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強 王悠然 郝陽陽
(常州大學 體育學院,常州 213164)
就業乃民生之本,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核心利益,高校畢業生的充分就業是促進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據統計,2023屆全國高校畢業生預計達到1 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就業總量的壓力依然存在[1]。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作出重大部署,強調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2]。隨著群眾體育、體育產業的繁榮發展,休閑體育專業學生就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00”后畢業生較“80”后“90”后畢業生有獨特的就業心理和觀念,心理現象更為復雜,就業心理問題已成為應屆畢業生較為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基于此,在大學生就業心理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對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心理進行訪談,借鑒扎根理論(1)扎根理論研究法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兩位學者共同發展出來的一種研究方法。是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并歸納式地引導出扎根理論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并利用Nvivo12(2)Nvivo12:是支持定性和混合方式搜索的軟件,為了幫助整理、分析和找到對非結構化或定性數據(如采訪、開放式調查回答、文章、社交媒體和網頁內容)的深刻見解而設計的。對原始訪談資料進行編碼分析,將大學生就業心理困境和紓解路徑作為研究重點進行定性研究。
從社會科學研究角度出發,在進行調查研究之前,應當把研究中所包含的重要元素、關鍵環節納入研究設計中,形成一個可接受的研究計劃,確保研究過程按照既定的方向實施。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江蘇省某本科高校2023屆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共59人,在充分考慮調查對象的性別、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經濟情況及性格類型等因素的基礎上進行隨機抽取。其中男生47人,占79.7%,女生12人,占20.3%;研究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自流(放任)型、民主(教導)型、專制(支配)型,分別占比22%、50.8%、27.2%;將家庭經濟情況分為理想、一般、不理想,分別占比25.4%,37.3%,37.3%;將性格類型(個人獨立性程度)分為順從型和獨立型,占比為36.7%和63.3%。
在一定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參考黃林[3]及田茵[4]編制的大學生就業心態問卷,擬定的訪談提綱主要涵蓋個人情況、就業認知、就業期望、就業能力及就業困難等內容,訪談形式為電話訪談與面對面訪談并行。
訪談結束后,將受訪者的訪談錄音轉錄為文本資料,剔除重復、無意義的詞語后導入到Nvivo12軟件中,借鑒扎根理論對訪談文本資料進行拆分與重組,逐詞、逐句地分析與編碼。編碼過程分為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及核心式編碼,開放式編碼是對原始資料進行分解,依據原始資料片段類屬進行歸類并“貼標簽”的過程。主軸式編碼則是將開放式編碼再次進行整理分析并聚類,將具有內在聯系的概念有機整合在一起。核心式編碼是將主軸編碼進一步總結歸納,形成具有內在聯系的主題,形成核心概念。
通過對開放式編碼得到104條數據進行歸類,形成主軸式編碼45個,核心式編碼4個,涉及節點374個,并借助Nvivo12中的可視化分析工具輸出相應結果。
在Nvivo12三級編碼的基礎上分析后發現,休閑體育專業學生就業心理主要體現為就業認知心理、就業情感心理、就業信念心理、就業社會心理等層面。
對所收集的原始訪談資料深入挖掘,發現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認知心理層面主要包括了對就業前景認知、就業期望認知及就業核心競爭力認知。就業前景是畢業生對即將從事職業的認可程度及發展趨勢的認識,是就業認知心理偏差的重要指標[5]。通過訪談得知,大部分休閑體育專業學生對休閑體育方面的就業充滿信心,能夠客觀冷靜看待就業前景。學生A表示:
