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謙
(長沙商貿旅游職業技術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4)
目前國家政策大力呼吁培育“工匠精神”,體現出國家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重視以及對專業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在該背景下,高職會展專業也需要更多具備“工匠精神”的人才。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教師隊伍的建設尤為重要。在此過程中,“雙師型”教師的建設是提高職業教育動力的關鍵。在會展專業教育中,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要能充分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1]。同時,教師還需要具備“工匠精神”[2],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為學生樹立榜樣,引導學生在職業道路上不斷追求卓越。因此,教師隊伍建設需注重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養,同時注重培養教師的“工匠精神”。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出具備高度專業化、技能化的人才,為會展行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高職會展專業“雙師型”教師師資隊伍的建設中,存在師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師資隊伍的多樣性和專業背景上。
首先,師資隊伍缺乏多樣性。多樣性體現在教師的學歷、工作經驗、行業背景等方面。然而,在現實中,某些高職會展專業的師資隊伍過于單一,教師的教育背景類似,缺乏不同領域的經驗和視角。這種師資結構的單一性可能導致教學內容狹隘,難以滿足學生對多元化知識和技能的需求。此外,教師之間缺乏互補和交流,無法獲得來自不同領域的啟發和借鑒,影響教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其次,師資隊伍的專業背景存在問題。會展行業本身廣泛涉及市場營銷、活動策劃、設計藝術等多個領域,對教師的專業背景要求較高。然而,一些高職會展專業的師資隊伍中,教師的專業背景偏窄,無法覆蓋行業的各個方面。這可能導致教學內容與行業要求相脫節,學生無法系統地獲取全面的知識和技能。此外,缺乏專業背景廣度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實踐操作和解決實際問題時可能遇到困難,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首先,現有師資培訓機制可能缺乏有效的規劃和持續性計劃。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需要不斷提升,因為行業發展和教育改革都是動態變化的。然而,一些高職會展專業的師資培訓過于零散和臨時化,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教師往往沒有明確的培訓路徑和計劃,無法跟上行業的最新動態和發展趨勢。這導致教師的教學方法和理念難以更新,影響了教學質量提升和教師的專業發展。
其次,師資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會展行業本身涉及市場營銷、活動策劃、設計藝術等多個領域,教師的綜合素質要求較高。然而,一些師資培訓可能過于泛化,沒有針對高職會展專業的特點和需求進行量身定制。教師可能無法獲取與實際工作密切相關的培訓內容,無法應用在教學實踐中,影響了培訓的實效性。
最后,師資培訓的資源有限。高職院校通常面臨有限的培訓預算和資源,無法滿足全體教師的培訓需求。培訓機構和培訓師資的數量有限,無法為每個教師提供充足的培訓機會。這導致一些教師無法獲得系統性的專業培訓和進修機會,限制了其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
“雙師型”會展專業教師要滿足四點基本要求,即扎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專業技能、較高的教學能力以及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3]。“雙師型”會展專業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實踐能力與足夠豐富的社會經驗,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性教學活動。目前,教師的實踐通道并不暢通,且常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因此“雙師型”會展專業教師的培養需要充分的社會實踐活動,尤其是要走進校外企業。如此,教師的理論知識才能在社會與企業的實踐活動中得到驗證并進一步優化發展,其自身的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才能得到不斷完善。
企業主要應對的是生存問題,謀求的是經濟利益,對教師培訓通常并不關心,很難主動為高職院校提供一些就業實踐的崗位,不愿和高職院校聯手合作。國家雖然出臺了一些鼓勵校企聯合培訓的政策,但并未落到實處,企業參與校企聯合的積極性并不高,校外實訓基地看似逐年增多,但會展專業教師的實踐培養體系卻仍停留在書本上、理論上,并沒有在實踐活動中落到實處。此外,教師也并未主動到企業掛職、參與頂崗鍛煉,長此以往,會展專業的發展只會停滯。教師缺乏實踐鍛煉也將導致學校教學質量的下降,無法提高學生的會展策劃設計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專業能力難以提升,影響高校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
目前,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會展行業對于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高職院校需要不斷優化師資結構,打造“雙師型”教師結構化團隊,以培養更多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會展人才。為了實現該目標,高職院校需要大力拓寬師資來源渠道,著力引進會展相關領域的高質量人才和能工巧匠等,補充教師隊伍,優化師資結構。同時,把“工匠精神”和教師培養相結合,將“工匠名師”“技能大師”作為團隊引領,強調跨界融合,全力打造教學、科研、培訓三位一體的多元化教師團隊。
首先,多元化招聘對于優化師資結構至關重要。引入來自不同領域和專業背景的教師能夠帶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視野。在招聘過程中,學校可以將目光放在具有市場營銷、活動策劃、設計藝術等相關背景的候選人身上,以確保師資隊伍的多樣性和專業廣度。這樣一來,教師之間可以相互補充,形成優勢互補的團隊,提供全面的教育資源。
“雙師型”教師強調理論知識教學與專業實踐教育雙管齊下,高職院校需要注重提升會展專業教師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持續推動會展專業教學研創,提升會展專業教育綜合能力,并在這一過程融入“工匠精神”的內核。
