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彬

摘要: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要求教師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本文旨在提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日常素材積累、課本范文賞析、微寫作訓練的方式開展作文寫作教學,以期達到激發學生寫作熱情、樹立正確寫作思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新課程理念? 初中語文? 多元化教學策略
引言: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和深化,語文作文的多元化教學方式逐漸進入到了初中語文課堂當中。語文作文多元化的教學是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學習需求以及應對學習途徑多元化的良好舉措,它不僅可以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率,而且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幫助學生減輕學業負擔。
一、初中語文作文多元化教學的意義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需要不斷深化改革,追求有深度、廣度、“可持續發展”的課堂,讓學生更加輕松的課堂。而寫作教學多元化的模式實際上就是雙向的學習過程: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行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優化,通過多途徑的學習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而學生則在教師的多元化教學途徑引導下逐步的提升,改變以往“寫作難”的狀況,由此提升自己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1]
二、初中語文作文多元化教學策略
(一)日常素材積累
語文學科內容豐富,需要教師為學生構建開放、包容的學習環境,并采用啟發式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教師都應當引導學生進行素材的積累并進行分類整理。腦海里儲存的知識點越多,寫作時的有效輸出便會越多。當學生可以將閱讀的內容分析透徹,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之后,其寫作能力以及語言的運用水平都將得到大幅的提升。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的《春》作為學生素材積累的課文。這篇文章中朱自清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對春天的景色進行了描寫,使文章像詩歌一般朗朗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做示范,將自己認為優秀的進行賞析和記錄,隨后再引導學生對自己認為優秀的部分進行摘抄。同時,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其他文章,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積累素材。這個過程中,教師改變了過去單一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進行寫作知識的汲取,由此拓寬學生的學習途徑。
(二)課本范文賞析
寫作想要“輸出”,必須先有“輸入”的過程。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應當只介紹一些空洞的理論,而應該引導學生對合適的范文進行賞析,體會文章的寫作特色。積累的素材要時常翻閱,并在自己的寫作中嘗試運用,有了這樣的步驟,學生才可能真正地掌握寫作的技巧。當學生有了大量閱讀范文的基礎之后,他們會更加了解詞匯語句的運用以及文章的結構構造。在今后遇到相似主題的寫作時,學生才可以靈活運用。在挑選范文的時候教師要注意選擇不同類型,以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同時,教師可以選擇同齡人的范文進行展示,讓學生產生共鳴,體會到自身的不足之處,進而在學習中不斷進步。[2]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七課《紫藤蘿瀑布》這篇文章,教師就可以將其作為范文來進行賞析。這篇文章中不僅運用了多種寫作手法,文章最后還進行了升華,蘊含一定的人生哲理。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示紫藤蘿的圖片,隨后從寫作的角度拆分文章,從多個角度引導學生進行賞析,讓學生對文章的描寫以及情感的表達有更深刻的體會。除此之外,在平常的寫作訓練中,對于優秀的文章,教師也可以發揮榜樣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賞析和學習。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以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
(三)微寫作訓練
經過前兩個步驟,學生的寫作能力都會得到一定的提升,但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寫作訓練。知識儲存在腦海之中就只能是死的知識,只要將它“輸出”了,它才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學生需要將學到的知識賦予自己的情感,讓文章變得更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如果離開了這樣的主觀能動性,學生的作文就會變得“假、大、空”,成為一種套路。對于初中時期的寫作訓練,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零散的時間進行持續地進行“輸出”。基于此,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吸收的素材進行理解和提煉,將其轉化成為自己所需要的內容,以此保持日常的語感。
例如,學完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十課《小石潭記》,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讀后感的寫作訓練。小石潭記的景物描寫較為豐富,但一些學生在學習時可能只是蜻蜓點水、浮光掠影式的,沒有進行深入的體會。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進行條理分析,通過相應的提綱來展開讀后感的寫作,寫一寫作品的優秀之處,揣摩作者的心態,升華人生道理。這樣的微寫作訓練可以是較為簡短的,但應該時常進行。經此之后,學生才能深入地理解文章,并選擇合適的內容與自身的情感相結合,賦予文章感染力。
結語
多元化的教學途徑顯然更加生活化,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積累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其寫作訓練的效率。基于此,教師要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通過日常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由此進行課堂的改革和優化。
參考文獻:
[1]周秋麗.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淺談[J].課外語文,2017(25):93.
[2]孫欽利.新課程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多元化教學淺談[J].課外語文,2019(13):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