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路,李 威,胡海蘭
(1.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湖州 313000;2.哈爾濱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速度已經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各種教學改革理念和模式紛紛出臺。其中,“崗課賽證”融通模式以其獨特的理念和實效性備受關注。這一模式將崗位導向、課程實施、賽事驅動和證書評價融為一體,全面提升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的能力,以滿足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
本文旨在深入探討“崗課賽證”融通模式對工程測量課程的改革與實踐。介紹該模式的理論依據和具體內容,并結合具體實例分析其在實踐中的應用和效果。希望通過對“崗課賽證”融通模式的深入研究,為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
工程測量作為工程學科中的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的工程測量課程在教學模式上存在一些共性問題。[1]傳統的工程測量課程主要以理論授課為主,重視基本理論的講解和計算方法的學習。教師通過講解課件、示范實驗、演示操作等方式傳授知識,學生則主要以聽課、記筆記為主要學習方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在于能夠系統地介紹測量學的基本理論和計算方法,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然而,這種單向傳授的教學模式存在一些問題。
工程測量課程面臨著一系列的問題和挑戰,需要進行改革和創新。首先,工程測量課程的內容與工程實踐需求之間存在差距。傳統的課程設置較為固定,難以及時調整和更新,無法緊跟工程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應用需求的變化。這使得學生在工程實踐中可能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而課程中未涉及或涉及不充分。其次,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工程測量課程內容較為抽象和理論化,對于學生來說缺乏吸引力和實用性,容易引發學習的厭倦和退縮。最后,課程評價體系不適應學生實際能力的考核。傳統考試評價過于側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計算能力的應用,對于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缺乏全面評估,使學生對于課程的學習動機下降,缺乏對實際操作的積極參與和探索。
面對工程測量課程現狀的問題和挑戰,引入“崗課賽證”融通模式成為一種有益的改革策略。這一模式通過將崗位導向、課程實施、賽事驅動和證書評價有機結合,旨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滿足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崗課賽證”融通模式在工程測量課程中的應用是必要且有益的。通過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全面評價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質量和實踐效果。
崗位導向是“崗課賽證”融通模式的核心理念之一。通過調查和分析工程測量領域的崗位需求,明確學生在職業發展中需要具備的知識、技能和能力。基于崗位需求,調整和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使其更貼近實際工程實踐。可以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邀請業界專家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引入實際工程項目和案例,提供實踐環節和實習機會,以加強學生對于工程實踐的理解和參與。崗位導向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學到更實用的知識,增強他們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了解和理解工程測量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內容,學生能夠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職業方向,并在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進行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提高其在職業發展中的競爭力。
課程實施是“崗課賽證”融通模式的重要環節。在課程實施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實踐。首先,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如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實驗操作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通過實踐教學和實驗操作,學生能夠親身體驗測量過程中的挑戰和技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其次,引入現代技術手段和工具,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實踐能力。現代測量儀器和軟件的使用已經成為工程測量領域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課程實施中應充分利用這些技術手段,讓學生熟悉和掌握相關的儀器和軟件,培養他們的技術操作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此外,與行業企業的合作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與企業合作,將實際工程項目和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能夠接觸到真實的工程測量問題,并在實踐中進行解決。與企業的合作還可以提供實習機會和職業指導,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就業需求,為其職業規劃提供指導和支持。
賽事驅動是“崗課賽證”融通模式的關鍵要素之一。通過引入競賽活動和項目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在工程測量課程中,可以組織測量競賽、實地考察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技能、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2]競賽活動的設計要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性,既能夠考察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能夠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競賽活動的參與,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工程測量的實際應用,加深對該領域的興趣和熱愛。