其次,建立教師評估機制是提高師資結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定期評估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術成果,可以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供培訓和改進措施。評估結果也可作為招聘、聘用和晉升教師的依據,激勵教師進行自我提升和發展。
完善“雙師型”教師師資培養體系,需要關注培養路徑的明確性、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和個性化,以及培養機制的創新性。通過改進這些方面,可以為“雙師型”教師提供更優質的師資培養,提高教師的學科素養和教育教學能力。高職院校要為教師培訓創造機會,探索多元化的教師培訓渠道和培訓方式,為教師提供多樣的學習培訓項目,增加教師外出學習的機會,從各方面充分調動教師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工匠精神”融入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劃,為“雙師型”師資培養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支撐和保障。
首先,需要明確培養路徑,建立起完整的師資培養體系。該體系應包括不同層次和階段的培養計劃,例如,初任教師培訓、中級教師成長和高級教師進修等計劃。每個階段的培養目標、培訓內容和評估標準應該明確,并與教師的職業發展和晉升掛鉤。這樣一來,教師可以有明確的培養方向和目標,逐步完善自身的職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其次,培訓內容應具有實用性和個性化。師資培養需要緊密結合會展行業的特點,突出實踐操作和職業技能培養。培訓計劃應該涵蓋會展行業的最新發展動態、市場營銷策略、活動策劃與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同時,還應針對每個教師的專業背景,提供個性化的培訓內容,以滿足其特定領域的發展需求。這樣可以確保培訓內容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能夠真正提升教師在會展領域的專業水平。
最后,需要創新培養機制,使教師能夠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和反思,并促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和合作。以問題驅動的教學研究可作為一種有效的培養模式。通過讓教師參與真實案例分析和團隊項目,引導他們思考和解決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此外,保持教師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至關重要。鼓勵教師參加學術研討會、行業交流活動,并搭建互動平臺,促進教師之間的經驗分享。
建設“雙師型”會展專業教師隊伍需要良好的社會實踐的平臺,讓教師把自己的理論知識充分應用于實踐之中,在服務社會與企業的過程中,打磨專業技能,鍛煉實踐能力。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能夠充分發揮企業在構建“雙師型”會展專業教師隊伍中的顯著優勢。搭建共享平臺,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采用校企雙方互聘制度,形成校企雙方共同合作育人的新型培養模式。在校企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的過程中,會展專業教師與行業緊密聯系,切實感知“工匠精神”,并將其傳承發揚。
為提升會展專業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除了在校內加強培訓、建立校內會展實訓室、多開設實踐性課程、采購會展相關專業設備外,學校還應該充分創造條件,持續推動與社會企業、組織之間的合作,雙方形成“互利共贏”的友好局面,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訓基地與實踐崗位,學校也為企業精英提供兼職教師的崗位,使其擔任部分專業課程教學,在這種良性互動中推動會展專業的發展和教學改革進程[4]。可以采用時間軸踐學,指會展專業教師通過在企業中進行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習,來提升專業實踐能力,例如掛職鍛煉。另外也可進行項目軸踐學,指教師積極參加、充分融入企業相關會展活動的設計策劃、運營實施、統籌評估等全流程,從而深入了解企業會展活動的運營操作模式,把握會展的管理服務技能,又通過合作、實踐、鍛煉等方式,提升會展策劃等相應技能。
高職院校以會展企業為抓手,為教師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由地方會展協會牽頭,每月定期舉辦會展行業理論與實踐交流會,邀請會展專業教師和會展企業家參會分享經驗心得;還可以聘請會展行業優秀企業家擔任高職院校客座教授,定時舉辦行業講座,為校內教師分享會展行業發展現狀與發展動態;邀請會展專業優秀校友任職業實踐導師,與專業教師合作,為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合作技能競賽提供指導建議。
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充分融會貫通,提升高職院校會展專業教師的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專業人才,持續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為大力推進高質量“雙師型”會展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增添助力。
綜上,隨著目前社會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技能型人才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重視,國家大力倡導“工匠精神”,高質量的職業教育成為發展必備要素,要求高職院校著力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斷優化會展專業“雙師型”教師師資結構、完善“雙師型”教師師資培養體系、校企合作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基地。總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高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既需要高等教育部門、企業的共同努力推進,也需要高職院校自身的深入探索、不斷完善。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能更好地滿足新時代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的時代特點,邁上更高層次,為社會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