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麗,馮宇鵬
(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0)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以下簡稱《語言教育》)是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核心課程,是培養幼兒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課程。按照教育部2020年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的要求“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教學建設全過程”,[1]課程思政“不能只裝在腦袋里,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上”。因此,筆者從課程思政教學總體設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模式以及評價考核三個方面入手,探討如何在《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教學中施行課程思政。
圍繞國家和當地發展需求,結合高校發展定位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以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為維度,[1]構建了《語言教育》的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具體見圖1。
圖1中,“為誰培養人”,實質上就是人才培養定位的問題,學前教育人才培養定位是為社會主義學前教育事業發展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實質上是考慮如何確定教學目標的問題,本課程是“思政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和實踐教育”三者的融合,以“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知識、組織實施語言活動的能力和思政的綜合達成”為教學目標,培養具備知識、能力和思政的“三位一體”人才。培養學生組織實施語言活動的能力是教學重點,而教學能力則需要積累足夠的學前兒童語言知識,所以,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知識也是教育目標。因此,本課程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學生科學的理解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基礎知識、方法和設計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的層次,拓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語言教育知識,建立正確的科學的兒童語言觀;培養學生的師德師風和文化素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組織實施評價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能力。

圖1 《語言教育》的課程思政建設模式
“怎樣培養人”,實質上是對教學途徑的思考。在《語言教育》教學中,首先,堅持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滲透,互為補充,協同促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并重,利用本專業和各區級、市級示范性幼兒園建立的區級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去幼兒園課程見習,開展學生課內模擬試教、小組研討等實踐教學環節,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踐課程體系。其次,堅持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訓練相結合,教師通過課堂集中時間教授課程核心內容,學生通過課下自主訓練,如:撰寫教案、說課、模擬試教等,掌握課程目標。為了更好的管理學生自主訓練,形成師范生技能成長電子檔案袋,記錄學生自主學習材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基于劉承良、杜德斌等設計的“金字塔”教學模式和前文分析,[2]筆者構建了《語言教育》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模式,其概括為“一大宗旨、兩大理念、三大目標、四大舉措”(如圖2)。

