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夢 喬俊杰
地區形象對于一個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縱觀我國當前各地區間的發展,其中的競爭已經不僅限于經濟發展,還體現在各個方面,例如文化、形象等地區軟實力。地區形象是外界對一個地區特征、文化、價值觀和形象的總體認知,它關乎該地區的地位、文化影響力、經濟發展以及國際關系的建立。地區形象體現一個地區的精神文明,是該地區更具象化的形象代表。一個正面且全面的地區形象能夠推動該地區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發展,加深國際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而刻板印象則會固化外界對該地區的看法,限制了地區形象的多維度和全面性。
在社交媒體時代,地區形象的建設與傳播已經發生了深刻變革。傳媒對于地區形象的影響遠遠大于其他因素。社交媒體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和信息交互特性,成為打破地區刻板印象、重塑地區形象的重要途徑。社交媒體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得各地區能夠主動展現自己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推動多元文化的交流與理解。社交媒體平臺提供了一個可以自我表達、自我塑造的空間,使得地區可以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展示其真實、多元的一面。這種自我塑造和展現有助于打破由傳統媒體傳播的單一、固定的地區形象,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地區形象展示。同時,社交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更強的實時性和互動性,這意味著信息傳播更為迅速,而用戶之間的交流與互動也加深了人們對信息的理解和吸收,促進了地區形象的多元、深入傳播。
我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不同地區有其獨有的地區文化和風土人情。但在社交媒體中,部分地區卻一直受到外界大眾刻板印象的影響。因此,如何通過社交媒體提升地區形象,增強地區軟實力,是當前媒體工作中亟待思考的問題。
基于人口調查數據可以發現,我國人口基數較大,在很多地區存在教育水平較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現象,并且離開家鄉去外地打工的人不在少數,其中不乏綜合素質較低的人。這一部分人群在離開家鄉之后,用坑蒙拐騙等不良方式獲取非法利益,從而影響個別省市在外界大眾眼中的形象。[1]
留在家鄉的本地人也存在素質較低的人群。當這一部分的人做出素質較低的事情,也會影響外界對于該地區的看法。例如,澎湃新聞2020年3月19日報道,在某市宜家家具店中發現諸多躺在沙發或者床上玩手機的顧客,此新聞一經發表便收獲了諸多評論。評論區的信息基本是負面的,認為這種行為一定程度上在互聯網上使該地區的形象受到破壞,[2]會再一次加深人們對于該地區的偏見。
在大眾受教育的過程中,存在對“求同存異”的認知,但在受到不同文化、習俗的沖擊時,還是會本能地認同自身文化而排斥其他文化。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不同地區有不同的習俗和習慣,在發展過程中,因不同的文化習慣造成對其他地區產生刻板印象的事件屢見不鮮。自互聯網技術出現以來,不同地區間的刻板印象從面對面的社交直接轉移到互聯網社交媒體中,[3]并且迅速傳播。例如,部分少數民族因其自身民族的習俗和信仰,擁有獨特的語言、飲食禁忌和節日習慣,卻在互聯網上變成了帶有調侃意味的段子。[4]因互聯網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不少少數民族聚居地被外界貼上標簽,形成不良刻板印象。“南北文化差異”的爭論在社交媒體也一直存在。互聯網成為地域文化差異愈演愈烈的發酵地,普通網民受互聯網媒體的影響,逐漸在心里形成對個別地區的刻板印象。
分析當前部分地區受到刻板印象影響的成因,與當地政府的管理缺失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傳播學者李普曼認為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巨大和復雜,對超出自身經驗以外的事物只能通過各種新聞去了解。如此,當前人們對于事物的反應已經不是基于客觀環境做出的真實反應,而是經傳播提示形成的擬態環境的反應。而擬態環境是由信息加工形成的環境,并非現實環境的客觀還原。政府若不加干預,一再任由媒體建構地區形象,只會導致外界對于該地區的印象更加失真,并逐漸喪失話語權。[5]例如,2000年12月,廣州一家報紙報道關于某縣城有毒大米案的新聞,在全國范圍內掀起巨大輿論風波。在此新聞出現后,該縣城所在省份某報社記者出于對自身家鄉的信任和身為記者的責任,深入了解大米市場,最終發現真相是該縣的大米在生產和運輸中并沒有任何問題,是在銷售之后被人在其他地區摻拌了工業油,與大米產地并無任何關系。但該省并未回應此事件,導致在當時輿論發酵嚴重,對于該地區形象和其生產的大米都造成惡劣影響。因此,當輿論發生時,政府需要第一時間調查事情真相,并將輿論主動權抓在手里,及時以發布權威信息,積極引導輿論方向。
地區形象是外界大眾對該地區不同印象和評價疊加形成的,外界對于某一地區的印象和定義在日常生活中除從媒體中獲得以外,還來自與該地區人群的接觸。每個人與外界的人接觸時,代表的不僅是自身,還代表自己所在的整個地域。因此,打破地區形象的刻板印象離不開每個市民嚴格規范自身行為。大眾的行為受意識所影響,所以,應加強國民的自律意識,從約束自身行為做起,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幾率。[6]對于增強形象意識行為,不僅針對在外省工作、生活的人,還需要仍留在家鄉的人共同完成。
