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鈴木
(張家港市暨陽實驗小學,江蘇 張家港 215600)
家庭教育是一個人教育的初始階段,產生的影響會伴隨人的一生。家長的教育觀念、教養態度、教養方式以及自身素質的高低等,都會通過家庭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行為習慣養成、處世態度、胸懷眼光、人生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有潛移默化的影響。[1]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繁榮發展,人們價值觀念日益多元化,離婚率越來越高,造成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數量也越來越多。[2]所以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為單親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促進他們身心發展,樹立健康的人生觀。[3]
與雙親家庭相比,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會更明顯,有研究顯示,單親家庭的孩子在心理和行為上會存在一些問題。芬蘭有研究人員對1966年出生的10 581名受試者進行前瞻性研究,對雙親型和三種單親型家庭對比分析發現單親家庭和不良家庭特征會增加學業不良的風險。[4]哥倫比亞大學黃建中分析了臺灣有子女家庭大學入學率和教育支出的決定因素,特別注意家庭結構和家庭收入的影響,結果顯示,家庭收入越高,大學入學率和教育支出就越高。另有研究表明,改善單親家庭的經濟安全將提高其子女在單親家庭中的成就,但不會消除單親家庭和雙親家庭中孩子之間的成就差距。[5]
當前,很多學者對單親家庭教育觀察的著眼點往往只落在單身父(母)親對孩子的親子教育上,大都忽略了現實生活正在逐漸增多的、還沒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祖輩對孫輩之間的隔代教育。[6]對于單親家庭隔代撫養的研究不是很多,尤其是那些因病去世而造成的隔代撫養的研究則更少。因此,下文中,筆者以敘事研究方式對H家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個案研究。
在進行質的研究時候,提供可靠信息的中心人物十分關鍵,樣本的選擇也很重要。陳向明認為,“在質的研究中,不一定非要尋求典型代表。因為在質的研究中,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如此的精彩,具有一定的‘平民性’。”[7]本文要研究的是筆者的鄰居,用H來代稱,H出生于2012年,目前在離家不遠城郊小學讀一年級,他爸爸在他四歲時因急性白血病去世,媽媽雖然沒有改嫁卻長期在外務工,因此,事實上H由爺爺奶奶撫養。爺爺58歲,靠著木工這樣的體力活勉強維持一家三口的生活,奶奶沒有工作能力,日常生活中主要由奶奶帶他。此外他還有一個姑姑,姑姑家有一個妹妹比她小3歲。
本著在尊重研究對象的前提下獲取真實研究資料的目的,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堅決遵守公開坦誠原則、尊重隱私原則以及公平回報原則。[8]因為鄰居關系,再加上筆者的父親與爺爺有遠方親戚的關系使得進入現場和收集資料顯得方便一些,并且他們家對研究表示了一定的支持。進入現場前筆者根據文獻資料設計了訪談提綱,訪談時用手機錄音,回家后進行了一定的整理。
