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參與鄉村振興是國家對地方高校發揮社會服務功能的明確要求。應用型地方高校應積極探索適宜路徑助力鄉村振興。許昌學院在多年的服務鄉村振興中形成了自身的實踐路徑,但仍存在教師參與率和積極性不高、大學生參與動力和實踐層次一般、指導服務的覆蓋面和常態化不足的問題。對此,可從完善激勵機制、擴展服務平臺;加強人才培養、出臺優惠政策;整合多方資源、擴大服務范圍3個方面進行路徑優化,從而為鄉村全面振興助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實踐路徑;地方高校
城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實現黨領導下的鄉村振興,才能達到社會的均衡發展。地方高校在人才和技術資源方面具有優勢,可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中提出了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七大行動,引導高校深度參與和主動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許昌學院是河南省“十四五”時期重點建設示范性應用技術類型本科高校,涵蓋理學、工學、經濟學、文學、醫學等10個學科門類,應用專業特色明顯。近年來,學校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發揮黨建在推動“三農”工作中的引領作用,持續支持和推動幫扶地區各項事業發展。
一、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一)堅持黨建引領、開展結對共建,發揮戰斗堡壘作用
鄉村振興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任務。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鄉村振興的有力政治保障。許昌學院黨委確立了領導工作組,黨委書記、校長為第一責任人,全力抓好頂層設計。校黨委派駐優秀黨員到鄉村,協同村“兩委”抓黨建促發展,激發村黨組織活力。2015年以來,先后有4位優秀黨員到許昌市建安區袁莊村任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期間,許昌學院定期組織理論宣講專家為黨員干部作專題輔導;開展“三會一課”“兩學一做”“第一書記上黨課”學習活動;建設“紅色網絡教育家園”“黨建文化一條街”,提升了農村基層黨組織陣地建設水平。學校被河南省委組織部評為“選派優秀第一書記工作先進單位”,受幫扶村被評為“許昌市黨建200強村”。學校基層黨委先后與禹州市方山鎮黨委、長葛市老城鎮黨委聯合打造黨建共同體,共建教育基地、構建黨建品牌建設任務(黨員共上思政課、共辦主題活動、共建黨史學習教育基地),開展結對共建,發揮組織合力。
(二)強化問題導向、科學釋疑解惑,發揮咨詢決策作用
地方高校智庫是高校服務黨委、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謀,是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的重要載體。許昌學院建立了理論智庫平臺,解決鄉村發展中的實際問題。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基地是河南省重點社會科學研究基地,每年投入專項資金對幫扶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調研,提供決策參考;制訂“傳統鄉村文化保護工程規劃”,挖掘地方民俗文化內涵。魏晉文化研究中心產出以決策咨詢服務和助力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代表的智庫成果,2021年通過了河南省教育廳高校新型智庫評估。學校大學生們采取人才隊伍建設和鄉村產業發展調查、項目申報等方式,為鄉村發展提供建議。內容涉及鄉鎮組織構成、“五星”支部創建、人才建設等調查,煙葉、蔬菜、瓜果和花卉等生產和產業發展調查,鄉村旅游現狀調查等。調查范圍涉及許昌市下轄鄉鎮、南陽市內鄉縣、濮陽市范縣等地。
(三)利用專業優勢、開展實踐活動,發揮指導服務作用
學校依托學科專業優勢,采取技術指導、理論宣講、實踐服務等方式助力鄉村振興。先后向禹州市鳩山鎮、長葛市老城鎮、襄城縣庫莊鎮等地派駐10余名優秀黨員掛職科技副鄉(鎮)長,圍繞耐旱高產農作物引種、食用菌經營、辣椒產業規劃、河渠水系設計規劃等進行全方位指導。依托測繪、規劃、食品科學、旅游、設計、傳媒、醫學、法學等專業開展實踐指導。主要涉及以下內容:測繪鄉村地形地貌,編制建設規劃和生態經濟示范帶規劃;對內鄉縣灌漲鎮、馬山口鎮的農耕文化進行特色規劃設計、研發特色農副產品、編制鄉村旅游規劃;為襄城縣庫莊鎮設計農業品牌形象;拍攝微視頻助力建安區河街鄉農戶拓寬產品銷路;向村民提供健康宣傳、義務診療、法律專題講座。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發揮服務作用,如課業輔導、鄉村彩繪、文藝下鄉、社區治理、農產品助銷等。每年暑期學校團委組建400余支社會實踐隊。其中,2支團隊入選2023年全國大學生“兩彈一星”精神志愿宣講團和“三下鄉”國家重點團隊,4支團隊入選河南省大學生“紅旗渠精神代代傳”志愿宣講團和“三下鄉”省級重點團隊。