除呼吁大眾規范自身行為習慣外,還需增強互聯網受眾的網絡媒介素養。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以身作則,做一張代表自己所在地區形象的良好名片。在互聯網中,更需做一個高素質的媒體用戶。互聯網的出現使大眾成為新聞的發布者和傳播者,近年來,自媒體用戶逐漸增多,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傳統媒體的功能。由于自媒體的新聞發布成本和門檻較低,且部分自媒體傳播者渴望被關注,傳播者的媒介素養良莠不齊,經常出現發布虛假新聞或者“看圖說話”的現象。對于普通受眾而言,需要增強對信息真實性的鑒別力。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時間愈來愈碎片化,容易被碎片化的信息誤導。因此,在新媒體時代下,不僅需要增強新聞發布者的媒介素養,還需提升普通用戶的信息甄別能力。
在社交媒體時代,打破地區形象刻板印象的路上不僅需要省級媒體的全力以赴,還需要縣級融媒體發揮自身傳播優勢。[7]但縣級融媒體中心目前在工作中存在諸多阻礙,面臨資金、人才短缺等短時間內無法解決的問題,甚至難以保證正常的運轉。在新聞素材挖掘問題上,大部分融媒體中心的記者需要自己進行素材的挖掘,但由于人力不足,沒有深入挖掘優質新聞的精力。在社交媒體時代,公眾賬號的運營是擴展融媒體中心受眾群體的有效途徑,但因為專業人才的缺失,運營能力的不足,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公眾賬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在收入問題上,由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工資待遇與外界的自營媒體中心相比較低,導致人才流失問題嚴重。部分人員在融媒體中心磨煉自身的專業技術能力,等到業務本領成熟之后就跳槽的事情屢見不鮮。另外,部分工作人員并非本地人,在食宿問題上存在較大的開銷,縣級融媒體中心無法幫助其解決住宿問題。因此,當地省級政府應加強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各方面的支持。首先,加大資金投入,在提升當前工作人員福利待遇的同時,提升人才招聘門檻和待遇,力求招聘穩定、技術能力強的人才;其次,注重對于全媒體記者的培訓工作。政府部門和融媒體中心應注重提升內部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增強其作為媒體人敏銳的觀察力,加強其挖掘優質素材的能力,提高其運營媒體平臺的信息化能力。只有解決融媒體中心的內部問題,才能使記者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聚焦社會問題,傳播地區正能量形象,走上打破地區形象的刻板印象之路。
旅游是一種促進人對不同地區的人與文化了解的社會性行為,在旅游的過程中可以完成不同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與分享,從而產生對該地區形象的變化。以河南為例,不少去河南旅游、求學的人表示,踏上河南這片土地后,才會對之前存在于刻板印象中的河南產生改觀,才能感受當地的風土人情與文化,發現河南人并非傳聞中的那樣,反而熱情、豪爽。由此可以得出,一個人對于一件事物、一個地區的印象是需要親身接觸的,憑借外界的刻板印象和負面聲音容易對某個地區的的形象產生誤解。因此,在打破地區形象刻板印象的道路上,當地政府應加強文化宣傳工作,歡迎更多外地游客來到本地游玩,親身感受風土人情。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闊,不同地區都擁有其不同的迷人景觀。例如,河南是我國的歷史大省,八大古都有四個在河南省,并且河南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加強河南的旅游文化宣傳,可以有效提升公眾對于河南省的印象。雖然當前我國各地區政府已經逐漸加強對于省內旅游文化的傳播工作,但在實際旅游收入的年度排行中可以發現,旅游創收排名靠前的依舊是我國傳統的一些旅游城市。[8]對于其他省市而言,通過旅游文化宣傳推進打破地區形象刻板印象的工作,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政府各部門加強相關工作,擦亮地區名片。
在社交媒體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隨之提升的是名人對于各個領域的宣傳效應。2020年9月9日,某食品企業“好想你”品牌宣布與知名影視明星趙麗穎達成合作,簽約其為自身品牌的代言人,隨后該品牌的食品銷量直線上升。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到,直播帶貨是近年來電商領域的新興趨勢。趙麗穎現身該品牌的直播間,由于其強大的影響力,商品瞬間被搶購一空。由此可見,名人效應的影響力之巨大。未來,在打破地區形象刻板印象的道路上,各地應加強與名人、意見領袖的合作,利用其強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提升自身品牌在市場上的知名度,并且弘揚地區文化。在此過程中,各級政府需要注重社交媒體時代下媒體平臺的應用,加強代表本地形象的微博、抖音等平臺的運營力度,從而擴大影響范圍。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社交媒體已經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媒體擁有較高的互動率和較強的傳播速度,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時刻影響人們的認知。在此背景下,地區形象的樹立和傳播變得愈發重要。因此,針對我國部分地區在受眾心中存在的刻板印象,當地政府和各媒體單位應充分利用社交媒體提升地區公眾形象的力度,以達到打破地區形象的刻板印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