證書評價是“崗課賽證”融通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考試評價方式相對單一,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而引入證書評價可以通過實踐操作和項目實踐的評估,更加客觀地評價學生的能力水平。在工程測量課程中,可以引入相關的測量技術認證考試或項目實踐,以證書的形式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評價。這樣的評價方式具有權威性和可比性,能夠為學生提供權威機構的認可和證明。證書的獲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3]還能夠激勵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他們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在“崗課賽證”融通模式實施過程中,實踐案例的選擇非常重要。合適的案例可以體現該模式的優勢和實效,并為其他教師和學校提供借鑒和參考。在工程測量課程中,以作者所在單位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作為實踐案例,通過實施“崗課賽證”模式,評估其在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發展方面的效果。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操作能力,能夠勝任工程測量相關崗位的工作。然而,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發展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4]因此,引入“崗課賽證”融通模式成為該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1)崗位導向:進行廣泛的調研和與行業企業的溝通,明確了工程測量員崗位的技能要求和工作內容。根據這些調研結果,對課程進行了優化和調整,增加了與實際工程實踐相關的內容,如建筑測量、地形測量、工程導線等。同時,與行業企業合作,邀請專業人士參與課程設計和教學,為學生提供實踐環節和實習機會。
(2)課程實施:課程實施中,按照建筑工程施工工序采用遞進式項目式教學。以一個實際工程項目建設為背景,分為基礎施工階段、主體施工階段、裝飾施工階段、竣工驗收階段,逐層遞進,除了傳統的理論授課外,還增加了實驗操作和案例分析等教學環節。[3]同時,將測量知識與課程思政有機結合,培養出既有專業能力,又具有社會責任感和良好職業道德的工程師,詳見圖1。

圖1 工程測量課程教學內容重構圖
(3)賽事驅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組織了一系列的競賽活動和項目實踐。例如,舉辦了測量技能競賽,讓學生在競賽中展示自己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組織了實地考察和測量實習,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際工程測量項目的實施,提升其團隊合作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4)證書評價:通過引入測量技術認證考試和項目實踐評估,對學生的實踐能力進行全面評價。學生參加相應的測量技術認證考試,并獲得相應的證書,證明其實踐能力的水平。同時,項目實踐評估也是評價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過項目實踐的參與和評估,學生能夠得到權威機構的認可和證明,提高其就業競爭力。
(5)案例的成效分析:通過對該工程測量專業的實踐案例分析,可以看到“崗課賽證”融通模式在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眾所周知,民國政府的成立,推動了中國教育和思想文化向現代轉型的步伐。在袁世凱積極復辟帝制的時候,一批先進的現代知識分子悄然發起了一場思想文化解放運動,于1915年拉開了序幕,被稱之為“新文化運動”。魏金枝進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的時候,正是新文化運動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他說:“一九一七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告終,我們為了慶祝,還提燈游行過。”②在校期間,魏金枝認同了無政府主義,積極地參加學生運動。
首先,崗位導向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加清晰地了解工程測量領域的崗位需求和職業發展方向,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和實踐。調研和與行業企業的合作使課程內容與實際工程實踐更加貼合,提高了學生的職業競爭力。
其次,通過賽事驅動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得到有效激發。競賽活動和項目實踐提供了具體的目標和挑戰,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技能和能力,培養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5]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增強其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最后,證書評價的方式對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進行了全面評價。通過測量技術認證考試和項目實踐的評估,學生獲得了權威機構的認可和證明,提高了其就業競爭力。證書的獲得激勵了學生的學習動力,使他們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在工程測量課程改革中,首先需要明確課程的目標和定位。基于“崗課賽證”模式的理念,課程目標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明確崗位需求:與行業合作,了解土木建筑工程測量領域的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將其納入課程目標的設定和優化。
(2)強調實踐能力:將課程目標明確為培養學生扎實的實踐操作能力,包括測量技術的熟練運用、數據處理與分析能力、施工圖紙的解讀等。
(3)促進問題解決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與解決能力,引導他們在實際工程測量中遇到問題時能夠獨立思考、創新解決。
為了適應行業需求和技術發展,工程測量課程的教學內容需要進行優化和更新。
(1)融入先進技術與軟件:將先進的測量技術、儀器和軟件納入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對現代測量工具的熟悉和應用能力,如全站儀、激光掃描儀、地理信息系統(GIS)等。
(2)拓展實踐操作環節:增加實驗操作、實地考察和項目實踐等實踐環節,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際工程測量任務,提升其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與綜合應用:引入實際工程案例,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讓他們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4)跟蹤行業發展:密切關注土木建筑工程測量領域的最新發展,及時更新教學內容,確保課程與行業發展保持同步。
“崗課賽證”模式要求創新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1)倡導問題導向的學習: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培養其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問題導向的學習,[6]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
(2)小組合作學習: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合作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高團隊合作能力。
(3)引入虛擬仿真技術:利用虛擬仿真技術,提供一個模擬真實工程環境的平臺,讓學生在虛擬場景中進行測量操作和問題解決,提高其實踐能力。
(4)評價方式的多樣化:不僅僅依靠傳統的考試評價方式,還可以引入實際操作評估、項目實踐評估和證書評價等方式,全面評估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行業企業是工程測量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合作伙伴,他們能提供實踐機會和行業需求反饋。
(1)與行業企業合作實習:與土木建筑行業的企業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親身參與實際工程項目,提升實踐操作能力。
(2)行業專家的參與:邀請行業專家參與教學過程,進行專題講座和工作坊,向學生介紹最新的測量技術和行業發展動態,增加學生對行業的認知。
(3)行業需求的反饋:定期與行業企業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行業對工程測量人才的需求和技能要求,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
綜上分析,在工程測量課程中有效應用與實施“崗課賽證”模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職業競爭力,為土木建筑工程行業輸送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