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郝佩佩 王吳彬 劉方東 邢光南
摘要:大豆是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主要來源,也是禽畜養殖業的主要飼料蛋白來源。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豆消費國,85%的大豆需要依賴進口,對國家糧食安全構成嚴重威脅。為探討提升我國大豆產能的路徑,振興大豆產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參考,通過查閱文獻與生產實際相結合的方法,針對我國大豆單產水平低、總產量不足,種植面積小、提升空間有限,大豆生產成本高、效益低,種植補貼政策不完善等影響大豆產業發展的問題,提出促進我國大豆產能提升的途徑:從產量突破性品種培育、栽培技術改進和高產競賽方面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大豆單產;從東北地區大豆面積恢復、西北地區大豆種植、鹽堿地開發利用、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廣等方面多渠道擴大大豆種植面積;完善大豆補貼及保險政策;從產教融合上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振興大豆產業。
關鍵詞:大豆產能;現狀分析;提高途徑;探討
中圖分類號:S565.1?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3)10-0889-06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3.10.002
Analysi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Paths of
Soybean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
SUN LEI 1, 2, 3, HAO Peipei 1, WANG Wubin 1, 2, 3, LIU Fangdong 1, 2, 3, XING Guangnan 1, 2, 3
(1.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2. National Centre of Soybean Improvement,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Biology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 Soybean,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P. R. China, Nanjing Jiangsu 210095, China)
Abstract: Soybean is an important food and economic crop, a major source of plant protein, edible oil, and feed protein for the livestock and poultry industry. As the world's largest soybean consumer, 85% of soybeans in China rely on imports,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ybean industry, exploring the paths to enhance China's soybean production capacity, an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revitalizing the soybean industry and ensuring national food security. Based on actual production and literature review,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ybean production capacity in China, which could be summarized as low level of the unit yield and the insufficient total yield, small planting area and limited space for improvement, high costs and low economic return in soybean production, and the imperfect planting subsidy policies and other issue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ybean industry. Improvement paths for soybean production capacity are proposed with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cluded i. 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such as breeding of super high yield varietie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improvement and so on) to increase soybean yield per unit area, expanding soybean planting area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for example, expanding the planting area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saline-alkali land and promoting soybean and corn belt planting area), soybean subsidies and insurance policies improvemen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following by?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cultivation for the soybean industry to revitalize the soybean industry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Soybean production capacity;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Way of improvement; Discuss
