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依舊存在較多問題,如教師駕馭課堂的教學難度加大、理論灌輸多,現實關注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創新不足等。上述問題導致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大打折扣,也對相應的意識形態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文章從四方面提出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的問題,即教師駕馭課堂的教學難度加大,理論灌輸多,現實關注少,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創新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不完善,并制定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主要為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促進思想創新,在革新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中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轉向,在意識形態性與學術性的結合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旨趣,以“三加強”優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學內容體系,希望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所裨益。
關鍵詞: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
中圖分類號:G41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0-0015-04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立德樹人的任務,講授思想政治專業知識,提升學生政治素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精神層面調整學生的學習態度、生活態度,助力學生的全面發展。新時代背景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有了新突破,但實際教學中依舊存在問題,無法充分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要。特別在21世紀的今天,我國逐漸涌現西方國家的思想潮流,“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在新時代群體中盛行,這也會對大學生造成一定影響。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斷創新,這不僅是本學科優質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對我意識形態建設的響應。本研究從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的角度出發,探討相關問題和對策,對該領域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
一、意識形態對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內在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會議上強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認為思政課程要有針對性和親和力[1]。目前,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受到廣泛關注,是否具有針對性和親和力也是評價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具體而言,針對性就是針對大學生的心理特點、知能力等開展教育,想學生之所想,幫助學生掃除學習道路上的絆腳石;親和力就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生活貼近,確保學生可以以飽滿的態度參與到思政課中。目前,大學生都將很多時間用來上網,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需強調網絡意識形態,避免學生面臨諸多疑惑。
(二)有利于培養負有責任意識的接班人
大學生是社會群體的特殊構成,也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之才,自身的專業能力、知識水平、創新精神、道德品質等直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2]。自從我國迎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斷增多,使大學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樣化,能夠及時了解到各個國家的發展現狀、相關政策等,但是互聯網也會使錯誤思潮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大學生幾乎沒有較多的社會經歷,容易被網絡環境而影響,思想意識產生較大波動。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進行糾正,積極傳播我國優秀文化,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度面對網絡上的各種思潮,避免大學生出現崇洋媚外、拜金主義的思想,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三)維護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迫切需要
由于網絡特殊性、虛擬性,其管理難度較大。對于國家意識形態建設來講,協調互聯網關系是建設發展的必經之路。目前,應從以下兩點入手:其一,加強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中的主導作用;其二,針對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進行鞏固[3],要求轉變之前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錯誤看法,通過科學的方式加大維護力度,避免網絡環境中存在較多不良信息的情況,營造正能量的網絡氛圍,促使網絡發揮出自身的積極作用。目前,網絡中依舊存在很多不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言論,必須盡快對其引導糾正。而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下,能夠為學生全面普及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真正內涵,促使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具有正確的了解,從而規范自身行為,轉變自身錯誤的觀念,避免我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受到不利影響。
二、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課堂教學難度加大
網絡載體進一步豐富了教學資源,為大學生提供了通過多渠道吸收知識的機會,也有效解決了教學內容單調、乏味的問題,將音樂、圖片等融合在教學內容中,這種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對大學生而言更具魅力,與大學生的實際需求相一致[4]。同時互聯網不僅具有明顯的交互性,而且也具有及時性的特點,但也導致教師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面臨著瓶頸,無法及時了解到大學生目前的思想情況,很多老師往往都是教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出身,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授課技巧,對意識形態的認知程度不足,未明確意識形態對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影響,所以教師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面臨較多阻礙。
(二)理論灌輸多,現實關注少
高校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因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彰顯出自身價值,深刻認識到大學生生活網絡化的現狀,在授課中融入多種網絡元素,引導學生轉變錯誤的學習態度。但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依舊側重于理論知識的灌輸,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實際情況的關注,沒有開展新穎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沒有結合生活實際講述和思政相關的案例。同時,諸多高校對意識形態的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從而使本應充滿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陷入枯燥乏味的尷尬局面[5]。此外,很多大學生沒有以正確積極的態度看待高校網絡思想政治課程,忽略了該課程對自身學習發展的積極影響,在教師授課環節不注意聽講,無法吸收該課程的意識形態,導致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受限。
(三)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形式創新不足
目前,高校對思想政治課程的關注度不足,沒有深刻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實際工作中沒有設置豐富多樣的思想政治實踐活動,依舊以早期的校園布告欄、團學活動等方式為主,無論是實現教學的質量,還是教學的數量,都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導致高校思想政治實踐教學形式創新不足的問題日益顯著。雖然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具有重要作用,使學生更加愿意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高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沒有著重為學生講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原則等,也沒有告知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做法,僅僅注重“量”的積累,沒有分析哪些措施可以實現“質”的升華[6]。同時,高校對大學生和社會之間的關聯性缺乏明確認知,沒有站在大學生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忽略了對大學生主體意識的分析,實際教學中沒有積極采用網絡化的實踐活動,評價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學習的標準比較單一,不利于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不完善
課程思政中思想政治內容的存在形式比較特殊,即隱性教育,比較注重有機融入,不得將之前的教學任務作為操作主體,依據實際情況展開相應調整。部分教師自身教育水平不夠高,雖然落實了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但未多角度分析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沒有依據實際情況而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中融入其他內容時比較機械化,將開展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當作任務完成,破壞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原有的穩定性。
