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金艷
與孩子的交談中,我了解到他們認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是一門“副”課,沒必要認真學習,不如騰出時間學主科。聽了孩子們的話,我覺得有必要改變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喜歡這門課程。下面是我多年來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積累的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
一、聯系生活,激活興趣
“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就道德與法治課所要學習的道德規范、社會知識、生活常識等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它們不是人們憑空構架、捏造出來的,它們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我在完成教學任務時,充分做到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
如在教學《安全在心上》這一課時,它的教學目標之一是通過對實際生活的觀察,知道在生活中存在著安全隱患,掌握安全意識。而對于這些安全意識,孩子們沒少聽父母、老師的教導,如果在課堂中還是以說教為主,只會讓學生覺得乏味,達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因此,我在教學這一課時,緊緊抓住“聯系生活”這一點,再逐步鋪開教學內容。先設計一個小調查活動,讓孩子們當一回安全檢查員,回家后好好地檢查一下,家里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并記錄下來,再推測一下它可能會出現的結果,想一想一旦危險發生會給家里帶來什么影響,最后小組交流并總結收獲與體會。這一系列活動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再深入到生活中,然后把生活帶到課堂上,最后在課堂的交流與討論中無形地培養起安全意識,達到所要的教學目的。這樣做,減少了老師灌輸式的道德說教,讓學生自覺參與到教學中去,由“被動”轉為“主動”,教學在不知不覺中輕松愉快地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體,激發興趣
現代教育提出: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活動有興趣,富有感情色彩。多媒體教學手段以其聲感、色感、動感等媒介直接作用于學生感官的作用,能引起兒童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如:教《重走絲綢之路》一課時,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古代“絲綢之路”示意圖組織學生認真觀看,而后,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中國的絲綢為什么會出現在2000多年前的外國?它們是怎樣運到國外去的呢?”古代的交通狀況及其豐富的物產讓學生十分好奇,深深吸引了學生。學生積極思考,爭先恐后發言。從而不知不覺地導出了中國古代陸上通道和海上交通的話題。從而引申出并播放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鑒真東渡傳教等膾炙人口的故事。這樣,學生很快進入了“角色”,只身課堂,興趣盎然。這種直觀的富有啟發式的教學方式,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氣氛,更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思維空間,可謂一箭雙雕。
三、實踐與體驗,拓展興趣
《道德與法治》根據不同的社會情景和課題以及學生的接受能力,探索和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性學習,以小學生的主體活動為主,打破課堂教學的時空界限,注重養成學生的實踐能力,將教學過程變成一個富有生命意義的、有益于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有益于群體認知和合作的鮮活的開放系統。如:在《生活離不開他們》這個主題的教學中,我引導小學生對社區各種職業的工作人員進行采訪,并開展一日體驗的實踐活動。在這一活動中他們了解了清潔工為我們周圍環境的整潔而付出的艱辛;感受著小吃店老板的辛勤與快樂,看著老板嫻熟的廚藝,品嘗著廚師精心制作的美食,敬佩與熱愛之情油然而生。參與了這樣的實踐,“工作無貴賤,勞動最光榮”的思想在兒童心靈悄無聲息地扎下根。
在小學生實踐中,我們要有效引導,激發小學生實踐的興趣,讓他們主動實踐、充分實踐,在實踐中體驗生活,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將學習的興趣拓展到生活中去。
總之,在興趣這支指揮棒下,孩子們積極參與學習、親身體驗并受到思想上的啟迪和情操上的陶冶,讓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達到春雨潤物,情景交融,文道一體,潛移默化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