父輩是遠房親戚,筆者稱H的爺爺為三爺,再加上以前三爺曾跟著筆者父親的裝修隊做事,所以,筆者上小學時就認識H的爸爸。H的爸爸比筆者大兩歲,學習成績一般,但不是壞學生。現在腦海中能浮現H爸爸的模樣還是小學時三爺騎著摩托車背著兒子和女兒上學的場景。后來筆者到新區上初中,而H的爸爸在徐楊讀的初中,一直到筆者讀大學時,三爺一家搬到筆者家樓底的一樓時才通過家人知道H爸爸的事情。H爸爸以前是特種兵,但受限于中專文化水平,退伍后做了銀行押運鈔票的保安,為人謙和并且工作勤勤懇懇,2016年保安公司準備提拔他做經理時,檢查出患有急性白血病,直到他去世,前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本該幸福的家庭因為H父親的去世,一家人的生活由小康掉進了貧困線。
筆者未見過H的媽媽,聽說為了H她在H父親臨死前發誓孩子未成年前不改嫁。但由于文化水平和個人能力有限,他在揚州打工的收入并不能撐起一個家庭的支出,在與三爺的交流中能感受到她對H的關心。當我問到平時她有哪些教育方面的關心時,三爺指了指客廳沙發上的一些童話書籍和兒童繪本、水彩筆等。每天晚上她會和H奶奶進行視頻聯系,詢問孩子情況,并和H進行簡單的交流。H奶奶小學畢業,會一些簡單的小學知識,是目前H的作業輔導的主要依靠。而爺爺屬于半文盲,看到H做不上題目也只能干著急,聽說H上幼兒園時爺爺因為他算不上10以內的加減法打了他一頓,哭聲驚動四鄰,最后爺爺被奶奶訓斥一頓。這說明他們對于H教育上的關心,對孩子持有一個較高的期望,但教育觀念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這除了自身文化水平低的緣故外,還有年齡差距,畢竟隔代教育代替不了家長的作用,兩者還是存在心理代溝。目前經濟上的缺口仍是這類家庭最主要的問題,家庭收入不穩定,造成撫養“青黃不接”局面。
H本身筆者接觸的不多,但是從外表上看他與普通小朋友差不多,看不出太大的不同,和小朋友一樣喜歡炫耀自己的能力,會和小朋友分享家里買的玩具,等等。但當與筆者外甥女(兩人同齡)聊到爸爸的話題時,他表現出來的不是悲傷,“我爸爸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死掉了”輕描淡寫的就過去了,但眼神中可以看到一絲憂傷。“別的人都有爸爸抱,為什么我沒有”,這是他在幼兒園時問爺爺奶奶的,爺爺奶奶也是很直白的告訴他爸爸去世的消息。所以他對于父親的印象,是這兩年通過家里的照片建立起來的。
5月1日,筆者從早上8點到晚上9點一直在他家進行觀察(除了吃飯時回家),當天H姑姑家孩子也在,上午H在奶奶逼迫下寫了一會兒作業,其余時間兩小孩玩了一下午。筆者將具體事件匯集成表,并加上一些自己的理解。

時間地點觀察的事件備注8點洗手間自己獨立穿戴等,并進行洗漱,并幫妹妹洗臉,外公一早就出去干活去了,奶奶做好了炒飯,媽媽每月會給錢留給H的牛奶錢。H生活上還是相對獨立的,家里對早飯的營養還是比較在意的。9點客廳H拿出水彩筆和繪本,和妹妹一起繪畫,他畫了一棵樹,太陽還有小人,而妹妹太小畫的我并不能看懂畫的是啥。奶奶買菜回來看到后,讓他先把老師布置的作業寫好了。H的繪畫沒有得到奶奶的支持,奶奶更多關心的是H的文化成績。10點客廳H在奶奶不斷的催促下才拿出了作業本開始寫作業,奶奶淘米煮好飯后過來看了眼他,嫌他做的太慢,并且將妹妹帶走下樓梯,在樓下繼續摘菜并和鄰居們閑聊,而H寫作業的速度并沒有快起來,有幾道題目他寧愿空著也不愿意問我,最后我主動幫助了他。我特意翻了一下之前的作業,有些改過的錯題依舊沒有訂正。H對于寫作業有著一股抗拒的情緒,奶奶的強制措施并沒有改變他對作業的態度,并且克服疑難問題的態度上沒有那么的強烈。11點半客廳H和妹妹還有奶奶一起吃午飯,奶奶炒了他最喜歡的西紅柿炒雞蛋,還有一個豆角燒肉,主食是米飯,H吃的很干凈,而妹妹則有一些挑食,姑姑打電話過來說明天再來接妹妹回家。吃完飯奶奶一個人收拾碗筷,兄妹兩則在客廳玩耍起來,到12點時候我也回家吃飯,到一點鐘時候再去他家。H不挑食,飯量也不錯,與衛生委員不符的是在家他不怎么打掃衛生,后來詢問奶奶才知道是她不讓刷碗,但有時會讓他拖地。

