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芳 上海市嘉定區實驗小學北水灣分校


新時代賦予勞動新的內涵。學校圍繞“優美教育,溫潤童心”的辦學理念和“有愛、有趣、有夢”的育人目標,堅持五育融合,聚焦三個問題:家長如何融入勞動教育?學校如何落實勞動教育?家校如何推進勞動共育?我們采用行動研究法,頂層設計,深入研究,以研究家校勞動共育,發揮家庭勞動教育的基礎作用和學校勞動教育主陣地的多元合作和互補為重點,以小學生樂于參與的形式,自主研發勞動課程,打造家校共育、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新模式,螺旋式推進家校共育的勞動教育實踐研究。
學校根據學生年齡特征,有序推進了“學會一項家務技能”“每日一項家務勞動”“垃圾分類我先行”“我是勞動小能手”“美術館策展”“詩經植物園種植”“夢想服務站”等勞動體驗活動。通過一系列的家校勞動教育,讓學生樹立“家庭勞動我積極,學校勞動我出力,公益勞動我也行,創意勞動我實踐,集體勞動創造美”的觀念,家校共同打造“多元并舉”的勞動教育四大課程,讓學生獲得積極意義的價值體驗,實現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
落實勞動教育共育責任:完善家校共育的勞動教育制度,加強家長和教師共育隊伍指導力的培訓與指導。
家庭勞動技能培養模式:利用特色項目“十項全能”勞動小能手的評比為導向,制定分年級的勞動技能,分階段逐步實施“十項全能”日常生活勞動實踐項目,試點創建家校共育的家庭勞動技能培養模式,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自主研發和實踐勞動教育課程:通過一系列的家校勞動教育課程,讓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社會中主動承擔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會當家、會服務、會探索、會創新的“四會”現代小公民。以“學會一項家務技能”等形式在家庭中開展日常生活勞動課程;挖掘校內勞動基地和傳統文化資源,在校內開展“詩經植物種植”的生產勞動課程;以“夢想服務站”和“北水灣美術館”的場館課程,在教師指導下開展服務性勞動課程;家長走進課堂,指導學生開展勞動體驗活動,并與校外場所有機結合,開展項目化學習即跨學科主題式創意勞動課程。
形成勞動教育激勵機制:根據《勞動教育指導綱要》,確定各課程的勞動素養評價指標,以家庭的等第評價,融合校本評價手冊《夢想存折》,經過家長、教師、學校的綜合評價,探索勞動教育的新型激勵機制,發揮評價的育人作用。
以申報市勞動教育特色校和科研成果孵化推廣為契機,全面梳理和再次優化家校勞動教育的實踐經驗,檢驗學生勞動教育成果,形成可推廣的教學成果。
對學生勞動參與度、勞動態度、勞動習慣,以及日常生活勞動能力、生產勞動能力和服務性勞動的能力現狀進行調研,針對學生勞動薄弱點和興趣點,提出改善、實施的可行性方案。
整體布局“十項全能”勞動小能手家庭實踐活動,家長明確各年級勞動教育的要求,掌握家庭勞動教育的方法。學校也圍繞“勞動創造美”理念,以“夢想服務站”“北水灣美術館”等勞動職業體驗充實勞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勞動興趣和勞動習慣。
通過實踐與研究,在家校共育中,合理整合運用各類家校、社會資源,不斷更新校本勞動教育內容,形成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針對性的勞動教育校本化課程。堅持“家校共育,教、學、做合一”,完善家庭勞動、學校勞動、社會勞動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形成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的完整勞動教育鏈。通過校內外大量的勞動實踐體驗,把握勞動教育的育人功能,打造沒有圍墻的勞動教育課堂。
通過家長、教師、學校綜合評價等多樣的校本化評價方式,家校攜手,共同關注孩子持續成長,幫助學生逐步學會自我認識和自我教育,明確發展方向,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提升自我認可度和生活幸福感,完善人格,實現以評促勞。
