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詩歌是作者情感最高級的文學表達方式。新課改的實施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語文教學需要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與文化底蘊。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應以詩歌教學為抓手,開展詩歌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本文從韻律美、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的角度出發(fā),結合初中詩歌教學的具體內容,提出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優(yōu)化策略,以指導初中詩歌高質量教學活動的實施。
關鍵詞 初中語文;詩歌教學,誦讀;品字;析境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4-0036-03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進,初中語文教學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了語文教育的目標和要求,并強調要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1]而詩歌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也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和審美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本文旨在通過對初中語文詩歌教學方法進行優(yōu)化,探索一種更加符合新課改要求和學生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更好地領悟詩歌中的韻律美、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一、品味韻律美
詩歌教學在傳統(tǒng)語文課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學生對詩歌的學習更多是通過誦讀來完成。因此,在初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詩歌的韻律特征來優(yōu)化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初中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同時,在誦讀過程中,通過朗讀、情讀和復讀等形式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詩歌中所蘊含的意境與內涵。在誦讀的基礎上,教師還應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將詩句內容講述出來。并帶領學生對詩句進行分析與解讀,從而更好地了解詩歌的意境,引導學生體會這一意象的含義。
首先是朗讀,要準確把握全篇語言節(jié)奏和讀準字音。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其語言和文字都是十分精練的,學生在學習時可以直接用眼睛去感知,但是有些詩歌則需要學生理解、感悟。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指導學生抓住詩歌的特點和重點,以讀為基礎,引導學生去感悟朗讀,在深入把握字音節(jié)奏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在初中詩歌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教師應積極地引入朗讀教學法,促使學生在詩歌朗讀中體會詩歌意境[2]。
其次是情讀,即融入感情朗讀和體驗情感旋律。有感情地朗讀是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重要途徑,學生在深情朗讀的基礎上,才能夠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內涵感受,更好的增強對詩歌情感的理解感悟。詩歌之所以能夠被稱之為文學,就是因為詩歌語言的凝練性、音樂性和形象性。教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應該把情感融入詩歌朗讀中,通過朗誦幫助學生深入體會作者的感情和意境。例如,《天凈沙·秋思》起篇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九種景物為載體,鎖定全曲低婉、凄涼的意境,為“斷腸人”出場營造出一幅蕭瑟晚秋黃昏時段的孤伶氛圍和凄苦畫卷。所以要求學生在朗讀的時候,要語速舒緩、音調低沉,把握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感受蕭瑟晚秋淪落天涯“斷腸人”的凄苦與孤獨無力,體味詩人情感宣泄的表達方式和傳遞出“無邊絲雨細如愁”的愁苦之情。
最后是復讀,即反復誦讀吟詠和產(chǎn)生情感共鳴。詩歌在語言上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因此詩歌教學中也要重視對語言的反復誦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吟詠詩歌,讓學生通過這種方式來感受詩歌的魅力,提高他們對詩歌的學習興趣。這種反復朗誦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情感,從而在日后的學習中對詩歌產(chǎn)生共鳴,提高詩歌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能夠也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詩歌這一文學形式,并在今后的學習中不斷積累知識。當然這種方法也需要教師認真負責地組織好課堂教學,避免學生之間出現(xiàn)“搶讀”現(xiàn)象[3]。
二、挖掘語言美
詩歌的語言美是其最為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通過精煉、簡練、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能夠讓人身臨其境。詩歌的語言美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承和審美體驗。在詩歌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對語言美的講解和引導,幫助學生深刻領會詩歌的語言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對語言美的感悟。通過巧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運用多媒體課件配樂朗誦優(yōu)勢,構建聲情并茂的課堂教學氛圍,以其獨特的形聲景扣動學生的心弦,化無聲為有聲、化靜為動,降低學生理解難度,使學生進入一種喜聞樂見、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從而在快樂學習中感受成功喜悅,走進絢麗多彩的詩歌殿堂。然后結合吟誦、欣賞、模仿等方式,讓學生感受到詩歌語言美的魅力,進一步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喜愛。
例如,杜甫的《望岳》是一首充滿了詩意和豪情的詩作。在教授《望岳》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先從字面上入手。這首詩的語言簡練,卻又富有意境。例如,“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這句話,用短短的十個字,表達了作者對岱宗山的景色和歷史的感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后教師可以通過播放相關的音樂視頻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結合學生對泰山雄偉壯觀的觀察,通過利用多媒體播放泰山的相關視頻幫助學生理解詞中“江山”的含義。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更好地感受到詞中詞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增強對詩人雄心壯志的理解感悟,進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4]。
三、感悟情感美
在當前的初中語文課堂上,翻譯是一種常見的古詩教學形式。然而,學生在白話文的理解下,很難增強學生對詩句深刻內涵的理解。大多數(shù)的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都沒有科學地落實詩歌品析的工作。因此,在初中詩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自身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情感體驗去挖掘詩歌中蘊含的情感美。