時間地點觀察的事件備注13點臥室吃完午飯奶奶讓他和妹妹兩人午睡,等我到了時候已經睡著了,一直到了下午2點半才醒。之后兩人就開始看動畫片模式。哥哥喜歡看超級飛俠之類的,而妹妹則喜歡看熊大這一類的,兩人常常為了遙控器爭奪起來,奶奶更多的是偏袒妹妹,但是時間上控制的并不是很多,這一點有孩子的家庭都存在相似的情況,對電視和手機的控制力度不夠。這一次兩人倒是沒有爭奪遙控器,并且很安靜的看著《熊出沒》,但是一看就是3個小時,時間上沒有節制。16點門前小廣場小區的南門前面有一個廣場,去年剛剛興建了一批健身設施和小孩子的游樂設施。在滑梯來來回回玩了兩個小時,奶奶看了一個小時候囑托我盯一下,她回家做晚飯,一直到爺爺下班,接近6點才回家吃晚飯。兩人和其他小朋友很玩得來,性格上H是相對比較樂觀開朗的。平常周末正常也會到這玩,主要是奶奶在帶。18點客廳吃晚飯,奶奶做了幫面粥(玉米粥),爺爺買的饅頭,菜就是中午剩下的。這樣的晚飯是大部分時候的樣式,基本上晚上以玉米粥為主,有的時候沒菜就是玉米粥就蘿卜干,玉米粥是蘇北地區很多家庭喜歡的一種早飯或者晚飯主食。H不挑食,對于晚飯家里提供什么就吃什么,可以看得出比同齡人要懂事的多。詢問后知道H不會主動跟他們說飯菜的問題。19點客廳和衛生間和妹妹玩躲貓貓游戲,客廳比較小兩人玩的不亦樂乎。在奶奶的催促下才和爺爺去洗澡,然后奶奶再幫妹妹洗,出來奶奶還抱怨兩人皮了一天,衣服都是汗腥味。看得出來H和姑姑家的妹妹關系還是不錯的,并且出處處都會讓著妹妹。20點客廳和爺爺奶奶一起看電視劇,期間媽媽打來微信視頻電話,H表現的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的興奮,也沒有抗拒,更多的還是奶奶和媽媽在聊,講了H今天干了啥。姑姑也打來電話,看看妹妹的現狀,和奶奶聊了許久,兩個小孩或許下午“皮”太久,現在顯得有點兒困了。和媽媽的關系是一個問題,因為距離導致的親情有一絲疏遠。20點40臥室兩人趴在沙發上睡著了,隨后被爺爺奶奶抱上床睡覺。奶奶說H媽媽回家的時候H也不愿意和他媽媽一起睡,就愿意和爺爺奶奶在一起。可以看出H對爺爺和奶奶有點兒依賴。
除了一天的觀察以及筆者通過與三爺三媽交流搜集到的發生在H身上的隔代教育故事,選擇一些有代表的訪談進行呈現。在和他們聊H的學習時,我已經聽家里人說了一些關于H家的事情,比如說那一次沒有算上20以內的加減法,被爺爺打了一頓。關于這件事我特地問了三爺,他承認了這件事,并且說當時自己不懂孩子為什么就一直算不上來,“我當時著急啊!也怪自己沒文化,不知道這些教育上的門道。”這里可以看出老一輩的教育觀念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有些行為不僅不會有所幫助反而會揠苗助長,不利于孩子的成長。當問到目前撫養H是否有困難時,三爺向我訴起了苦。三爺說他的社保一直沒有著落,也沒有錢交,每年苦點錢都被家里用掉了,至今仍欠2萬塊錢未還上,前幾日去了開發區信訪辦,信訪辦害怕他們作假,過兩天會來家里看望。具體談話內容見下表:

筆者三爺你們現在還沒有納入低保?沒有低保,他媽媽不在家,他上學加上每天的家庭開銷,像我家這樣的例子,人家也說像你家孫子就應當有低保才對呢,我去民政局去過,那邊領導說根據我家的條件是拿不到的,然后說他媽還在這邊問呢(沒有改嫁),信訪辦的人員雖然表示同情,也只能讓我們先跑民政局。除了經濟上困難,你們在照顧過程中有困難嗎?在照顧孫子過程上,就是經濟上,其實像我們這樣的家庭,如果發生大病了,直接就沒有余剩錢治病,都是苦著用著。H有沒有提出過買玩具之類的要求?會買。普通玩具也就10來塊錢,假如有一天他要100多,200多,你們會滿足嗎?當真正100多,200多,他自己心里也有點數,他有這個意識,還是太貴,我們還是不買吧。他以前有提過買玩具嗎?以前沒提過,正常他2、3歲的時候,會賴著要買玩具,現在就一直沒有過,他知道家里的實際情況。孩子對父親有印象嗎?現在他奶奶會教,他爸爸走的時候他一點兒印象都沒有。教育孫子上有什么困難嗎?沒有一個好的學校選擇,也沒能力去選擇那些好的學區房。當他姑姑和媽媽有和你們的教育理念上有沖突嗎?就是當你們的教育的方式得不到他們認可時候,你們是怎么解決的?目前主要是奶奶在教,還沒有啥的沖突,都是為了孩子好。

