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亦樂
“雙減”政策的提出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提出了新要求,豐富作業形式,提高作業趣味性、層次性以及實踐性是保障“雙減”政策下語文作業提質增效的有效策略。在教學中,教師要將閱讀和寫作整合起來開展教學活動,在作業設計上也要以讀寫作業為主要形式。基于此,筆者主要探討“雙減”背景下小學語文讀寫作業設計的優化策略。
“雙減”政策要求作業要具備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做作業的興趣,讓學生在有趣的氛圍中完成作業。趣味性的作業應盡量避免書寫形式,這就要求教師創新作業形式,采用非書寫類的作業形式,鞏固學生的讀寫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讀寫能力。
例如,教學《兩小兒辯日》這篇課文,教師要兼顧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發展,結合學生的興趣和學習需求,給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的讀寫作業。互聯網為豐富讀寫作業形式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持,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這樣的趣味性讀寫作業:幾名學生合作完成課文的情境表演,采用劇情演繹的方式將課文的內容呈現出來,在具體的表演中,不能直接采用課文中的語言形式,要將課文中的古文轉為現代文,并且發揮自己的想象,盡量豐富故事情節,提高表演的趣味性。最后學生將表演的過程用手機錄制下來,發送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綜合表現情況作出評價。
小學生在語文讀寫能力、讀寫語言知識積累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在“雙減”政策下,教師應該研究分層化的讀寫作業設計策略,通過讀寫作業的分層,讓不同基礎的學生都有針對性很強的作業,有效控制作業總量。
例如,教學《示兒》這首古詩,教師可以根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學生設計這樣的分層作業:基礎層,主要針對的是基礎比較薄弱的部分學生,教師不能急于提升這部分學生的讀寫能力和綜合素養,而是要以穩固基礎為主要目標。因此,針對這部分學生,教師可以設計古詩朗誦作業、古詩默寫作業等來鞏固學生的語言知識基礎。中等層,主要針對的是在語言知識方面有一定基礎的學生,也就是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并且能夠背誦古詩,準確地默寫古詩。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就不需要再讓他們做基礎知識類的書寫和背誦作業,而是讓他們用語言復述的方式對古詩的意思進行闡述,說一說古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拓展層,主要針對的是基礎知識及閱讀理解方面都已經有了穩固基礎的學生,如果還讓這部分學生完成前面兩種類型的讀寫作業,不一定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因此,教師要針對這部分學生設計拓展類的讀寫作業。比如,針對《示兒》這首古詩,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通過擴寫的方式完成一篇作文,不僅要準確地將古詩的內容及作者的情感表達出來,還要發揮自己的想象,盡量豐富作文的內容。
小學語文教學內容,涉及很多有關學生生活的事物。基于此,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觀察類的讀寫作業,讓學生通過對生活的觀察來深入認識某一事物,運用文字表達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一方面,學生在實際觀察中可以運用閱讀教學中所學的觀察方法和技巧;另一方面,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可以模仿課文中作者的描寫方式提升寫作能力。
例如,教學《臘八粥》這篇課文,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觀察類的讀寫作業。通過閱讀課文,學生從作者的視角對臘八粥有了一些了解。在現實生活中,學生缺少主觀視角上對臘八粥的觀察與認知,教師可以與學生的家長溝通,讓家長為學生做一碗臘八粥。學生可以參與做臘八粥的過程,比如幫助父母準備和清洗做臘八粥需要用到的各種谷物,觀察和記錄父母制作臘八粥的過程。臘八粥做好后,學生通過對比,觀察谷物的變化,用看一看、聞一聞及嘗一嘗等多種體驗形式感受臘八粥的形態、味道,將自己觀察到的、體驗到的用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這種觀察類的讀寫作業讓學生對生活的觀察更加細膩,也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既訓練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實踐性作業是“雙減”政策頒布以來比較受學生歡迎的一種作業形式,與傳統枯燥的文字書寫類作業相比,實踐性作業能夠調動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還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教師應結合作業設計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生活,研究實踐性作業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完成作業。
例如,教學“那次玩得真高興”的習作課,教師在設計讀寫作業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以實踐作業的形式來呈現。比如,教師可以結合“那次玩得真高興”的主題要求,給學生設計這樣的實踐作業:與同學共同完成一次有趣的游戲活動,在活動中要認真觀察和記錄游戲的過程,以及每個人在游戲過程中的表現,特別是游戲過程中發生的有趣的、難忘的事,最后將自己在游戲中的實際體驗與感受記錄下來。這種實踐類的作業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逐漸養成用文字記錄生活的習慣。
綜上所述,讀寫作業是小學語文作業的主要形式,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要根據相關要求,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形式多樣的讀寫作業,讓學生逐漸對讀寫作業產生興趣,積極完成讀寫任務,提升讀寫能力與語文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