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薏如 郭戰偉
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中國式現代化具有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5個方面特征。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不僅要深入學習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特征,而且可以從歷史維度、實踐維度、世界維度來領悟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主題。
關鍵詞:現代化觀;中國式現代化;二十大報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中國式現代化的百年探索歷程
“現代化”一詞最早來源于西方國家。最初在西方只是表示現代、時尚和時間的含義。然而,在文藝復興時期被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真正具有了社會歷史變革的內涵。現代化雖然來自西方,但不僅僅只有西方現代化。在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中,盡管沒有明確地提及“現代化”這個詞,但其作品中卻往往含有“現代國家”“現代工人階級”“現代生產力”“現代社會”等現代化的概念。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現代化,主要是指“資本主義”的現代化,而“共產主義”現代化則是在資本主義自然而然滅亡的前提下的“未來現代化”。列寧領導的蘇維埃俄國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強調無產階級的專政,要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吸收國外的一切文明成果。斯大林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主要體現在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孫中山也明確提出過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建設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樂之國家,為民所有、為民所治、為民所享者也”。強調民生和實業對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性。新中國成立以后,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并提出了在20世紀內分兩步走完成“四個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同志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又稱之為“小康社會”,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取代了過去一直使用過的“四個現代化”奮斗目標的提法,并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發展目標。進入20世紀90年代,江澤民同志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三者并列,進一步深化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本內涵,并在“三步走”的基礎上,圍繞如何實現第三步發展目標,提出了21世紀中國社會發展的“新三步走”戰略。新世紀初,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從“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一步拓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一步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目標: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僅增加了“美麗”,還提出了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步走”戰略安排。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新時期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產生的偉大理論成果,是中國一代代領導集體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智慧結晶。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內涵
(一)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擁有14億多人口,龐大的人口規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特點。全國14億多人全面進入現代社會,實際上相當于3個歐盟或4個美國的現代化,其規模遠遠大于目前發達國家的總人數,其難度與復雜程度也是空前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在闡述“五個必由之路”時再次強調“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并指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能勝利。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新年賀詞中再次強調:“明天的中國,力量源于團結。中國這么大,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要通過溝通協商凝聚共識。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因此,要實現14億多人口的現代化就必須把千千萬萬的人民團結起來,凝聚起億萬人民的團結奮斗精神,激發人民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取得實質性成效。例如,在黨的領導下14年抗日戰爭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朝鮮戰爭的勝利,兩彈一星的成功發射,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鄉村振興的順利進行,世紀疫情的有效遏制,無不體現著團結奮斗精神。2022年脫貧攻堅的全面勝利也將證明中國可以創造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的新奇跡。
(二)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中國式現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的農業界、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時講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貧窮的平均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富裕但是不均衡、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才是社會主義。”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整體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而非少數人的共同富裕。只有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國家才能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肯定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也提出了我國發展仍存在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高質量發展陷入瓶頸等突出問題。因此,要推進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就要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處理好生產和分配的關系。一方面,堅持高質量發展戰略,提高生產力。生產決定分配,只有提高生產力,人民群眾才能得到更多的物質保障。因此,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擺在首位,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人民致富的本領,使人民的“錢袋子”不僅要變得“鼓起來”,而且要“沉起來”。另一方面,完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要堅持按勞分配、多勞多得原則。只要人民群眾分配合理,就會激發他們的創造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因此,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把握和處理好生產和分配的協同關系,立足我國發展實際,解決好城鄉差距、地區差距、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
(三)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倉稟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崇高追求。”因此,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需要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也需要高度繁榮的精神文明。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使人民物質水平顯著提高,安居樂業、豐衣足食,而且要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使人民群眾真正具有“粒米雖小君莫扔,勤儉節約留美名”的自覺精神。因此,要堅持協調發展理念,推進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協調發展的理念就是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促進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同步提升,確保“兩個文明”成果為全體人民所共享,通過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富裕和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當前,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存在。因此,在物質文化方面,要堅持新發展理念,以高質量發展為基礎,為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提供不竭的動力源泉。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在精神文明方面,中國精神是中華兒女的精神之源,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要提升全體人民的思想覺悟、價值觀念、道德素養,形成良好社會秩序、生活方式,使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持久動力。
