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阿蓮 張小容
摘 要: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對于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至關重要。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著農村社會環境的整體育人氛圍存在消極誘導、農村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農村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視等挑戰。應不斷健全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教育機制,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從而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思想基礎。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在推進全面鄉村振興的同時,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也成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在新時代,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不僅是鄉村發展的客觀要求,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道德支撐和思想保障。
一、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制約因素
(一)農村社會環境的整體育人氛圍存在消極誘導
第一,社會不良輿論的影響。在當今網絡媒體時代,社會輿論的力量足以摧毀一個人,更何況是未經世事的青少年,不良的社會輿論會給青少年造成一定的傷害。具體講就是輿論的爭論夾雜著一定的道德選擇性,給青少年制造一種假象,使他們認為道德是具有可選擇性的,而不是必須遵循的,導致青少年的道德觀念模糊,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給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造成負面影響。
第二,網絡的負面影響。當前,無線網絡在農村更加普及,觀看視頻、與朋友聊天、玩游戲等成為農村青少年的主要娛樂方式。查找資料和電子閱讀雖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觀看視頻、與朋友聊天、玩游戲的占比更高。首先,關于看視頻。現在,許多影視、綜藝節目越來越注重節目的娛樂功能。個別媒體片面追求“賣點”,影響農村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其次,關于與朋友聊天。究其原因是青少年對虛擬網絡世界充滿好奇心。尤其是在校學生,學習壓力大,生活枯燥,容易對虛幻的世界產生向往。最后,關于玩游戲。青少年迷戀網絡游戲導致的不良后果是學習成績下降,進而受到家長及老師的批評,從而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網絡的負面影響不利于推進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
(二)農村學校教育的主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發揮
第一,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偏低。學校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年輕教師和年齡較大的教師比重大,中年教師的比重較小。特別是在農村中小學,存在大量的代課教師,大多數教師不得不講授兩門課程或更多課程。有些教師學歷過低且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過于老化,思想受知識水平和當時年代的條件限制。同時,一些教師缺乏責任感和對學生的關愛意識,從而造成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較低,對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造成不利影響。
第二,農村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單一。農村經濟條件相對城市來說有些落后,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限制性。首先,農村學校德育的主要方式是利用思想政治課程來灌輸思想。學生為了應付考試只是機械地背誦知識點,無法真正掌握知識的實際內涵,更無法收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的效果。其次,部分老師按照課本去宣傳一些大道理,卻沒有做到以身作則,沒有意識到榜樣的作用,更沒有做到言傳身教,無法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陋習。最后,在農村學校,舉辦道德教育主題活動的頻率不高。這些實踐活動有助于引導啟發學生的道德教育,但是由于活動少、形式過于單一、內容過于重復,學校開展的實踐活動未能起到良性的教育互動作用。
(三)農村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第一,農村父母重智育,容易忽視孩子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在經濟落后的農村,家庭對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了一個難題。一方面體現在家庭管理不到位。部分父母認為孩子年齡還小,便疏于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了不良習慣;部分父母忙于生計,外出務工,無法顧及孩子,無法親自教育孩子,導致孩子從小缺乏家庭方面的教導。這很容易引發孩子出現思想問題、道德問題、心理問題等。另一方面體現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重智輕德”。在農村家庭思想觀念里,希望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不能耽誤孩子上學。這種觀念導致了對孩子的過度溺愛和缺乏原則的教養,以至于孩子認為只需要專心學習,而無須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父母希望子女能夠成為杰出人才,卻忽視了對子女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農村父母重成績,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目前,農村青少年心理呈現亞健康狀態。在生活中,部分青少年受挫后難以自我調解,同時也不善于跟同學交流,性格較孤僻,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在不同年齡段是有區別的。青春期的特征表現為自我意識增強。他們喜歡與同學相處,希望受到同伴的稱贊。但是,一些父母認為,孩子交朋友不僅是荒廢自己的學業,而且是浪費大量的時間。還有一些父母用簡單粗暴的傳統方法來控制孩子的思想,結果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農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對思想道德教育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二、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凈化社會環境,營造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良好氛圍
