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
摘 要:全球勝任力,近年來在國際教育界已達成共識,被視為21世紀學習者必備的關鍵能力。尤其是在2017年國際經合組織率先發布“全球勝任力框架”后,這項能力日益受到國內教育界的關注,以清華大學為首的國內頂尖大學開始對全球勝任力培養的實踐探索。本文梳理全球勝任力概念提出與發展的歷史脈絡,結合國內典型案例,分析全球勝任力的指標框架和培養路徑,在此基礎上指出傳統文化教學對于全球勝任力培養與塑造的基石作用;并通過傳統文化素養與全球勝任力指標體系的適配,嘗試從知識、價值觀、態度和技能等維度,建立知識專題、能力訓練、融合展示三層級訓練模型,并以“傳統藝術國際傳播”的教學實踐為例,通過組織傳統文化研究性學習,開展全球勝任力培養模型建構探賾。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學 全球勝任力 培養模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8.063
一、全球勝任力作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
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又稱“全球素養”,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對全球人才教育提出的共同要求:培養具有開放態度,具備批判思維、系統思考、創造性思維等認知技能和社交、溝通等非認知技能,理解國籍、文化、宗教信仰和種族的差異,深刻認識共同價值,兼具協作能力的新型公民,以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
(一)國際共識
全球勝任力的前身,是由教科文組織在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倡導的“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此后,各國紛紛更新人才能力框架,以描述面向21世紀的學習者所應具備的關鍵能力或核心素養。這其中,幾乎所有的指標體系中都把全球勝任力作為關鍵能力或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評價維度。2011年,美國發布名為《為全球勝任力而教——為青年參與世界做準備》的報告,認為擁有全球勝任力的學生能夠有效探索世界、認識觀點、溝通觀點且付諸行動。
全球勝任力近年來在國內教育界受到的廣泛關注,需要歸因于PISA項目(由國際經合組織主持),這項針對全球范圍內15歲青少年基礎教育的大型測量項目,20年間對全球教育政策產生深遠影響。2017年經合組織發布的《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PISA Global Competence Framework),將全球勝任力作為青少年應具備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素養,納入2018年PISA測試的項目之列。他們認為,這項多維的能力,包括知識、價值觀、態度和技能,可以幫助人們分析局部的、世界的以及跨文化的問題,能理解和欣賞不同的價值觀、世界觀,實現與他人的成功交流,還可以為世界持續性發展作出積極貢獻。PISA項目對全球勝任力的聚焦,體現這一新型能力在世界范圍內受到的重視。
(二)國內案例
在中國,對全球勝任力的培養始于清華大學。2017年,亞洲大學聯盟在清華成立,會上提出希望以此為平臺擴大教育對外開放,以培養出具備國際視野、服務區域發展的人才,并為解決區域性、世界性問題貢獻來自亞洲的智慧。此后不久,清華國際教育辦公室就發布了《全球勝任力:為走向世界作準備》報告,其中界定了“全球勝任力”的基本內涵與核心素養:即在國際與多元文化環境中有效學習、工作和與人相處的能力。2018年4月清華大學成立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作為學校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1.指標框架
清華大學提出全球勝任力的提升,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持續過程,需要在認知、個人、人際三個層面不斷地探索發展六大核心素養:世界知識與全球議題、語言、開放與尊重、溝通與協作、自覺與自信、道德與責任。
2.培養路徑
全球勝任力,清華概括為廣度、深度、高度三大培養路徑:實現全覆蓋,給予全體學生提升全球勝任力的機會;不斷探索研究,豐富全球勝任力的內涵;文化自信心提升,加強對學生的價值塑造。并于2017年進行了以海外實踐為特色的課程開發工作。
“全球勝任力海外實踐課程”作為全校通選課程共計96學時,以“全球勝任力”為主題,在全校范圍內將教學計劃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程重視教學目標全面性、教學主體多樣性、調研對象差異性、教學形式多樣性、成果產出持續性,以此取得預定育人成效。
