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超然
主流媒體在轉型融合發展的過程中,推出以女性記者為焦點的系列作品屢次破圈,收獲了很高的關注度?!吨袊請蟆放杂浾吲碜g萱最早在2019年發表“記者小彭的Vlog”,以中英雙語播報的形式報道“兩會”新聞及幕后花絮,獲得較好反響。央視新聞女性記者王冰冰更是成為頂流,王冰冰2019年采訪吉林空軍航空飛行表演的視頻在網上引發廣泛的閱讀和討論,令其一夜走紅。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女性記者得到了較高的關注和討論,比如新華社記者張揚、《人民日報》記者何潔瓊、央視記者莊曉瑩等。相比于傳統媒體時代,新媒體背景下的女性記者關注度上升,女性記者的形象在多方面發生轉變。
出鏡形象:由嚴肅到親和,注重人格化傳播。在傳統媒體時代,傳播模式主要是單向的,以傳者為中心,信息由媒體流向受眾,主流媒體掌握信息源和話語權,受眾的意見難以反饋,選擇空間有限,只能選擇看或不看。在這種傳播背景下,當時的女性記者經過專業的訓練,服飾穿搭、化妝風格、出境場景都有著相對固定的要求,多呈現嚴肅、端正、穩重的風格,以符合官方權威的身份定位。
在新媒體時代,技術的迅猛發展沖擊了傳統電視媒體,用戶擁有更多信息選擇權,電視新聞記者逐漸喪失了絕對的平臺優勢。在新媒體背景下,傳播模式從“傳者中心”變成“受者中心”,受眾從過去被動接受信息到按需主動搜索信息,從被傳媒指導到傳媒被受眾指導。新媒體環境下催生的新一代用戶,對傳統女性記者的嚴肅化、模式化的報道風格興趣不高,傳統媒體也受到了沖擊,開始改變傳播策略,更強調女性記者的外貌風格和個性特點,迎合年輕群體的審美標準。新媒體背景下女性記者多具有親和、甜美、溫柔的氣質,以打破女性記者與受眾間的傳播隔閡,拉進與年輕用戶的距離。例如,央視記者王冰冰以甜美的笑容、清純的外貌、宛如鄰家妹妹般的形象迅速走紅網絡。2020年9月22日,央視新聞的官方賬號在B站上傳了《總臺記者王冰冰:“快樂小草”,再也不用擔心會“禿”了》的視頻,她穿著明亮的黃色襯衫,運用活潑通俗的語言,微笑著介紹草原修復工作。不同于傳統報道的嚴肅刻板,她用極具親和力的笑容營造出舒適氛圍,贏得了廣大網民的喜歡,該視頻當天播放量突破500萬。
“人格化傳播,是指真實或虛擬的媒介代言人綜合使用人格化的語言和視覺符號,在傳播過程中凸顯人的情感、個性和魅力的內容呈現策略?!盵1]在傳統媒體時代,女性記者對新聞事件進行報道時多運用官方語態,通過宏大敘事的視角宣傳報道,受眾容易產生距離感,很難有深切體會。在新媒體背景下,女性記者在報道中多呈現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個性特色,運用第一人稱敘事,采用平民化、生活化的敘事視角,通過接地氣的風格以打破記者和受眾間的傳播隔閡,讓受眾更有真實感和代入感。例如2020年到2022年“兩會”期間,新華社記者張揚都以自己視角采用Vlog形式報道“兩會”,從個體敘事視角來講述“兩會”。在她的Vlog視頻中,受眾可以看到女性記者在為“兩會”做的準備工作、“兩會”見聞、工作花絮等,產生更強的帶入感,進而產生“在場效應”,體會到“兩會”是與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事件。張揚“兩會”Vlog系列每條視頻播放量均破萬,擁有較高的閱讀量和較多的留言互動,是“兩會”期間優質的短視頻作品。
媒介形象:網紅色彩取代知識色彩,形象建構主體逐漸多元?!懊浇樾蜗髣t指一個國家、組織或者個人經由報道而在媒體上呈現出的形象。在媒介化社會,它是人的主觀認知與外部客觀世界之間的重要渠道?!盵2]在傳統媒體時代,女性記者經歷多年的學習培訓,通過各種選拔才能有機會出現在鏡頭前,展現自己的專業能力,因此,女性記者多以高級知識分子的形象出現,呈現端莊、嚴肅的媒介形象,以符合傳統媒體的權威嚴肅的風格。女性記者的精英形象與受眾之間存在距離,主要通過自己創作的新聞作品或電視節目知名,呈現出不遜于男性記者的專業風采。例如柴靜以深入新聞前線,批判性的調查而聞名,憑借《北京“非典”狙擊戰》成為著名的“非典前線”女性記者。羅俠通過親身臥底傳銷團伙創作的調查報道出名。當時對于女性記者宣傳的主體是官方媒體,宣傳內容多圍繞其工作經歷和新聞作品,以營造女性記者專業素養高的媒介形象。