三、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的策略
(一)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促進思想創新
新時代背景下,充分發揮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的作用,應確保意識形態理論的完整性和科學性,以意識形態教育制度為切入點,保障相關制度的合法性,通過該制度開展豐富多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應學會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結合馬克思主義觀點完善實踐教學,不斷研究思考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和內涵[7]。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整理出相關資源,并搜集經典文本,針對上述兩種內容進行深入思考,全面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的代表觀念,將馬克思主義脈絡梳理完整。在網絡平臺上構建“馬列興趣小組”,鼓勵學生圍繞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問題展開探討,共同分析教育意識形態在思想政治課程中占據的位置,轉變大學生對意識形態理論學習的消極態度。建立大學生黨員“答辯審核”制度、“中期審核制度”等方式,加深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印象,可以針對馬克思主義做到學以致用,在合適時間內組織學生積極參與到網絡平臺的理論學習中[8]。最終有效完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黨建”助力“團建”,有效打破意識形態功能受限的局面。
(二)革新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轉向
目前,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依舊存在不合理之處,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為教育內容過于注重宏大敘事,教育方式并不先進,從而導致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佳。為了有效解決此問題,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明確大學生在此項課程中所占據的主導位置,將意識形態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將其作為大學生的終極追求[9]。從此層面來講,應調整落后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摒棄傳統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形態生活化的轉向,整理出比較現實的內容,將其融入授課的恰當環節,避免大學生在接受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出現消極情緒。
從意識形態建設的角度來看,高校網絡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十分顯著,除了要依據實際情況傳遞相關思想之外,還要成為大學生精神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同時,對于高校網絡思政教育,不可一味應用早期的教學方式,要遵循多元化原則開展教學,明確大學生目前獲取知識的渠道有哪些,在考慮到學生新習慣的前提下開展針對性教學[10]。例如,在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過程中,采取專題研討的方式,教師只需闡明背景材料即可,并循序漸進的引出相關話題,可以將有關意識形態的問題拋給學生,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問題的正確答案,也可以使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圍繞意識形態領域的新動態進行溝通。最后由小組代表講述本組的討論成果,各個小組都總結完畢后,教師進行分析評述,糾正學生討論的不合理之處,告知學生正確的答案和觀點。借助專題研討的方式,學生在教與學環節的感受更強,解決了以往被動接受知識的問題,呈現出更加鮮活生動的高校網絡政治思想教育課堂。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旨趣
在發展的過程中,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與時俱進的原則,始終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明確科學合理的發展方向,將意識形態放在重要位置,考慮到國家政治的發展現狀,使國家的法律思想、政治思想等意識形態融入思政課程中,提升學生對意識形態的認知程度。新時代背景下,片面地強調意識形態也是不合理的,無法解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也會使很多大學生出現明顯的抵觸心理[11]。對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需做到創新、嚴謹、細致,提高對學術性回歸的關注度,將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中,明確學科基本問題,構建現代化的學術平臺,通過該平臺形成科研小組,使相關專家從多個角度探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理論,明確哪些理論對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具有正向引導,將這些理論融入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為此項課程注入新活力。
(四)以“三加強”優化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學內容體系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需在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研究中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了解網絡意識形態安全的現狀,在此基礎上構建可行性較強的教學體系。從整體來看,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具有相對的特點,要和軍事、政治、經濟等領域緊密相連。只有大學生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具有清晰認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才可以獲得基本保障[12]。
此外,要針對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進行強化,明確和網絡意識形態有關的要素及內容,將不合理的內容摒棄,及時添加新的內容,著眼于黨的政策理論,及時了解目前的變化。在此過程中,教師應了解哪些案例和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息息相關,將這些案例呈現在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吸引大學生的注意力,避免大學生始終對網絡意識形態一知半解。最后,要加強網絡意識相同領域的安全風險防范,使大學生全面彰顯出自身價值。如果發現某言論和形態安全相關,必須從多個角度進行講解,告知大學生意識形態安全風險會帶來的消極效應,引起大學生的高度重視,為其講解可以規避意識形態安全風險的方案,強調不同方案和思政知識點的聯系,鼓勵大學生深刻思考意識形態,將其融入自身的思政學習中,通過多種措施不斷強化大學生的綜合素養。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找準切入點,遵循現代化的原則開展教學,不可以填鴨式理論灌輸為主,要注重語言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及時為學生講解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的專業知識,提出網絡主流意識形態的基本原則,并講解什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開展具有吸引力的文體活動,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體活動有機結合,確保大學生的行為和思想共同實現優質轉變。同時,高校可以選擇開展“第二課堂”的方式,將隱性教育工作提上日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和現代教育要求相脫節,要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現狀和生活實際情況,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主,打造良好的“第二課堂”。此外,高校要側重于意識形態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位置,加強對意識形態的分析,圍繞意識形態展開專門探討,改變大學生對意識形態的見解,培養大學生的多方面能力,促使大學生的道德品質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張軒語. 新時代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22.
[2] 劉洪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模式研究[J]. 西部學刊,2019(20):83-85.
[3] 廖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價值實現研究[D]. 桂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2020.
[4] 汪康. 意識形態安全視域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寧波:寧波大學,2020.
[5] 楊威,張一葦. 人類政治實踐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與發展[J]. 思想理論教育,2022(07):67-73.
[6] 鄧晶艷. 基于大數據的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 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
[7] 周紹寶. 論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性的時代意蘊和彰顯路徑[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21,33(05):57-62.
[8] 秦艷平,王紅英. 發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鑄魂育人作用打贏網絡意識形態領域主動仗[J]. 決策探索(下),2021(06):69-70.
[9] 劉大芳. 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探討[J]. 輕紡工業與技術,2020,49(03):124-125.
[10] 錢美玲,丁三青. 論思想政治教育維護意識形態安全的三重邏輯[J]. 思想教育研究,2021(05):140-144.
[11] 劉英杰,王煒. 思想政治教育維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芻探[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2,38(02):69-75.
[12] 張美紅. 習近平網絡意識形態安全觀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 漢字文化,2019(22):152-153.
(薦稿人:張軍,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胡甜甜)
作者簡介:蘇環(1998—),女,碩士在讀,佳木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