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吳志明 周淼葭
四川省廣漢市自古就有“益州門戶、蜀省要衢、通京孔道”的美譽。這里不僅有名揚中外的三星堆遺址,還有集聚油氣裝備、醫藥食品、先進材料等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更有沃野千里的“天府糧倉”。
作為古蜀文明發源之地的廣漢,因“疆域之廣,至于漢水”而得名。追源溯流,秦為雒縣,唐置漢州;而今盛世,碧水穿城,濕地綿延,歷史與現代在這里融合碰撞,向世界奏出最富詩意的樂章。
古蜀已遠,廣漢卻近。近年來,廣漢市堅定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省市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以新型城鎮化統籌引領農工旅高質量發展,取得了突出成效。今年4 月,廣漢成功入選四川省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創建方向為大城市周邊縣城,改革之鄉再啟征程,書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正在裝車的設備是要運往上海港口,然后走海運出口到國外的。”9 月6 日,東方電氣集團所屬企業東方宏華公司企業管理部副部長張清在廣漢市東方宏華公司總裝場地向《當代縣域經濟》記者介紹。此外,場地另一側則是直聳云天的鋼鐵結構井架,氣勢巍峨,更有全球領先的陸地鉆采設備等陳列在場,令人震撼。
張清說,就在不久前的8 月22 日,由東方宏華自主研發的超靜音智能鉆機——烏干達1500HP 低排放自動化靜音鉆機已從廣漢生產基地正式發運。這不僅是中國首臺自主研發制造的超靜音智能鉆機,也是國際同類產品中最安靜的機型之一。該鉆機將從青島港出發,沿著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抵達非洲烏干達國家森林公園。
東方宏華公司是廣漢裝備制造產業的龍頭企業,更是鏈主企業,從1997 年成立之初發展到如今規模,企業歷經變革,幾經沉浮。及至去年,企業劃轉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自此步入發展新階段。
東方宏華公司不僅是四川省第一批高新技術示范企業,還是中國最大的陸地鉆機石油鉆機制造商之一。“過去我們基本依靠傳統的DBS 技術生產設備,發展路徑單一,抗風險能力不強,有段時間可以說是直接從巔峰墜落谷底。在經過多輪自我變革后,我們吸納新的資源和革新技術,將制造生產與增值服務結合起來,用高端業務帶動公司向多元化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張清對東方宏華公司的發展歷程如數家珍。
服務,是東方宏華公司新一輪效益增長的“秘密武器”。一臺大型設備的售出,在客戶的后續使用中,將產生可能超出預期的服務費用,包括設備的維護、零部件的更換以及智能系統的更新迭代等。
東方宏華公司的產品主要出口國際市場,遍布美洲、非洲、中東、中亞、東南亞、俄羅斯等地,目前公司已有1000 余臺機器在全球作業,占全球鉆機總數的14%左右,并且還在逐年上升。制造與服務融合并舉,公司在這一領域將有一大片藍海市場。

東方宏華公司電機車間 廣漢市發展和改革局供圖

東方宏華公司生產的全球領先的陸地鉆采設備 周淼葭 攝
科技創新,是該企業的另一“核心武器”。數百人的高素質研發團隊,700 余項技術專利,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的研發成果,不斷革新的技術……這些足以讓東方宏華公司邁步領域第一梯隊。近年來,該企業研發了多項國內領先產品,推出了首臺全國產化自動化智能鉆機。不僅如此,公司去年研制生產的1000HP 智能地熱鉆機整機出口日本,這是國產自動化機具第一次打破國外壟斷、整機出口到發達國家,標志著我國鉆機自動化控制水平得到國際高端市場認可。
像東方宏華這樣的龍頭企業,對廣漢市乃至整個德陽市的帶動是顯而易見的。據不完全統計,德陽市目前有160 多家企業是東方宏華公司的供應商,即便如此,依舊供不應求。張清說,很多大訂單都不敢接,因為地方企業的前端供應不上,作為地方龍頭企業,他們非常愿意扶持培育周邊的企業。
依托于東方宏華這樣的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廣漢市將實施“建圈強鏈”工程,重點打造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產業集群。
在油氣裝備產業上,廣漢實施油氣鉆采裝備攻關工程,以東方宏華、寶石機械為鏈主,重點發展海洋和陸地石油鉆采裝備、非常規油氣開采工程及裝備、頁巖氣開采壓裂裝備、井口和井下工具、海洋鉆修井設備等產品及在線監測裝備產品。同時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油氣田工程技術服務、智慧油(氣)田一體化解決方案,推動產業集群由以制造業為主向制造服務復合型轉變。到2027 年,廣漢將力爭建成中國最大的油氣鉆采裝備制造產業集群。
除機械裝備外,廣漢市還錨定醫藥、食品、先進材料、通用航空、電子信息等主導產業,以大企業帶動、大項目支撐、大科創引領、園區化承載、數字化賦能、綠色化發展為路徑,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發展,重點打造千億級機械裝備支柱產業、五百億級火鍋食品及先進型材特色產業、百億級電子信息新興產業,加快形成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體支撐。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三星堆,無疑是廣漢市最為璀璨亮眼的文旅名片。
