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玲 鄧吉和 唐世日

“在家里上高中,我們家長一百個放心。”江華瑤族自治縣(下稱江華縣)第二中學學生家長黃先生表示。
其實,這是家長對江華高中教育的認可。這里沒有“掐尖”現象,也沒有生源流失現象。今年高考,2 人被清華大學錄取,該現象還被譽為“江華高中現象”。
一個地處湘、粵、桂三省(區)交界,集“老、少、邊、窮、移”于一體的縣,如何辦人民滿意的“好高中”?江華縣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江華縣持續增加教育投入,從生源師資、隊伍建設、教學改革等方面發力,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多元發展,幫助他們“乘風破浪”。
均衡生源師資,暢通高中血脈
“江華絕不集中資源發展‘明星學校,兩所普通高中是共同發展、整體提升,目的是要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真正辦人民滿意的‘好高中。”江華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唐代林說。
江華一中與江華二中分別為湖南省示范性中學、永州市示范性高級中學,翻開兩校學生名冊,不難發現其生源勢均力敵,學生都是根據成績電腦平行分校。
“江華公辦普通高中各拿出招生計劃的50%以上的指標按比例分配到各初中學校。公辦普通高中學校自主招生總數原則上不超過當年本區域內公辦普通高中招生總計劃數的5%。”江華縣教育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周麗華說,學生分校基本均衡,教師也會根據性別、資歷進行基本均衡配備。如此一來,大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從入口看出口,從增長看進步,充分體現了評價的公平公正,也激發了學校的積極性。
生源師資均衡,江華高中教育發展的氛圍也隨之發生變化——學校師生精神風貌越來越好、教育教學質量越來越高、辦學社會影響越來越大。
促進隊伍建設,保障健康發展
有好老師才能教出好學生、辦出好教育。在江華縣,教師年平均收入高于公務員近6000 元,鄉村教師高于縣級同職級人員工資,“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面對外地拋來的橄欖枝,江華教師都堅定選擇留在本地。
“除了對故土的熱愛,回江華教書還有一個原因——青年教師會受到學校重視和優待。”“00 后”教師彭慶媛去年大學畢業后,便義無反顧回到家鄉,成為江華二中的一名語文老師,她告訴記者,每年開學初學校會開展“青藍工程”師徒結對工程,還會有計劃地開展骨干教師示范課、黨員示范課,幫助青年教師加快自身成長。
除了教師,普通高中的管理關鍵在領導班子。近年來,江華一直堅持遴選教育系統精通業務、擅長管理、群眾認可的同志擔任高中書記或校長。原江華縣教育局副局長魚宗肆今年9 月被調任至江華二中擔任黨委書記。魚宗肆上任后,僅一個月便聽了20 節課,全力推動環形課堂教學模式改革。
記者了解到,江華兩所高中齊頭并進的秘密,在于江華縣委、縣政府對高中教育的重視,2023 年,該縣投入3324 萬元建設江華一中教學樓及學生宿舍,投入4980 萬元建設江華二中“特立”體藝館。此外,兩所高中協同發展,課堂互評互助,聯合分析評價,成績共同提高,且每隔三年,兩校領導班子、中層干部會進行對調任職,將優質辦學理念共享,形成良性競爭生態。
強化課程建設,提高綜合素質
“低進高出,高進優出”是江華高中教育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周棋2020年進入江華二中就讀,入學時成績在班級靠后,在外人看來,他已在高考賽道上落后一大截。但3 年時間,學校“芳直德育”課程給了他自信,他在老師的幫助下,靠奮斗改變了命運,最終考入鄭州大學,真實上演了教育“逆襲”的傳奇。
近年來,江華一中、江華二中錄取分數線相比市中心城區的錄取分數要低150 多分。盡管生源質量不高,但經過三年的努力,江華高中教育卻交出了一份令人鼓舞的“高分答卷”。據不完全統計,今年畢業的高三屆學生,高一入學錄取分數在400 分以下的學生1506 人,其中高考時本科上線483 人,600 分以上5人。
“為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體驗、有成才的機會,我們用紅色文化堅定師生思想信念,以文化人、育人;開展學生自主管理與學生自主學習教育教學改革,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用‘導、學、究、用、思五環一體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江華二中校長蔣太平說。
同樣景象也出現在江華一中。“我校堅持校本教研,堅持做好‘一課一得,堅持‘作業考試化,堅持‘三年一盤棋,在貫徹新課程理念、培優補弱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華一中副校長曹順新說。
正是因為不斷著力加強課程建設與教育質量等方面的管理,才使得江華高中教育呈現蓬勃發展的勢頭。“辦更好教育、育更好人才、鑄更好未來。未來,我們將繼續全力以赴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把江華教育打造成民族地區教育高質量標桿!”江華縣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唐代林鏗鏘有力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