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開始追求更優越的物質生活,但是隨之而來的是“環境被污染、大自然被破壞、空氣被污染”等現象,人們在享受良好物質生活的同時,完全忽視了生態環境的建設和維護,不利于人和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目前,人們意識到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全球各個國家都在為“節能減排”“低碳生活”做努力,希望減少對于生態環境、大自然的破壞。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涉及到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素材比較多,教師除了要傳遞地理理論知識,還要積極滲透低碳生活理念,增強學生的低碳意識、環保意識,培育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關鍵詞】高中? 地理? 低碳生活理念?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0-0112-03
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是促使社會健康、可持續性發展的重要工作內容,在高中地理課堂中,教師在講述地理課程知識的同時,向學生傳遞低碳理念、低碳生活技巧,以此來增強學生的低碳意識,能夠利用地理理論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為節能減排、參與低碳生活做出自己的一份貢獻,實現人和自然環境的協同發展。同時,要想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融入、滲透低碳生活理念,教師要做到深挖教材內容、創新地理教學方法、改革地理試題形式、重視生活教育,引領學生主動剖析、探究地理知識,激發學生的低碳意識、環保意識,在地理課程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理念,實現地理教學和德育教育的融合,培育學生良好的地理學科素養,促使學生的綜合化發展和成長[1]。
一、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低碳生活理念
教材是開展地理課程活動的基礎,教師要深入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低碳生活理念,改變以往只注重知識講解的課堂教育形式,而是要用心去品味教材知識中蘊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這樣既能夠訓練學生思考能力,還能夠激發學生的低碳意識和環保意識,展示出地理課程的“立德樹人”功能,提高地理課程教育質量。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有關地理環境要素、地理環境特征的內容比較多,如,“生態環境、巖石圈環境、海洋環境、陸地水環境、大氣環境對于人類生活有著較大的影響”,這是地理教材中想要傳遞的思想,能夠讓學生意識到環境和人類生活有著很大的關聯性,只有擁有良好生態、生存環境,人們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幸福的生活。相應地,只有人們重視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才能夠讓生態環境繼續“服務”于人類,無形中在地理課程中滲透低碳生活理念,端正學生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嚴格要求、約束自己,不做破壞、損害生態環境的事情,增強學生的思想覺悟,提升學生地理課程綜合素質。在講解“人口、城市和環境”地理課程知識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去了解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低碳消費等理論概念,逐漸讓學生養成低碳生活習慣。在探究“人地協調發展”地理課程知識期間,教師要重點強調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為學生講解如何開展低碳生活,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2]。
二、聯系實際生活在地理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理念
高中地理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收獲更多的生活經驗。因此,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教師要聯系生活來滲透低碳生活理念,讓學生獲得啟發和感悟,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一)通過生活化教學把地理課堂和實際生活相互關聯
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要想滲透、融入低碳生活理念,教師要關聯實際生活來講述地理理論知識,讓學生在生活中思考地理問題,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社會問題、生活問題,提升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低碳意識。高中生缺乏社會經驗、社會經歷,很多地理知識和生活的關聯性較強,學生經常會出現無法理解的情況,只能夠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攻克難題,這樣不僅無法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率,還會讓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因此,教師要采用生活化教學來講述地理課程知識,潛移默化滲透低碳生活理念,提升學生生活自理能力、環境保護能力。如,在講解“常見自然災害成因和避防”地理課程知識期間,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和臺風、海嘯、山洪、地震相關的自然災害新聞,讓學生感知到自然災害帶來的影響以及成因,意識到了出現以上自然災害和人類的生活習慣、破壞環境有著很大關聯性,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和低碳意識。在講解完知識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一些低碳生活的經驗、方法,如減少使用塑料袋、不亂扔垃圾、不浪費水資源、不破壞大自然環境等,讓學生對低碳生活有更多的了解,提升學生環境保護能力[3]。