7 月28 日,青銅神樹、青銅大立人等珍貴文物移步三星堆新館,近600 件文物首次和公眾見面,多件新出土文物跨坑合體成功,新館采用了AI 算法和裸眼3D 技術提升觀賞體驗。
“新館展陳面積2.2 萬平方米,分‘世紀逐夢’‘巍然王都’‘天地人神’三部分,展出陶器、青銅器、玉石器、金器、象牙(含象牙雕刻)等各類文物共1500 余件(套)。”三星堆景區管委會宣傳部部長冉放向本刊記者介紹。
如今,許多游客都選擇來到廣漢沉浸式體驗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邂逅古蜀文明。即便不是周末假期,三星堆博物館里依舊人頭攢動,“來之前就知道人多,只是沒想到會這么多,三星堆絕對是我見過的游客最多的博物館了。”來自北京的游客錢女士是個博物館迷,說這話時既有觀展的亢奮也有對擁擠人流的無奈。
不可否認,三星堆遺址代表了數千年前的古蜀文明面貌和發展水平,也是同時期長江流域文化內涵最豐富、面積最大的都城遺址。隨著新文物的陸續出土展出,三星堆遺址逐漸成為文旅界的新“頂流”。
三星堆博物館的升級還代表著廣漢市文旅品牌的更新。如何把奔向三星堆的萬千人流引入到更廣闊的區域文旅發展中,成為廣漢思考的下一個問題。
廣漢市委書記王銳在2023 年“天府旅游名縣巡禮”集中采訪宣傳活動期間曾表示:“立足新起點,我們將認真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文化和旅游發展的決策部署,挖掘好、整合好、利用好廣漢文化旅游資源,以‘三星堆+’帶動全域旅游發展,著力構建‘四時可游、四季能游、四處宜游’的全域旅游格局。”

人頭攢動的三星堆博物館 周淼葭 攝
同時,廣漢市還謀求讓珍貴文化遺產與城市共生,把文化旅游發展確立為全市發展的重要產業。在四川省提出建設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背景下,廣漢鎖定建成“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標定位,推動實施“文旅提振工程”,出臺了系列財政、人才激勵保障政策;創新用地供給模式,統籌調劑用地指標,以優先保障重大旅游項目用地。
為此,廣漢市委市政府積極部署,從景點連線、產業強鏈、場景拓展、環境提質、市場聯營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培植新場景、豐富旅游業態,做大“三星堆+”,做強“旅游+”,加速推進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和三星堆文化旅游發展區的建設,讓廣漢市的旅游之路越走越寬廣。
廣漢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2平方公里的三星堆文化旅游發展區,將建成一條古蜀文化風情街,策劃一場三星堆古蜀情主題演繹,打造一個主題樂園,最終構建成“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消費場景。
與此同時,借助“天府旅游名縣”這塊金字招牌,廣漢市亦不遺余力推動文化事業向前發展。舉辦了一系列頗具影響力的大型文藝活動、才藝大賽等,對口碑較好的群眾文化品牌活動進行提檔升級,聯合三星堆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打造三星堆特藏書庫等。
在推動全域旅游方面,包括加快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著力提升三星堆品牌價值;繼續實施易家河壩4A 級景區親水濕地項目及桃花山A 級景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此外,對照德陽文旅名村創建任務,圍繞合理開發鄉村旅游資源、提升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豐富鄉村旅游產品體系目標,全面補齊短板,確保年內完成向陽同花社區、高坪鎮白里社區、三星堆鎮楠林村等名村打造。
在推動非遺保護上,積極推動“廣漢保保節”申報國家級非遺,組織開展縣級第四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工作,啟動縣級第五批非遺項目申報工作,做好四川省優秀非遺工坊的推薦申報工作。
據統計,2023 年1—8 月,廣漢市接待游客963.7 萬人次,同比增加2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3.11 億元,同比增加33%。
“他進入了一個夢鄉,那里的稻穗比高粱還高,穗粒比花生還大。風輕輕吹過,他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這是網友在袁隆平去世后寫給他的話,也是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展示大廳上鐫刻的內容,而與管委會一路之隔的地方,正是一望無際的稻田。
9 月初,夏日的熱浪還未消退,田野中已飄來稻香。藍天白云下,一望無際的稻田呈現出連片金黃,彰顯著廣漢 “天府糧倉”的精彩。