第一,發揮社會思想道德教育的潛在力量。農村青少年正處于歷史發展的新階段,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更需要發揮社會中潛在的思想道德教育力量來進一步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就社會而言,應該致力于凈化社會環境,給農村青少年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社會各界要加大力度減少不良誘惑,傳播綠色健康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媒體發布的信息影響農村青少年的生活。因此,要加大網絡監管促進農村青少年提高思想覺悟,從根源上消除影響農村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因子。此外,社會教育主體應盡可能為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物質、經濟、文化娛樂場所等條件,充分挖掘農村蘊藏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例如,學校的立德樹人思想教育活動、政府的全民服務活動、革命紀念館的紅色文化和公益組織活動等都有利于推動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正確的價值觀對農村青少年的成長與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是他們日常行為的價值導向,還是他們日常行為的約束規范。在新發展階段,要以鄉村振興為重要契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將各種藝術形式融入農村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中。戲劇、美術、音樂等藝術形式是當前最受歡迎的文藝活動,將其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不僅貼近農村青少年生活,還能滿足農村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在一些重要節日,要利用編排戲劇節目、音樂節目等藝術創作方式展示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奮斗。
(二)加強學校教育,創新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要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推動建立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要改變過去單純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率來評價辦學質量的做法,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的首要標準,建立師德師風檔案制度。要不斷加強師德建設,推動教師綜合素質全面得到提高,促進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的形成,努力培養和建設一支專業素質較高、覆蓋面廣、熱愛農村、充滿活力的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教師隊伍,進一步促進農村教育公平與質量提升,助力鄉村振興。要堅持將習近平總書記對教師的殷切希望和要求作為農村教師師德教育的重要內容,用“四有”好老師標準、“四個引路人”“六個要”“八個相統一”“四個服務”等要求助推農村教師成長。農村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權利和人格,不歧視或侮辱學生。要根據農村青少年挫敗感強、容易產生各種心理疾病的實際,加強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
第二,創新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農村學校德育課要告別“一言堂”。農村學校要多組織開展課外活動,教師要增加課堂趣味性,授課時多貼近實際生活。首先,教師要改變教育觀念。無論是否為德育老師,各種課程都應當融合德育內容,將德育知識滲透到每一堂課中。其次,課堂應采用豐富的教學方法,包括互動式教學法、情境式教學法和學生喜歡的其他教學法。最后,貼近農村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實際。根據他們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規律,組織開展形式新穎、內容新鮮,適合其參加的道德實踐活動。例如,主題班會、小型創作作品和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
(三)重視家庭教育,強化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家風教育
第一,提高家長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觀念,樹立榜樣作用。家長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是最好的啟蒙,是最貼切的教育方式,更是最值得欽佩的榜樣旗幟。一方面,家長要主動轉變觀念,改變過去輕德育的錯誤做法和觀念。在復雜的社會教育環境中,家長要明白孩子無法從外部教育機構獲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家長才是孩子最理想的啟蒙老師。另一方面,家長要以身作則。家長要在現實生活和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堅持言行一致,樹立高尚的道德品質,努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友愛、有趣的家庭環境。家長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尊老愛幼、勤勞勇敢、互諒互讓的習慣,時刻以嚴格的道德要求約束自己。
第二,家長應多與青少年溝通交流,進行有效的“心靈對話”。在外務工的家長可以經常給家里的監護人打電話,主動了解孩子的思想動態,與孩子多進行交流,了解他們成長的過程。此外,青少年處于青春期時,具有叛逆心理,此時,家長在關注其學習、生活的情況下,也要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與他們進行有效的“心靈對話”,從而幫助他們解決困惑。要重視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單單以分數為標準去批判一個青少年的好壞,要鼓勵他們學會獨立自主、勤奮刻苦,提高綜合素質。
第三,以家風熏陶和啟發農村青少年樹立良好的道德意識。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靈魂,打造良好家風是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每個家庭都應為推動“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傳統家庭美德的傳播貢獻力量,促使農村青少年在家風的熏陶下健康成長。良好的家風需要家庭所有成員的共同維護。家庭成員應自覺遵守家風,以便青少年在長期的家風中逐步加強自我教育,并將家風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家風、傳承家風是每個家庭都應盡的一份責任,要將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家風之中,從而促進農村青少年樹立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關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加強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現實任務。在新發展階段,我們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際,分析農村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制約因素,解決實際問題,教育引導廣大農村青少年向善向上健康成長,爭當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努力讓他們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光明日報,2019-03-19(001).
[2]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6(002).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4.
[責任編輯:丁 浩]
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MYYJ23S22);2023年度廣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MYYJ23S13)
作者簡介:蔣阿蓮(1997—),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通信作者:張小容(199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