(二)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資源
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教師除了要挖掘地理教材中和“低碳生活理念”相關的素材,還要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生活資源,實現地理課程知識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對低碳生活有更多的了解,增強學生的低碳意識、環保意識。比如,教師在講述“四大漁場”問題的時候,要想讓學生對“過度捕撈產生的負面影響”有更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歷年來漁場的產量以及真實案例,讓學生更為扎實、全面掌握漁場知識。通過案例、生活素材的展示,學生能夠意識到“四大漁場”其實已經名存實亡,由于人類過度、機械化捕撈,再加上石油和天然氣的過度開采,完全影響了漁場的質量。教師通過例舉實際生活案例,能夠讓學生感知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任何經濟發展、行業發展,都要圍繞“低碳、環保”來進行,這樣才能夠長久發展下去。
三、圍繞低碳生活理念開展地理教學活動
基于“立德樹人”的教育背景下,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要想滲透、融入低碳生活理念,教師要圍繞低碳生活理念開展地理教學活動,展示出地理課程的人文性特征,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同時,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一)教師要具備低碳生活理念,展示出模范作用
在高中地理課程中,要想激發學生的低碳意識、環保意識,教師要具備低碳生活理念,展示出自身的模范作用,引領學生在生活、學習中以身作則,不做損壞、污染環境的行為。如,在講述“水土流失”課程問題的時候,教師要為學生闡述出現水土流失問題的成因,并且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解決辦法,讓學生意識到水土流失的嚴重性。之后,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一些有關解決水土流失的實際生活案例,如節約紙張、少用一次性餐具等,逐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資源節約意識,在生活中能夠約束自己的行為,為生態文明建設做努力,讓低碳生活成為一種常態[4]。另外,在日常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也要多學習、提升自我,積極參與課外閱讀,對課內地理教材知識內容進行補充,多多引入一些和低碳生活有關的地理知識,這樣既能夠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還能夠增強地理課程活動的趣味性,促使學生的主動研究、學習,取得最佳的地理教育成效,全面化落實低碳生活、立德樹人理念。
(二)巧用網絡資源,增強學生的低碳意識、環保意識
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不要把內容局限在地理課程、教材中,而是要巧用網絡資源,增強學生的低碳意識、環保意識。對于當前高中生來講,幾乎是沒有經歷過自然災害的摧殘、傷害,成長在一個優越、幸福的生活環境中,在日常生活中,對自然災害、環境污染的關注度比較低。針對以上問題,教師要利用網絡資源給予學生直觀的感受,讓學生了解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性,讓學生內心中“敲響警鐘”。如,在“荒漠化的治理”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中國荒漠化地區,讓學生了解荒漠化的消極影響、危害性。之后,教師再為學生展示“庫布其”地區治理荒漠化問題的視頻,無形之中滲透低碳生活理念,讓學生具備較強的保護環境意識,能夠為打造低碳生活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三)打造高中地理校本課程
在高中地理教育工作中,教師要通過打造地理校本課程的形式,滲透、融入低碳生活理念,以此來拓展、延伸課程知識,訓練學生地理學科實踐能力。校本課程主要是圍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以及學生的生活經驗,有導向性開發課程、延伸課程內容,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訓練學生地理學科實踐能力。首先,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聯系學生已知生活經驗來講解地理課程知識,引領學生說明、解釋、闡述,形成全面、獨到的認知。如,教師可以設定“排排隊”課程活動,讓學生全面化了解家用電器的能耗,并且為這些家用電器的能耗進行排隊,計算家用電器的二氧化碳量,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反思生活,還能夠激發學生的低碳意識,在生活中減少碳排放、能源浪費。其次,教師要圍繞社會生活來設定地理課程內容,如,教師可以讓學生擔任“生態城市設計師”,發揮創意設計交通工具,但是要保證交通工具的環保、低碳。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時候,需要運用所學地理知識,無形之中還能夠增強學生的低碳意識,塑造積極、正確的低碳生活理念,培育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四、在地理課程實踐教學中滲透低碳生活理念