在家校共育推進勞動教育過程中,我校的家長們積極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勞動教育模式。家長們轉變了角色,研究初期家校共商,開展學生勞動能力現狀調查,針對學生勞動薄弱點和興趣點,提出可行的家校勞動教育方案,成為勞動教育的“參與者”。在研究中家校共研,合理整合運用各類家校、社會資源,不斷更新校本勞動教育內容,開發和完善家庭、學校、校外相結合的勞動教育校本化課程,成為勞動教育的“設計者”;家校共評,探索勞動教育的激勵機制和評價方式,全面客觀評價校內外勞動過程和成果,成為勞動教育的“評價者”。在實踐推進時家校共育,共同擔負起開展勞動教育的責任,融入家校協同的全過程,指導學生開展勞動體驗活動,開展“勞動創造美”家校共育項目化學習,成為勞動教育的“共育者”。
我校設置了以提高學生勞動技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和職業價值觀為導向的勞動教育課程目標;合理整合運用了各類家校、社會資源,構建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結合的勞動教育四大課程框架:一是日常生活勞動課程,二是生產勞動課程,三是服務性勞動課程,四是跨學科主題式創意勞動課程,主要包括“十項全能”小家務勞動課程、傳統文化與勞動融合的“詩經植物”種植課程、“北水灣美術館”策展和“夢想服務站”職業體驗勞動課程、校內外跨學科主題式項目化學習勞動課程,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實現“家校共育,教、學、做合一”,并以鍛煉學生勞動能力、勞動技能訓練、勞動職業體驗、勞動項目化學習為方式實施勞動教育課程,有機整合五育教育,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體驗勞動創造之美,實現家校勞動共育的目的。
其中,“十項全能”小家務勞動實踐課程是根據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學校與家長共同研討后確定的本校分年級的“十項全能”小家務勞動實踐項目。每個年級的學生在各自年級段需要完成十項小家務勞動,有家務技能、自理技能、照顧技能和生活技能四大類,家校共同開展學生的勞動技能培養。在家校共育過程中,學校層面整體布局“十項全能”小家務勞動實踐活動,家長們在明確了各年級勞動教育的要求后,在家庭中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開展勞動技能訓練,分階段逐步實施“十項全能”小家務勞動實踐項目;分層布局了“十項全能”勞動小能手的評比活動,得到了全體家長的支持。
根據《勞動教育指導綱要》,我們還確定了各課程的勞動素養評價指標,以家庭的等第評價,并融合校本評價手冊《夢想存折》,加上學校四大課程的積分評價,經過家長、教師、學校的綜合評價,探索勞動教育的新型評價激勵機制,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結果綜合化,發揮評價的育人作用。學生們親手制作《錦繡少年之勞動成長檔案》作為自我評價方式,記錄了他們勞動的珍貴畫面,全面客觀地記錄了課內外的勞動過程和成果。
在實施過程中,為保證實踐與研究順利開展,我們正視勞動教育價值,營造良好氛圍,牢牢把握勞動教育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借助家校互動,豐盈勞動教育內涵,堅持“五結合”推進勞動教育。
一與家庭教育相結合。家長們當好孩子勞動教育的“第一任教師”,注重言傳身教,通過勞動培育優良家風,讓勤勞、感恩、敬老成為好習慣;二與校本課程相結合,科學設計校本勞動項目,采取靈活多樣的課程形式,激發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三與校內外勞動基地相結合,充分利用社會各方面資源,借助校內勞動基地“詩經植物園”“北水灣美術館”“夢想服務站”和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菊園百果園”、滬上各大美術館等,多渠道拓展勞動體驗形式和內容;四與項目化學習相結合,學校各個班級都有“一班一品”勞動品牌項目,并有家長指導員定期指導學生開展“勞動創造美”家校共育項目化學習活動;五與多元評價相結合,研究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指標,把勞動素養評價作為衡量學生全面發展情況的重要內容。
多年來,家校攜手,運用“五結合”的實施策略,共同關注學生向美成長,促使學生在勞動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提升自我認可度和生活幸福感,實現“五個創新”——
模式創新:以家庭勞動教育和學校勞動教育多元合作和互補為重點,融學生勞動普及教育與個性創造為一體打造家校共育、五育融合的勞動教育新模式。學校、家庭齊抓共管的培養模式是實踐成功的重要保證。