綜合上述UNESCO、OECD等組織與清華案例可以發現,對于全球勝任力的培養共性在于:指標框架的設定維度基本涵蓋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與行動;課程開發者將培養目標在指標框架的基礎上落實到課程內容、教學環節的設計,并進行了整合設計;高階能力更是突破傳統教學空間的物理局限,創設出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入現實的情境,實現人才的高質量培養。
二、傳統文化教學對全球勝任力指標框架的適配
以“PISA全球勝任力框架”為參照,OECD指標內容指向多維度能力,知識為基、技能為用、涵蓋態度與價值觀,既可分析解決復雜問題,又能理解欣賞不同世界,達到有效交流。從對已有教學實踐的研究來看,實施方都選擇了研究性學習的方式。研究性學習通常意味著學生要在教師的指導之下,以科學研究為方法來獲取有效知識。開展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以科學研究為思維方式和研究范式,從而實現意識創新和能力精進。
(一)教學方式適配
傳統文化教學依托研究性學習方式展開,可以專題形式進行訓練,具體環節包括知識專題、能力訓練、融合展示三大模塊,分別對應“研究性學習”三大特點。筆者曾于2019—2021三年中連續接受清華大學社科學院與中華書局合作的“傳統文化和全球勝任力”訓練營項目委托,進行教學組織工作。
1.知識專題:重體驗
以高校文史哲和考古等人文基礎學科設計知識專題,結合學生知識儲備與理解能力,邀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頂尖高校人文學科教授直播主講,平均每期訓練營設置3—4個專題,每個專題3學時。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職責不止于“傳授”或“教導”,轉而側重于創設研究性學習情境,學生體驗更多的是源于自身的“體驗”與“實證”。
2.能力訓練:重參與
以“知識專題”中教授講解的人文學科內容為基礎,開展“跨文化能力”訓練,在跨文化傳播領域權威師資的帶領下,完成跨文化知識、技能、態度和批判性文化意識等專項訓練,平均每期訓練營設置4個專項,每個專項4學時。
研究性學習報告撰寫——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將依據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思辨研究和實證研究范式,學習及運用定性研究方法及定量研究方法,完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整體性報告,在實踐中得到嚴謹規范的學術訓練。
3.融合展示:重應用
有機結合前兩大模塊中知識專題的學習效果和能力訓練的提升成果,在引導學生充分內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書面表達和口頭展示的融合輸出,完成“講好中國故事”“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的目標,實現短時間內個體“傳統文化與全球勝任力”的雙向突破性發展。綜和以上“研究性學習”的方式和特點,形成“傳統文化與全球勝任力”訓練模型圖:
此模型自2019年初起,應用于面向全國大中學生組織的十余期以弘揚傳統文化,拓展國際視野為教學目標的“傳統文化與全球勝任力”訓練營,通過知識專題、能力訓練、融合展示等環節,開展了內容包括“傳統文化知識擷英”“中華經典精粹解讀”“傳統藝術國際傳播”三大板塊的學習和訓練活動,逐步通過實證案例,建構、修正、完善培養模型,設計主題內容,調整訓練方式,豐富輸出形式,在實踐中探索傳統文化與全球勝任力培養有機結合的發展路徑。
(二)教學理念適配
“傳統藝術國際傳播”板塊的教學,從“傳播好中國聲音”的角度側重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播意識,提升個體民族文化自信。
當下,信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引發了藝術表現形式的全面數字化,無論是視覺藝術還是表演藝術,都突破原本體制機制的傳統束縛,迎來探索數字化延伸的契機,數字博物館、線上藝術展、線上音樂會、云演出、云綜藝,形式多樣,層出不窮,創作的跨國協同門檻進一步降低,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從而大大促進了藝術作品的國際傳播,方便傳統文化“走出去”。開展傳統藝術國際傳播的教育實踐對于夯實學生的傳統文化學習基礎,面向未來提升全球勝任力具有戰略意義。
(三)教學目標適配
