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嬋嬋
(鄭州職業技術學院,鄭州 450100)
高校學生資助,是指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財政的幫助下,對于那些因家庭經濟困難而無法支付學費的學生,高校通過發放獎助學金等形式幫助學生克服經濟困難,保障困難學生繼續學習。這是以高校為主體實施的資助活動,是一項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也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獎助學金的變革和國家的發展息息相關,獎學金最早設立于新中國成立之初。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獎助學金的相關政策也在逐步更新和完善。現行的獎助學金政策在2007 年基本確立。2007 年5 月,國務院出臺《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國發〔2007〕13 號),象征著獎助學金資助邁進了嶄新的一頁。2007 年至今短短十幾年時間,高校學生資助體系逐步健全,資助工作日益完善,成效顯著、碩果累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格外關注貧困學生的上學問題,“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十年來,全國學生資助金額累計超過2 萬億元,全國累計資助學生近13 億人次;全國范圍內建檔立卡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因貧失學、輟學已成為歷史;逐步提高各學段資助標準,陸續對各學段17 項國家學生資助政策進行了26 次調整和完善。如今已經建成覆蓋全學段學生,覆蓋公辦院校、民辦院校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學生資助體系。黨和政府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減輕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負擔,為貧困學生順利入學并且實現人生夢想提供了渠道和機會。
高校學生資助政策形式多樣,主要有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業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新生入學資助、勤工助學、學費減免、補償代償、“綠色通道”等形式,形成“獎、助、貸、勤、補、減(免)”和“綠色通道”等較為完善的多元化資助體系。
以助學金為例,高校助學金政策在不斷豐富和完善。財政部、教育部于2007 年6 月聯合印發《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管理暫行辦法》,對家庭經濟困難的高校(本科、專科)在校生給予國家助學金的補助,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出資。國家助學金的資助金額大幅提高,由每人每年1500 元上調至2000 元。2010 年,財政部和教育部繼續提高助學金補助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3000 元。2019 年6 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基于獎助學金覆蓋人數少的情況,將國家獎學金名額由5000 人增加至15000 人,國家助學金的補助金額也從每人每年3000 元提高至3300 元。獎助學金覆蓋面擴大,幫扶金額不斷提高,使越來越多的貧困大學生獲得了及時資助。
近年來,隨著高校資助體系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貧困大學生能夠得到幫助,但是獎助學金評選工作的細節較多,所以貧困學生資助工作仍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
高校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工作極其重視,以鄭州某學校為例,近五年獲得國家助學金的人數占全校人口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個比例是非常大的。國家助學金對部分學生極具誘惑力,個別為了得到學校的國家助學金,在申請助學金時故意隱瞞家庭人口及收入的真實情況,提交虛假的家庭困難證明。由于家庭經濟困難證明需要生源地的相關部門審核蓋章,這些學生偽造虛假家庭信息,相關部門未經審核就蓋章,他們因此獲得困難證明去競爭國家助學金的名額。而部分真正貧困的學生,其心理往往比較脆弱,怕同學們知道自己家庭情況會受到歧視,于是放棄申請國家助學金,使得他們反而得不到救濟。
有學生反映助學金的評選過程有不透明、不科學的現象。由于國家對助學金沒有十分嚴格的評選標準,所以每個學校、每個院系,甚至每個班級的評選標準都不一致,較大的彈性導致在評選過程中難以達到絕對的公平。而且有些學生惡性競爭,拉攏同學老師,影響評選的公平。根據鄭州某學院發放的4034 份有效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你認為班里的獎助學金和學生資助評比程序是否做到公開、公正、公平”問題上,有3147 份問卷選擇“是”,占比約78.00%;有751 份問卷選擇“基本是”,占比約18.60%;有136 份問卷選擇“不是”,占比約3.40%。這說明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評比過程不夠公平,甚至不公平。
現階段,關于助學金發放之后的監督和管理不到位,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調查發現,一些貧困學生在領取助學金后會被要求請客吃飯,這似乎是一件約定俗成的事情,而且這種約定并不會因為貧困學生的經濟拮據而免掉。還有些學生獲得了助學金,但是并沒有如實告知父母,父母還需要為湊齊學費而奔波,他們卻將獲得的補助用于吃喝享樂、和同學攀比,以及購買高端生活用品上。這和國家設置助學金的初衷背道而馳,將國家“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良苦用心隨意踐踏,助學金幫助貧困學子的功能沒有發揮出來。
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主要分為長期處于貧困狀態的學生和家里突遭變故致貧的學生,這兩類學生的心理比較容易出現問題,或敏感,或自卑,或激進。現階段對貧困學生的資助幫扶主要通過申請助學金、學院審核的方式,是對學生的無償資助。這種無償資助方式的優點是學生們沒有負擔,但是反過來也會加深貧困學生的弱勢意識。
