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芳
【摘要】小學階段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引入科學的學習方法,以現代化的信息教學手段為輔助工具,可以極大限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尤其是在小學的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中,可以提升學生的形象化思維能力,將抽象的角度、棱、三角、圓臺等概念以形象化的圖形展示出來,還可以進行旋轉、放大、俯視等多種操作。但是,在實際的學習中,由于學生有多種課外輔導需要學習,多種學科學習壓力導致學生忽視了數字化教學在教學中發揮的作用。“雙減”背景下,將學生的教育逐漸回歸到學校教育中,制定科學的學習方式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關鍵。文章主要是從現階段的“雙減”教育的意義分析出發,探究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圖形教學與幾何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分析“雙減”背景下對學生學習狀況的影響,探討如何利用數字化資源展現圖形與幾何的特點,旨在提升學生對圖形和幾何的形象化認識,加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育? “圖形與幾何”教學? 個性化作業? 雙減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0-0058-03
一、前言
數字化信息課程的發展是現階段的電子信息化與教育之間的融合,從課堂教育的多媒體教學到移動端APP學習平臺的建立,都加大了學生學習知識的便利程度。“雙減”背景下,學生減少了課外輔導班的課程學習,主要是以學校教師的教學為主,有利于形成以學生為主導的學習模式,數字化教學資源輔助教學的學習氛圍。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關鍵時期,但是學生缺乏一定的邏輯思維和空間思維能力,需要借助實物進行形象化展示。引用數字化資源可以快速地展示出小學圖形與幾何教材內容,通過動畫展示、圖形解剖、多方位全角度展示,可以加大學生的理解程度。同時,數字化資源的運用可以為學生的圖像學習提供幫助。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重視數字化資源的引進力度,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多媒體音頻、視頻、圖片的綜合運用,影響了學生的圖形與幾何理解力。因此,創新課堂教學,加大數字化課程資源的占比,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教學效果。
二、“雙減”背景下對學生學習的影響分析
(一)減輕了學生校外培訓的負擔
小學生的學習壓力過大,并且伴隨著學校、家長、教師和個人的壓力,從而減少個人的課余活動時間,將時間和精力放在課外培訓機構中,個人活動時間被各種輔導機構占據,從而可能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雙減”背景下,對不符合條件的機構進行改革,大幅減少了校外培訓機構的數量,另外,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學校、家長和學生本身對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教育的效果在于教育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過多的校外培訓經歷反而會增加小學生的心理負擔,導致學生產生一定的厭學情緒,“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校外培訓壓力。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
校外培訓機構的增加也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開始,學生不僅要完成學校布置的課外作業,同時還需要參加各種培訓班,不但擠占了課余時間進行課程的培訓學習,還減少了完成作業和課余活動的時間,可能對小學生的心理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雙減”背景下的小學教育,以教育的質量為主,而不是學生參加的培訓機構的數量為衡量標準,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業余活動,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知識學習和個人能力的展示,以知識的轉化為主;另外,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建立學生對課程的反饋機制,不斷調整上課內容,幫助提升學生的培養質量。
三、小學圖形與幾何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忽視小學生缺乏空間想象能力
小學生的身心發育特點是缺乏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對形象思維的認知較為全面。部分教師在圖形與幾何的課堂教學中,忽視了學生缺乏抽象思維的特點,只是對圖形中的長、寬、高、邊、對角、面積、體積的數學概念進行分析,沒有借助于形象化的圖形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在三角形或者多邊形的角通過放大鏡進行放大之后,其角度是沒有發生改變的,但是小學生就是很難理解這個概念,通過在具體的圖形分析中,讓小學生拿著量角尺進行實地測量角度的變化,可以加深概念的理解。但是在實際課程中,部分教師忽視了學生對數字化資源的融入力度。
(二)不理解題意,審題能力差
低年級學生由于缺乏一定的解決問題能力,在數學題的解答過程中,對于其中所表達的題意理解不清晰,所以會出現理解錯誤導致解答偏差問題。在直線和射線的端點分析上,直線有兩個端點,射線只有一個端點的概念分析上模糊不清,無法理解證明所有三角形的內角都是180°,兩條直線相交成直角時,這兩條線段互相垂直,對這些概念理解不清,導致解題錯誤。在圖形的理解計算中,對某些邊進行轉換或者是需要空間旋轉解答的,由于學生的發散思維不足,不能夠順利解出。
四、小學“圖形與幾何”教學融入數字化資源的? 意義
(一)數字化教學提升學生的圖形與幾何理解能力
圖形與幾何的概念和運算涉及到圖形的對稱、旋轉、左右變換、占比、長度、線段關系、角度運算等知識,需要學生根據不同的場景進行靈活運用。在實際的圖像展示中,利用數字化教學方式,學生可以對圖形的全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可以增加學生的圖形認知能力。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利用多媒體設備對教材中的圖形和幾何關系進行描述,對圖形的旋轉變換、角度變換、邊的平移等進行動畫展示,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出相應的變化;在業余學習中,學生可以在移動學習軟件上進行學習,對課堂知識進行回顧,有利于圖形知識的鞏固學習和拓展學習。
(二)數字化教學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運用能力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技術迸發的社會,各行各業都離不開信息化的融入,幫助學生接觸信息化軟件,有利于后續的學習和生活。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將一部分教學內容放置在翻轉課堂學習平臺上,學生自己對軟件課程的播放、錄播、問題截取、信息反饋、師生交流等操作,可以提升學生的軟件使用水平,理解信息化軟件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在日常軟件使用中提升軟件的使用技能,然后在師生交流中建立良好的反饋通道,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針對性地調整圖形與幾何的教授課程。
(三)增加課堂的學習樂趣
傳統的圖形與幾何課堂是枯燥無味的,在數字化資源的幫助下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樂趣。首先是課堂教學形式多樣化,可以采用翻轉課堂進行線上教學、可以在軟件的輔助下開展課堂教學,在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互動中,提升課堂氛圍。另外,對于一些復雜的幾何圖形,可以將制作流程放置在教學軟件上,然后由學生進行實際的圖形制作,在事物圖形的分析中加深對幾何性質的認識。
(四)課堂效率大大提高
