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縣域經濟發展不僅直觀反映了鄉村產業融合的現狀,也將基層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和制約要素凸顯出來。河南西峽、欒川、盧氏三縣地處山區,如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上不掉隊,利用產業融合走向共同富裕,調查研究給出了具體的對比分析和路徑思考,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鄉村振興;產業融合;調查研究
一部華夏史,根脈在中原。河南作為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地處中原腹地,是全國有名的農業、礦產、人口大省。在綜合實力和經濟總量上,河南居全國第5位,但省內地市發展不均衡,鄉村振興任務在豫西山區更為緊迫和繁重。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十四五”規劃到了中段關鍵期,為了解城鄉融合、鄉村產業融合的進展狀況,調研組抽取南陽、洛陽、三門峽3個地區的西峽、欒川、盧氏3個相鄰縣域為調查對象,開展問題研究。
一、西峽、欒川、盧氏三縣自然稟賦與現實狀況
西峽屬南陽市下轄縣,縣域面積3 45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49萬,為河南第二區域大縣,轄1鄉15鎮3個辦事處,299個行政村(社區居委會);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全縣森林覆蓋率達81%,林地410萬畝,是河南第一林業大縣;水域屬長江-丹江水系,是南水北調中線核心水源區,占河南水源區總面積的40.2%,人均水資源為全省人均的6倍;地下礦藏豐富,紅柱石儲量全國第一;建有伏牛山、恐龍蛋化石群等5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擁有2家5A級景區、4家4A級景區,是全國旅游百強縣和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縣。在農村經濟發展上,形成了“菌、果、藥”三大主導產業。同時,還是全國文明城市、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
欒川屬洛陽市下轄縣,縣域面積2 477平方千米,總人口35萬,下轄1個街道、11個鎮、2個鄉,213個行政村;全縣地形以山坡為主,可耕地只有17.6萬畝,人均不足0.6畝,稱之為“九山半水半分田”;地貌主要由中、低山和河谷溝川組成,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83.5%,居河南第一,有“中原之肺”之美譽;縣域大部分屬黃河水系,因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導致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總量只有1 700立方米,處于嚴重缺水警戒線上;礦藏豐富,其中鉬、鎢、黃金儲量占據亞洲前列,有“中國鉬都”之稱;建有2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擁有2家5A級景區、8家4A級景區;欒川山茱萸和欒川核桃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同時,還是國家第一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國家林下經濟示范基地。
盧氏屬三門峽市下轄縣,是河南面積第一大縣,南接西峽,東連欒川,處于伏牛山深山腹地,縣域面積4 044平方千米,總人口31萬,下轄9鎮10鄉,232個行政村;山丘河谷縱橫,稱之為“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河南人口密度最小、海拔最高縣域,森林覆蓋率達70%,有“天然氧吧”“河南的小西藏”之稱;植物資源豐富,有“一步三藥”之美譽;礦產資源中鉬、銻、鋰礦較為豐富,為河南特色礦產;擁有3家4A級景區,10多處溫泉休閑度假、旅游觀光景區,是中國百家深呼吸小城十佳示范縣。
二、西峽、欒川、盧氏三縣在產業融合中的共同點與特色
(一)三縣在產業融合中的共同點
三縣共處于豫西山區,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發展規劃,靠山吃山,表現出山區共有的優勢。第一,林區面積大,植被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天然中藥材、林木、林果豐富,森林經濟基礎好。第二,山水相間,高低錯落,風景旖旎,地表天然風光資源豐沛,地下金屬和非金屬礦產資源富饒,具備旅游開發、礦藏開發加工原始資源。第三,縣域、鄉鎮、行政村人口較疏散,環境承載負擔小,人口密度小,人均空間大。但同時,也表現出共有的劣勢。第一,耕地少,糧食產量較低,三縣糧食都不能實現自給自足,地儲糧食存在短缺。第二,交通不夠便利,三縣都沒有高鐵站、火車客運站,交通出行主要依靠高速公路及省道。第三,城鎮化率不高,外出人口多,屬于人口凈流出縣域,人口出生率負增長,外出年輕人比例大,留守人口老齡化嚴重。
