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旭 邢 菲
(曹妃甸職業技術學院,唐山 063200)
現階段,我國已經實現了全面小康,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仍舊不容樂觀。在精準扶貧政策下,各地相關部門或機構應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戰略思想,深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造成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就業指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率,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鑒于此,本文的主要內容是分析與研究精準扶貧機制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指導的實施策略。
2013 年11 月3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理念,強調“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忌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不僅如此,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各地要落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與就業指導工作,要逐步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高質量就業。實際上,我國城市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仍屬于數量較大的群體,需要社會、高校、家庭的共同關懷與幫助。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逐漸呈現社會普及化的發展趨勢,大學生數量的增長十分明顯,這進一步加劇了就業的嚴峻形勢,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形勢更加不容樂觀,就業“兩極化”的情況愈加嚴重。根據教育部發布的《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2018)》,2018 年秋季學期,通過“綠色通道”入學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125.80 萬人,占當年報到新生總人數的14.70%。由此可見,我國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群體仍然占據了很大的比例。實際上,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順利畢業及良好發展,不單單是大學生自身需要關注的問題,也是關乎我國脫貧致富攻堅戰能否勝利的重要工作內容。為了進一步改善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困境,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開展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精準就業服務工作通知》,明確指出了各地高校要關注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群體,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有效幫助他們快速實現就業創業。
實際上,相關部門在大學生就業政策內容上的不完善及其自身職能和導向性作用發揮得不充分,都會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權益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因此,為了進一步有效保障此類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權益,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和創業率,教育部和政府部門相繼出臺了多項大學生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和規定。但目前,部分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政策性規定還未在具體制定或落實時上升至法律監管高度,使得此類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合法權益無法被有效保證。大學生就業創業立法層面上的缺失、大學生自主創業的資金不夠,同時財政部門給予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扶持不夠,并且我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社會保障機制并不完善,對于大學生就業政策的落實監管不足,部分機構或人員利用大學生迫切需要工作、社會經驗不足的弊端,在各類招聘網站及社交平臺發布虛假的招聘信息,使得本就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群體更為困難。另外,由于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大學生就業環境條件受到影響,提供給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崗位更少,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高校教育階段是大學生獲取專業知識技能的重要階段,但目前,我國部分高校存在專業設置較為混亂、教學模式尚未形成系統化的教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模糊不清等問題,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高校學習階段的專業能力不足,而且受高校教育環境的制約,部分大學生沒有意識到個人職業道路規劃的重要性。不僅如此,部分高校在專業設置與課程規劃上具有同質化的特點,使得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與社會需求存在偏差,大學生在進入社會或企業后,重新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另外,少數高校為了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知名度,存在盲目擴招的現象,導致專業特色和教育模式有所缺失,使得大學生在就業競爭中缺乏核心競爭力,就業市場中人才供需矛盾逐步加劇。而且,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落實不到位,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指導有限,相關就業創業課程大多形式化嚴重,無法科學地引導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進行就業創業。不僅如此,部分高校對于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不重視,使得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沒有發揮作用,使得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面臨就業困境的時候,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壓能力較弱,無法及時解決與正確面對就業難題。
