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把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融入其中,激活地方文化“韶文化”之魂。聚焦地方文化,采用“學”“研”“展”的模式實踐探索班級文化育人新路徑,發揮“韶文化”育人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關鍵詞] 地方文化;“韶文化”;班級文化;文化自信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梢哉f,沒有人類的實踐活動就沒有人類的文化。班級文化也是如此,它是班集體成員實踐活動的結果,這種活動作用于師生所處的班級環境,便產生了物質文化;作用于班級這個“準社會”,便產生了制度文化;作用于班集體成員本身,便產生了精神文化。
在班級文化建設中,如何把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我在帶班育人過程中注重激活地方文化之魂,把獨具特色的“韶文化”和班級文化進行融合。通過家校合作,以小組研學、班級活動、學科融合等方式,采用“學”“研”“展”的模式進行實踐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班級文化。
一、活學“韶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為了更好地掌握當地學生對“韶文化”的了解程度,我們設計了“有關韶關紅色文化和善美文化了解情況的調查問卷”,對區域內三所學校近千名1—6年級的學生展開調查。調查發現,學生對韶關文化非常感興趣,認為在班隊活動中融入地方文化非常有必要。他們喜歡韶關的紅色景點和韶關文化思想,對韶關人物故事非常感興趣,喜歡通過故事在班會課上了解更多的韶關紅色文化和善美文化。
通過對調查問卷數據的分析,結合《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關家鄉的教學單元,我們拓展地方教育資源,上好思政課,開展愛家鄉系列班會,讓學生活學“韶文化”,增強文化自信。
(一)調查了解“韶文化”
為了讓學生知曉“韶文化”,懂“善美”,我指導學生設計了調查表(見下表),通過走訪、詢問、查閱資料等方式全面深入了解韶關。
通過調研,學生了解到“韶文化”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以馬壩人遺址、石峽遺址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云門寺、南華寺為代表的禪宗文化;以乳源瑤寨、南雄珠璣巷為代表的民族民系文化;以余靖、張九齡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南嶺國家森林公園、丹霞山為代表的山水文化。學生感受到的“韶文化”源遠流長、精彩紛呈、各具特色,激發了他們作為韶關人的自豪感。
(二)釋字講古懂“善美”
學生通過“韶文化”了解中國文化、中華文明。班主任可以鼓勵學生在課堂活動中查字典,解釋“韶”字。有的學生說在新華字典里,“韶”字左邊的“音”字指器樂、音樂、奏樂;“召”是“呼喚”“引導”的意思?!耙簟迸c“召”連在一起,表示用樂曲歡迎賓客。有的說“韶”字還表示“美好良善”。學生一個個韶關歷史故事展示了“韶關”是美好之關。在釋字講古中,學生懂得“善美”,深入了解善美韶關。
(三)源于善美立班魂
班級文化是“班級群體文化”的簡稱,是一種組織文化,是一個班級所有或大部分成員共有的信念、價值觀、態度的復合體。這個復合體包括精神、物質、制度、行為等多方面,它們共同構成班級文化體系。
為了讓學生體驗到韶關是一個風物美、人心善的城市,同時讓他們為創建善美韶關出一份力,成為一名善美韶關少年,班主任和學生一起建立以善美為主題的班級特色文化。以“善”立班魂,以“樂善中隊”為名,以“日行一善,善美與共,快樂一生”為班級口號,還制定了班徽、班級公約等。以善美為主線的班級特色文化的建立,形成了學生們遵循的群體價值觀。在參與尋找“韶文化”和講善美故事的過程中,他們找到了自己在班級中的小主人位置,從而熱愛班集體,樂于為班級作貢獻?!鞍嗉壩幕w系”的教育合力促進了班級善美群體價值觀的形成。
二、活研“韶文化”,賡續紅色基因
(一)親子研學,尋訪“韶文化”
韶關這片紅色的熱土歷史文化深厚,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我們開展“童心向黨”活動,帶領學生尋訪紅色足跡,了解韶關革命文化,打卡“韶關紅”,傳承“韶城美”。
學生在調研韶關名人文化中收獲很大。學生小江和家長一起到張九齡紀念公園實地調研張九齡名人文化,完成了《張九齡名人文化調研報告》。他說:“張九齡是唐朝開元名相,是個機智聰明、善于觀察、勤奮好學的人。我們要學習他勤奮好學、不怕吃苦的精神,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p>
學生還前往余靖紀念館和風采樓實地考察。在《風采樓和余靖調研報告》中,大家談道:通過這次調研活動,我們知道了余靖一生為官清廉,為人耿直,是朝堂上的正義化身。他那為國家竭智盡忠和為人民著想的可貴精神很值得我們學習。我們還知道風采樓雖然重建了很多次,但風采依舊,它是古城的一個象征。作為韶關人,我們要學習余靖精神,展現韶關善美,傳承韶關文化。
有的學生還到中山公園、丹霞山、梅嶺、乳源瑤寨、犁市當鋪、五里亭中共粵北省委舊址等地開展調研活動,這些活動讓學生更加了解“韶文化”。