大豆起源于我國,國內已有近5 000年的栽培歷史,是重要的糧食和經濟作物,是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主要來源,也是禽畜養殖業的主要飼料蛋白來源。20世紀60年代之前,我國大豆種植面積居世界首位;21世紀以前,我國大豆產量和出口量長期居世界第1位,是當之無愧的大豆生產大國,年產大豆1 000萬t左右,基本可滿足國內消費需求[1 - 4 ]。近年來,隨著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對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每年大豆需求量約1.1億t,而每年國產大豆量不足2 000萬t,大量依賴進口滿足需求。以2021年為例,國內大豆總產量1 640萬t,大豆消費量1.1億t,產需缺口近9 500萬t,對外依存度高達85%,是糧食作物中進口量最高的[5 ]。而且進口來源集中,主要從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國進口,進口量占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的90%以上[6 ]。由于我國對美國大豆的依賴程度,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為大豆產業安全乃至國家糧食安全敲響了警鐘[7 ]。盡管我國采取積極措施刺激大豆產業發展,但大豆產能依然不能滿足國內實際需求。未來幾年,雖然大豆產量年增長率略高于消費量年增長率,但消費量與生產量之間仍存在較大缺口[8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和世紀疫情的威脅,我國大豆需求嚴重依賴進口的現狀充滿了威脅和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要保障好國家糧食安全。針對大豆嚴重依賴進口的現狀,中央高度重視,提出一系列應對措施,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大豆振興計劃,多途徑擴大種植面積”[9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千方百計擴種大豆,提高大豆產量,降低大豆的對外依存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0 ]。如何落實好中央文件精神,有效提升我國大豆產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我們在深入分析國產大豆生產現狀的基礎上,探討了提升我國大豆產能的有效途徑。
1? ?國產大豆發展現狀
1.1? ?單產水平低于世界平均值
改革開放以來,經過全國大豆育種家的不懈努力,我國已培育出1 800 多個大豆新品種,生產上實現了4~5次品種更替,大豆單產顯著提高,從1980年的1 098.76 kg/hm2提高到2020年的1 983.48 kg/hm2,單產提高了約885 kg/hm2(圖1)[11 ]。“十三五”期間,為了進一步提高大豆單產水平,我國大豆科研單位加大了新品種培育力度,國家和省級種子管理部門擴大了品種試驗規模[12 ],但單產水平與美國、巴西等大豆主產國還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國大豆單產不及美國、巴西的6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70%[13 ]。以2020年為例,全國大豆平均單產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 986.00 kg/hm2,但仍遠低于當年阿根廷的2 810.00 kg/hm2,更是只相當于美國的56.8%和巴西的57.5%,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3.6%[5 ]。
1.2? ?大豆種植面積較小, 總產不足
目前,我國大豆種植面積位居世界第五,僅次于美國、巴西、阿根廷和印度,年種植面積不到美國以及巴西的1/3。2015年前,國內大豆種植面積不斷被壓縮,嚴重制約了我國大豆總產量的提高,我國大豆種植面積一度從2000年的933.3萬hm2下降到2015年的682.7萬hm2[14 ],近年來,隨著“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大豆面積才有所恢復,2020年達到988.2萬hm2,2022年超過? 1 000萬hm2(圖2)。另外,由于大豆與玉米種植區域高度重合,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爭地”現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大豆種植。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耕地面積有限,在優先保證口糧的前提下,要進一步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空間不足。
1.3? ?種植大豆比較效益低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推進以及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和其他生產要素成本不斷攀升,造成大豆種植成本不斷攀升。據統計,2000 — 2020年的20 a間,我國大豆生產的土地、勞動、化肥和農藥投入分別從647.6元/hm2、1 134元/hm2和327.75元/hm2增長到4 323.6元/hm2、 3 392.8元/hm2和985.6元/hm2[14 ];而同期,大豆的種植收益較低,以2020年大豆和玉米的比較收益為例,種植大豆的現金收益為4 798.5元/hm2,僅相當于同年玉米現金收益的44.1%;不僅如此,種植大豆的收益也低于三大主糧(小麥、玉米、水稻)的平均種植收益9 204.0元/hm2[15 ]。在進口大豆沖擊和比較效益較低的影響下,農民種豆積極性下降,大豆種植面積萎縮,出現了黃淮海傳統大豆種植區逐漸被玉米取代,東北大豆種植區逐漸向高寒地區轉移的現象。
1.4? ?補貼政策不完善
補貼政策也是影響大豆生產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世界大豆主產國美國已經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大豆生產補貼政策,歷屆美國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支持、保護大豆生產和貿易的優惠政策,支持大豆產業發展以確保美國大豆生產世界第一的地位。近年來,我國也開始對種植大豆實行補貼政策,對大豆生產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大豆補貼總體上支持力度較大,2022年內蒙古、黑龍江、四川、吉林、寧夏、新疆等省區均實行了大豆種植補貼[5 ],補貼政策有效地促進了農民種豆的積極性,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有些地方有補貼,有些地方沒有,補貼的價格有高有低等,沒有充分發揮保護豆農利益和提升種豆積極性的作用,需要進一步補充完善。