“我對休閑體育的就業前景是充滿信心,我的專項是戶外運動,近期體育總局等相關部門印發了《戶外運動產業發展規劃(2022—2025年)》,戶外運動迎來了春天,就業前景肯定也會越來越好。”
可以看出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認知與國家出臺相關支持政策密切相關。就業期望是影響大學生就業擇業的重要因素,當就業崗位與就業期望相匹配或高于就業期望時,學生則表現為主動就業;當就業崗位低于就業期望時,學生則表現為慢就業、緩就業甚至不就業。通過Nvivo12對訪談材料進行編碼,發現就業期望主要分為職業類型與薪資水平,Nvivo12中的“詞語云”及詞頻分析顯示,大部分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的職業首選為“中小學教師”“公辦”“編制”“健身教練”“戶外拓展教練”等,學生C表示:
“我的專業是休閑體育,在職業選擇方面我更傾向于與體育領域相關,新冠疫情對體育行業沖擊比較大,個人還是比較傾向于穩定一點的工作,比如體育教師。”
對于薪資待遇,絕大多數學生表示期望的工資水平為5 000元/月左右,且與工作所在地有關系。例如,
“對于工資,就我來說,還是與地域有關的,比如去一線城市發展的話,對工資的期望要在7 000—8 000元左右,但是離家近的話,工資少一點也是可以接受的,我預期的工資是在5 000元左右。”(學生B)
在就業期望方面,大部分畢業生仍傾向于根據自己所學專業來擇業。受新冠疫情影響,大多數畢業生向往穩定、離家近的崗位。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是影響擇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過Nvivo12對訪談材料進行編碼,發現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主要包括文化理論素質、體育專業技能、社會實踐能力等。大部分畢業生認為自己在體育專業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而在理論知識儲備方面處于弱勢。
“面對就業,我覺得我的主要優勢是體育技能方面,我們平常體育技能類課程還是比較多的,所以在技能這一塊我是充滿信心的,但在理論文化知識等方面,還是欠缺一點。”(學生D)
綜上所述,在就業認知心理層面,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偏差適中。
隨著高校畢業人數不斷增加,加之受新冠疫情等因素的持續影響,就業形勢嚴峻,這對于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就業情感心理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在運用Nvivo12三級編碼基礎上,深入分析訪談資料得出,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情感層面主要表現為焦慮與恐慌,對目前生活和未來過度擔憂,缺乏安全感,學生E表示:
“我目前還是比較焦慮的,我一位舍友已經考上編制了,另一位也已經跟公司簽了就業協議,而我現在還沒找到任何工作,馬上畢業,還面臨著畢業論文,心里特別焦慮。”
從學生E(該學生家庭經濟情況不理想)的訪談中了解到,在就業過程時,得知其他同學已經就業,自己就業情況不明朗,工作經驗不足,對自身就業產生過多不必要的擔心,特別是家庭經濟情況為一般和不理想的學生更容易產生焦慮心理。
“我更傾向于穩定一點的工作,所以目前一直在準備教師編考試,編制報錄比非常高,備考壓力非常大,疫情原因,考試推遲,現在的我心煩意亂,特別恐慌,害怕畢業即失業。”(學生F)
從上述訪談調查中我們可以發現,當前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感心理偏差表現為焦慮與恐慌,困擾著畢業生的就業與職業選擇,影響著大學生身心健康。
通過Nvivo12編碼分析得出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心理層面偏差主要表現為自卑與退縮,導致偏差產生的原因既與自身有關,也與家庭教養方式有關。一是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部分學生認為自己專業理論知識掌握一般,知識結構較為單一,在就業競爭處于劣勢,導致自卑與退縮心理。學生G表示:
“考一份穩定工作的話,競爭太激烈,自己的理論學習不足。”
二是受畢業生自身性格和家庭教養方式影響,通過深入訪談發現具有順從型性格和專制型家庭教養方式的學生容易出現自卑和退縮心理,專制型父母往往對孩子是有一種高期望值。學生H說道:
“對于找工作,一般家里人都會對我提出一些高要求,我只能按家里人的要求去做,但是感覺自己能力不夠,達不到家里人的要求,所以在找工作的時候會比較退縮。”
順從型學生的性格特點是獨立性差,易受暗示,容易產生退縮心理。
“在就業這方面,我自己拿不定主意,一般都是朋友或家里人給我出主意,我大多聽從他們的意見。”(學生I)