(二)三縣在產業融合中的顯著特色
西峽是2020年前秦巴連片特困區中唯一的非貧縣,率先利用三大主導產業“藥、菌、果”從第一產業中突圍,成為實現三大產業融合的典型。第一,利用天然中藥材開發制藥,形成仲景宛西集團等7家中藥品牌,引領產業與就業“雙業共贏”。利用地產礦藏,進行特鋼冶金制造和生產保護材料、耐火材料,推動汽車零部件深加工,促進產業聯動,打造上市的“頭雁”公司,使其成為財政納稅大戶。第二,培育優勢農副產品香菇,推動精深加工,形成研發、種植、加工、分級、購銷一條龍經營模式,實現香菇產業標準化,打造出了全國最大的香菇生產、交易市場。目前,全縣菌類加工出口企業300多家,年交易額超過200億元,年創匯超13億元。除了食用菌,還積極發展獼猴桃果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方式,推行標準化管理、無公害生產、產業化經營,提升林果的經濟效益。第三,開拓菌果采摘旅游業。利用現有條件建成了312國道百公里獼猴桃長廊、鸛河百公里香菇長廊、208國道旅游長廊三大特色農業觀光帶,實現農游一體化,帶動農民就業增收。2022年,西峽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 088元,增長4.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905元,增長6.6%。
欒川利用礦產和林業資源,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之路。第一,從礦產起步,加工鉬、鎢、銅、鈮,不斷提升采選、冶煉和深加工技術,打造全球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的國際型上市企業,成為引領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第二,開發旅游資源,自然風光、紅色教育、科考研學等相關資源協同開發,建“路”串“景”,首創全區域營造旅游環境、全領域融合旅游要素、全產業強化旅游引領、全社會參與旅游發展、全民共享旅游成果的全景“欒川模式”,文旅賦能鄉村振興。第三,深度挖掘農業潛力,培育健康養生的優質雜糧、特色林果等新品種,開發130余種特色農產品,發展特色養殖、林下經濟、林果種植等特色農業,促進縣域農業規模化和品牌化。2022年,欒川人均可支配收入27 043元,增長5.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 413元,增長5.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443元,增長7.3%。
相較于西峽和欒川,盧氏在產業融合中起步較晚。受制于深山區溝壑縱橫、村落分散,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只有2家企業在中原股權交易中心掛牌,無上市公司。鄉村振興戰略給盧氏經濟發展帶來了機遇。以差異化為主導、本土化為主調、聯動補缺為主打、合作社為主體的發展路徑,使經濟排名落后的盧氏,2022年成為三門峽地區增速最快的縣域。第一,將以連翹為主的“盧五味”(連翹、艾草、黃精、五味子、蒼術)打造為支柱中藥產業,發揮特種藥材的規模、效益和品牌集聚效應,建成豫西中藥材集散地;差異化開創藥花、藥果、藥膳、藥浴等旅游新通道,拓展藥材產業鏈條,形成“中藥+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第二,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資源,講好盧氏境內的仰韶、龍山、裴李崗文化故事,與洛陽聯動,躋身“河洛文化”區域,講述2 000多年來縣名未改、縣城未遷的“雙千”歷史;利用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路線,講好“一雙草鞋”故事,深化校地合作、院企對接,深耕文化旅游產業。第三,實現人口聚攏搬遷合村,突破人口制約,加快城鎮化步伐,促進經濟增長。2022年,盧氏人均可支配收入20 187元,增長4.59%。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 285元,增長3.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383元,增長6.67%。
三、西峽、欒川、盧氏三縣產業融合的現狀