(四)加強校地合作、培育地方人才,發揮協同賦能作用
學校在校黨委領導下進行校地合作,賦能鄉村振興。與許昌市共建校地人才“雙百工程”、“校地人才共建工程”、產學研合作基地,合作開展項目研發、技術攻關項目百余項。中原農耕文化與鄉村發展研究基地聯合許昌市委統戰部成立“新時代鄉賢文化建設協同創新中心”,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實驗室與設備管理中心聯合許昌市科技館進行科普實踐活動,發揮新媒體力量促進產業發展。2022年以來,學校與相關單位簽署橫向項目總額超過100萬元。此外,學校聯合禹州市、內鄉縣鄉村振興局組織開展人才隊伍建設規劃項目;開展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育,培養了千余名具有現代經營水平的農業職業經理人;開設微商、新媒體運營課程,培育電商創業人才百余名;累計為近2 000人提供工程師等職業技能培訓;開展國培“一對一”培訓,提升鄉村學校教師教學水平;為鄉村醫生提供“點對點”診療技術、臨床帶教服務;開展“美育浸潤行動計劃”,為許昌、漯河鄉村中小學校提供合唱教學幫扶。
(五)實施消費幫扶、投入專項資金,發揮惠農支持作用
學校黨委出臺“校地結對幫扶”精準扶貧實施方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依托助農網站,如扶貧832平臺、河南消費惠農網、豫扶網等,為消費幫扶提供平臺支持。在定點幫扶村袁莊村建立“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幫助建設蔬菜大棚,以“訂單蔬菜”的形式直供學校餐廳、設立“消費助農”超市蔬菜專柜,解決蔬菜滯銷問題。打造袁莊村就業扶貧車間,培育技術帶頭人,帶動貧困戶就業。建立扶志愛心超市,解決村民實際困難。投入資金百萬元,修建袁莊村文化廣場、改造游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提升了公共基礎設施水平和村民幸福感。
二、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制約因素
(一)教師參與度和積極性不夠高
高校教師是參與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目前“雙師型”教師、教授參與度不高。教師參與形式多是來自上級任務派發,自身主觀能動性并未充分調動起來。究其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一是相關激勵機制尚不完善。在科研考評體系下,教師職稱晉升、績效考核是以項目級別、成果發表的刊物級別為準,對科研成果的實用性重視不足。鄉村振興相關研究的直觀成效相對顯現較慢,造成教師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審壓力下,受功利主義思想驅動對此類研究的參與度較低。二是與地方有關部門對接溝通少,教師缺乏更廣闊的參與平臺。三是一些教師認為鄉村振興與職業高校和農業院校的關系更緊密,而綜合性高校則不具優勢。
(二)大學生參與動力和實踐層次不夠高
在校大學生主要通過社會實踐或“三下鄉”活動參與鄉村振興,參與者主要是大一和大二學生,實踐內容多為社會服務和現狀調查,內容較單一,研究性不強。這除受學生以修得創新學分為目的影響外,還因一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制訂時未能進行科學論證,課程體系構成對人才培養目標的支撐不足,使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之間存在差距。此外,教學中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學生實踐、研究水平不高,造成實踐成果的科學層次一般。高校畢業生則受鄉村基礎設施條件不如城市、職業發展前景小、工資待遇不高等思想認識的影響,服務鄉村的意愿較低,導致返鄉就業情況不樂觀,鄉村人才隊伍的“新鮮血液”輸送不足。
(三)指導服務的覆蓋面和常態化不足
學校對鄉村人才的培訓主要圍繞集中進行黨員干部輔導、鄉村骨干教師培訓、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等方面,對廣大農民群眾的技能指導力度不夠及常態化指導不足。對鄉村經濟發展的專項規劃和技術指導類服務的比例偏少,對鄉村生態環境方面的關注不多。學生主要是以假期社會實踐、社團組織、志愿者服務的形式,下鄉以支教、墻繪、文藝匯演、宣講、義診、家電維修等方式開展活動,但服務時間短,服務對象主要針對定點幫扶村,涉及面較窄,學生扎根基層的常態化服務意識薄弱。
三、地方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路徑探索
(一)完善激勵機制、擴展服務平臺,激發教師參與的積極性
