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蘭
(四川省蓬安縣河舒鎮人民政府,四川 蓬安 637871)
國無農不穩,民無糧不安,確保糧食安全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全球糧食生產格局不斷重塑背景下,糧食作為大國博弈“餐桌上的利器”的重要性更加凸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國飯碗要裝中國糧”。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天府糧倉”行動方案,為全省糧食產業發展提供了指引和方向。
南充作為全省糧食生產大市,歷來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始終把確保糧食安全作為全市“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三五”以來糧食生產發展取得一定成效,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基礎保障作用。但生產條件較差、種糧人員減少、耕地約束趨緊等問題仍然是限制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在長期深入基層調研基礎上,分析了南充糧食生產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為川東北丘陵地區糧食生產發展,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提供有益參考。
近年來,南充市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系列重要論述和來川視察對“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決策部署,以糧食安全產業帶建設為抓手,著力做強支撐、引育主體、優化機制,全面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南充共有8個產糧大縣、8個產油大縣,糧食播種面積連續十二年位居全省第一,糧食產量穩居全省第二。圖1顯示,“十三五”以來,全市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總體穩定。2018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后,糧食播種面積、總產量、單產呈逐年恢復性增長趨勢。2022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57.8×104hm2,產量312.4×104t,均占全省的8.9%;糧食單產365kg/667m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受旱情影響,2022年全市糧食單產和總產量略有降低。

圖1 “十三五”以來南充市糧食生產情況
“十三五”以來,南充市水稻、玉米種植面積和產量呈上升趨勢,小麥和薯類種植面積和產量總體呈下降趨勢,小麥種植面積和產量近兩年呈恢復性增長趨勢。2022年,全市水稻、玉米、小麥播種面積分別達15.3×104hm2、15.2×104hm2、11.6×104hm2,三大作物面積之和占糧食總面積的72.9%。產量分別達到119.1×104t、85.7×104t、49.7×104t,三大作物產量之和占糧食總產量的81.5%。2022年,全市薯類種植面積為10.5×104hm2、產量45.4×104t,分別占糧食播面、產量的18.2%、14.5%;大豆種植面積3.9×104hm2、產量8.6×104t,分別占糧食播面、產量的6.8%、2.8%。
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提高糧食生產效益的重要途徑,也是破解農村地區無人種糧問題的重要探索。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鼓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以來,南充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強技術指導服務,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得到一定發展。2021年以來,為推動撂荒耕地治理,確保糧食播種面積,南充市進一步加大生產主體培育力度,創新土地流轉機制,推廣撂荒土地零租金、低租金流轉模式,糧食生產適度規模經營持續發展。2022年,全市承包地流轉面積14.8×104hm2,其中流轉用于種糧面積4.8×104hm2,培育規模以上糧油生產主體2068個、規模經營面積達到4.1×104hm2。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南充市牢牢抓住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加快推動糧食生產“五良融合”,努力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十三五”以來,全市年均篩選推介優質糧油品種60個以上,國標二級以上優質稻品種推廣面積超5.3×104hm2,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持續加強綠色高效技術組裝配套和推廣應用,全市農機裝備總動力達到328×104kW,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66%。大力推廣輕簡栽培、配方施肥、秸稈還田、綠色防控等綠色高產高效技術和“糧菜”“糧果”等高效糧經復合模式,建成“稻魚共生”“稻鴨共育”等綜合種養模式1×104hm2,主要糧食作物主推技術到位率達到95%以上。
隨著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提升,群眾糧食需求已由“量”向“質”轉變。南充圍繞“糧頭食尾”“農頭工尾”,以水稻、紅薯等產業為發展重點,加大項目支持力度,打造優質糧食生產基地,加快促進“五優聯動”,推動糧食產銷鏈條延伸。全市建成優質特色糧食生產基地13.3×104hm2、年產量達到100×104t以上,入統糧油工業企業54家,實現糧油工業總產值約54.9億元,銷售收入約50億元,利潤總額約3.2億元。
“十三五”以來,盡管全市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持續提升,糧食總產量從2020年開始保持在310×104t以上,但是全市資源環境、糧食供需狀況和市場環境均在發生變化,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等的矛盾仍然尖銳,全市糧食安全保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南充地處川東北丘陵地區,地貌以淺丘平壩、中丘中谷、高丘低山三大類為主,坡度大,中低產田土占比56%,田地分散化、碎片化嚴重,極大限制了糧食生產機械化發展。2012年以來,南充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1.7×104hm2。但是,因時間跨度較長、標準不一、自然災害損毀嚴重等問題,導致已建的高標準農田,達到“四網”配套標準的面積僅占40%左右。此外,2020年以來撂荒地復耕后,機耕道、下田通道等基礎設施也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問題仍然存在,支撐糧食生產的基礎仍然薄弱。
