校也要在不斷實踐探索中提出更加科學規范的勞動教育新舉措。
縱觀新時代以來我國勞動素養研究的發展,學者多聚焦勞動素養的內涵、維度、困境、評價、實踐路徑。勞動素養要在新時代不斷深化發展,仍需深刻把握其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的交流與創新,才能真正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科學化的勞動教育發展體系。
【參考文獻】
[1]張泰源,韓喜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勞動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四維意蘊[J].教育研究,2022,43(6):19.
[2]檀傳寶.勞動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認識勞動教育概念的基本內涵與基本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2019(2):84.
[3]顧建軍.加快建構新時代勞動素養評價體系[J].人民教育,2020(8):19.
[4]王泉泉,劉霞,陳子循,等.核心素養視域下勞動素養的內涵與結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8.
[5]劉次林.勞動作為一種素養[J].教育發展研究,2019,38(10):3.
[6]龔春燕,魏文鋒,程艷霞.勞動素養:新時代人才必備素養[J].中小學管理,2020(4):10.
[7]紀德奎,陳璐瑤.勞動素養的內涵、結構體系及培養路徑[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1,22(2):16.
[8]姚鳳,何穗,姜麗霞.公辦小學學生勞動素養現狀調研及啟示:以上海市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21(11):74-79.
[9]胡茂林.上海市小學生勞動素養的現狀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2:47.
[10]任咪.重慶市S區小學高年級學生勞動素養現狀研究[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20:51-55.
[11]王倩,紀德奎.中小學課堂教學中勞動素養培育的困境與路徑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21(6):111.
[12]劉麗琴.中小學勞動教育素養評價:可為、難為、應為[J].教育科學論壇,2022(16):37.
[13]顧建軍.建構素養導向的勞動教育體系[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24):3.
[14]王連照.論勞動教育的特征與實施[J].中國教育學刊,2016(7):93.
[15]同[4]41.
[16]龔春燕,廖輝,梅永鮮.新時代中小學勞動素養評價的歷史邏輯與體系構建[J].勞動教育評論,2020(2):53.
[17]王曉杰,宋乃慶.小學生勞動素養測評模型構建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2,21(2):94.
[18]張進財,高芳芳.新時代勞動素養評價的價值意蘊與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10):133-134.
[19]梁寶珠.讓勞動教育“活”起來:拓寬勞動教育途徑,提升小學生勞動素養[J].小學教學參考,2021(9):82-83.
[20]同[8]78.
王穎 / 楊栩 / 寧夏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從事基礎教育研究(銀川 7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