在進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同時,完善激勵機制,鼓勵具有行業經驗的教師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可采取的措施有:加大鄉村振興類課題研究經費的投入力度;出臺專項文件,對參與教師給予職稱評審、績效分配、評優評先等方面的政策傾斜;績效考評中增加鄉村振興相關研究科研成果的工作量權重。
建立“校黨委—二級黨支部—黨員教師”三級聯抓機制。鼓勵各基層黨委、直屬黨支部與鄉村基層黨組織進行結對共建,并給予資金支持。將建設成果納入“樣板黨支部”“雙帶頭人工作室”立項和考核中,激發參與動力。二級黨支部利用“主題黨日”“支部會議”等形式,鼓勵黨員教師結合專業特長探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途徑,將個人動力匯聚成團隊合力。加強“鄉村振興”網絡板塊建設,加強媒體宣傳,營造出濃厚氛圍,引導教師積極參與鄉村振興。
(二)加強人才培養、出臺優惠政策,激發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積極性
大學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相關涉農專業(如規劃、旅游、藝術、工學等),在教學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秉承“學”“做”結合的教學理念,不斷深化教學改革。建立優質教學資源庫,及時更新教學內容,采用“線上+線下”“理論+實踐”的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進行鄉村振興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為學生提供實踐學習平臺,加大實踐比重,提升學生實踐技能,培養“三農”情懷。實施“鄉村人才培育工程”,為教師、醫療衛生人才、設計和建設人才等人才隊伍“造血”。
2021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指出,大學生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主力軍,支持在校大學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支持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高校一方面可在進行畢業生就業調查時,關注學生在鄉村基層服務就業的情況,向地方政府反饋,為政府的后期決策提供參考;另一方面可聯合地方政府建立鄉村人才返鄉創業就業交流與支持平臺,出臺優惠政策,提高大學畢業生到鄉村工作的福利保障水平,吸引優秀畢業生返鄉就業創業,從而帶動農村相關產業的發展。
(三)整合多方資源、擴大服務范圍,實現高校社會服務功能的常態化
一方面,實行“校+政+企”的服務模式,整合培訓資源,吸納企業技術人員到為當地農民群眾服務的技術指導隊伍中。組建高校幫扶團,實現資源的多方整合利用。另一方面,利用高校網絡資源優勢,建立鄉村信息咨詢與服務平臺,積極利用微信、騰訊課堂等網絡平臺,讓農民足不出戶就可以獲得及時和全面的信息咨詢和培訓服務。建立咨詢專家庫,充分吸納高校專家學者實現遠程技術指導,增強服務的時效性、擴大服務對象范圍。
四、結語
鄉村振興需要在黨建引領下,集多方力量共同實現。要不斷實踐摸索,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服務鄉村振興,發揮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的主力軍作用。運用自身智力優勢、人才優勢和科學技術優勢,解決農業農村領域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長效機制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17-10-18)[2017-10-27].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的通知[EB/OL].(2018-12-29)[2019-0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moe_784/201901/t20190103_365858.html.
[3]徐維英.高校智庫與政府建立緊密合作關系的策略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20(4):36-39.
[責任編輯:丁 浩]
基金項目:許昌學院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專項項目(2023DZ006)
作者簡介:孫艷麗(1979—),女,河北南宮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壤環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