筆者三爺社區有對你們的關照嗎?沒有,民政辦、信訪局都跑的,上上下下我家的情況都告訴人家了,但是沒有得到幫助,之前她奶奶血管瘤不是去南京她也沒得了,在一院都不看,退回來了,去了南京才把看好,之后就是他爸,16年G20安保回來,查出病來前后14天人就沒了。到這月20號,我還得跑信訪辦,他奶奶一個人當初病就花了20萬,家里根本沒有余下的錢,她視力還不好,沒機會出去苦錢。
可以看出三爺是家里主要收入來源,但現在木工活不好找,收入也是斷斷續續的,除了外債以外,三爺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社保2萬多沒錢交,(這應該是全國統一針對失地農民的一項政策),三媽的社保交了,目前已經拿到錢了,每月雖然550塊錢,但對生活也算有一點兒補助。除了H教育的問題,目前困擾他們是三爺交社保的錢,就像一座大山壓在心頭,這也是三爺多次找政府尋求幫助的原因。當我詢問目前教育壓力時,奶奶的回答更多的也是經濟上的壓力。
事實上,在目前的情況下還是存在一定的教育問題的,一個不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性格上產生了比較明顯的影響。H在家里或熟悉的地點表現得比較活潑,但在學校或游樂場人多的地方就沉默寡言,不善于和其他小朋友交流。但這還構不成主要矛盾,目前一家人依舊生活在一個沒有完整經濟收入的家庭氛圍中,生活質量已經遠遠低于周圍人家,但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幫助。讓三媽耿耿于懷的還有H父親去世,其單位除了生病時的看望和去世時的吊唁,未給予實質性的幫助。
(1)年齡較大身體健康等不容樂觀并且教育觀念陳舊。教育觀念陳舊是目前H的爺爺奶奶存在的最突出問題,當然也和家庭的環境有關系,爺爺作為家里經濟的來源,但是年齡大了體力有限也情有可原,奶奶大病初愈沒幾年,身體條件沒有想象中的好。此外教育理念上也有一定的偏差,沒有認識到人發展的規律等一些教育規律,有些時候對于H的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的心態可以理解,但是忽視了孩子的實際情況,一些行為沒有考慮到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和教師未能形成一定的家校合作,同樣也是因為年齡較大,很多時候并不能像孩子父母那樣無微不至,尤其是奶奶這樣還患有疾病的情況,做不到時時刻刻的關注,最大程度上對孩子只能是身體健康上的一種關注更多些,對心理存在的問題一方面很難主動去發現,第二孩子有時候也會隱藏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失去父親的照顧的H要比同齡的孩子懂事的多。
(2)母子缺少有效溝通。因為H的目前不在家就導致了兩人的之間的關系變得脆弱起來,雖然是母子,但是H對奶奶的依戀顯然更多一些。H存在了和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同樣的問題,物質上的許多都可以做到,但是孩子最渴望的情感上的慰藉卻很難做到,這樣就造成了和母親之間的感情上的疏遠,H能夠理解目前還好一些,三爺三媽對媳婦的理解也是媳婦堅持下去的原因。除了她對H父親的承諾外,更重要的是把H撫養成人成為了他們一家的動力源泉。但是現實的原因也導致了H成為了一個事實上的留守兒童。雖然能夠做到經常打電話聯系,但是這樣遠距離的監控對于兩人的關系事實上幫助有限,還是照成兩者關系上的疏遠。H的媽媽在努力改變這樣的情況,經常視頻溝通,但是H并沒表現出想念媽媽那種情緒,也可能知識他把情緒都暗藏心中沒有讓人察覺到。
