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王靜,蘇群英,朱曉瑩,王娟,黃云美,黃炳臣▲
(1.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廣西百色 533000;2.右江民族醫學院研究生學院,廣西百色 533000)
原發性腸道NK/T細胞淋巴瘤(extranodal NK/T-cell lymphoma,ENKTL)是一種罕見且具有侵襲性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發病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高度相關[1],鼻咽是發病率最高的部位,也可見于腎上腺、肝、肺、皮膚、子宮等[2-5]。腸道原發ENKTL罕見,預后差,了解其臨床和病理特征對早期診斷和治療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文分析總結4例腸道原發ENKTL患者的臨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鑒別診斷,有助于臨床和病理醫師對該病的進一步認識,盡早診斷和治療,使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時間。
1.1 一般資料收集右江民族醫學院附屬醫院病理科2017年6月至2021年5月間診斷的4例原發性腸道ENKTL病歷資料。臨床資料及內鏡下表現來自臨床病歷和腸鏡報告。其中3例患者腸鏡活檢、1例患者因腸梗阻和腸穿孔而手術切除。
1.2 方法腸鏡活檢小標本離體30分鐘內經10%中性福爾馬林固定6~12小時,手術切除標本離體30分鐘內切開固定24~36小時,常規石蠟包埋,3 μm連續切片,HE染色后于鏡下觀察;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采用EliVision法,使用抗體包括CD2、CD3、CD3ε、CD4、CD5、CD8、CD20、CD43、CD45RO、CD56、CD79a、粒酶B、TIA-1、Ki67抗體及原位雜交EBER探針等。單克隆抗體及原位雜交EBER檢測試劑盒均購自福州邁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具體操作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執行。
2.1 臨床表現及內鏡特點4例患者中男、女各2例,年齡37~71歲,平均51.25歲。患者均有腹痛、腹脹、乏力、腹瀉及大便不成形等表現。其中,3例腫瘤位于回腸,1例位于結腸,腸鏡檢查見腸壁黏膜充血、水腫、增厚,腸腔環形狹窄,見多發潰瘍及息肉狀增生,凹凸不平(圖1A),也可呈結節狀、分葉狀腫物環壁生長,表面可見糜爛及淺潰瘍(圖1B);位于結腸的患者經放化療和免疫治療后腸鏡下見黏膜腫物明顯縮小(圖1C)。4例患者的臨床表現、治療及預后情況見表1。

注:A為腸鏡下見腸黏膜多結節、息肉狀隆起,部分潮紅糜爛和潰瘍,腸腔狹窄;B為腸鏡下見腸黏膜水腫,多結節、息肉狀隆起,表面壞死和膿性滲出;C為放化療和免疫治療后腸鏡下見黏膜腫物明顯縮小;D為腸鏡活檢黏膜內小淋巴細胞彌漫浸潤、核深染、破壞正常腺體(HE染色);E為腸鏡活檢黏膜固有層內部分瘤細胞中等大小、胞質透亮(HE染色);F為腫瘤細胞CD56陽性表達(免疫組化染色,EliVision法)

表1 4例原發性腸道NK/T細胞淋巴瘤的臨床特點、治療及預后
2.2 肉眼3例送檢標本為活檢組織,直徑0.1 cm組織數塊;另一例為手術切除小腸腸管一段,腸壁變薄、粘連及多處穿孔,腸周淋巴結壞死。