(二)小組研學,講述“韶文化”
我們采用分居住地設定社區假日研學小組的形式進行研學,學生2—5人一組。學生居住地的周邊就有很多韶關文化景點,有韶關市五里亭中共粵北省委舊址、北伐戰爭紀念館、犁市當鋪、風采樓、余靖紀念館、百年東街等旅游景點。家長和學生利用假期到一些紅色旅游景點游玩、調查、訪問,并且拍攝短視頻。假期結束后,學生在班級進行交流、分享,他們在講述“韶文化”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在小組研學活動中,學生們分小組在周末走進韶關,體驗韶關的善與美。在“喜感韶關人善美”活動中,小組成員走進小書房,開展閱讀活動,體驗韶關人“閱讀之美”;韶關那一條條馬路上的禮讓斑馬線讓學生看到韶關人民遵守規則的“禮讓之美”;黨員志愿者、師生志愿者、家長志愿者活躍在校園、校門口、社區里的身影,展現了韶關志愿者無私奉獻的“服務之美”;觀看搜集到的韶關紅色黨史故事微紀錄片第5集《這只紅軍碗五代相傳》,學生觀看后交流感悟,講紅色故事,賡續紅色基因,感受到了“傳承之美”。
隨著小組研學活動的開展,我探索形成了一套社區小組活動模式(見下圖)。
(三)課程融合,傳承“韶文化”
作為一線班主任,同時也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我們挖掘本土文化資源,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開展了“優秀傳統文化”主題親子調研實踐活動。學生們圍繞自己喜歡的主題,如“傳統游戲我會玩”“特產與傳統美食我知道”“奇妙的節日風俗”等,開展形式多樣的調研實踐活動。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目標中指出:“家國情懷,對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熱愛家鄉,熱愛偉大祖國,熱愛中華民族,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的使命感?!痹诘赖屡c法治四年級下冊《家鄉的喜與憂》一課上,我以“喜”字為主線貫穿全課堂,結合了解和感受家鄉韶關的發展變化活動,著重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和責任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我采用了對比的教學方式,將過去的生活與現在的生活進行對比,讓學生體會到生活的巨大變化,在情感上有所觸動。德育內涵在每一個環節中層層深入,螺旋上升,實現了有效教學。課堂從家鄉大名人、家鄉普通人、新家鄉人三個角度多元呈現,讓學生懂得家鄉美好離不開所有家鄉人的努力。
三、活展“韶文化”,精選故事育人
(一)故事宣講,傳承紅色文化
教師、學生、家長一起去搜集紅色故事和善美故事,采用韶關故事視頻、故事微課、家長講故事、孩子講故事等多種形式,深入了解韶關的歷史和韶關善美之人,弘揚紅色基因,傳承善美文化。
在家庭中,學生與家長一起閱讀黨史故事。在學校里,老師指導學生講黨史故事,演繹故事人物情節,激發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的情感。
在班級活動中,我們開展了“講活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主題班會活動。學生們上臺講述自己搜集到的韶關紅色故事,一粒粒“紅色種子”種進學生心田。
(二)班級活動,踐行善美文化
韶關“人心善,風物美”,我們在班級里開展以“講善美韶關故事,做善美韶關少年”為主題的班會活動。學生講述韶關最美南粵少年的故事、抗疫英雄故事、紅色人物故事、韶關好人故事。
我們形成了“故事搜集—故事講述—故事分享—故事導行”聚焦故事的育人模式,在故事分享中,學生了解身邊的善美故事,了解善,感悟善,傳承善文化,懂得善就在身邊。
資源融入班級文化不僅具有指向性,更具有彌散性,形成一種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德育場,存在于學生之中,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真正做到澆花澆根、育人育心。
[本文系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專項科研項目2021年度課題“基于紅色基因和善美文化的班級文化育人實踐研究”(課題編號:BQW2021MBX003)階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度廣東省重點建設學科科研能力提升項目“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教學評一致性研究”(課題編號:2022ZDJS044)中期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方靜.“韶文化”:打開嶺南文化的一把鑰匙[N].韶關日報,2019-04-20.
[2]李國漢,楊連山.班主任新兵法細節[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陳宇.班主任工作思維導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9.
王志亮? ?廣東省韶關市湞江區風采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