2? ?提升大豆產能的途徑
2.1? ?提高單產水平
2.1.1? ? 培育產量? ? 突破性品種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是提高作物單產的前提,也可以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6 ]。我國目前的大豆單產水平遠遠落后于美國和巴西等大豆主產國,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大幅度提高國產大豆的單產水平,必須培育具有產量突破的大豆品種。2020年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選育的突破性品種“齊黃34”,創造了黃淮海產區大豆單產達5 301 kg/hm2的高產紀錄。目前,全國每年上百個大豆品種被審定推廣,但是產量真正有突破性提高的品種卻是鳳毛麟角。必須進一步完善品種審定制度,提高品種審定標準,切切實實大幅提高產量,只有這樣才能逐步縮小與美國、巴西等國的差距,提升國產大豆的單產水平。
2.1.2? ? 改進栽培技術? ? 我國大豆單產水平低,難以實現高產,不單是品種自身的產量潛力問題,也與種植技術、規模耕作等方面比較落后,導致良種潛力無法充分發揮有關。我國大豆種植多為農戶種植,種植規模比較小,種植管理方式比較粗放,常常出現缺苗斷壟現象,嚴重影響大豆產量。這在黃淮海和南方主產區尤為明顯,現在合作社等新型經營組織規模化種植大豆,單產水平基本上都能接近3 000 kg/hm2,但是小農戶種植的單產水平差距較大,好的年份能接近2 500 kg/hm2,不好的年份不到1 500 kg/hm2。近年來,科研人員通過研究形成了“一拌一封一噴”的大豆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模式、大豆免耕覆秸精播技術模式等,對我國大豆單產水平提高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俗話說:“好種沒好法,結果也白搭”。因此,加快推廣應用新的栽培技術,實現良種良法配套,充分發揮優良品種的增產潛力,可有效提高大豆單產水平。
2.1.3? ? 組織開展大豆高產競賽? ? 近年來,國家大豆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全國大豆崗位科學家、試驗站,打造“個十百千萬”高產創建工程,即通過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提高大豆單產。通過近幾年的聯合攻關,基本實現了畝產“400 kg可復制,300 kg成常態,200 kg大面積”,大豆單產水平顯著提升。
2022年,農業農村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大豆高產競賽,集中打造一批大豆高產“百畝方”“千畝片”,集成推廣一批大豆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涌現出了一批大豆種植能手和高產典型,將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戶產量,把典型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形成爭高產、創紀錄、當典型的良好氛圍,為實施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夯實基礎。2022年在江蘇響水縣創造了夏播5 524.5 kg/hm2的黃淮海大豆單產新紀錄,在山東禹城市創造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2 476.5 kg/hm2的大豆單產記錄,為實施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提供了支撐保障。
2.2? ?多渠道擴大種植面積
2.2.1? ? 恢復并擴大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 ? 積極恢復并擴大東北大豆播種面積,是提高我國大豆總產量,保障糧食安全的有效途徑。東北作為我國大豆的主要產區,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占到全國的40%以上。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10 ],為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東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有效增加國內大豆總產量提供了政策保障。2022年黑龍江省大豆播種面積493.2萬hm2,比2021年增長26.9%,總產量953.50萬t,比2021年增長32.6%,均創歷史最高紀錄。
2.2.2? ? 推動西北地區大豆種植? ? 我國西北地區光熱資源豐富,適合大豆生產,但目前西北地區大豆面積相對較小,要積極推動西北地區擴種大豆,特別是在新疆可以嘗試推廣棉花大豆輪作,以擴大大豆種植面積。新疆作為我國棉花主產區,棉花種植面積和產量占全國的80%以上,但棉花連作易造成土壤退化和加重病蟲害,故適度推廣棉花大豆輪作可有效改善土壤環境,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棉花種植效益。同時,新疆光熱資源豐富,大豆產量高,2020 年在新疆石河子創造了6 804.75 kg/hm2全國大豆高產新紀錄,1 hm2相當于內地種植3~4 hm2[17 ]。目前,新疆大豆種植面積約7萬hm2,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挖掘。
2.2.3? ? 推進鹽堿地大豆種植? ?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據統計,我國有近1億hm2的鹽堿地,主要分布在西北、東北、華北及濱海地區,其中,有1 000萬hm2具開發利用潛力[18 ]。當前,要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16 ]。2021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田志喜研究員團隊,培育的耐鹽堿大豆品種在山東東營黃河三角洲含鹽量高達5 g/kg 的重度鹽堿地里單產達到3 900 kg/hm2,甚至遠超過2020年我國普通耕地大豆的平均單產1 986 kg/hm2[19 ],為鹽堿地大豆種植提供了品種支撐。推廣耐鹽堿大豆品種,有效利用鹽堿地資源,是擴大我國大豆種植面積,提高大豆總產量的重要方向,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2.4? ? 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 在我國,玉米大豆爭地是難以回避的現實問題。近年來,科學家通過研究,提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在玉米與凈作相比基本不減產的前提下,平均可增收大豆約1 500 kg/hm2。