七次人口普查顯示,南充常住人口超560萬人,是僅次于成都的人口大市。常住人口中,農村地區人口占比49.8%,已不足五成。60歲以上人口數占比26%,其中65歲以上20.7%,人口老齡化嚴重。據農業部門調查,留守種糧農民僅占戶籍農民的18.0%,其中種糧農戶占戶籍人數最高僅為37.2%,最低為9.0%,留守種糧農戶80%以上超過60歲,“誰來種糧”成為糧食生產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問題。
耕地資源是制約糧食生產的主要資源要素。2020年以來,按照中省防止耕地“非糧化”工作部署,南充市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堅決防止新增耕地“非糧化”,分類穩妥整治耕地“非糧化”存量,積極開展農業種植園地優化改造,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耕地“非糧化”問題存續時間較長、成因復雜、類型多樣,全面整治清退任重道遠。同時,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糧食生產比較效益偏低、糧食生產基礎條件較差等問題未得到根本解決,耕地撂荒和耕地“非糧化”風險仍然存在,可能造成有限耕地資源的浪費。此外,部分撂荒耕地復耕后,有機肥投入不足,耕作制度不合理,深耕深松面積較少,土壤耕層變淺,蓄水保墑能力不足等問題,導致部分耕地地力降低。
糧食生產低效益是抑制農戶、業主種糧積極性的直接原因。調查發現[1],2018年南充市規模經營水稻、玉米收入僅為158.26元/667m2、107.58元/667m2,難以真正調動種糧熱情。一方面,糧食生產成本逐年增加。調查顯示,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價格近五年間上漲近30%,復合肥售價五年間由3300元/t上漲至4500元/t,上漲36.4%。此外,土地流轉租金、人工成本、農機購置成本等不斷上升也直接影響著種糧效益。另一方面,糧食價格長期維持低位。2004年以來,我國推行糧食收購最低保護價等一系列糧食生產保護政策,但隨著國內外形勢變化,現階段的糧食最低收購價已成為糧食價格“天花板”而不再是托底價,同時也難以做到真正的優質優價[2]。南充市糧食平均售價常年維持在2.4~3.0元/kg,相較于蔬菜等經濟作物,糧食生產效益仍然不高。
耕地是糧食生產“命根子”,保障糧食安全的要害之一是保護耕地。要堅決貫徹中省關于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工作部署,采取“長牙齒”的硬措施,管好用好有限耕地資源。明確各級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是耕地保護第一責任人,加大糧食安全、耕地保護黨政同責和鄉村振興實績考核對耕地保護和利用的考核權重,嚴格考核、嚴肅問責,壓緊壓實耕地保護政治責任。嚴格耕地特殊保護和用途管制,明確耕地使用優先序,確保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于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于糧食生產,一般耕地主要用于糧食生產。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財政增速放緩,財政支農支出增速也將趨于下降,與糧食生產密切相關的財政支出也難以延續以往增長態勢[3]。要建立健全地方糧食生產支持保護體系,進一步完善財政獎補政策,建立地方糧食生產財政預算專項,針對“誰來種地”迫切任務,重點支持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擴容壯大。加大水稻、小麥、玉米3大主糧生產支持力度,提高大中型、復合型、專用型農機裝備購置補貼標準,注重發展烘干、倉儲等產地初加工,推動糧食生產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強化金融服務,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開辟糧油生產主體貸款綠色通道,為經營主體提供低門檻、低成本、高效率的信貸服務。持續推進三大主糧作物完全成本保險,為種糧者提供兜底保障。充分發揮地方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加強糧食相關項目資源的整合利用,促進糧食生產多元化投入支持。
2013年以來,中省關于適度規模經營的政策從重視“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實現規模經營,到“以建設高標準農田為平臺、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為抓手、以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支撐、以簡政放權和正向激勵為動力”的“四輪驅動”的多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4],充分展現了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的內涵和手段的轉變和拓展。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要在充分尊重民意基礎上,充分發揮鄉鎮、村級土地流轉服務機構作用,持續推進土地依法有序流轉,實現土地資源優化整合,釋放土地生產要素活力。堅持以村為單位培育糧食生產新型經營主體、以鄉鎮為單位培育服務主體,持續加強事前審查和全過程監管,全面掌控土地流轉動態,化解土地流轉中的新狀況、新問題。大力推廣零租金、低租金流轉種糧模式,探索建立耕地流轉種糧指導價格制度,引導土地流轉價格保持在合理區間,降低規模經營主體生產成本,提高流轉種糧積極性。
保耕地,不僅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針對丘陵地區田土分散、土地細碎以及生產道路缺乏、基礎設施落后的現實狀況,要深入實施“藏糧于地”戰略,統籌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整治等項目,持續推進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一批高產穩產、能排能灌的高標準農田。持續推進農田宜機化改造、渠系道路配套、耕地質量提升,推動形成糧食生產優勢區。大力實施土壤改良、土壤培肥、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廣泛推廣麥/玉/豆、水旱輪作、耕地輪作休耕等用地養地相結合的種植模式,確保耕地質量不降低。嚴格高標準農田使用管理,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納入永久基本農田管理,上圖上冊,實行特殊保護,真正做到“良田糧用”。
針對丘陵地區農村輕簡栽培技術普及率不高、先進農用機具更替緩慢、糧食生產效率低、經營效益差的現狀,要著力建設現代農業發展技術支撐體系,強化高端智力對糧油產業的技術支撐,全面提升基層農技推廣隊伍素質,提高基層農技推廣服務能力,努力提高科技對糧油產業振興的貢獻率。堅持優化品種結構、集成輕簡技術、推廣高效模式、加大農機應用,促進農機裝備升級換代、結構優化,提高農機裝備總量,推動裝備、技術、服務、設施升級,加快糧食生產向輕簡化、機械化、高效化方向轉型。在強化校地合作方面持續發力,開展丘陵地區重點難點技術示范、產量效益雙向攻關,重點推進水稻機插輕簡化栽培、玉豆帶狀復合種植、“稻/油”和“麥/玉(高粱)”等高效新技術、新模式協同推廣,努力將糧食產業培育成農民致富增收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