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斌,扶長青,朱 根,張丹丹,白寶鑫
(1.上海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上海 200233;湖北醫(yī)藥學院 2.學生工作處;3.公共衛(wèi)生與健康學院;4.應用心理學系;5.第四臨床學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最新的一項研究發(fā)現,近10年以來,我國大學生的抑郁檢出率(達到20.8%)顯著上升,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1]。《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抑郁癥發(fā)病群體呈現年輕化趨勢,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數的30.28%,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2]。《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fā)展報告(2021—2022)》數據表明,青少年群體中有14.8%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風險,高于成年群體,需要進行有效干預和及時調整[3]。
知覺控制感是指個體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外部事件的一種主觀信念,它是人類的一種重要心理需求,能夠顯著預測個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4]。依據抑郁的無望感理論[5],個體對事件的控制感是預測其抑郁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較高的控制感可以降低創(chuàng)傷性應激源對個體心理健康的危害[6],而控制感的降低是誘發(fā)個體抑郁情緒的重要因素[7]。雖然眾多研究表明控制感可以顯著影響抑郁,然而,其內在影響機制尚不明確,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控制感“如何”以及“何時”影響抑郁的心理機制。
反芻思維是指個體反復地關注與自身有關的消極情緒、思想或者行為狀態(tài),并對這一消極的狀態(tài)反復地思考前因后果,但個體并不積極地去解決現實問題[8]。個體在壓力狀態(tài)下選擇反芻思維的方式會加重其抑郁情緒[9]。針對大學生的研究表明,個人的控制感越低,其反芻思維水平越高[10]。研究顯示,控制感對反芻思維有顯著預測作用[11],而反芻思維可以正向顯著預測抑郁[12]。由此推論,較低的控制感會促使大學生產生反芻思維,進而誘發(fā)抑郁。壓力緩沖器模型指出,領悟社會支持可以緩沖應激條件或壓力情境對個體身心健康的消極影響[13]。反芻思維是誘發(fā)大學生抑郁情緒的風險因子[12],而領悟社會支持可以削弱反芻思維對個體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14],同時,領悟社會支持作為個體抑郁情緒的保護因子[15],有可能緩沖反芻思維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
本研究擬構建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探討知覺控制感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觀察其中反芻思維的中介作用和領悟社會支持的調節(jié)作用,以期為大學生抑郁情緒的預防與干預提供建議。
1.1 調查對象 采取方便抽樣法,于2020年3—4月選取我國湖北、江西和廣西某3所高校的1 566名大學生進行網絡問卷調查,共發(fā)放問卷1 566份,回收有效問卷1 391份,有效回收率為88.83%。被試年齡處于17~24歲,平均(19.48±1.34)歲。其中:男生788人(56.6%),女生603人(43.4%);城市籍898人(64.6%),農村籍493人(35.4%)。所有被試主觀報告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被試填寫問卷之前均填寫了知情同意書,為保護被試隱私,調查以匿名方式進行。
1.2 調查工具
1.2.1 知覺控制感量表 采用Lachman和Weaver[4]編制的知覺控制感量表,包括個人掌控感(4個項目)和限制感(8個項目,反向計分)2個維度。采用7點評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總分越高,表明個體控制感水平越高。該量表在國內研究中具備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5。
1.2.2 領悟社會支持量表 采用由Lin等[15]修訂的領悟社會支持量表。該量表包含6個條目,采用7點計分(1表示“極不同意”,7表示“極同意”),總分越高,表明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水平越高。在新近的跨文化研究(包含美國、俄羅斯、德國和中國樣本)中,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4。
1.2.3 反芻思維問卷 采用Treynor等[8]編制的反芻思維問卷。該問卷共包含10個項目,包括反省和沉思2個維度。采用4點計分(1=“從不”,4=“總是”),總分越高,表明個體的反芻思維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1。
1.2.4 抑郁自評量表 采用由DSM-5診斷系統(tǒng)所推薦的抑郁自評量表[16],共9個條目,采用4點計分(0 =“完全沒有”,3 =“幾乎每天”),總分越高,表明被試抑郁癥狀水平越高。該量表在以往研究中信效度良好,本研究中該問卷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0。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4.0和Process宏處理數據,各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利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和Bootstrap方法進行中介、調節(jié)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共同方法偏差的檢驗 采用Harman單因素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將所有變量進行未旋轉的主成分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一共有8個,第一個因子方差貢獻率為23.62%,遠小于40%的臨界值,因此,本研究的共同方法偏差不嚴重。