(四)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在人類發展現代化的過程中,西方發達國家普遍走的是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中國建設的現代化則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基本的公共產品和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幾年來,世界世紀流感和極端天氣頻發,生態問題又一次被國際社會所重視。我國積極遵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碳達峰碳中和的有力推進、浙江生態省的成功建設、庫布其沙漠的“綠色奇跡”等,都體現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新時期全黨和全社會普遍認同的思想,是解決如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鑰匙。“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是要推動經濟與生態建設共同發展,營造一個青山常在、水常綠的美好中國。堅持經濟發展和綠色發展的共生。既要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綠色低碳的新型發展道路,也要推進綠色生活、綠色生產、綠色發展。堅持鄉村發展和城市發展的共生,堅持城市帶動鄉村的經濟、鄉村帶動城市生態的發展,促進生態和經濟達到良性循環,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強調與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中國自古以來都主張“以和為貴”“求同存異”,反對“恃強凌弱”“以大欺小”。西方一些人長期以來對中國缺乏了解,心存疑慮和誤解,甚至有根深蒂固的偏見,認為“國強必霸”是“規律”;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擔憂和戒備,反映了其根深蒂固的“中國威脅論”邏輯。這都是冷戰思維,其實質是打壓和遏制中國的發展。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拋棄所謂西方“國強必霸”的成就邏輯,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如今,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的理念在西方逐步“合理化”。因此,在思想上,要積極弘揚全人類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西方所謂普世價值的局限性和虛偽性,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在實踐上,要始終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堅定維護聯合國的權威和地位,促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構建更緊密的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金磚峰會,為增強人類福祉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堅持以和平方式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展現出中國力量和中國安全。中國將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始終是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始終是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三、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主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在新時代新征程中,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中國式現代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唯一正確解,從歷史維度、實踐維度、世界維度闡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主題的深刻內涵。
(一)歷史維度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以“為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振興”為宗旨。從建黨的開天辟地,到新中國成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翻天覆地,再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驚天動地,黨始終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經過共產黨人的百折不撓,實現了民族獨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經過共產黨人的奮發圖強,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經過共產黨人的銳意進取,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經過共產黨人的守正創新,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和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完成了史無前例的偉大變革。中國式現代化的圖景越來越清晰,現代化建設的步伐越來越快,中國比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
(二)實踐維度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形成的。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初步確立了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通過“三步走”戰略逐步開啟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征程。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黨的二十大再次明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現代化的總目標、總體布局、發展戰略、發展方向。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拓寬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近年來,在教育圈實行的“雙減政策”、娛樂圈的“清朗運動”、反壟斷法的完善、股市功能的轉變、和若鐵路的順利運營和中亞峰會的勝利召開等,都是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展開的。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二大消費市場、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我國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創造了兩大奇跡。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躍上新的大臺階。實踐已經證明并必將繼續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唯一正確之路,是給全體中國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唯一美好之路。
(三)世界維度
社會主義國家是以人民群眾為基礎的政治,而資本主義國家是以資產階級為基礎的政治。西方流行的眾多現代性理論認為,現代化就是西方化或者美國化。但是,美國是貧富差距懸殊的現代化。根據美聯儲公布的數據,美國人大部分的財富掌握在少數1%人的手中,貧富分化嚴重,經濟高度金融化,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社會對立加劇,經濟增長乏力,去工業化和產業空心化日趨嚴重,周期性危機和結構性危機交織爆發。這些都表明了標榜普世價值的西方資本主義的現代化已經陷入難以自拔的“現代化危機”之中。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所謂“唯一模式”的世界現代化的格局,為世界各民族和國家提供了全新的選擇。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持各國人民共同發展,以中國的發展帶動周邊國家的發展,是對以殖民掠奪其他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西方國家模式的顛覆。中國式現代化體現社會主義性質和本質要求,是符合世界現代化進步潮流、扎根中國大地和切合中國實際以及更好地實現人民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現代化新路,可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從三重維度論述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更加明確了為什么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是歷史的發展、實踐的檢驗、世界的需要。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符合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我們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建設。
參考文獻:
[1]孫中山選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23.
[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001).
[3]習近平.在二〇二三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3-01-21(001).
[4]習近平.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知,2022(03):4-10.
[5]習近平.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J].當代廣西,2023(16):4-5.
[6]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1-11-17(002).
[7]習近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奮斗,2023(06):6-19.
[8]冉亞輝.習近平總書記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論述的理論內涵及德育啟示[J].中國德育,2021(07):5-9.
[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002).
[責任編輯:潘慧琳]
作者簡介:任薏如(1999—),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郭戰偉(1975—),男,河南孟津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