圖2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模式
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宗旨,學前教育專業在學校人才培養基礎上,形成了學前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結合國家課程思政的政策,建立了社會主義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培養具備扎實理論知識,熟練的師范生技能,具備保育和教育能力的學前教育的人才。
(1)教師要堅持課堂教學與自主訓練并行,以訓促教,寓教于訓。事實上,教學不僅僅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學前教育專業形成了師范生技能訓練成長電子檔案袋,目的是讓學生課下自主訓練師范生技能,其中就包括語言教育活動的教學技能;建立成長電子檔案袋的網絡平臺,教師可以評閱學生上傳到系統的訓練材料,通過這樣一個過程,使學生養成自主訓練的習慣,鞏固課程上學習的語言知識,促進學生能力的形成。
(2)學生要堅持理論與實踐學習相互融合,齊頭并進。《語言教育》課程是以培養學生開展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能力為核心,實踐學習是提升和檢驗學生教學能力的關鍵,因此,本課程應引導學生采取“掌握理論知識+利用理論知識實踐”的學習方式。理論學習主要通過教師講授、網絡課程、小組討論等方式,實踐學習主要通過學生小組模擬試教、幼兒園課程見習等方式。利用本專業和各區級示范性幼兒園建立的區級實訓基地,組織學生去幼兒園課程見習,學生課內模擬試教、小組研討等實踐教學環節,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實踐課程體系。
人才的培養,不僅要重視對其知識的培養,更要重視培養其能力,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引導。對《語言教育》課程進行課程思政,不僅要重視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知識的教授,強調學生組織評價語言教育活動的能力,而且要關注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價值觀的引導。因此,本課程通過思政教學幫助學生科學的理解學前兒童語言教育的基礎知識、方法和設計學前兒童語言教育活動的流程,拓展學生的語言教育知識,建立科學的兒童語言觀;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組織實施評價語言教育活動的能力;同時培養學生的師德師風和文化素養,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1)理論課程群體化。遵循理論教學與通識教學相結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原則,按照一流課程建設標準,探索建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選修課程—通識教育課程三大層次相互補充、自成體系的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理論課程群。
《語言教育》課程可以從橫向維度和縱向維度來探究理論課程群體結構。根據學前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與《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課程的安排順序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的,因此,可以建立縱向維度:縱向融合教師教育課程與支撐幼兒園各領域教育的相關課程,其中貫穿通識教育課程,形成《語言教育》理論課程的縱向群體化。根據《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五大領域課程的指導思想,構架《語言教育》理論課程的橫向群體化,學前教育專業五大領域課程雖為五門課程實則五門課程相通,以主題的形式融合為一體。因此要建立五大領域課程的橫向融合,縱橫交錯,形成《語言教育》理論課程的群體化。
(2)教學資源多樣化。一方面,“校園合作”,和兄弟院校同課程授課教師形成課程研討小組,積極邀請幼兒園實訓基地語言領域的教師參與到課程研討小組,形成該課程教學團隊;另一方面,多方面的建設《語言教育》課程資源庫。如,聯系幼兒園,深入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收集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案例;發掘《語言教育》的課程思政素材,如:繪本、兒童故事、圖片等,建構《語言教育》課程思政素材資源庫;搜集基地幼兒園教學競賽或者公開課視頻,全區教學技能大賽幼兒園賽道的視頻,搭建《語言教育》教學活動視頻資源庫。
(3)教學內容時代化。結合社會、學前教育熱點和《語言教育》思政素材資源庫,重新構建該課程教學內容框架,實現“課課有思政,節節均育人”,教學內容新穎、密切聯系時代熱點。一方面,結合思政素材資源庫,調整《語言教育》的教學設計,融入思政繪本、故事、案例、圖片等素材,做到課程思政全覆蓋。另一方面,及時融入熱點元素。融入學前教育的熱點事件,國家對學前教育發展的文件指導,以及我國幼兒文學等等。同時注重強調問題導向,如:“要不要讓幼兒上外語培訓班”等語言熱點問題,提高學生縝密的邏輯思考能力及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
(4)教學手段多元化。教學手段是教師實習教學目標的重要利器,單調不變的教學手段,不僅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而且會影響教學內容的呈現以及導致教學效果差。本課程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包括:講:教師課堂講授,案:案例教學方式,查:學生查閱資料,做:師生進行社會實踐,調研,比如去幼兒園實習、見習等,演:學生課堂、演講、編劇、演出等,論:論文、小組討論、辯論、論壇,訓:學生自主訓練。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在邊學邊做中獲得成長。
課程考核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總結總考核的方式,做到對目標的全面覆蓋,具體見圖3。

圖3 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的考核評價機制
《語言教育》課程思政形成了可持續改進的動態考核評價機制。考核標準緊扣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教學目標;考核采取過程性考核和總結性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強調過程性考核多樣化,總結性考核全覆蓋化,如:采用平時作業、小組研討、學生自主訓練、見習表現等多樣化的過程性考核方式。總結性考核是課堂小組成員圍繞課程目標和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協商命題三套題目,從中隨機選擇一套,成為總結性考核的試題;多維度的考核質量分析,考核結束,對考核情況進行試題難度和區分度、學生分數分布、課程目標達成度以及原因分析,針對不同的情況以及本學期學生的整體表現提出改進策略,提升教師的教學方法、課堂管理方式、教材內容組織方式以及考核方式。以此反復,《語言教育》的課程思政考核形成了可持續改進的良性動態機制。
課程教學質量的好壞,學生的主觀體驗很重要,因此應重視學生的評價。每學期的學期中和學期末,應組織學生對教師的課程進行評價。學期中,隨機抽取班級學生開展座談會,請學生談談教師授課情況、授課存在的問題,以及希望教師以后如何開展教學等。學期末,班級的每位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效果、教學目標實現等方面,在教務系統上對該課程進行打分評價。
教師同行作為同一課程的授課教師或者同一專業的教師,對課程的重難點、核心知識較為清楚,更能專業的對《語言教育》課程進行評價。因此,每學期應舉辦公開課,教研室的全體教師、學院領導應參與對課程進行指導評價。同時,教學督導也應不定期的聽課評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