在新媒體時代,社會快節奏加快,信息爆炸和碎片化的閱讀習慣致使現代人缺少耐心觀看篇幅長的深度內容?!霸谶@個多類信息充斥的年代,人們快樂的閾值越來越高,一則消息如果不能迅速抓住人們的眼球,就將馬上被過濾掉,受眾注意力成為極度稀缺的資源。”[3]為了爭奪大眾的注意力,女性記者的視覺呈現成為重要因素,以便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的眼球,讓受眾產生繼續觀看的欲望。在新媒體背景下,高顏值成為女性記者重要的特質,女性記者多呈現甜美可愛、溫柔親和的氣質,營造具有親和力的媒體形象,讓觀眾產生愉悅的觀看體驗。大眾對女性記者外貌的關注遠遠超過專業素養,女性記者成名要素改變,網紅色彩鮮明,擁有姣好的外貌可以短時間迅速走紅。例如,王冰冰因其可愛的娃娃臉、甜美治愈的笑容滿足了現代大眾的審美需求,吸引了眾多粉絲形成巨大的流量,被稱為“央視的收視密碼”。
“傳統媒體的新聞敘事系統是封閉的,敘事內容邏輯的結束就意味著此條新聞敘事結束。新媒體時代,新聞敘事系統是開放的,強調內容的未完成性和交互性,強調受眾的主動參與和創造。”[4]新媒體技術賦予用戶內容生產的權利,用戶參與到信息生產傳播過程中,構成全新的傳播節點。在互聯網走紅的女性記者的受眾多為年輕群體,他們媒介技術素養高,精通多平臺信息生產和傳播能力,他們在互聯網平臺上運用多種傳播手段,生產和傳播他們喜愛的女性記者的相關內容,如在微博建立粉絲超話,發表圖文并茂的博文;在視頻軟件發布剪輯過的女性記者視頻,向路人安利喜愛的女性記者。在內容傳播方面,受眾依據自己的情感給女性記者賦予不用的標簽,例如王冰冰被賦予“最美記者”“國民女友”“國民初戀”等標簽,這些標簽在內容創作中不斷被強化,成為女性記者的代表性符號。在新媒體背景下,受眾與媒體共同建構了女記者的媒介形象。不同于傳統媒體時代女性記者是難以觸及的知識精英形象,當下女性記者更多是流量網紅,是受眾可以參與塑造的對象。
職業形象:獨立自強到迎合大眾,價值引領出現偏差。在傳統媒體時代,女性記者依靠過硬的專業素養和優秀的新聞作品在媒體中擁有一席之地,可以在男性權威話語領域里擁有自己的話語權。女性記者的優秀作品及她們自立自強的精神鼓舞著受眾,優秀的女性記者是眾多人奮斗的標準,具有專業精英的職業形象的她們是女性獨立自強的代表。
在新媒體時代,出名的女性記者多是因其長相可愛、漂亮、清純的外在符合當代大眾審美標準,方才受到眾多受眾追捧。大眾更關注女性記者的長相,多是剪輯其顏值視頻欣賞,很少關注新聞作品的內容,例如《每天一遍,初戀再見》《王冰冰這些年的顏值變化,果然戴眼鏡的女孩都是潛力股》《王冰冰:甜妹拯救世界》等??梢?,迎合男性審美的女性記者可以迅速獲得眾多流量,一夜之間紅遍網絡,并獲得事業上的進步。盡管女性記者需要經歷嚴格的選拔才能出現在鏡頭前,但受眾對她們外貌的關注遠超過其專業能力,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只要顏值高就能成功”的假象,誤導部分人不再追求努力實干,而是靠外貌迎合大眾以求出名。
聚攏年輕受眾群體,打破傳播屏障。相比于傳統媒體時代端莊嚴肅的女性記者形象,新媒體時代符合年輕受眾審美標準的女性記者更有利于打破傳播屏障,拉近主流媒體與年輕受眾的距離。“央視掌握了收視密碼”“新華社收視密碼”等評論多次出現在女性記者王冰冰的視頻中,體現了網民對女性記者流量的肯定,證明了新媒體時代的女性記者形象在互聯網平臺對年輕化受眾所具有的吸引力。主流媒體通過女性記者形象的建構與傳播,有效挽回了流失的年輕受眾,釋放出傳播新活力。同時,擁有巨大流量的女性記者與多平臺合作生產多元化的內容,擴大了傳播領域。比如張揚、王冰冰受邀擔任了“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的領學人,她們參與拍攝的幕后花絮也被剪輯成Vlog的形式發布,獲得較高的閱讀量和討論度。
推進主流媒體轉型融合,擴大媒體影響力。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也開始與媒體、記者建立情感連接。在主流媒體轉型融合的過程中,一個知名的女性記者個人IP品牌可以有效地打破傳播圈層,擴大媒體傳播影響力。通過受眾和粉絲對女性記者的情緒資本、粉絲效應來反哺媒體品牌的影響力,鞏固主流媒體在互聯網平臺的話語權。比如央視總臺記者王冰冰在網絡走紅“出圈”,成為央視的收視密碼,她的作品,不論是新聞采訪還是青年大講堂抑或是個人Vlog,王冰冰的粉絲效應會吸引大量受眾觀看視頻。這正是名人的粉絲效應,這種受眾的情緒資本助力主流內容的出圈,增強主流媒體的引導力和影響力。