2.3 鏡檢3例腸鏡活檢鏡下黏膜固有層淋巴樣細胞彌漫浸潤,固有腺體破壞減少(圖1D),細胞大小、形態不一,核圓形、卵圓形或扭曲,染色質致密、核仁不見,部分細胞較大、胞質粉染至透亮(圖1E),易見核分裂象,1例切除回腸組織內,瘤細胞彌漫浸潤腸壁組織,可見侵襲血管和血管內血栓、組織出血、壞死,腸周淋巴結組織也有壞死,背景可見少許嗜酸性粒細胞和嗜中性粒細胞。
2.4 免疫表型4例ENKTL患者腫瘤內瘤細胞均表達CD2、CD3ε、CD43、CD8、CD45RO和CD56(圖1F),并不同程度表達細胞毒性分子GranzymeB和TIA-1,不表達CD20、CD79a、PAX5等B細胞標志物,原位雜交EBER均呈核陽性,Ki67增殖指數30%~60%。
2.5 隨訪本組腫瘤位于回腸的3例患者中,2例行對癥治療,1例因腸穿孔行手術治療后進行化療(CTOP方案),3例患者均因貧血、感染等并發癥于確診后1~4個月內死亡。腫瘤位于結腸的1例患者確診后,進行序貫性放化療及免疫治療,隨訪12個月患者癥狀好轉,且復查腸鏡示腫物較前體積減小,腹痛、腸道和全身癥狀改善,提示其治療有效。
ENKTL是一種具有侵襲性和細胞毒性免疫表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EB病毒感染與其高度相關,由于罕見性和臨床研究的稀缺性,其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明確。研究發現,ENKTL中EB病毒以克隆游離形式存在,提示感染發生于腫瘤轉化前,EBV陽性淋巴瘤細胞可特異表達膜蛋白LMP1[6],LMP1通過PI3K/AKT信號通路激活下游抗凋亡基因BCL-2表達,從而間接參與抑制細胞凋亡程序,與STAT結合后啟動JAK-STAT信號通路促進細胞有絲分裂,激活MAPK信號通路參與腫瘤侵襲性行為、局部及遠處轉移[7-8]。臨床呈高侵襲性進展,預后差,可能與EBV-DNA持續驅動P53等更多基因突變有關[9-10]。
ENKTL以男性多見,臨床以腹脹、腹痛、腹瀉、便血、盜汗、發熱及體重下降等較為多見,易誤診為炎癥性腸病,部分患者常因腸穿孔就診,少數患者類似過敏性腸炎,表現為慢性腹瀉和嗜酸性粒細胞增多[11]。可伴肝脾腫大、血清LDH和β2-MG升高。本組男女比例為1∶1,平均年齡51.25歲,臨床表現以腹脹、腹痛、發熱及體重下降為主,僅1例血清LDH增高。
病變部位主要位于回腸,其次為結腸[12-14]。其中3例腸鏡檢查見腸壁隆起性腫物或伴潰瘍而活檢確診。1例37歲急性腸穿孔女性患者,病變腸壁薄、多處穿孔,腸壁無明顯腫物或變厚,但腸系膜多發淋巴結壞死。形態學上,ENKTL以腸壁隆起性腫物或潰瘍多見,鏡下腸壁組織被小至中等大小的腫瘤細胞廣泛累及,核濃染,不見核仁,核多數扭曲變形,易見核分裂象,部分細胞中等大小,胞漿淡染至透亮,背景有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腫瘤性淋巴細胞浸潤血管以及血管內血栓引起的組織缺血、出血和壞死。腸黏膜腺體可見侵襲上皮和腺體破壞。文獻顯示,ENKTL經典的免疫表型是CD56、CD2、胞質CD3ε、穿孔素、TIA-1和細胞毒性分子粒酶B均陽性表達,多數病例瘤細胞核EBER陽性;若CD56陰性,但瘤細胞核EBER陽性、胞質CD3ε陽性并表達粒酶B、TIA-1和穿孔素也應歸為ENKTL。本組4例患者瘤細胞CD2、CD3、CD3ε、CD45、CD45RO、CD56和EBER均陽性表達,并表達TIA-1和細胞毒性分子粒酶B,不表達CD20、CD79a和PAX-5等B細胞標志物,且排除鼻腔、皮膚和淺表淋巴結的原發病變,診斷上符合原發性腸道ENKTL。
