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軍

近年來,在“雙減”政策指引下,廣大中小學教師積極優化課堂教學、優化作業設計,初步實現了減負、提質、增效的教學效果。但部分教師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上還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主要存在目標意識淡薄,內容零散、形式單一等現象。為解決這些弊端,筆者著力開展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研究,促進以作業為切入口的“雙減”政策與新課程標準能更好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得到更好的發展、實現教學評一體化。
一、課前作業設計策略
1. 突出結構化統整。首先,教師要掌握學生整體性和個別性的學情特點,從學生的學習生活經驗、年齡特征、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學情分析;其次要把握教學目標與前后知識的結構化特點,找尋課時內容以及學生的具體學情之間的聯系;最后要選擇合適的前置性作業類型,設計調查型、開放型、歸納型、習題型等作業,形成以結構化統整的作業題型。
2. 助推探究性活動。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設計探究性活動,引發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教學“探索圖形”時,教師課前引導學生在家自己借助正方體學具動手拼擺,初步了解正方體的特征,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發現和思考,進入課堂,在進一步探索規律的過程中,增進對正方體的認識,充分經歷數學”三會“核心素養目標的培育過程。
3. 有利全面性評價。教師對學生前置作業,要進行及時全面評價,甚至跟蹤評價,既關注學生是否較好完成了作業,還要關注學生學習經歷的過程以及良好習慣和態度的養成。在前置作業評價中,根據需要采用集體講評、個別輔導和書面指導等方式,提供有針對性的反饋,激勵學生不斷取得進步。
二、課堂作業設計策略
1. 滲透整體性。設計課堂作業前,教師要對教材、課程標準、學業標準深入研讀,進行結構化分析,結合本單元教學內容,確定單元作業評價目標,再細化課時作業目標。設計過程中,教師不僅對整個單元的練習整體性分析其核心素養的分布情況,還要對每一道練習做分析,設計落實路徑。
2. 注重一致性。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和教材內容特點進行作業設計。合理利用教材中例題后的“做一做”,精細分析每道習題的編寫意圖和教育價值,找出其中蘊涵的知識點、能力點和核心素養目標,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重組或再設計。重點整體把握數學概念的一致性,注重每節課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克服作業的碎片化,助推教學評一體化。
3. 體現多元性。課堂上可設計一些動手操作型、綜合實踐型和跨學科研究型作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學習樂趣,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比如在六年級學習“圓的認識”后,讓學生利用學過的平面圖形設計一些美麗的圖案,并對設計思路進行展示、分享,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數學推理、綜合實踐等能力,實現了“三會”目標。
三、課后作業設計策略
1. 體現個性化。針對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分層設計不同難度的數學作業,力爭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確保每一位學生自己的學習起點上獲得更好的發展。如學習能力相對較強的學生,設計一些提升數學探究能力的作業;對于學習能力中等的學生,在鞏固的基礎上,設置一些稍微具有挑戰性的數學作業。
2. 注重多樣化。在作業的設計形式上體現多樣化的解題方式,如問題主觀題、實踐操作題、數字寫作題,還有體現一題多解題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主動解決問題和發表看法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數學思維空間。
3. 富有創新性。教師可運用互聯網等途徑,創新作業呈現形式,讓學生完成課后數學作業。比如在跨學科學習活動中,可引導學生運用互聯網等方式收集資料,以思維導圖等方式展現自己的作業;還可引導學生在網絡科幻影視作品中尋求數學元素,讓學生在科幻作品中培育數學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
總之,通過形成一致性、整體性、結構化、個性化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策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思想、數學文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落實數學核心素養“三會”目標、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