傳統小學課堂教學中,主要是以教師對教材中的幾何圖形特點、性質、類型、解題技巧上進行詳細分析,忽視了學生形象觀念的認知,沒有從幾何形狀本身研究出發,不利于學生的直觀理解和體驗,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即使部分教師采用了課堂板書的教學方式,把教材中的幾何圖形展現到黑板上,但是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在學生的理解記憶上缺少優勢。融入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輔助媒體軟件,將教材中的幾何圖形以電子圖形的方式進行展示,減少了圖形展示的時間,增加了圖形切換、旋轉、動畫演示的靈活性;在課余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幾何教學視頻放在網絡教學平臺上,學生可以在空余時間進行幾何課程的復習,提升了學習過程的靈活性。
五、如何利用數字化資源做好小學的圖形教學工作
(一)創設多樣化的非書面作業設計
非書面作業設計是培養學生數學知識運用能力和靈活解題能力的關鍵,基于問題的教學法可以和非書面作業設計相融合,多樣化的問題情境是作業設計的核心。例如,向學生提出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實踐,然后在課堂中進行知識的交流互動。像為什么墻體支柱設計成圓柱形、長方體型,而不是設計為三棱錐、三棱柱型,為什么汽車的輪子設計成圓形而不是三角形或者方形,與井蓋的形狀進行類比。另外,在進行實際動手訓練時,教師應該緊扣章節內容,通過設計出合理化的操作步驟,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可以對動手操作的程序進行簡化,確保實際操作的可行性。同時,創設出科學合理的數學教學活動情境,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和安全意識尚有欠缺,應格外注意安全問題。
(二)利用數字媒體資源激發數學學習的興趣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比較抽象,需要進行大量的思考,在教學時,不能夠有效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在小學數學知識上所涉及的知識大多是包含著不同的文化和風俗人情的,在數學知識的傳授過程中,大多數知識是形象的具體的知識結構,還有一些是比較抽象的概念知識,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中,如果能夠利用數字網絡技術將千里之外的景觀展現在學生的眼前,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印象。教師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身邊的資源,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將數學書上的知識用圖片、音樂、視頻充分地展現出來,從而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主動地學習數學知識。
(三)在生活實踐中融入數學教學問題
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數學教學相關的理財問題,將生活中的數學理財問題融入到課堂中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數學計算法則,樹立良好的理財觀念,培養一個理性的消費觀。另外,還可以通過基于問題設計創設法來提高學生對生活中數學理財觀念的認識,例如,生活中房屋的房梁都是采用了三角形結構,因為三角形結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交通指揮中的標識是由幾何圖形組成的,右轉箭頭是由三角形和長方形組成,禁停標識由圓形和長方形組成,具有快速識別理解簡單的作用。另外,在對市場進行統計的時候,也幫助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消費觀念和數字理念,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礎。小學生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對教材都會有一個很強烈的期待和探索心理,教師如何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進行生活情境的結合是關鍵。合適的生活情境的代入不僅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并且讓自身的素質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鍛煉,幫助不斷地提升數學課堂的教學和學習質量,為老師和學生創造出在生活問題設計中代入、了解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要創設問題情境,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像一年級學習上下、左右、認識簡單圖形時,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化的素材,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日常經驗的教學情境,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逐步認識簡單圖形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到后面第二學段的學習,可以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讓學生學會運用測量、計算、實際操作、圖形變換及推理等手段,解釋和處理一些基本的空間與圖形問題,通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辨認方向,動手操作,想象,描述和表示,分析和推理等活動。也可以把課堂拓展到生活中去,利用幾何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讓數學回歸生活,如在學習了“圓的認識”后,可以組織學生對“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生活問題作深入探究。又如鋪磚問題,可以讓學生根據家里的房間提出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所帶來的愉悅和成功。
(五)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觀察比較
發現幾何圖形的特征,對不同類型的幾何性質進行類比推理,在圖形比較中提升對幾何概念的深度認識。例如,教師可以購買或者是制作相應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將相同類型不同大小,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放在一起進行辨識;然后打亂圖形的類型限制,在多樣化的圖形中尋找相似之處。對圖形的面、棱、頂點性質分析,對相互關系進行推理。可以在類比推理中加深對圖形的認識,強化幾何分析能力。
六、結論
“雙減”對學生學習壓力的減少有很大幫助,可以集中進行學科知識學習,將教育回歸到學校和家庭為主。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和融合,需要重視學生的信息化教學融入,特別是在圖形與幾何的教育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缺乏相應的抽象思維能力,需要具體的圖形輔助學習,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可以方便地將教材中的圖形進行形象化展示,對其中的重難點進行詳細分析,對幾何關系進行動畫展示,從多個方面提升學習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利用中,可以在數字化資源的輔助下進行實物圖形的制作,將生活化的圖形知識利用數字化平臺進行展示,可以提升學生的圖形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侯彥君,張婷.智慧課堂下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模式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2):80-82.
[2]許菊香.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的高效教學策略思考[J].智力,2022(28):64-67.
[3]吳瑋,應冰棋.智慧課堂下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107-108.
[4]孫怡.希沃白板環境下的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互動教學設計與應用研究[D].銀川:寧夏大學,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