路徑創新:以鍛煉學生勞動能力、勞動技能訓練、勞動職業體驗、勞動項目化學習為方式實施勞動教育課程,形成良好的勞動研學氛圍。
機制創新:培養了一支由校內骨干教師為核心指導者,全體家長積極參與的勞動教育隊伍,家校共商、家校共研、家校共評、家校共育,形成緊密的教育合力。
實踐創新:完善了家校共育的勞動教育課程,以“十項全能”小家務勞動課程、傳統文化與勞動融合的“詩經植物”種植課程、“北水灣美術館”策展和“夢想服務站”職業體驗勞動課程、校內外跨學科主題式項目化學習勞動課程為課程范式,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體驗勞動創造之美,實現家校共育的目的。
評價創新:確定了各課程的勞動素養評價指標,通過家長、教師、學校綜合評價等多樣的校本化評價,共同關注孩子持續成長,并通過個人《錦繡少年之勞動成長檔案》,全面客觀地記錄課內外的勞動過程和成果。
勞動賦能,向美生長。學生們積極投入勞動實踐活動,學會做好個人清潔衛生,主動分擔家務,學會與他人合作,體會到勞動光榮,養成認真負責、吃苦耐勞的品質和職業意識,掌握了一定的勞動技能。兩名學生在2019 年獲得上海市“勞動小達人”的榮譽稱號;學生在“詩經植物園”“夢想服務站”“北水灣美術館”“菊園百果園”等實踐場所中充實勞動體驗活動,鍛煉勞動能力,提高創新力、思維力和團隊合作意識。我們注重在勞動實踐中促進學生動手與觀察能力、合作與探究能力、發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主題勞動比賽中得到鍛煉,連續三屆參加上海市最美校園學生景觀秀比賽并獲得一等獎、二等獎等獎項,多名學生在區級創意作品比賽中獲獎,實現了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目的。
家校合作,協同共育。家長和老師們對家校共育推進小學生勞動教育的認同感也極高,家校共商勞動共育制度,并加強了家長和教師共育隊伍指導力的培訓與指導,參與性、積極性全面提升,形成家校和諧共育的新局面。家校共育推進勞動教育的成果還得到了社會各方肯定。德育課題“小學生家校勞動共育指導的實踐與研究”立項為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導課題,學校獲“上海市中小學勞動教育特色校”稱號。
勞動成果,輻射推廣。在嘉定區第五屆品質教育學術節·科研/德研專場“創新育人方式 共筑最美童年”教育科研成果聯合展示活動中,我校學生和家長指導者共同開啟的“家校共育項目化學習課程”系列成果展示發布;開展家庭勞動創美市集,每個班組團呈現勞動成果、分享勞動收獲。家校攜手開發傳統文化與勞動教育融合的特色課程《花朝節》,《云上的“花朝節”》發表于少年日報《時刻準備著》專刊;《文匯報》《學習強國》《看看新聞》報道了我校學生在美術館策展課程中的成長,《第一教育》對“媽媽來學校當‘老師’”等勞動教育特色活動進行報道,勞動教育成果獲區首屆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在前期實踐研究的基礎上,我們也不斷反思,將在以下方面作進一步深入完善。
更有機地把勞動與其他學科教學相融合,充分挖掘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涵,架構五育融合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習到相應的知識,通過綜合實踐課程和項目化學習,提升學生的勞動素養與綜合能力。
結合《北水灣錦繡少年勞動成長手冊》對學生勞動素養進行引導,激勵學生自主實踐和成長儲值;根據學生差異,個性化設計形式多樣的勞動教育,完善校內校外學生勞動實踐評價體系,利用數字化平臺,形成學生勞動素養報告單,推動勞動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優質勞動素養和勞動精神的高質量人才。
小學生的勞動教育是一項艱巨的且需要長期堅持的任務,勞動教育的成功取決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的一致性。未來,我們將凝聚各方力量,實現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激發學生勞動積極性,引導學生體驗勞動價值,將素質培養與勞動緊密結合,積極實施勞動教育,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儲備未來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