一些學生資助管理人員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評選過程中,而忽視了前期的政策宣傳和解讀,信息傳播不到位,宣傳力度不夠,很多學生對獎學金助學金的政策、評選過程等不了解、不熟知,錯過申報時間、申報材料不全等現象時有發生。這些都源于學生資助管理人員在宣講之初不夠細致,宣傳方式單一,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無疑使資助效果大打折扣。根據鄭州某學院發放的4034 份有效調查問卷結果顯示,在“你是否了解學校的獎助學金和學生資助政策”問題上,有3131 份問卷選擇“了解”,占比約77.60%;738 份問卷選擇“基本了解”,占比約18.30%;165 份問卷選擇“不了解”,占比約4.10%。以上數據說明,還是有近三成學生不太了解學校的助學金政策和學生資助政策。
誠信檔案能夠讓學生約束自己的行為,尤其是能倒逼學生在學術學業方面保持誠信,杜絕作弊抄襲等現象。如果出現不誠信、抄襲作弊的情況,將會被如實記錄到誠信檔案中,大大提高學生不誠信行為的成本。其威懾力、影響力使學生不得不嚴格要求自己,長期的自我嚴格要求反過來也會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但是,部分高校在誠信檔案工作上存在一定的不足,有的高校甚至沒有給學生設立誠信檔案。誠信檔案的缺失使得部分學生通過偽造證明、虛假填報等手段申請助學金,所以建立健全誠信檔案迫在眉睫。
首先,在經濟困難認定工作中,學生資助管理人員一般只提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公示名單,但是未提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排序名單記錄,如何給貧困學生排序、如何劃分貧困等級往往只憑學生自己的描述,除建檔立卡的學生認定為特別困難等級外,其他學生認定為特別困難、困難、一般困難等級的標準不夠明確具體。
其次,助學金評定工作時間緊、任務重,學生資助管理人員對于學生填寫的家庭困難情況也很難判斷其真假,通常僅通過填報內容判斷貧困程度,沒有做好實地考察工作,存在有些學生虛假填報家庭情況、濫竽充數的情況。
學生資助工作要想做實做細,就需要學生資助管理人員深入學生中去,真正看到學生的吃穿用度,和學生打成一片,這樣才能了解學生的家庭經濟情況。部分高校的學生資助管理機構設置在學生處,學生資助管理人員也大多由輔導員兼任,資助工作通常安排在開學之初,輔導員工作本來就很繁雜,兼職資助工作必然導致宣傳不到位、評選過程不夠透明等問題。因此,資助工作機構設置不合理、資助人員人數短缺就會導致資助工作存在疏忽和紕漏,難以保證資助的公正性、公平性、真實性。
按照國家助學金的規定,貧困學生申請成功助學金后,在一段時間后助學金會直接發放到每個貧困學生的銀行卡中,學生資助管理人員只需確認助學金是否已經發放,沒有責任管束這筆錢應該如何使用。有些自制力差的貧困學生拿到助學金后就和其他同學攀比,購買不必要的電子產品,出入高消費場所。其根源之一就在于高校沒有對助學金的后續使用進行管理和監督,沒有制定助學金如何使用的規章制度。
針對高校資助工作面臨的問題及成因,本文提出如下具有參考性、可行性的建議,以期完善規范資助工作各項制度流程,充分發揮資助工作的育人救濟目的。
學校應重點關注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服務。輔導員要多和貧困學生談心談話,開導排解他們心中的苦悶,將“經濟資助”與“精神資助”“知識資助”緊密結合、同步進行,讓貧困學子摒棄因為自己家庭困難而感到丟人的心理,敢于正視家庭困難,積極申請助學金,減輕家庭負擔,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學校除了要在心理健康方面下功夫,還需要開展誠信教育,讓學生誠實做人、誠信做事,就像陶行知先生說的“學做真人”,將“求真”貫穿到整個學習、生活中去。
學生資助管理人員應做好獎助學金的宣傳、講解工作。每年在獎助學金申請時,學生資助管理人員應該將相關政策、申請時間、申請條件、申請應提交的材料等及時告知學生,使學生充分了解獎助學金的相關政策,確保每個貧困學生都不被遺漏。同時,還要拓寬獎助學金的宣傳渠道。除了通過開班會等傳統途徑宣傳,還可以利用新媒體,如班級微信群、QQ 群、釘釘群、學校官網、微博等途徑及時傳達政策信息,也可以適當舉辦一些“獎助學金知識小競賽”等活動,提高參與度和認知度,讓每個學生都能了解到獎助學金的設置目的和評比方法、評比標準。
高校應該在大學生剛入學時就建立誠信檔案數據庫,這是社會對大學生誠實守信、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也是防止大學生存在欺騙隱瞞、弄虛作假的有效懲戒手段。每個學生的誠信檔案都對以后的生活、學習,乃至整個人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所以學生在誠信檔案數據庫的威懾壓力之下,也不敢去做投機取巧、失信欺騙的事情。誠信檔案數據庫的建立和完善能倒逼大學生自覺做誠實守信之人,獎助學金的評定過程中存在的虛假申報、惡意欺騙、肆意揮霍的行為都會大大減少。
助學金的評定,除嚴格遵照省教育廳的相關文件外,還應該開展家庭經濟條件摸底調查,量化認定指標體系,既要了解其生活條件,也要考察其消費習慣和家庭情況。評審小組依據學生的家庭實際情況評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級排序,并及時留存評定檔案,提高生活困難學生識別的精準度。同時,摸索更加科學的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標準,減少助學金評比中除家庭經濟情況之外所占因素比例,適度提高非學生干部占評議小組成員的比例,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助力貧困學生走出困境。
各高校應設置專門機構、專職人員負責獎助學金等助學工作,擴充學生資助人員數量、提升學生資助人員的專業化水平,吸納一批業務水平高、有責任感、具備學生管理經驗和相關專業知識的學生資助管理人員。有了合理的獎助學金機構設置,以及專業的學生資助管理人員,深入學生并了解學生的真實生活狀況,就一定能夠將資助工作做實做細、做深做好。
獎助學金工作設置的評議小組成員和討論結果要隨時公開,并設置學生意見反饋渠道,如公眾號留言、電子郵件等,促進評議過程更加透明化,主動接受全體學生的監督,保障獎助學金評審過程和結果的公正公平性。活用校園卡監測、大數據核查、移動互聯網等方式,切實了解受資助學生的生活態度,避免學生獲得助學金之后,將其用于請客吃飯或其他高消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