受眾選擇性注意,致使新聞失焦。在新媒體環境下,受眾多是會因對女性記者的喜愛而選擇觀看新聞作品,在觀看過程中也會不斷放大女性記者的外貌穿搭、面部表情、言行舉止,這種選擇性注意容易造成新聞失焦。過度關注記者,會忽略新聞事件,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難免會受到影響。例如,王冰冰的新聞報道視頻中出現大量的彈幕和留言,多是表達對王冰冰的喜愛之情,討論她的可愛笑容和襯衫穿搭,很少有人關注新聞事件。有網民關注王冰冰穿搭,剪輯出視頻《我數出了王冰冰穿過的所有衣服》,還有網民將新聞報道視頻剪輯成記者個人視頻。在2020年10月26日下午B站共青團直播中,有人計算出王冰冰在直播中共笑了至少72次,并剪輯視頻《我數出了王冰冰所有的笑》,該視頻截至2022年12月26日共有226.4萬人觀看。受眾對女性記者的關注和討論超過新聞本身,不利于新聞的有效傳播,忽視了新聞背后的社會效益。
后臺表演有風險,影響媒體公信力。在新媒體背景下,女性記者的前臺和后臺的界限被打破,女性記者的私人生活成為重要的傳播內容。女性記者會通過個人賬號展現自己的工作日常、生活點滴等,通過個人空間的展演增強受眾粘性。同時為了實現“出圈”,女性記者常被賦予不同的標簽,打造迎合大眾的人設。擁有高度的關注度的女性記者也意味著被大眾更高度的監督,女性記者的一言一行都會被放大討論,而一旦有環節出現問題,女性記者可能面臨人設崩塌、輿論壓力的風險。記者和媒體之間有很強的關聯性,大眾常把對記者的情感和看法投射到媒體上,這意味著記者如果出現問題,也會影響媒體的公信力。
“網紅記者”不是真正的記者,缺乏長久的生命力。在新媒體環境下,因為外貌形象而走紅的女性記者不在少數,但因符合大眾審美而獲得的粉絲追捧和流量只是短暫的,多是曇花一現。女性記者如果沒有扎實的專業能力和令人信服的新聞作品,就會受到大眾的質疑,甚至影響大眾對女性記者整體形象的看法和印象,不利于女性記者的成長和發展。女性記者不應該只成為流量出眾的“網紅記者”,還應致力成為真正的記者,成為“名記者”。
堅守記者初心,提升專業素養。在新媒體環境下,女性記者受到比以往要高的關注和討論,容易被流量裹挾。對此,女性記者要堅守記者初心,強化對記者職業身份、職業特征、職業價值的認同,強化自身的道德感和責任感。堅持新聞專業主義,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以強大的新聞專業素養作為底氣,生產出優質的新聞作品,致力于成為新媒體環境下一名真正的記者或者“名記者”。
增強新媒體素養,生產優質內容。在新媒體背景下,女性記者要提升新媒體素養,強化互聯網思維和用戶意識。在以受者為中心的傳播環境中,女性記者要把握用戶需求,注重受眾反饋,生產出受眾所需要的內容,提高作品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但這并不意味著要盲目迎合受眾,女性記者要從報道題材、報道內容、報道形式等多方面創新,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以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提升媒體業務能力,創新風格特色。女性記者的風格和個性成為重要特質,女性記者要從媒介形象、語言表達、報道風格等多方面創新,形成個人獨特的風格特色,提升人格化傳播報道能力。同時,女性記者要不斷學習新的傳播技術和報道手段,提升媒體業務能力,熟練應用智能報道設備,生產專業化內容,提升新聞內容的影響力和引導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女性記者的出鏡形象、媒介形象、職業形象都發生了轉變,這是傳統媒體適應新媒體時代的創新發展的必然結果,有利于深化媒體融合戰略,打破傳播屏障,提升新聞內容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在新媒體背景下,女性記者在求新求變、關注受眾需求的同時,還需要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生產優質新聞內容。女性記者想要得到廣泛認可,要堅守本心,提高專業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成長為新媒體語境下的“名記者”,這樣才能獲得持續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