產業融合是農業提質增效的大勢,我國對產業融合“內核”已形成基本共識:因地制宜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構建農村三大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從農村的自然稟賦和發展現狀出發,延伸產業鏈、拓展產業范圍,促進產業功能轉型。融合的關鍵是技術關聯和管理提升,融合的目標是“以人為本”,融合的結果是生產、生活、生態綜合發展方式的轉變。
西峽、欒川、盧氏三縣既是豫西產業融合的突出典型,也是我國中西部省份“三農”經濟狀況的代表。整體來看,西峽產業布局結構較為合理,產業融合狀況較好,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欒川占據中間,農業不斷發展,產業融合潛力正在逐漸發揮;盧氏農業占比較大,二、三產業不突出,產業融合剛剛起步。但總體上三縣的產業融合在融合領域、融合深度、覆蓋面、惠及面等方面還有提升空間。
(一)產業鏈延伸沒有形成全鏈條、全域集聚態勢
三縣的自然稟賦和農產品極為相似,但都沒有形成產業集聚效應。西峽的中藥材產業已具備一定的規模,但并沒有將欒川、盧氏的深山藥材納入培植、加工、制造、銷售產業鏈;欒川的礦產加工和全球產業鏈環也沒有將西峽、盧氏的有色金屬和稀有礦藏集聚成綜合體;三縣的地理標志“果”“菌”“雜糧”農產品沒有充分把特色種類全部囊括進去,尚未形成馳名優勢農產品品牌效應。三縣各自為戰,分頭開發,農林資源尚未整合和優化,產業鏈條的精細加工、產供銷一體化沒有縱深開發,全鏈條價值有待提升;產業經營品種不夠豐富,地理空間和技術空間有待提升,規模亟須擴大,物產轉化率和生產效率有待提高。
(二)產業功能內外融合不夠
三縣的旅游資源都很豐富,但目前旅游業態多局限于鄉村休閑、旅居、度假等功能,盡管也涉及采摘、藥膳、藥浴體驗等,但業態不夠新穎、功能不夠全面。第一,三縣的“四季經濟”缺乏整體規劃,春季觀賞藥花的“美麗”經濟、夏季消暑納涼的“清涼”經濟、秋冬果藥的“甜蜜”經濟,都沒有催生專業化的農旅新業態。第二,三縣天然具有的歷史延續、姓氏演化、地質演變等歷史資源,整合不夠系統、不夠深入,旅游的教育功能有待進一步強化。第三,文旅資源利用不夠充分,西峽的恐龍地質園、屈原諫王的屈原崗、王莽夜奔的王莽嶺等,欒川的世界級文化遺產第一部法典《禹刑》、醫著《神農本草》、國家圖書館“金匱石室”、烹飪全書《本味篇》等,盧氏的仰韶、裴李崗等515處遺址,都是極具地域特色的中原文化資源,然而系統梳理、功能挖掘還不夠。第四,三縣的紅色教育資源、山區野外生存培訓資源,以及沉浸式“藥、菌、果”生長觀摩、應用測試等上下游體驗消費沒有整體開拓,新型消費業態培育不足,消費增收緩慢,由產業功能激發的社會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三)人才短缺成為產業融合的痛點
人口減少、流動是現代化、城鎮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城鄉差異的“虹吸效應”使農村精壯勞動力、鄉賢能人大量流失。三縣的優質人口涌入城市,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造成干事創業人才短缺。鄉村振興“頭雁”陣群的村“兩委”崗位人員流失或辭職變動大,老齡化明顯,文化水平不高。怎樣留住、招攬干事創業人才,三縣政府面臨較大的縣域治理壓力和挑戰。
四、西峽、欒川、盧氏三縣產業融合的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鄉村振興本質是為了尋求一種適用于我國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方式,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實現農業現代化和產業化。
(一)走集聚聯營的產業化道路
三縣擁有不同的資源優勢,可以引導相同產業向園區集聚融合,形成區域集聚優勢,突破資金、土地要素的制約。首先,省級層面可以進行大區域規劃和頂層設計,突破三縣分別隸屬南陽、洛陽和三門峽的區域分割,進行大空間豫西區域規劃,為產業集聚和差異化互補發展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互聯互動,利用縣政府的預防返貧財政、稅收補貼與政策支持,強化以先帶后、以城帶村的工農協調、城鄉一體的外部保障。其次,資金引進可以依靠招商引資,吸引社會資本,重點在于本地民間資本深度參與。優先吸納三縣內資本大戶、鄉賢能人等,鼓勵其帶資回鄉或進行技術幫扶,以縣政府為引進平臺,進行鄉鎮資源對價匹配,使資本、技術與產業對價融合,引導不同經營主體分層、分類發展,向優勢產業集聚,形成互利互贏、風險共擔的格局。最后,加強公共服務平臺和信息化建設,加強“互聯網+農業”基礎設施和數字服務建設,加強鄉村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一方面,推動“電商+物流”不斷向鄉村下移;另一方面,大力發展農產品外商直采、定制輸出,打造集約型雙向流通渠道,促使資金、項目、數據不斷累積,推進農產品及精細加工品出村進城,實現城鄉產供銷的全鏈流動和循環。
