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陳靜媛 米甜 胡夢丹 王燦 張穎



摘 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宗旨在于服務小農戶,從多維度研究不同類型合作社績效和障礙因子,可明確各類型合作社的發展優勢與不足。從經濟、社會、治理3個維度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TOPSIS法和障礙度模型,以河南省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例,對其土地入股特征、經營類型、綜合績效和障礙因子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相較于其他類型,混合經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綜合績效最優。不同類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綜合績效障礙因子不同。內股外租型、自主經營型和混合經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主要障礙因子分別為社員增收效果、公共服務和輻射帶動;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主要障礙因子集中在社員增收效果、公共服務和內部機構完善度等方面。結果表明: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因地制宜,靈活選擇發展類型,以規范發展為基石,以質量安全為準則,注重帶動農民增收。
關鍵詞: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績效;障礙因子
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小農戶之間的聯合,是實現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在我國人多地少、土地細碎化的大背景下,單一小農戶在農業發展上很難有大的突破。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踐表明,以土地流轉或土地入股等形式將土地集中起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有助于實現“小田并大田”的土地規模化經營。
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在家庭承包經營、農民群眾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以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聯合經營并共享收益,是實現適度規模經營的有效組織載體之一。截至2021年年底,我國土地經營權流轉總面積為55 698萬畝,其中有五分之一流轉入專業合作社。在流轉入專業合作社的耕地中,土地入股的面積為1 822萬畝,占土地流轉面積的16%。合作社在吸納并整合土地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且土地入股已成為合作社流轉土地的主要方式之一。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利于土地集約經營和發展現代農業。然而,目前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發展參差不齊,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探究。
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績效研究一直是學界熱議的話題。已有研究多從內部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對合作社績效進行評價,也有學者關注到合作社再聯合、家庭農場領辦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然而,僅有少數學者關注到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績效表現的特殊性。林樂芬和顧慶康分析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員績效評價的差異。汪海燕等人將農地股份合作社分為農戶自發型和政府主導型,比較兩類農地股份合作社的績效差異。張穎等人對農地股份合作社多維績效及其障礙因子進行了分類型討論。
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從經濟、社會、治理三個維度,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綜合績效評價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和TOPSIS法測度并對比分析不同經營模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綜合績效與障礙因子,旨在為精準提升土地股份合作社績效提供可行的建議。
一、農民專業合作社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利用文獻研究、專家訪談并結合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原則和特征,從經濟績效、社會績效、治理績效3個方面構建合作社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指標選擇、測度方法見表1。
二、土地股份合作社類型劃分與案例概況
(一)土地股份合作社類型劃分
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在堅持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依照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將農民的土地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中,農民享受合作社分紅的組織形式。按照是否吸收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劃分為土地股份合作社和非土地股份合作社兩類。根據經營模式的不同,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又可以劃分為3種類型,即內股外租型、自主經營型和兩者結合型。本文將合作社分為內股外租型、自主經營型和混合經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非土地股份合作社。