大學生自身家庭經濟困難是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之一,家庭經濟的不允許使得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上不得不考慮經濟因素。眾所周知,大學生在就業初期需要支出簡歷費、服裝費、考試費、交通費、住宿費、培訓費等,使得就業成本加大,導致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受到限制,沒有辦法與其他大學生獲得同等的公平就業權益。不僅如此,受家庭經濟困難的社會資本制約,在當前社會就業機制并不健全的情況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社會關系較為薄弱,不能為其就業提供具有幫助的社會資本支持。另外,部分家庭對于大學生的就業與未來發展期望過高,加之家庭經濟困難現象長期造成的負面心理影響,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壓力較大,在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時容易出現不知所措的情況。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出現就業困境的原因之一還有大學生自身的個人因素,過高的就業期望是其就業困難的通病。根據相關數據,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在就業選擇上更愿意選擇個人職業發展空間大和就業機會多的發達城市或是福利待遇優異的國企,在就業崗位的選擇上,部分大學生并不會選擇薪資待遇較低的農村或基層事業單位。為此,很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錯失了適合自己的就業機會。這種急于求成的心態,導致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與發展選擇渠道更窄。再加上大學生就業市場存在不公平競爭的情況,就業更加困難。長此以往,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情況會有所下降,負面、消極的情緒會加劇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心理負擔,不僅會造成大學生精神緊張,甚至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大學生的一生。另外,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個人能力較弱,就業能力不高,使得其在工作團隊中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抗壓能力、創新能力等受到制約,降低了其就業的成功率。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難題不僅需要各地政府加強其調控的職能,通過各種合理的手段大力帶動經濟的發展,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環境,還需要各地政府制定與落實具有針對性的就業政策,逐步優化與完善就業市場機制,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構建良好的就業與競爭環境。一方面,各地政府要在宏觀角度上強化調控力度,幫助各地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穩步提升城市的經濟發展,鼓勵并扶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以此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另一方面,各地政府要充分履行監督職能,監督與規范就業市場環境,維護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公平競爭。根據實際就業情況,搭建長期有效的監督機制與反饋機制,依據相關法律法規落實大學生就業的監督與管理,維護大學生的合法就業權益。此外,各地政府還應建立全面的大學生就業保障機制,為家庭經濟困難和就業困難的大學生提供精準的就業幫扶,根據大學生自身的實際專業能力和就業需求提供合理的就業崗位。各地政府還要搭建人才中介服務體系,借助數字化技術搭建企業、高校、大學生“三位一體”的就業平臺,以此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需要社會、企業共同承擔起自身的社會責任,借助精準扶貧政策的指導與支持,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幫扶的均衡發展。各地政府要借助各類網絡平臺、電視、廣播、融媒體、短視頻及微信公眾號等大力宣傳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問題,引導廣大人民群眾提高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問題的重視,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風氣。與此同時,各地政府和有關機構要鼓勵社會公益組織和企業主動加入教育慈善事業,可以在各高校設置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專項獎學金,以此扶持能力優秀的大學生實現就業。另外,企業要積極為高校應屆畢業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或就業機會,各地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還要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精準扶貧工作,為其搭建就業“綠色通道”,提供建檔立卡、跟蹤服務、“一對一”就業指導、崗位推薦等服務,建立合理的城市人才引進方案,以此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困境需要從根本上摒棄傳統經濟角度上對于經濟困難的思想貧困,只有從思想上改變經濟困難思想的制約,才能真正體現精準扶貧的核心目標。因此,各高校需要盡可能地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就業與創業支持,鼓勵和幫助此類大學生群體積極開展精準扶貧項目,構建優質的就業創業環境。通過定期就業創業技能培訓強化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技能,激發大學生的就業創業潛力,幫助其盡快實現個人價值與理想抱負。不僅如此,各高校要積極舉辦校園招聘會,做好各類企業入校招聘的審核工作,在保障企業和崗位合格的前提下,為應屆畢業生提供更多的招聘信息。
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的欠缺也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原因之一。為此,各高校應督促大學生將各專業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采用專業知識講解和實訓的教學模式,不斷強化大學生對于專業知識的應用。另外,各高校還可以設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幫扶部門,為大學生提供“一對一”幫扶咨詢,讓大學生更早地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為畢業后的就業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與此同時,各高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的心理輔導教育,針對就業、抗壓、技能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心理輔導。比如,東南大學開展的“金鑰匙計劃”,主要是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所設置的免費的綜合素質強化培訓,通過定期的課程培訓,開展大學生學業輔導、心理疏導、技能強化、就業指導等,以此落實精準扶貧戰略思想下“授之以漁”的政策。
對于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而言,各高校不僅要注重大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還要給予大學生更多的就業支持與幫助,如就業創業指導、專項資金等。但高校提供給大學生的就業幫助仍舊有限,因此各高校應積極嘗試將資助育人工作和就業創業教育相結合,積極開展校企合作,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群體提供更多的企業實習機會。高校還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時間,組織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到地方重點企業學習和參觀,為大學生爭取與企業工作人員進行溝通交流的機會,以此讓大學生了解就業現狀,有針對性地強化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
綜上所述,在精準扶貧機制下,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仍舊是我國就業市場中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政府、企業、高校應共同努力,發揮其自身的責任與職能,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與就業指導幫扶,促進我國就業市場的長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