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珊珊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推行回歸教育本位的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是每一個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高效率完成課堂教學任務,同時還要以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為核心呢?我認為構建高效課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從實際出發引導學生自學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是有講究的。教什么?怎樣教?“學生會的不教,學生不會的盡量讓學生自行解決,教師少講精講,只作點撥性的引導。”洋思中學和杜郎口中學的教學方法就是一個例證。教師絕不就題講題,而是尋找規律,真正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都是讓已掌握的學生先講,如果學生講對了,教師給予肯定,不必重復;講得不完整、達不到深度的,教師進行補充;講錯了的,教師則啟發讓學生進行更正。這樣,教師講的時間就少了。
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幾乎都是讓學生自主學習。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點撥。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不是說教師“無為”,而是從“一線”退到“二線”,為學生自學、思考、討論、答疑當好“參謀”,創造條件盡可能地讓學生“有為”,讓學生由被動地接受變為主動地自學,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學生的學習好比是在駕駛汽車,而教師好比是“路標”。任務就是引導學生走上“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二、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學生學習的效果。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在充滿自信的時候,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課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為此,在學生獨立學習的基礎上,要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從課前預習開始,課內探究和課后幫扶,充分發揮小組成員的積極性,對學習中的薄弱環節進行監控、反思、調節、補救,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感。
小組的組建,既要關注學習差異,又要關注個性特質,讓課堂充滿團隊合作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小組合作評價制度調動學生的積極參與,而教師則適當地激勵,為實現全體學生高效學習,實現課堂更大面積高效作準備。
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也是提高效率的法寶。道法教學要提高效率和質量,首先必須激發學生學習道法的興趣,點燃他們求知的火花,引發他們求知的欲望,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逐漸喜歡道法。在教學過程中,時時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處處開啟學生的心智,課課給學生以知識、方法及新穎感,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和諧的氣氛中自覺獲取知識和養成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四、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
只要能讓學生的思維總是處于活躍狀態,積極地探索知識并試圖將剛剛獲得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就是一節高效的課、成功的課。高效課堂的構建,應該回歸“教學生學”的本質,引導學生解決“學什么”與“怎么學”的問題。
(一)提出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要使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是引起學生學習動機和調節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好方法。創設“自覺學”“自己學”的氛圍,充分調動起學生自主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基礎。
(二)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要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有效提問是課堂對話的開端,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的激發。問題的有效性表現在一要具有一定的開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對象的層次性,以達到讓不同的學生都擁有思考的興趣、思維的空間。
五、合理安排課堂教學,優化課堂的微觀結構
課堂結構既包括宏觀的結構,即一堂課的總體教學構想、教學流程,又包括微觀的結構即課堂教學各個環節怎么進行,如何銜接,時間大體如何分配等等,要完成宏微觀結構的設計程序,就需要教師在備課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上下足功夫。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和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率。新課程強調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課堂中自主學習,學習目標由學生確定,過程讓學生參與,問題讓學生提出,內容讓學生總結,方法讓學生歸納的理念。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促進者,做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的方法。這樣教師才能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以高屋建瓴之勢去把握課堂教學的微觀結構,實現高效課堂教學。
六、提升自身專業素質,提高教師的個人魅力
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學習充實提高自己,學習新課程理論,學習教材教法,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等。教師的個人魅力就像粘合劑,使得每位學生緊緊地跟隨。教師要及時進行課后反思,一節課上完之后,要找出不足,為下一節課做好準備。教師還要具備營造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的能力、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的能力等,這些也能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需要教師的不斷探索和實踐。只有不斷地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