(3)學校和社區幫助有限。學校方面有多方面原因,一是教師忙于自身的教學任務,對孩子關心不夠。班級里人數眾多,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夠面面俱到的,教師也是一個普通的人,但是職業的特殊性會使得人們拿放大鏡來觀察。這對于教師而言顯然苛刻了一些。但是現在的學校考核還是成績為主,即使學校不這么要求,地方教育局地方政府也這么要求,使得教師疲于應對這些。二是教師缺乏一定的心理專業知識,雖然認識到孩子的一些現象,但是不能和理論很好的結合起來并且也不能夠解決,學校也缺乏相應的心理教師,對于學生心理的安撫和疏導缺乏有效的措施。此外教師未能和家長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流于形式化,并不能深入的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受益。
社區方面人文關懷不夠,對于三爺急需要解決的社保問題,地方辦事處一直沒有解決,當然基層政府辦事人員也是依據一定的法規,因為其母親并未改嫁所以H家未能達到低收入家庭的條件。從微觀角度來看,還有許多像三爺這樣的家庭,在失去青壯勞動力后他們沒法靠著自己解決自己未來養老的問題。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漸的這個家庭也就缺失了必要的勞動力和收入,即使H的母親沒有改嫁,鄉鎮單位也應當給與一定的關懷,至少H的父親曾經也為祖國守過邊疆,在H的學業可以給予一定的補助。
(1)改變教育觀念,加強心理溝通。像三爺和三媽這樣的隔代監護人,在實際監護過程中,要改變“孩子只要吃得飽,穿得暖就行”的教育觀念,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當然受限于自身的身體情況,這里只能說量力而行,同時還要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H雖然在心理上比同齡人要成熟一些,但畢竟是孩子,還不能理解為何母親不能陪在身邊。因此三爺三媽作為現實監護人,既要對孩子的生活起居負責,也要加強母親與孩子之間的聯系。此外,還要克服祖輩“隔代親”帶來的溺愛。單親家庭的法定監護人要明確自身的義務和責任,要克服自身的原因保持和孩子的感情紐帶。H的母親不能因為自身原因忽視孩子身心發展,如果條件允許的話經歷多和孩子見面,這樣親情關系不至于,像H這樣的學生更應該學會自強不息的精神。
(2)加強對電子產品的管控。無節制的看電視,玩游戲等是留守兒童隔代教育存在的一些通病。在H家觀察一天中,發現其對電視并不能有節制。所以要加強對H的約束,一方面老人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如若不能解決問題,要及時與孩子的姑姑或者母親聯系,或者與學校老師取得聯系,形成有效的家校合作。H的手機控制還是做得不錯的,這與爺爺要出去上班有關,奶奶的老人機除了打電話也沒有其他功能。但是在電視和動畫片的觀看上,對于H的約束不是很多,有時為了讓H不頑皮,爺爺奶奶也支持讓他看電視保持安靜。這種方式無疑是錯誤的,不管是游戲還是手機電視,無度的使用會導致孩子近視,另外,學會控制情緒和行為是這個階段的學生要學會的,不能受到“隔代親”的干擾。
(3)加強學校與社區的人文關懷。學校和社區的工作要分兩個方面進行:一是硬件上,地方政府應設有專項資金照顧這一類單親家庭。還要加強家庭教育方面的宣傳,學校要起到帶頭作用,要與社區合作,定期召開家長會,此外,要與這類家庭保持一定的聯系,加強教師與家長的聯系,教師要傾注更多的關愛在這些學生身上。多邀請一些心理方面的專家為學生開展講座,也可以和地方師范院校合作進行交流。有能力的學校可以組織開展校本課程的開發,對這樣群體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專門定制符合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校本課程,幫助學生明白自身的義務和責任。二是文化上的創設,要借助社區工作的力量,將學校人文環境和社區人文環境進行一定的融合,改變這樣的隱性教育環境,推動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化,完善社區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