2.2 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與相關分析 結果顯示,大學生的知覺控制感、領悟社會支持、反芻思維以及抑郁自評量表得分分別為(4.08 ± 0.98)分、(3.25 ± 0.86)分、(1.52 ±0.46)分和(1.28 ± 0.39)分。控制感與反芻思維、抑郁均呈負相關(P<0.01),控制感與領悟社會支持呈正相關(P<0.01),反芻思維與抑郁呈正相關(P<0.01),領悟社會支持與反芻思維、抑郁相關不顯著(P>0.05)。具體見表1。
表1 各變量間的皮爾遜相關系數(r)
2.3 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分析
2.3.1 反芻思維的中介效應分析 采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將性別和生源地納入控制變量,使用Hayes[17]開發(fā)的Process宏中的Model 4進行簡單中介效應檢驗。首先,對控制感→反芻思維→抑郁這一路徑進行檢驗,結果顯示,控制感不僅可以負向預測反芻思維(β=-0.36),而且能夠負向預測抑郁(β=-0.18),均P<0.001;反芻思維可以正向預測抑郁(β=0.48,P<0.001)。可見,控制感不僅可以直接預測大學生抑郁,而且可以通過反芻思維的中介作用間接預測大學生抑郁,其中,直接效應(-0.18)占總效應(-0.35)的51.43%,中介效應(-0.17)占總效應(-0.35)的48.57%。見表2。
表2 反芻思維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
2.3.2 領悟社會支持調節(jié)反芻思維與抑郁的關系 采用Process宏中的Model 14(中介路徑后半段受調節(jié))進行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反芻思維和領悟社會支持的乘積項負向預測抑郁(β=-0.08,P<0.001)。見表2。將領悟社會支持按照正負一個標準差進行高低分組,進行簡單斜率分析,如圖1所示:當個體領悟社會支持較低時,隨著反芻思維的增加,抑郁水平呈顯著上升趨勢(β=0.56,t=18.02,P<0.001);當個體領悟社會支持較高時,隨著反芻思維的增加,抑郁水平呈顯著上升趨勢(β=0.40,t=13.88,P<0.001);后者上升幅度相對前者較小。
圖1 領悟社會支持調節(jié)反芻思維與抑郁的關系
本研究基于抑郁的無望感理論,擬揭示控制感與大學生抑郁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研究結果一方面闡明了控制感“怎樣”影響抑郁,即通過反芻思維的中介作用影響抑郁;另一方面揭示出反芻思維對抑郁的影響受到領悟社會支持的調節(jié)。
本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控制感越低,其抑郁水平越高,并且控制感可以直接顯著預測抑郁,這與以往研究結果一致[7]。同時,這一結果進一步支持了抑郁的無望感理論[5],證實了控制感是個體抑郁的重要預測因子。這一結果可以用習得性無助理論[18]進行解釋:人類普遍存在著習得性無助現象,即當個體暴露在不可控的情境時,一旦認識到無論自己怎樣努力都無法改變事件的結果后,于是自身產生了放棄努力的消極認知和行為動機,進而表現出無助、無望和抑郁等消極情緒[19]。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大學生的控制感可以顯著預測其反芻思維,并且反芻思維顯著預測抑郁,這與以往研究結果相對一致[11]。本研究中,反芻思維在控制感與抑郁之間的中介效應值達到48.57%,可見控制感對大學生抑郁的影響有接近一半的效應是通過反芻思維發(fā)揮作用的。同時,這一結果也支持了反應風格理論[9],證實了反芻思維是應激生活事件誘發(fā)抑郁的“催化劑”。
進一步進行有調節(jié)的中介效應分析,結果顯示,領悟社會支持可以調節(jié)反芻思維與抑郁的關系。較高的社會支持可以緩沖高反芻思維對抑郁的影響,這一結果支持了壓力緩沖模型理論[13]。補償性控制理論認為,高水平的社會支持可以增加個體的控制感,提升應對危機的能力[20],促進個體對應激事件及其結果進行積極認知和思考,從而緩解無助感和抑郁情緒。另一方面,較高的社會支持無法削弱低反芻思維對抑郁的影響,可能的原因是,低反芻思維的個體較少體驗到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這可能源于他們自身調節(jié)負面情緒和應對危機的能力較強,并不需要從社會支持系統(tǒng)中獲得幫助。如果他們收到外部強加的社會支持,反而可能對其自尊和應對能力造成威脅[21],進而有可能加劇自己的抑郁情緒。
基于本研究結果,建議對大學生抑郁的預防與干預采用以下措施:一方面,控制感作為一種基本的心理需求,對于大學生身心健康有重要影響,學校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為大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例如開展心理講座、心理支持熱線服務或團體輔導,引導大學生對應激事件形成可控性的認知,降低不可控的心理預期,提升大學生對應激事件的積極認知和思維,降低其反芻思維水平,引導他們不要過度關注負面信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進而增強其控制感;另一方面,鼓勵遇到心理問題的大學生積極尋求社會支持,并且引導他們調動自身的資源和力量來應對應激事件,以此提升自身對抗外部風險的能力。
綜上所述,控制感可以直接顯著預測大學生抑郁,反芻思維在控制感與大學生抑郁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領悟社會支持可以調節(jié)反芻思維與大學生抑郁的關系。本研究采用橫斷設計揭示了控制感影響大學生抑郁的內在機制,后續(xù)可以開展追蹤研究,從動態(tài)的角度分析其變化趨勢,從而進一步豐富研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