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珍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創設輕松、民主、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合作學習作為對傳統教學組織形式的一種突破和補充,教師應該轉變角色,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為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引導。
一、創設合作學習的情境
教師應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采用相應的策略,創設一種“需要合作”的學習情境,以激發學生合作學習的興趣。因此,設計好合作學習任務后,教師應設法將合作學習的任務放到能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之中(如游戲、角色表演、團體競賽、生活問題解決等),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合作學習任務。
二、精選合作學習的內容
并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學生開展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內容要有針對性,要有一定的難度、探究和討論價值,問題要有一定的開放性。它多應用于解決知識的重難點及有疑難的問題。例如:為得到某些結論,必須靠“有分工,承擔各自責任”才能完成的探究性內容;需要學生在“獨立學習基礎上對每個人得到的信息進行匯總”的檢查性內容;能使學生從“各自不同的實踐經歷、不同結論”的展示過程中來發現學習方法存在問題的學習內容;為了達到“小組內每一個同學都能完成學習任務”的團體目標的內容;需要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生生互動,通過相互協作、配合來完成認知、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目標的內容,等等。這些問題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需要學生經過合作探索,運用集體的智慧去攻克難關,獲得成功。
三、加強合作學習的指導
課堂上,教師要全面關注學生。在開展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放任自流,而要以平等的身份、合作者的角色深入參與到學生中去,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適時地對學生的合作交流給予指導,適當地提出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觀點,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方式,并對他們的學習實踐給予幫助(如有針對性地提供資料,在方法上給予指導等),同時對學生的合作意識、人際交往、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探究精神等方面進行針對性的培養和指導。教師還要考慮學生的宏觀調配,如小組人員搭配、任務分工、紀律組織等,從而保證合作學習的針對性與有效性。
四、注重合作學習的評價
《新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明確指出,“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對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習的過程”。在合作學習中,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及時予以督促指導,開展積極有效的學習評價,不讓合作學習流于形式。教師可以通過比一比、評一評、成果展示、過程介紹、體驗交流等方法,組織引導學生對各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方法策略、效果、感悟等方面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反思、總結、改進自己的合作方式。當然教師也要講究評價策略,做到指導性與激勵性相結合。通過這樣的評價,促成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實質性合作,讓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最終實現合作學習的目標。
蕭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交換一下,一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我們交換一下,一人就有兩個思想。協調、活潑的合作關系總是能提高工作效率,激發學習熱情,刺激靈感的火花,使每個人發揮出最佳的聰明才智。所以開展合作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明辨是非、增長見識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適應社會的能力,建立團隊精神,共同進步。因此,我們應不斷探索研究合作學習的做法,使學生開展合作學習更完善、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