內股外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不以種地為目的,將成員入股的土地,采取租賃、托管等方式交給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其他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的土地股份合作組織。自主經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通常是指將成員入股的土地,由合作社統一雇工經營的組織形式。有的合作社還存在農戶自主經營的土地。混合經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內股外租型和自主經營型的結合形式,在成員入股土地的基礎上,這種類型的合作組織既有合作社自主經營的土地,也有統一向外租賃、委托經營的土地,兼具前兩類合作社的特點。
(二)案例概況
本文選擇3家不同經營模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和2家非土地股份合作社進行分析。RL種植專業合作社代表內股外租型,成立于2011年,在冊成員約100人,土地入股10 000畝,股權占比30%。合作社只作為中介不直接參與經營。BDH專業合作社代表自主經營型,成立于2010年,成員132戶,入股土地800畝,股權占比70%。合作社吸收土地之后,采取農戶自主經營與合作社統一雇工經營相結合的方式生產經營。QFS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代表混合經營型,成立于2008年,成員出資總額520萬元,土地入股3 463畝,成員329人,股權占比40%。合作社將2 231畝基地交由其他經營主體經營,自主經營剩下的1 232畝土地。YS農機專業合作社和ZJR種植專業合作社代表非土地股份合作社。YS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注冊成員8戶,帶動社員1 000戶,固定資產3 000萬元。合作社以服務社員為主,組織社員進行規模化種植和產業化經營,采用綠色生產技術和施肥耕作技術,并對社員進行信息化培訓。ZJR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目前流轉土地1 352畝,入社農民428戶,主要是為社員提供種植花生、玉米、大豆、小麥、花卉等農作物所需農資及相關技術、信息、咨詢等服務,同時銷售社員種植的花生、玉米、大豆、小麥和花卉。
三、結果與分析
(一)數據來源
課題組于2022年6—8月對多家河南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和社員開展問卷調查和一對一訪談,選取5家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社,結合其內部資料、新聞報道和文獻等進行剖析。
(二)綜合績效評價
根據規范化后的調研數據,運用層次分析法和TOPSIS法,得到4種合作社類型的經濟、社會、治理和綜合績效以及績效水平,見表2。
對于經濟績效而言,4種類型的合作社排序為混合經營型>非土地股份合作社(ZJR)>自主經營型>非土地股份合作社(YS)>內股外租型;對于社會績效而言,排序為自主經營型>非土地股份合作社(YS)=內股外租型>混合經營型>非土地股份合作社(ZJR);對于治理績效而言,排序為混合經營型>非土地股份合作社(ZJR)>非土地股份合作社(YS)>內股外租型>自主經營型。由此可知,不同類型合作社的各維度績效排序不同。經濟和治理績效最優的都是混合經營型,經濟績效最差的是內股外租型。社會績效最優的是自主經營型,但該類型的治理績效表現最差。社會績效最差的是非土地股份合作社(ZJR)。
內股外租型、自主經營型、混合經營型、非土地股份合作社(YS)、非土地股份合作社(ZJR)的綜合績效分別為0.40、0.36、0.71、0.49、0.47,排序結果為混合經營型>非土地股份合作社(YS)>非土地股份合作社(ZJR)>內股外租型>自主經營型。內股外租型、自主經營型、混合經營型、非土地股份合作社(YS)、非土地股份合作社(ZJR)的貼近度分別為0.29、0.32、0.34、0.46、0.41,除內股外租型的績效水平較差外,其余績效水平均為一般。這表明選取的5家合作社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能夠反映廣大合作社的狀況。
(三)障礙因子診斷
由于合作社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不同,無法準確反映各指標對合作社績效的影響程度。因此,可利用障礙度模型診斷影響合作社綜合績效的障礙因子及其影響程度大小。公式如(1)所示,其中dij為標準化指標值,wj表示指標j的權重,Qij表示第i個合作社的指標j的障礙度。
在績效評價和上述公式基礎上,將這5家合作社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進行障礙因子診斷,根據障礙度從高到低排序,選取前3位的障礙因子進行分析。
內股外租型合作社中排名第1的障礙因子是社員增收效果(X4),排名第2、3的分別是質量安全(X6)和雇員薪資水平(X1),主要集中在經濟和社會層面。這是因為內股外租型合作社將入股的土地統一發包給其他經營主體,內部治理結構簡單,因此治理績效較優。但此類合作社在發展中需要注意自身盈利能力和產品質量,從而帶動農民增收。
自主經營型合作社中排名第1的障礙因子是公共服務(X9),排名第2、3的分別是環保培訓次數(X14)和風險預警措施(X15)。自主經營型合作社的社會績效表現較優,但需積極參與公共服務,繼續擴大社會影響力。另外,此類合作社需要注意治理績效,增加環保知識培訓和風險預警措施,提高內部治理水平。
混合經營型合作社排名前3的障礙因子分別為輻射帶動(X8)、質量安全(X6)和雇員薪資水平(X1)。混合經營型合作社結合前兩類合作社的特點,各方面績效水平都較高。但此類合作社需要注意雇員權益和產品質量,讓其發展成果惠及更多農民。
非土地股份合作社(YS)排名前3的障礙因子分別是為社員統一采購農資讓利情況(X2)、社員增收效果(X4)和社員盈余分配(X5)。這可能是因為非土地股份合作社沒有土地入股的形式,盈余分配形式單一,需要注意提高自身經濟水平和保護社員權益。非土地股份合作社(ZJR)排名前3的障礙因子分別為公共服務(X9)、內部機構完善度(X11)和輻射帶動(X8)。這說明非土地股份合作社還需注意參與公共服務,輻射帶動周邊農戶,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并且需要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建立完善的理事會、監事會和社員代表大會等組織體系。