首先,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分析和理解詩歌的表達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情感。教師可以通過對詩歌中的形象、意象、語言、韻律等方面進行分析和講解,讓學生了解詩歌的表達方式和文學特點,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時,教師也要讓學生通過自身情感體驗去感受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在對詩歌閱讀以后,通過對詩歌進行感悟和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其次,教師在詩歌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可以根據(jù)學生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程度展開相應的教學活動,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詩歌教學中來。如組織學生進行詩歌朗誦比賽、詩歌創(chuàng)作比賽,或者開展詩歌鑒賞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詩歌的美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最后,教師應該注重詩歌教學的實效性,讓學生在詩歌教學中獲得實際的收獲。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詩歌作品進行評比和評價,讓學生在詩歌創(chuàng)作和鑒賞中取得成長和進步。同時,教師也要注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讓學生在詩歌教學中獲得全面的成長和發(fā)展。
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的一句經(jīng)典詩句,表達了江南水鄉(xiāng)春天的美景和生機。在這首詩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詩句中的“春風”“綠”“江南岸”等詞語所蘊含的意象和情感,讓學生感受到詩句中所描繪的江南春天的美麗和生機。“又”字不僅是詩人滿心無限鄉(xiāng)愁的真實寫照,更是詩人思鄉(xiāng)、愛鄉(xiāng)、眷鄉(xiāng)之情的自然流露和顯現(xiàn),把思鄉(xiāng)之愁的抒寫拔高到了“見于無形、聽于無聲”的高度。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詩句朗誦、詩句創(chuàng)作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詩句的美和魅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在教《長干行二首》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感基調,然后反復朗讀,根據(jù)朗讀所表現(xiàn)的不同語氣來理解詩歌的情感。例如,“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和心上人在一起時的生活畫面來表現(xiàn)作者對美好愛情的向往。在朗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朗讀的速度和感情變化,以便更好地傳達詩歌的情感。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品味詩中描寫的景物,例如“竹馬”“青梅”,在此基礎上通過想象去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意境。這樣通過反復朗讀和品味,學生就會對詩歌產(chǎn)生濃厚興趣。最后教師再通過詩歌的背景和歷史背景來講解詩歌的意義和價值,讓學生了解詩歌的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意義。
四、體會意境美
詩歌的意境是指詩歌所傳達的具體內容和情感,它與詩歌語言密不可分。意境教學在詩歌學習過程當中的重要性不可忽略。在詩歌教學中,注重意境引導,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提高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yǎng)。因此,在詩歌教學中需要注重意境引導。在教學時,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了解作者背景,掌握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然后通過對語言的品味來讓學生真正理解詩歌內涵。
例如,在教授《關雎》這首詩時,教師首先要讓學生對這首詩有基本的了解,讓學生了解詩當中所描述出來的美好女子的情景。其次,教師應引導學生分析詩中人物形象和背景,以了解人物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于詩歌中景物描寫內容的理解來分析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念情感。最后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詩歌意境,通過自己的分析來理解整首詩的內容[5]。同樣地,當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可以借助“明月”的意象,理解詩人思鄉(xiāng)懷人的象征意義。教師可以設計詩歌賞析小組活動,讓學生聯(lián)想其他借助明月意象表達情感的詩歌,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詩歌賞析能力。
又如,在教授《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時,教師應根據(jù)自己對這首詩的了解和相關知識,設計有趣的詩歌賞析活動,引導學生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不同角度和方面分析這首詩歌,深入分析“白草、梨花、胡天、珠簾”等意象,讓學生通過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來分析其意境,更好地理解詩人所表達的依依不舍和離別的惆悵之情。同時,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學習能力[6]。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通過深入感悟詩歌活動的開展,來幫助學生理解詩歌意境,從而體會詩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例如,在進行《錢塘湖春行》這首詩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為學生播放有關錢塘湖漲潮的視頻,來提高學生學習詩歌意境的興趣。接著,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新燕”“亂花”“淺草”“綠楊”等意象,引導學生想象錢塘湖春天到來時的美景,表達詩歌中流露的喜愛之情。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詩歌朗讀、小組合作探究詩歌等深度學習活動,來感悟和提高對于優(yōu)美的詞語和句子的理解,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更好地理解詩歌的情感表達。
總之,詩歌作為文學藝術中最具情感性的代表體裁,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力。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詩歌教學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和文化自信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學會鑒賞詩歌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主體的地位,促進學生對于詩歌內容、情感等方面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的提高。
(蘭輝,畢節(jié)十一中,貴州 畢節(jié) 551799)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6.
[2] 譚祈勇.詩歌教學中的意境探微[J].學苑教育,2011(6):39.
[3] 伍建平.談談古代詩歌意境教學[J].成才之路,2012(10):35.
[4] 蔣偉.新課改背景下開展詩歌審美教學的幾種方法[J].語數(shù)外學習(高中版下旬),2022(5):26-27.
[5] 印國慧.現(xiàn)代詩歌課堂教學三步曲[J].中國教師,2009(S2):180-181.
[6] 蔣曉燕.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策略探討[C]//中國國際科技促進會國際院士聯(lián)合體工作委員會.2023年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學術研究論壇論文集(二).[出版者不詳],2023:651-654.
責任編輯:劉 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