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0 ],2022年10月,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模式在山東禹城實現了玉米平均9 327 kg/hm2,大豆平均1 890 kg/hm2的產量水平。2023年農業農村部在西北、黃淮海、西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繼續擴大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模式,推動大豆玉米兼容發展。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成為擴大大豆種植面積的關鍵之舉,是穩糧食、挖潛力、保供給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2.3? ?完善大豆補貼及保險政策
國家提出要擴種大豆,提高大豆產能。任務最終還是要落實到農民身上,但農民愿不愿意種大豆,要看是否有穩定的收益。當前,國內大豆種植比較效益低于玉米和水稻等作物。要讓農民愿意改玉米、水稻為大豆,必須進一步完善大豆補貼政策,加大補貼力度,保證種豆農民有錢掙、得實惠。2022年國家加大了大豆生產補貼力度,實行大豆種植補貼、良種補貼、玉米大豆輪作補貼、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補貼等多種補貼形式,進一步調動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5 ]。為降低大豆種植風險,保障農民利益,國家在全面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基礎上,還開展了大豆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試點,讓農民種豆收益更有保障。逐步完善的大豆補貼政策和保險政策將進一步保障農民種植大豆的效益,激發農民種豆的積極性,為提高我國的大豆產能保駕護航。
2.4? ?產教融合培養人才、振興大豆產業
糧食安全是世界尤其是中國這一農業大國的歷史與時代使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地,要靠農業人才來突破資源制約;藏糧于技,要靠農業人才來發揮核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培養大豆科研人才是振興我國大豆產業的基本保障。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屆歷次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十四五”規劃《綱要》重要決策部署,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物育種的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教育部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相關工作要求,通過“揭榜掛帥”方式遴選國家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設性高校,旨在建成集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為一體的綜合性、開放性國家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促進大豆生物育種領域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效對接,打通大豆生物育種產學研全產業鏈,為實現國家大豆產業振興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南京農業大學聯合墾豐種業、大北農集團等大豆種業龍頭企業,獲批國家大豆生物育種產教融合創新平臺。更好培養服務現代種業及相關領域的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建成后每年可培養全日制學生約1 200人,培訓企業員工約? ?2 000人,滿足未來對大豆生物育種人才培養的需求。
3? ?展望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之變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20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國大豆嚴重依賴進口,且進口來源高度集中,造成大豆產業鏈供應鏈安全風險急劇增加。要端牢中國飯碗,確保中國飯碗裝中國糧,保證我國大豆供給安全,必須多方面發力。一是要提高國內大豆產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單產水平,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國產大豆總產量。二是要拓寬大豆進口渠道,結合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扶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豆產業,提高沿線國家的大豆產能,擴充我國大豆進口源。三是引導人們調整飲食結構,2017年以來,國家出臺和實施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國民營養計劃(2017 — 2030)》,為人們飲食結構調整指明了方向[21 ]。發展大豆油脂替代品,降低飼料蛋白含量,提高養殖業蛋白利用率,可降低對大豆的需求量。
中央高度重視大豆問題,近幾年提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確保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提高油料、大豆產能和自給率[16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產業振興,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組成部分,因此振興大豆產業,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22 ]。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提高大豆油料生產的重要指示精神,多措并舉,千方百計增加大豆生產,提高大豆產能,切實提高大豆自給率,降低我國大豆產業對外依存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端牢中國飯碗。
參考文獻:
[1] 韓天富,周新安,關榮霞,等.? 大豆種業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 中國畜牧業,2021(12):29-34.