四、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從本研究選取的5個案例合作社來看,不同類型合作社的綜合績效存在差異。從綜合績效來看,混合經營型最優,其在經濟績效和治理績效上也是最優的。從社會績效來看,自主經營型最優。但并不是只有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較好,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績效水平也較高。
從本研究選取的5個案例合作社來看,不同類型合作社的綜合績效障礙因子不同。內股外租型的主要障礙因子為社員增收效果,自主經營型和混合經營型分別為公共服務和輻射帶動。土地股份合作社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注意自身盈利能力,在此基礎上要積極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參與公共服務。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障礙因子主要集中在社員增收、公共服務、內部機構完善度等方面。非土地股份合作社首先要注意規范發展,注意保護社員權益,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在此基礎上提高社會效益。
(二)啟示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因地制宜探索經營模式。因各地經濟發展條件的差異,合作社在探索經營模式時,要全面考量,因地制宜,不要盲目推進,盲目借鑒。內股外租型合作社適合不愿承擔過高風險,但能發揮土地流轉中介作用時采用,這類合作社往往需要具有完善的信息平臺和較高的威信力;自主經營型合作社適合能夠獨自或者與農戶一起自主經營的情況,采用這種類型通常需要合作社雇工經營,還要注意若將全部入股的土地統一雇工經營,會面臨較高的經營風險;混合經營型合作社是內股外租型和自主經營型的結合,在合作社入股土地過多、無力全部自主經營時,可選擇將部分土地轉包出去。
土地股份合作社要靈活選擇發展類型。內股外租型、自主經營型和混合經營型3種經營類型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合作社可以在其不同發展階段靈活選擇適合的類型,最終都是朝著混合經營型發展的。內部治理是合作社發展的根基,經濟績效和社會績效的提升都是在此基礎上。這也就要求混合經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在規模逐漸擴大的同時,要守住為社員服務的初心,規范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要加強對社員權益的保障和產品質量責任意識。根據對案例合作社綜合績效障礙因子分析可知,合作社在社員權益保障和產品質量責任兩方面普遍需要提升。因此,合作社有必要在社員增收、盈余返還和增強農產品質量責任意識上下功夫。保持為社員服務的初心,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致富。并且,在發展過程中,合作社要以質量安全為準則,關注農產品質量認證,加強品牌建設,實施品牌戰略。
相關部門既要扶持也要約束。案例合作社的績效水平普遍不高,需要相關部門大力扶持。一要完善土地流轉機制,給予合作社資金、技術、設備等方面支持。尤其在發展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和加大社會貢獻方面,需要相關部門在政策上給予傾斜、資源上給予支持、方法上給予指導。二要完善立法和制度規范,完善監督機制,將合作社約束在規范發展的道路上,確保合作社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中華,羅漢亞,趙鯤.關于江蘇省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J].農業經濟問題,2010,32(8):30-35.
[2]農業農村部政策與改革司.中國農村政策與改革統計年報(2021年)[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2.
[3]孫艷華,李鵬.內部關系強度、知識共享與合作社績效研究:基于湖南省合作社的調研數據[J].世界農業,2021(6):52-61.
[4]蘇群,李美玲,常雪.財政支持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績效的影響:以種植業合作社為例[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1):42-48.
[5]顏華,張琪.農民合作社再聯合提升了經濟績效嗎?——基于黑龍江332家種植類農民合作社的調研[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23,22(1):65-74.
[6]鄭風田,崔夢怡,郭宇橋,等.家庭農場領辦合作社對農場績效的影響:基于全國556個家庭農場兩期追蹤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22(5):80-103.
[責任編輯:李偉杰]
基金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青年科學基金項目(72103054);中國博士后基金特別資助項目(2021T140181);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計劃:農業風險與區域金融風險管理(2022-CXTD-01);2023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232400411125);2021年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2021BJJ068);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重點研究項目(21B790003)
作者簡介:張璇(1998—),女,河南濮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
通信作者:張穎(1987—),女,河南鄭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農村合作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