“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引領,以提高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建基地、強加工、育主體、促增收為抓手,已成為全省糧油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西南地區糧油現代技術與裝備集成引領區。”廣漢市連山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黃志堅告訴記者,并指向坐落在稻田中的白墻灰瓦小院落說,“那里就是專家大院。”
黃志堅說的“專家大院”,其前身是小麥專家大院。溯其淵源,時間就要回到20世紀70 年代了,廣漢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在那時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關系。發展到20世紀90 年代,德陽市水稻、小麥專家大院先后在廣漢成立,一批糧食生產的先進技術成果在廣漢成功研制,并在西南乃至全國得到大面積推廣應用。

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核心區域 周淼葭 攝
發展到今日,小麥專家大院已成為四川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廣漢)研究院,是廣漢市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為契機,投資1000 萬元,建成占地面積5000 余平方米,包含科研樓及各類實驗室、科普館、專家生活區、農機室和麥田書屋的科研、科普綜合體。
現代農業離不開科技的賦能,廣漢的農業現代化之路與此不可分割。廣漢不斷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強院地、校地合作,把專家請進來,建立“一區四院”農業科研平臺,與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大學、隆平高科等院所合作建立研發平臺9 個、博士工作站2 個,引進專家團隊11 個,取得專利40 余項,水稻暗化育秧、稻茬小麥免耕帶旋播種、水稻無人機直播等技術成為西南地區主推技術。與此同時,培育了一大批從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專業組織,有效推動廣漢市糧食產業轉型升級,引領農戶主動融入現代農業發展中。
位于連山鎮的惠民農機作業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惠民專合社”)正是看中了這一趨勢,與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等共同出資建成總建筑面積2000 平方米的廣漢市農事社會化服務中心,成為農業社會化服務專業組織的翹楚。
“育苗、插秧、施肥、植保、機收、烘干……我們全程機械化作業,‘一條龍’服務。”惠民專合社理事廖成勇說,“我算得上是農三代了,對農業發展的變化太清楚了!和過去相比,最大的變化其實是耕作方式的改變——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景象,在如今已經被機械化、智能化設備和操作方式所取代。”
記者在惠民專合社農機裝備中心看到,拖拉機、耕地機、插秧機、無人機、收割機……各種機械設備裝備齊全、維護良好,儼然是一家“農機服務超市”。
科學技術進步帶來的是效率提升。“我們既當農機服務者,又是農資推薦家,農戶只需要關心‘種什么’,‘怎么種’都由社會化組織完成。”廖成勇介紹,農戶可以先在前臺咨詢,而后工作人員會“一對一”按需進行推薦,再洽談簽訂合同,最后等農戶回款后再付款。
在黃志堅看來,農業發展已進入了裝備支撐、創新驅動、綠色引領的新階段,為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大規模的土地流轉,以及隨之帶來的生產組織形式、生產管理方式等方面的變革,廣漢已初步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記者從廣漢市發展和改革局獲悉,廣漢大力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謀劃實施城鎮化建設相關重點項目147 個、總投資1024 億元。截至目前,城市建成區面積拓展到41.05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0.26%。2022 年規上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規上企業數量居全省第三位,是四川省唯一的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實現“千萬百億”,縣域旅游綜合實力連續兩年進入全國百強。建成國家級農業園區1 個、市級園區4 個、縣級園區2 個,產業園總產值達150 億元,培育國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57 家,“松林桃”成功申報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下一步,廣漢市將深入實施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大行動”,以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業精神,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上持續發力,著力打造四川新型城鎮化“廣漢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