(二)構建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
構建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的目的是強村富民。村民既是鄉村振興的建設者,也是發展成果的直接受益者。縣強村富民樂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三縣探索的村民致富特色道路,如西峽的“一村一品”“一鎮一特”,欒川的小型產業化聯合體和家庭農場,盧氏的合村并地、整合資源,應積極推動區域共享。以村“兩委”為依托,聯村聯戶,建設一批地頭、山頭分揀包裝和產品初加工設施,帶動留守人員就業增收,提升農產品就地轉化商品的能力,擴大產能。縣政府要靈活采取以補代貸、以獎代補的方式,開展最美鄉紅、鄉藝、鄉廚、鄉賢、鄉叔、鄉嫂、鄉品、鄉社、鄉園、鄉景等“十最十鄉”評選和推介,在增加物質財富的同時,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的歸屬感和幸福感。
(三)采取切實措施招才引智
產業融合必須解決人才短缺問題,產業集聚在于人才吸納。縣政府要強化鄉村人才政策供給,大力開發人力資源,健全人才引進、培養、管理、使用、激勵機制,在完善人才全鏈條上下功夫。首先,要精心“筑巢”引才,吸引“走出去”的人才“返回來”,鼓勵龍頭企業“引智下鄉”,為產業發展提供科技“引擎”。其次,要敢于“富巢”用才,建立完善利益分配及獎勵機制,產收掛鉤,落實待遇,提高創收增收實效,增強各類人才的底氣,以務實管用的舉措,最大限度激發人才的內在驅動力。最后,要專心“暖巢”留才,促使青年人才獨當一面,成為行家里手。積極拓寬人才能力提升渠道,為人才成長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提供支持,涵養人才活水,釋放人才動能。
(四)優化干部隊伍結構,選好干部、用好干部
要改變村干部年齡偏大、動力不足、能力不強的現狀,進一步促進現行鄉村振興具體計劃實施,培養既能帶領縣域經濟發展,充當“領頭雁”和“帶路人”,又能以身作則、處事公平,具備服務能力的好干部。第一,對村干部加強培訓,有計劃地開展黨務知識、農村基層治理、鄉村振興本領等靶向培訓,全面提升村干部的綜合素養和專業能力。第二,加大傳幫帶力度。利用典型帶動、擂臺比武、以老帶新等方式方法,充分發揮老、中、青干部之間的傳幫帶作用,提升領導班子整體的戰斗力。第三,利用“引”“派”“選”“換”等政策強化干部儲備,從大學生村官、優秀返鄉青年、退役軍人、鄉土人才中挖掘培養黨員和儲備干部,建立村鎮后備力量信息庫,加強教育管理,引導他們為家鄉作貢獻,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第四,開展廉政教育,推行“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完善村級財務審計、重大事項決策報告、民主議事和村務公開等制度,打造一支守信念、講奉獻、有本領、重品行的干部隊伍,保證基層治理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雙向成就,更好地維護鄉村宜業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可持續性。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57.
[2]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17(001).
[3]孟向東,曾倩,范亞康,等.西峽:“香”飄萬里,“菇”舞人心[EB/OL].(2023-03-02)[2023-03-02].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9185242539430480&wfr=spider&for=pc.
[4]阮海峰,萬正偉,張曉偉.“公路+旅游”以路為軸 欒川發展縣域經濟“路建”一馬當先[EB/OL].(2021-04-21)[2021-04-2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7628887926971605&wfr=spider&for=pc.
[5]崔志堅,張海軍.河南盧氏縣發展中藥材產業助群眾增收致富[EB/OL].(2023-04-19)[2023-04-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534312800261366&wfr=spider&for=pc.
[責任編輯:王芳玲]
基金項目: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21KBS017)
作者簡介:王蘇琪(1970—),女,河南南陽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三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