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鎮鑼 本刊記者 陳天航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依托農村特色資源,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優勢主導產業是關鍵。今年來,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元監管分局積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質效,通過提供“造血式”服務,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金融環境。作為農村金融主力軍,廣元農商銀行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元監管分局的推動指導下,將金融服務融入當地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中,不斷創新金融產品,探索優質服務模式,為客戶量身定制金融服務方案,助力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繪就鄉村特色產業新圖景。
“這里真美,給我拍張美照吧!”一對情侶在廣元市利州區龍潭鄉紅梨產業園區駐足打卡。
毗鄰主城區的廣元市利州區龍潭鄉,地處大南山西端北坡,這里四季分明,境內有林地69915 畝,主要樹種有柏樹、松樹、梢木、青岡,蓄材量約112459 立方米;有蕨苔、竹筍等林下蔬菜,有杜仲、泡參、柴胡、金銀花、茵陳等藥材,還有獐、野兔、野豬、錦雞、黃鸝等野生動物。
近年來,龍潭鄉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積極探索紅梨產業園區休閑觀光旅游品牌建設,致力于打造廣元城市“后花園”鄉村振興樣板。
為助力紅梨產業園區打造休閑觀光旅游品牌,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廣元農商銀行主動對該項目開展深入調查分析,扎實推進整村授信,截至8 月末,走訪龍潭鄉居民達2000 多人次,采集客戶信息1029 條,整村評級授信332 戶,授信金額3210 萬元,全力支持龍潭鄉發展。
在農商銀行信貸資金加持下,紅梨產業園區采取套種模式,在紅梨樹下套種大豆、甘藍、芍藥、矢車菊、五味子等,實現“果蔬、果花、果藥”立體發展模式,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還豐富了產業形態。在萬畝紅梨產業園環線上,矢車菊、芍藥、二月蘭匯聚成一片花海,成為龍潭鄉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春賞花、夏摘果,已經成為龍潭紅梨產業的傳統節目。
如今,龍潭鄉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園區共建”模式,與國企、專合社等黨組織開展聯建,推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梨樹認養活動,以梨為媒,打造特色農產品,提升“利州紅梨”的知名度,積極構建認養、賞花、賣果、餐飲、研學“五位一體”集體經濟新業態,呈現岀商家入駐、村民返鄉、游客如織的一派欣欣向榮景象。2022 年紅梨產業園區實現產值2310 萬元,輻射帶動全鄉農旅收入6300 余萬元,新的村容村貌和新的產業結構,讓龍潭鄉找到了“流量密碼”,成為“流量擔當”。
“多虧有了廣元農商銀行的資金支持,不僅解了我的燃眉之急,還實行利率優惠減輕了費用成本。”四川復夢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高興地說道。
原來,廣元農商銀行在開展整村授信走訪調查活動中獲知,該公司因維修停車場、裝修實踐基地餐廳等流動資金緊張。通過現場調查,發現借款人對利率特別在意,特為其量身定制并及時發放了“創業擔保貸”貸款180 萬元,不僅滿足了客戶的融資需求,還讓客戶節約了一筆不小的成本支出,為他送上“及時雨”,上門解決了他的資金難題。
今年4月,廣元農商銀行啟動“夏日強基”專項行動,對全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重點走訪,主動對接區域內有發展特色、有示范效應、有一定成長性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力培育支持做大做強,促進廣元農業產業規模化、體系化、品牌化和綠色化。
四川復夢園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龍潭鄉鳳凰村一組,占地近500 畝,是一家以農業種植、農產品銷售為基礎,利用菜園、果園采摘,集紅色教育、農業觀光服務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
近年來,在廣元農商銀行積極的信貸支持下,該公司大力發展桃樹、橘子樹、西紅柿等有機水果種植,年經濟產值達320 余萬元,帶動周邊群眾年人均增收5000 元,累計解決就業近百人,相繼被評為廣元市“農業科普示范基地”、“有機農業示范基地”、“大中小學示范性勞動教育基地”和“院士(專家)工作站孵化單位”,以及廣元民建首個“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基地”。公司園區內有種植大棚44 個,還建設了紅色文化長廊、紅軍故事雕像、戰訓基地,讓孩子們的研學之旅不僅可以體驗采摘、烹飪的樂趣,還能聆聽紅色故事,學習紅色革命文化。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如雨后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資金需求十分旺盛。廣元農商銀行啟動“夏日強基”專項行動,在農村地區推進“擴面強基-整村授信”工程,重點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實地走訪,了解資金需求,給予現場授信,極大地助力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截至7 月末,該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檔評級率達到 75.12 %,授信覆蓋率達到 17.59 %,貸款余額達到 9.81億元。
“三農”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近年來,廣元農商銀行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元監管分局的推動指導下,堅持不斷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途徑,推動金融資源更好為鄉村服務。
為全方位服務鄉村振興發展大局,持續澆灌“金融活水”助力農村美、農業強、農民富,該行一方面堅定“三農”定力,牢牢把“三農”工作擺在一切工作之首,從戰略規劃、架構設置、要素組合、改革創新等諸方面加以重視和傾斜,堅定信心決心做好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工作。鄉鎮共設置支行24 個,延伸柜組44個,金融服務覆蓋轄內全部32個鄉鎮;另一方面健全涉農貸款考核指標,制定岀臺了《2023 年度綜合考評辦法》,設置了涉農貸款占比、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凈增等專項考核,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有效引導信貸資金更多地流入“三農”領域。同時加強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建設,在現有農村金融綜合服務站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軟硬件投入,積極推廣云閃付、惠支付、蜀信e、手機銀行等便捷工具,進一步向脫貧戶、農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宣傳普及現代支付結算知識,增強客戶體驗。持續優化網點布局及功能設計,大力助力“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深度互動,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在此基礎上,全行緊緊圍繞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聚焦重點領域,精準發力,加大信貸投放,將更多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做好脫貧人口信貸支持。用好5 年過渡期政策,按照“四個精準”要求,對符合條件的脫貧戶、邊緣易致貧戶,積極發放脫貧人口小額貸款,做到“應貸盡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截至7 月末,累計發放脫貧人口小額貸款326 戶、1293 萬元。
加強農戶貸款投放。做實整村授信,用好“智能農戶小額貸款”“農戶小額貸款”等線上線下產品工具,充分挖掘農戶在種植養殖、加工、運輸、開辦農家樂、經商、房屋修建裝修、改廚改廁、糞污處理、風貌打造、車輛購置、保險購買等方面的資金需求,支持農戶增收致富和消費升級。截至7 月末,累計發放線上線下農戶小額貸款123682 萬元,農戶小額貸款余額164352 萬元,較年初增加8496 萬元。
擴大政策性涉農貸款支持效應。針對轄內種養大戶、加工大戶、家庭農場、專合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個體工商戶,積極推廣依托央行貨幣政策工具支撐的“鄉村振興貸”和依托財金互動政策工具支撐的“創業擔保貸”等低成本融資產品,使相關涉農主體實實在在享受到鄉村振興的政策紅利。截至7 月末,共發放“鄉村振興貸”22670 萬元、“創業擔保貸”1526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