中國文化肩負“走出去”的使命,為了使中國文化能夠站在世界文化舞臺的中心,高校培養的學生既要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又要有過硬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夠在復雜的文化競爭環境中實現對于傳統的傳承與創新。從傳統藝術國際傳播來看,作為藝術機構的項目負責人,只有洞察全球藝術發展前沿與趨勢,才能制定切實有效的傳播策略。
1.創新能力
傳統藝術國際傳播諸多案例證明,工作的開展依賴于多元知識背景下的團隊協作,其中所遇到的問題往往基于不同文化背景而產生,需要面對異質文化的受眾。數字化傳播形式又面向了有史以來年齡跨度、地域跨度最廣的群體,這些特征都要求傳播者不能因循守舊,而是要運用創新思維,實施創新管理,才能解決新問題。
2.傳播能力
“講故事”是講述者與傾聽者在特殊情境下建立起來的溝通空間?,F代傳播從業者不僅是事實的傳遞者,同時也是故事的講述者?!爸v故事”需要調整藝術形式,與時俱進,使表現內容適應不同民族和地域,與廣泛意義上的現代人生活方式、生活節奏、生存體驗產生關聯,匹配藝術作品賴以生存的聽眾基礎。
(四)教學內容適配
1.立足傳統藝術,關注國際傳播
目前我國的傳統藝術領域中,最具代表性和國際聲譽的非山水畫莫屬,此外書法、國樂也有較大的影響力,教師可以圍繞這些項目挖掘并構建故事體系,因地制宜,與科技手段結合,制定傳播策略。
筆者曾以親身策劃及參與的數字演藝項目為例,向學生介紹了如何用科技方式,勾勒出國樂發展脈絡與圖譜,進行美育推廣,建立與大眾連接;如何通過AR等現代科技手段,讓觀眾更好地了解傳統藝術的魅力;如何通過互動方式增加傳統藝術的趣味性,提升對用戶尤其是年輕用戶的吸引力;通過對話劇《茶館》在海外傳播策略、原創中文舞劇《馬可·波羅》國際化團隊協作模式的講解,激發學生傳統藝術學習的濃厚興趣,進而在對傳統文化魅力的體味領悟中提升創意創新能力。
2.培養參與意識,鼓勵大膽質疑
“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整個課堂系統基本上是一個靜止的、機械的、封閉的既定過程”。相對于以灌輸講解式為主的國學知識和國學經典教學,“傳統藝術國際傳播”板塊的教學尤其要避免讓學生長時間被動接受知識,而是要通過生動的案例和實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尤其是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引導學生自主討論、鼓勵大膽質疑。
比如在訓練營案例教學中,需要學生理解藝術的跨文化性,啟發學生自己去思考和分析:藝術跨越特定民族文化界限而呈現異質文化之間的公共性。通過播放B站引進的《奇趣博物館》與騰訊視頻自制的《此畫怎講》,對比世界名畫和中國流傳在海外的名畫的傳播過程,引導學生討論兩組視頻的創意有何相似與不同,表現了中西繪畫藝術的哪些特點,關注的文化熱點有哪些傾向。從教學效果來看,學生擺脫了被動聽課的狀況,自我挖掘潛能,自覺運用研究性學習方法,在選題策劃、對比分析、結論推演中顯現出超出預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為下一步的學術寫作打下基礎。
3.講述方式多樣,創新故事模式
國家要“講好中國故事”,講述方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傳播媒介,從紙媒、廣播電視到5G時代的流媒體內容平臺,人人都可以成為故事的創作者、講述者和傳播者,并可隨時隨地,通過可視化、立體化的方式全方位傳播傳統藝術。門檻降低不代表質量下降,我們的教學探索正是要創新故事的講述模式,實現高質量傳播。
如果說“傳統文化與全球勝任力”訓練營的前兩大板塊“傳統文化知識擷英”“中華經典精粹解讀”鼓勵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傳統藝術國際傳播”板塊則鼓勵學生以“講故事”的形式學會對作品的融合展示,以自己感興趣的傳統藝術內容為主題,創作文案、制作PPT、音頻及視頻,進行線上展示。學生選取的內容包括茶藝、花藝、服飾等,按興趣收集和整理資料,融入思考與理解,從傳統藝術國際傳播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
“傳統藝術國際傳播”的教學實踐,驗證了建構知識專題、能力訓練、融合展示三階塔式培養模型的可行性,為基于傳統文化教學的全球勝任力培養路徑做出積極探索,在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國學素養及全球勝任力,在現實情境中創造性轉化應用所學知識、技能,高質量實現預設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 趙中建《從國際理解教育到全球勝任力教育》,《上海教育科研》2019年第7期。
[2] 胡敏《提升全球勝任力:面向未來青少年的核心素養——〈劍橋人生勝任力框架〉譯介》,《基礎教育程》2019年第9期。
[3] 胡鈺、景嘉伊《基于海外實踐的全球勝任力課程開發研究》,《現代教育技術》2018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