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老年人在經濟活動參與方面具有顯著差異。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城鎮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率遠低于農村老年人,并具有明顯的中斷性、主動性、多樣性和多選擇性,而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則具有明顯的連續性、被動性和單一性。本文分析了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現狀及其差異特征產生的原因,以促進社會公平和提升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質量為切入點,提出相關建議:促進社會公平,優化分配制度,將養老金供給改革重點放到經濟弱勢群體上;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轉變老年人就業觀念,促進養老思想向“老有所為”轉變;優化老年人就業環境,提升老年人就業技能,保障老年人就業權益。
關鍵詞:城鄉差異;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再就業
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是指老年人以各種形式從事生產活動并獲得相應收入和酬勞,既包括老年人退休后的正式再就業,也包括老年人各種形式靈活的非正規就業。
一、研究背景
我國即將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老年人在就業人員中的比重將不可避免地逐漸增加。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社會經濟活動以及就業的一部分。目前學術界對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的研究大多只是將城鄉差異作為影響因素,卻很少將城鄉差異作為研究重點并分析其差異特征及產生的原因。
城鄉差異是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產生差異的重要原因。雖然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城鄉差距正在縮小,但是由于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及其實行具有長期的歷史因素,我國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方面仍存在明顯的城鄉二元差異。
本文分析總結了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的主要差異及形成原因,并據此提出促進社會公平、改善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狀況的對策。
二、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現狀
(一)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的數量和比例
我國農村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的數量和比例均明顯高于城鎮老年人(見表1)。數據表明,2020年農村進行經濟活動參與的老年人口數量是城鎮的2.40倍,農村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的比例是城鎮老年人的2.82倍。
(二)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的行業差異
農村老年人從事農林牧漁業的比例遠高于城鎮老年人。城鎮老年人在行業選擇上有更大空間,如批發和零售行業、制造業、建筑業等,僅有少量農村老年人選擇從事其他行業(見表2)。
城鄉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均以體力勞動為主,但城鎮老年人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比例明顯高于農村老年人,城鎮老年人從事的行業對其體力要求相對較低,對其他條件如社會資本要求較高。
城鄉老年人從事的制造業小類同樣存在較大差異,城鎮老年人從事的制造業多以市場為導向,且技術水平相對較高;農村老年人從事的制造業多以原料為導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于城鄉差異不太大的產業,城鄉老年人參與的比例接近(見表3)。
(三)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的職業中類差異
城鄉老年人均大多為農林牧漁業生產及輔助人員,城鎮老年人從事這一職業中類的比例遠低于農村老年人。城鎮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多以再就業這一形式為主。除少數超齡者以返聘、續聘的方式繼續在原工作單位外,大多從事保潔、門衛、社區服務等對體力、腦力要求不高的工作,此類工作大多工資低、晉升空間小。農村老年人多以務農為主,較少有從事生產制造以及服務業的工作機會(見表4)。
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的城鄉差異特征
(一)主體差異
一方面,城鄉老年人進行經濟活動參與的數量存在較大差異,農村進行經濟活動參與的老年人數量遠高于城鎮。另一方面,經濟活動參與的主體也存在差異,城鎮多為退休人員,農村多為沒有退休金的老年人。
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城鄉社會保障的不平衡。大多數城鎮老年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退休金、養老金,而農村老年人則主要是依賴子女經濟支持和自己參與市場化勞動所得。根據去年年底的一組公開數據,目前我國農民實際發放的養老金水平為每月平均188元,只是城鎮職工養老金平均發放水平每月3 577元的5.26%,農村老年人很難完全依靠養老金維持生活。因此,大多數農村老年人需要進行經濟活動參與以補貼生活。
(二)內容差異
一是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水平不同。城鎮老年人往往擁有更多選擇權,而農村老年人的選擇范圍則較為狹窄,大多受限于種植業或副業,具有單一性。
