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官
小學是學生進入學校學習的關鍵性階段,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小學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能夠提升學生的品德修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新形勢下,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小學教師應對道德與法治課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從基本學情出發,確定教學策略,以此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一、運用情境教學法
在創造教學情境時,必須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內容,以達到課程的教學目標。在小學道法的課堂上,老師應深入了解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情況,并針對學生的實際學情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比如,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可以創設老人過馬路和丟失東西的情境,針對學生們的反應及做法,教師及時進行引導和糾正,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法治素養,并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法律意識及道德意識。在學生的討論中,教師可以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并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例如,在教學《安全地玩》一課時,結合本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設置相應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了解游戲場所與游戲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學習如何遠離這些安全隱患,學會健康、安全地生活。在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之后,再遇到相關問題時,老師不用一一解釋,學生都可以根據他們所積累的經驗和所學到的知識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以情感培養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情感交流方面出發開展學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道法課程,也使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講述一些道德和法律相關的故事,以PPT或者是短視頻的方式分享給學生,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讓學生產生共鳴。這樣結合實例的方式能培養學生的情感洞察力,使他們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并使學生能真實體驗到道法教育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情感共鳴是提升道法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我們必須學會運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保持對道德與法治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在小學道法課堂上,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在講授《家人的愛》這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提出幾個問題:“早上是誰為你做的早飯?是誰送你上學?晚上放學是誰接你回家?你感覺家人對你好不好?有沒有在家庭中體會到父母的關心?”借助這些問題引出“家人的愛”這個主題,從情感上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在此基礎上深化教學內容,圍繞“健康、安全的生活”或“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從法理角度講述家庭關系,如,在孩子年幼時,父母有撫養孩子的義務。老師通過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的道德法律素養得以提升。
三、在課堂上運用教學留白
小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探索,不斷創造,不斷積累新的學習經驗,從而培養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近年來,在小學教育方面,課堂留白運用得越來越多,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道法的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課堂留白,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每一節課老師不能上滿,留下10至15分鐘課堂時間,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以加深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記憶。課堂留白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課堂留白提高了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量,使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行自主思考;課堂留白不斷強調正確的道德思想和習慣,提高了學生道德與法治的認知能力。
四、變被動學習為有效學習
道德與法治的知識相對其他學科更加抽象,理論性更強。為了促進學生的深入理解和積極參與,在解決常見的問題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并不斷提高認識自我的能力。其實,只要學生掌握了學習道法課程的方法,學習效率就會有很大提高。因此,老師必須及時更新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有效學習,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在課堂上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更加有效地掌握學習方法。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思想,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去自主學習和復習,以改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況,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五、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開展教育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手段,精心組織、精心安排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開展道德與法治學習。如每周升旗儀式、小組會議、小組討論等活動,學校每月舉辦關于法律的講座、知識競賽等,這些都對學習道法知識有一定促進作用。組織定期活動,鼓勵學生多關注生活中自己遇到的相關問題,并進行討論交流,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和獎勵。比如,在道法活動中表現好的學生,老師可以采用小紅花獎勵,或者是筆記本獎勵,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加深學生的知識記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
小學道法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老師在課堂上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方式,將理論知識與法治課堂進行結合,在課下,可以開展各種法治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法治意識,促進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