[2] 孫? ?磊.? 新時代背景下發展中國大豆科技和振興大豆產業策略分析[J].? 大豆科技,2020(4):20-23.
[3] 張? ?昊,王文濤.? 大豆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長效機制研究[J].? 湖南農業科學,2022(6):81-86.
[4] 簡? ?萍.? 世界大豆生產布局及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分析[J].? 河南農業,2020(4):21-22.
[5] 劉? ?慧,喬金亮,吳? ?浩.? 大豆問題調查[J].? 經濟日報,2022-08-11(001).
[6] 趙小龍,王溶花,姚金成,等.? 我國大豆進口貿易現狀及問題分析[J].? 糧食經濟,2020(45):20-22.
[7] 楊? ?輝,林嘉柏,林? ?佳.? 外生沖擊下中國大豆產業安全:現狀、挑戰與機遇[J].? 大豆科學,2022,41(3):352-357.
[8] 馬宏偉,白? ?荻,李? ?靜,等.? 中國大豆2021 — 2025年消費量和生產量預測分析[J].? 大豆科學,2022,41(3):358-362.
[9]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 (2019-02-19)[2020-03-20]. http: //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17. htm..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EB/OL]. (2022-02-26)[2022-09-20].? http: //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
[11] 田志喜,劉寶輝,楊艷萍,等.? 中國大豆分子設計育種成果與展望[J].? 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9):915-922.
[12] 湯? ?松,劉? ?芳,陳常兵,等.? 我國大豆“十三五”生產回顧及“十四五”展望[J].? 中國農技推廣,2022(1):11-13.
[13] 司? ?偉,韓天富. “十四五”時期中國大豆增產潛力與實現路徑[J].? 農業經濟問題,2021(7):17-24.
[14] 宋洪遠.? 關于提升中國大豆產業競爭力的思考與建議[J].? 農村工作通訊,2022(5):33-35.
[15] 朱文博,韓昕儒,問錦尚.? 中國大豆生產自給的潛力、路徑與挑戰[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122-135;207.
[16] 習近平.? 論“三農”工作[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17] 曾? ?凱,趙? ?靚,張恒斌,等.? 新疆春大豆膜下滴灌超高產栽培模式創建[J].? 大豆科學,2021,40(1):028-038.
[18] 王? ?健,李傲瑞.? 我國鹽堿地改良技術綜述[J].? 現代農業科技,2019(21):182-183.
[19] 劉璐璐,李建飛,舒? ?躍,等.? 我國大豆生產消費現狀及提升自給率策略[J].? 中國油料作物學報,2022,
44(2):242-248.
[20] 習近平.?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
[21] 張建平.? 加快布局科技創新鏈助推甘肅省油料產業高質量發展[J].? 寒旱農業科學,2023,2(6):491-494.
[22] 王進明,董孔軍.?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農業模式探索與創新[J].? 寒旱農業科學,2022,1(3):197-202.
收稿日期:2023 - 04 - 20;修訂日期:2023 - 09 - 27
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2021YFD1201604-03)。
作者簡介:孫? ?磊(1983 — ),男,安徽亳州人,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大豆遺傳育種。Email: sunlei@njau.edu.cn。
通信作者:邢光南(1980 — ),男,江蘇南京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大豆遺傳育種。Email: xinggn@nj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