二是城鄉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形式存在差異。城鎮老年人進行經濟活動參與時一般存在勞務關系,以再就業的形式進行,例如,從事工廠制造業、餐飲服務業、環保綠化行業等。但是,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往往不是簡單的再就業,而是具有多種形式,如進行農業生產,或者跟隨子女進城務工,在幫助子女照顧孫輩的同時參與工作,也有一些農村老年人會選擇修路、建房等有時間期限、不具有可持續性或不穩定的工作,很少存在明確的勞務關系。
產生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是城鄉社會環境的不同。一方面,農村以自然經濟和第一產業為主,而城鎮以第二、三產業為主。相對來說,城鎮所能獲得的工作機遇與崗位類型更多,那些具有就業意愿的老年人參與再就業的概率就會更高。另一方面,城鎮對工作經驗豐富、具備特殊技能的老年人需求量更大,這類老年人被返聘的可能性更高,從而使其參與再就業的概率更高。
(三)特征差異
一是城鎮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中斷性特征明顯,而農村老年人的經濟活動參與連續性明顯。大多數城鎮老年人有明確的退休制度,到了退休年齡后更傾向于不再繼續工作,而選擇繼續工作的城鎮老年人工作行業或內容大多會發生變化。有少數退休前職位較高的老年人在退休后雖會繼續從事與原來專業相關的工作,但也有明顯的中斷性。而農村老年人則大多沒有明確的退休制度,農業是他們獲得收入的主要來源,農業生產往往貫穿他們生命的始終。即使年齡已經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但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們就會一直從事農業生產以獲得收入,不會中斷,也鮮有變化。除非子女能夠輕松供養,他們才會減少經濟活動參與。
二是城鎮老年人參與勞動的要求更高,收入也相對更高。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是一個涉及代際、市場、政策等因素的多方博弈過程。對于農村老年人來說,一般只要身體健康就能進行勞動生產。而城鎮老年人如果想通過勞動獲得收入,其人力資本特征要求則相對較高——不僅要求身體健康,其受教育狀況和職業因素也會影響其經濟活動參與的水平。我國的現狀是,農村貧困發生率明顯高于城鎮,農村老年人人均總收入略低于農村人口平均水平,極易陷入收入低且分配不平等的困境。
三是城鎮老年人進行經濟活動參與時比農村老年人更具主動性。盡管城鄉老年人進行經濟活動參與的主要原因都是增加收入,但是城鎮老年人中因為經濟原因而選擇再就業的僅占7.58%,大部分人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養老金收入與退休后再就業行為存在“N”型關系,一般具有負向激勵作用,有一部分收入較高的退休人員其實沒有經濟負擔,他們選擇繼續進行經濟活動參與,往往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農村老年人進行經濟活動參與則大多是為了獲得經濟收入,沒有明顯的自我實現目標,大多是被動勞動。
四、總結與建議
(一)促進社會公平,優化分配制度,將養老金供給改革重點放到經濟弱勢群體上
在提高養老金的待遇水平、擴大其覆蓋面的同時,將養老金供給改革的重點放到經濟弱勢群體上。當下部分老年人由于領取的養老金金額較低甚至是沒有養老金,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較大,不得不參與再就業,這會使部分沒有就業條件和就業意愿老年人的養老質量降低。所以應當提高老年人的養老金待遇水平,尤其是農村老年人。
(二)推動城鄉均衡發展,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
城鄉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即城鄉發展的非均衡性。因此,應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經濟,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城鎮老年人在再就業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問題,而農村老年人在經濟活動參與方面問題更多,明顯處于弱勢。隨著社交媒體和網絡的發展,產生了新的農村老年人再就業的途徑,如可以利用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獲得收入,發展鄉村旅游、采摘園、農家樂等鄉村經濟,為農村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提供多樣化選擇。
(三)轉變老年人就業觀念,促進養老思想向“老有所為”轉變
促進城鄉老年人思想觀念發展,幫助其樹立積極的老齡觀,“老有所為”是我們需要調整的思想方向。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時,也要積極轉變老年人的思想觀念,使其在晚年也能充分發揮能量,為國家和社會繼續作出貢獻。
(四)優化老年人就業環境,提升老年人就業技能,保障老年人就業權益
老年人獲取就業信息渠道較為單一,就業市場不對稱,關于老年人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法規尚不夠完善,再就業權益難以維護。為保障老年人再就業權益,有關部門和社會要不斷優化老年人就業環境,拓寬就業渠道、強化法律保障;加強老年職業培訓以提高老年人的專業技能水平和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翌萱.積極老齡化視域下中國老年人經濟活動參與研究[J].蘭州學刊,2016(5):156-163.
[2]艾琳.老齡化背景下反就業年齡歧視的法律規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61(4):36-44+234-235.
[3]汪斌,鄭家豪.城市老年人經濟參與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多層Logistic回歸模型[J].調研世界,2019(2):60-65.
[4]胡祎,魏后凱.中國農村老年人的收入結構與收入不平等:兼論中國農村居民的養老現狀[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4):45-57.
[5]蘇輝.城市低齡老年人再就業問題研究:基于“老年人再就業問題調查”數據[J].老齡科學研究,2022,10(12):34-49.
[6]叢金洲,吳瑞君.退休老年人再就業的實現機制:基于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的實證分析[J].西北人口,2022,43(6):52-64.
[責任編輯:朱松琳]
作者簡介:周天澤(1998—),女,山東淄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老年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