ENKTL需與細胞形態和組織結構相似的腸道非霍奇金淋巴瘤相鑒別。(1)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由多形性小淋巴細胞組成,形態類似中心細胞,也可有胞漿粉染或透亮的單核樣細胞、免疫母細胞、小淋巴細胞和中心母細胞,黏膜腺體常見破壞,可見少許核分裂象,表達CD19、CD20、CD79a和PAX5等B細胞標記,kappa、lambda限制性表達,不表達CD3、CD5、CD43、CD45RO、CD56等T細胞標志物,Ki67增殖指數低,EBER原位雜交一般陰性,可與ENKTL鑒別。(2)套細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是源于套區內的外周B細胞腫瘤,由單形性小至中等的細胞構成,核略成角、染色質稀少,常不見核仁。表達CD19、CD20、CD22、CD79a和PAX5等B細胞標志物,且CD5和cyclinD1常較強表達,是診斷MCL的重要依據。(3)腸病相關性T細胞淋巴瘤(enteropathy-associated T-cell lymphoma,EATL):是源自腸上皮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空腸或回腸是最易受累的消化道部位,腸道黏膜多發潰瘍性腫塊,表現為腹痛,常合并腸穿孔。多形性的腫瘤細胞通常中等至較大,核呈空泡狀,核仁突出、胞漿淡染,中等量或豐富,偶見多核細胞或間變樣外觀,腸黏膜絨毛萎縮、隱窩增生,漿細胞、淋巴細胞廣泛浸潤于固有層。瘤細胞表達CD3、CD7、CD103,不同程度表達細胞毒顆粒相關蛋白,少數單型性ETALCD8和CD56可陽性,EBER不表達[15],而ENKTL多同時表達CD2和CD56,且EBER陽性,可資鑒別。(4)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adult T-cell leukemia/lymphoma,ATLL):由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Ⅰ(HTLV-1)引起,發生于成年人,臨床依據其特征分為四種亞型:淋巴瘤型、悶燃型、急性型、慢性型,急性型和淋巴瘤型可廣泛累及淋巴結、肝脾、皮膚、胃腸道等結外組織,臨床上外周血淋巴細胞增高和全身淋巴結腫大表現,浸潤黏膜組織可形成腫塊或腸潰瘍,腫瘤性淋巴細胞中等大小,胞質嗜堿性,核空泡狀、核仁突出,核常變形扭曲。瘤細胞表達T細胞相關抗原CD2、CD3、CD5,多數CD4陽性而CD8陰性,少數CD8陽性而CD4陰性,ALK和細胞毒性分子陰性表達,不表達CD56,EBER陰性,Ki67增殖指數高,可與ENKTL鑒別。
ENKTL對放療敏感,Ⅰ~Ⅳ期患者均可采用以門冬酰胺酶為主的聯合方案進行化療,對早期病灶局限患者輔以局部放療[16]。國內指南推薦P-GemOx為一線化療方案,DeVIC為同步化放療方案。臨床研究證實,晚期與難治性ENKTL患者以CHOP為基礎的方案聯合放療效果差,生存時間短,而以培門冬酶為基礎的P-GemOx方案療效更佳[17]。國內學者劉淵博等[18]采用PD-1抑制劑聯合P-GemOx作為一線方案治療9例患者,總有效率為100.0%,完全緩解6例、部分緩解3例,主要不良反應為血液毒性,6例患者出現Ⅰ~Ⅱ度中性粒細胞減少,該作者指出,ENKTL呈高度侵襲性進展,其中,患者年齡>60 歲、遠處淋巴結侵犯、IPI評分高是不良預后的因素。抗腫瘤靶向藥物西達本胺已應用于外周T細胞淋巴瘤的治療,西達本胺聯合其他藥物治療在中高危患者較單藥療效明顯,造血干細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生存時間[19-21]。本組1例存活患者進行P-GemOx方案化療和抗PD-1/PD-L1免疫治療,臨床癥狀明顯緩解,腸鏡復查瘤體縮小,提示P-GemOx方案化療聯合抗PD-1/PD-L1免疫抑制劑治療可能給ENKTL患者帶來新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