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瑤 來永/ 成都國營錦江機器廠
2018 年審計署對內部審計工作的職能做出了明確的規劃,即“監督、評價和建議”,過去內部審計服務以咨詢監督為主,未來則要向“建議”方向轉變。現代企業的內部審計功能從企業的戰略與績效角度出發,除了關注財經安全,還需關注企業內部控制和治理過程。根據《關于做好2023 年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廳監督[2023]8號)文件要求,內部審計加強財務決算審核與業務管理、審計監督、專項治理等方面聯動貫通,從傳統以財務核算規范為核心的單一評價體系轉變為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等全方面多維度的監督評價,促進企業依法依規,與“查病”和“治已病、防未病”相結合[1],達到“強內控、防風險、促合規”的審計目標,實現審計價值增值。
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企業管理層將管理重點放在營業收入、利潤、生產任務量完成、產品質量安全、零備件自主保障、修理線能力建設等考核目標,對企業戰略、經營和法律合規管理等風險認識不足。企業內部審計局限于財經紀律檢查、合規問題抄告、經濟責任制審計等傳統財經規范內部審計,拘囿審計理念、時間、資源等主客觀條件限制,內部審計缺乏對企業風險的整體考慮和把握,不能有效對企業風險進行預判,管理參與度低。
獨立性對企業內審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原則。現實中內部審計缺乏獨立性的情況普遍存在,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內部審計人員的聘用方式可能會影響其獨立性。如果內審人員由企業任命并按職能部門職責權限劃分,工作結果向管理層匯報,很難保證其在審計過程中獨立行使職責而不受管理層的干擾和控制。二是內審人員可能存在利益沖突問題。現實情況下,內審人員可能同時兼任財務管理崗位或法務管理崗位,利益訴求與內部審計職責相沖突,導致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受到威脅。
現階段審計證據的收集僅依托于制度規范、財務數據、財務報表、合同臺賬等大量基礎數據,未應用先進技防手段從外部渠道獲取企業可能存在的風險信息,無法精準發現企業經營的癥結和舞弊現象,不能及時為企業風險防范提出合理建議。
現代企業中,高層次審計人才對于內部審計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高層次審計人才的缺失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相對于其他職業,內部審計工作相對單調、枯燥,行業本身薪資報酬缺乏吸引力,對審計人員的專業能力、技能和素質要求也很高,可能導致人才流失。
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評價職能、控制職能和咨詢職能能夠增加企業的價值活動,實現價值增值。為了實現企業的戰略目標,內部審計需要從企業戰略的高層視角出發,對業務鏈條進行分析和評價,以獨立身份對企業的目標、決策、計劃以及經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漏洞提出改進建議。
從內部審計價值增值的角度考量風險,建立以“戰略—價值—風險”為核心的三級價值增值評價體系[2];拋棄過去片面的以查錯糾弊為主導的審計理念[3],讓審計建議的建設性和可行性得到提升,有效識別和預測風險事項,對高風險環節重點監控[4],幫助業務部門建立更加有效的抗風險機制。
本文結合內部審計職能發揮和目標計劃,制定增值型內部審計路徑框架圖,如圖1所示。

圖1 增值型內部審計路徑框架圖
審計單位通過傳遞審計報告信息和組織管理,建立合規性問題抄告制,制定“舉一反三”專項審計整改措施,將審計問題與被審計單位充分交流,促進審計整改落實見效。
結合《關于加強中央企業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與監督工作的實施意見》(國資發監督規【2019】101號)的要求,一是有效利用企業監事會、內部審計等監督檢查工作成果,提升企業監督評價力度,促進內控體系持續優化;二是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審計流程,進行審計過程全面跟蹤,分析企業的經營風險、提出可行的應對措施,讓審計工作的重點能夠得到明確。將審計問題和整改措施應用smart 原則(具體的、可衡量的、和目標相關的、可達成的、有明確時間限制的),建立固定表單流程,完成審計整改閉環。審計整改閉環路徑如圖2所示。

圖2 審計整改閉環路徑圖
一是增強內部審計獨立性,明確內部審計的職責定位和集中管理,統一制定審計計劃和目標,落實內部審計機構向黨委負責報告制度,有效開展審計工作;二是重視主責主業,聚焦企業生產經營重點,強化對大額資金管控、“三重一大”事項等關鍵點審計監督[5],創新業財融合審計理念,掌握業務流程關鍵環節和細節,發現關鍵點和漏洞;三是加強內部審計與企業管理層的溝通協作,確保內部審計工作與企業戰略目標保持一致,及時向企業管理層提供審計報告和建議,協助業務部門建立抵御風險的有效機制。
風險管理是一種機會成本,完善的風控體系是保障企業戰略目標的前提。一是企業通過建立招標比價評標專家庫,內部審計參與企業重大流程、制度的擬定過程,加強與企業管理層的信息共享和溝通,確保對企業風險的全面把控;二是全方位跟蹤審計項目,創新開展重大項目過程管控和伴隨審計,重點對企業權利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資產聚集的部門和崗位開展審計監督,結合黨委巡查、紀檢巡視、審計線索移送等手段,深化“審巡”聯動,有力推動企治監督精準聚焦,確保快速找到企業中存在的問題并施以解決,推進審計工作。
《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強調,加強內部審計人才隊伍建設是提高內部審計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一是做好技能提升培訓,通過豐富培訓內容(如增加宏觀政治經濟、現代企業管理、政策法規、信息技術應用等知識)、參加行業研討會等創新培訓形式,提高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提升審計質效;二是建立“審巡聯動”專業人才庫,及時補充財務、投資、金融、內控、法律等專業人員,做好人才儲備;三是注重內部審計人員的激勵和晉升機制建設,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勵機制,打通職業晉升渠道,提供崗位交流平臺等多種激勵方式,有效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積極性和穩定性。
一是企業應根據自身特點,大力推進計算機技術在審計業務中的應用,鼓勵自主開發符合企業實情的審計工作小模塊和小程序,提高工作質效;二是加快審計數據信息庫建立。《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指出,深化“互聯網+監督”,充分運用大數據和信息化手段,通過建立財經審計法規資料庫、審計經驗數據庫、人力資源信息等基礎性數據庫,打造高效通暢的信息資源收集渠道和方式,從而提高審計效率和準確性。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內部審計是保障企業有效運作的關鍵環節。本文通過分析現有內部審計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增值型內部審計的路徑框架和措施建議,通過措施實施,可以更好地服務企業價值增值和風險控制,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