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改變之前“課堂理論講解”的模式,而是要注重理論融合實踐,通過地理課程實踐活動的形式,讓學生獲得、擁有更多去實踐的機會,從中去運用地理理論知識,無形之中滲透低碳生活理念,讓學生利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問題,增強學生的低碳意識和環保意識,展示出地理課程實踐教學的德育價值。
(一)展示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基于低碳生活理念的引領下,在高中地理課程活動中,教師要展示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真實體驗、生活實踐中,扎實化掌握地理理論知識,學會運用理論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環境問題,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習慣。首先,伴隨著素質教育的發展、落實,教師要以學生為主設定教學方案、開展教學活動,打造開放式、民主式的地理實踐活動,把“低碳、環保”作為教育主題,帶領學生去參觀訪問、調查生活、野外考察,如,通過調查水泥廠、造紙廠、化工廠,意識到這些產業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增強學生的理性認知,調動學生參與環保活動的自主性,在日常生活中擁有良好的低碳生活理念,為生態環境建設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次,除了在地理課堂中講述理論知識、傳遞低碳生活理念,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手抄報競賽活動、辯論會活動、演講競賽活動、知識講座活動、征文比賽活動、主題班會活動等,從中來滲透低碳生活理念,讓學生掌握、積累更多開展低碳生活的經驗,提升學生的環境保護能力[5]。
(二)重視學校、社會、家庭間的合作和溝通
在高中地理課程教育中,要想滲透低碳生活理念,只憑借高中地理教師的努力無法取得最佳的效果,因此,要通過學校、社會、家庭間的合作和溝通,為學生打造更為廣闊的實踐空間,讓學生對低碳生活理念有豐富的認知、理解,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提高地理課程活動效率、質量。通過學校、社會、家庭之間的合作,能夠讓學生對生活中存在的浪費、奢侈現象有更多的了解,意識到低碳生活的重要性,通過三者的配合、聯動,讓地理教育真正走入到社會生活中,帶給學生獨特的學習和情感體驗,取得最佳的教育成果,全面化落實“立德樹人”觀念、理念。如,在植樹節、世界環境日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活動,通過義務植樹、撿垃圾活動,激發學生的低碳意識、環保意識。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水泥廠、造紙廠、化工廠等時事政治新聞,帶領學生去討論大氣污染、環境污染的危害性,解析出現問題的具體成因,共同來商討解決對策,并且要把這些解決對策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可以把在校學到的低碳生活理念、經驗傳遞給父母,隨時關注環境現狀,為共建和諧、文明生態環境奉獻一份力量。
五、結語
在黨的十八大之后,較為關注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把生態文明當作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后的新發展階段”。由此可見,當前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生態環境破壞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想解決以上問題,每一個人都要付出一份努力。同樣,在高中地理課程中,教師要圍繞生態文明教育、低碳生活理念來開展教學活動,以此來激發學生的低碳意識和環保意識,能夠用心挖掘地理課程中的環保元素,并且把這些理念、方法、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為生態文明建設付出自己的努力,促使人和社會、大自然的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蘇德彪.基于人地協調觀的高中地理課堂環境教育——以“水循環”知識點為例[J].環境教育,2022(9):58-59.
[2]王雙,劉春艷,趙丹丹.基于鄉土課程資源的高中地理課程思政教學途徑探索——以東北三省為例[J].地理教學,2022(9):35-37.
[3]陸文博.基于綜合思維培養的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以“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為例[J].地理教學,2021(13):26-29.
[4]尹海匣,殷官標.基于“新建構主義”理論的高中地理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以“地球的宇宙環境”教學為例[J].地理教學,2021(8):17-20.
[5]賴文.“一境到底”教學策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為例[J].地理教學,2020(4):14-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