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凝
近日,在安徽淮南的一所中學,有家長抱怨被要求到校看三個半小時的晚自習,從下午6 時30 分一直持續到晚上10 時。10月10 日,校方回應稱,學校沒有要求家長參與看晚自習,也不主張這樣做,可能是家委會出面要求的。對此,淮南市教體局表示,淮南二中將開會討論是否繼續這一做法。
(10 月12 日《春城晚報》)
針對家長反映的輪流看晚自習事件,網友們卻持不同意見:一部分人認為,每位家長都有本職工作,忙碌了一天之后還要去學校監督孩子上晚自習,會處于疲憊的狀態;另一部分人則認為,家長能夠借此機會更加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按照常理來說,監督學生上晚自習是教師的職責。那么,為什么會出現讓家長輪流監督的情況呢?這可能是因為教師本身的工作量比較大,在備課時沒有精力兼顧學生晚自習。只不過,學校設置晚自習的初衷是讓教師為學生答疑解惑。如今,家長輪流看晚自習,會對孩子的學習成績等方面有實質性的幫助嗎?
根據工作人員的回應,學校沒有要求家長看晚自習,也不主張這樣做,可能是家委會出面要求的。可為什么有家長抱怨“被要求”到校看晚自習呢?顯然,所謂的自愿可能已經演變成“被自愿”。近些年,學校頻頻被曝向家長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事后也總會打著“家長自愿”的旗號,可事實真的如此嗎?是不是家長擔憂學校會對孩子另眼相看而“假裝自愿”?
此外,家委會的職責本應是建立良好的家校關系,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現實中,個別懷有“小心思”的家長卻想要借助家委會的平臺,接近并討好教師,將其變成一場“關系秀”,試圖讓自己的孩子得到額外照顧。這種歪風邪氣若不及時剎住,會讓更多家長迫于壓力,過度陷入“人情世故”的怪圈中。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輪流看晚自習事件,是一只值得解剖的“麻雀”,我們應該深思——如何解決學校游蕩在灰色地帶的“被自愿”問題。在此基礎上,建立平等、和諧的家校關系,踐行“家校共育”的理念,才是美好教育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