通過深入訪談并利用Nvivo12分析發現,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在就業社會心理層面主要表現為從眾與依賴心理。從眾心理主要是指在擇業過程中盲目跟隨他人擇業行為或聽從別人的意見,而忽略自己的專業、興趣等。依賴心理則指個體缺乏獨立意識和自主擇業的能力,依賴父母、老師或學校。這兩種社會心理的產生往往與學生性格類型和家庭教養方式有關,J同學(順從型性格)表示:
“馬上快畢業了,比較迷茫,我也不知道我要找工作還是考研,身邊的同學都在考研,我也跟隨他們一塊考研,準備一段時間后才發現考研不太適合我。”
家庭教養方式為民主型的學生社會心理相對平穩,家庭教養方式為民主型的學生D表示:
“我在找工作這方面,感覺沒什么壓力,父母沒有給我提出什么要求,給了我一定的就業自主權,給了我積極、正確的建議。”
當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大學畢業生作為就業主體,在面臨擇業時往往會出現一系列問題,其中在心理層面的內心情感方面往往會出現焦慮、恐慌,信念方面則主要表現為自卑與退縮,對外的社會心理則是競爭與依賴。
就業指導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且細致的系統性工程。學校層面,首先要強化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增加就業實踐比重與就業指導課程課時比例,通過“網絡課程”和“課堂思政”兩條線開展就業教育,線上線下兩條線做好就業服務工作[5];其次要構建一支專業化的就業指導工作團隊,就業指導包含了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方面的知識,對就業指導工作人員提出了高要求,當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人員人數較少,普遍由學校其他崗位的工作人員擔任,無法充分發揮就業指導工作的作用,亟須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就業指導工作團隊;最后要將“三全育人”理念與就業指導工作相結合,從大學生初入校園至畢業,從專任教師到管理人員,從校園文化到就業專項課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進行就業意識與能力的培養。高校應構建就業心理預警體系,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就業指導中心、學院、班級及宿舍等五方聯動機制,建立定期聯系制度,及時準確研判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況,對重點人員及事件主動進行跟蹤調查,以便及時發現問題。
研究發現,休閑體育專業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受家庭因素影響較為明顯,父母的思想觀念對子女的就業心態具有直接影響。當前多數畢業生為“00”后的獨生子女,家長對子女期望過高,特別是受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家長在子女擇業的問題上更加傾向于是否“穩定”“薪資高不高”、是否“有面子”,較少去考慮子女的興趣、能力。對此,家長首先應轉變觀念,對子女應當減少“一言堂”現象,也不能“放羊式”對待,應結合當前就業形勢,聽取子女的想法與意見,結合子女自身素質、興趣,對子女提出合理化建議,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安慰。其次,對子女就業不應當期望過高,適當的期望會對子女的就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期望過高,容易給子女帶來心理壓力。最后,家長應當培養子女的“受挫”心理,不要過多地“代勞”,在擇業過程中讓子女獨立完成,消除其依賴心理,關注心理變化并及時疏導。
研究發現,大部分畢業生對休閑體育專業的就業前景與期望有著理性認識,但部分學生仍將壓力頗大的事業單位、公務員作為就業首選,甚至抱有不就業、“脫產考試”的想法,與當下就業市場上實際需求和供給不相匹配,可能會導致錯失最佳的就業機會。自我評價是個人對自己各方面的認識,對自身有正確的評價與認知是正確擇業的前提,畢業生在就業的過程中要將自己置身于當前社會形勢和就業市場的標準下來衡量自己所具備的能力,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擇業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就業目標,同時克服依賴心理,摒棄“等、靠、要”等錯誤思想,做到合理競爭、公平競爭、敢于競爭。研究發現,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固然受家庭、性格等因素制約,但要在激烈的擇業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還需要過硬的綜合素質,制訂合理的職業規劃。學生自身要努力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強化體育技能,掌握體育技巧,將自己塑造成專業過硬的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