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江 辛憲軍
摘? 要:隨著高校師范類畢業生人數的連年增加以及近幾年持續升溫的“教師熱”,師范生的就業競爭也愈加激烈,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教育,幫助師范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并提高就業能力意義重大。本文分析了師范生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融合發展的現狀,闡述了目前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融合發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健全融合發展體系、合理設計融合內容以及創新融合發展方式的具體舉措,旨在提升師范生的專業發展、助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促進教育資源的區域平衡。
關鍵詞:思政教育;就業教育;融合發展;師范生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0-0035-04
當前國際形勢錯綜復雜,國內也正在經歷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的“陣痛期”,我國在就業和教育等領域仍存在不少難題[1-4]。作為就業指向性較強的大學生群體,師范生面臨的就業形勢與黨和國家的政策具有很強的關聯性[5-7]。因此將思政教育融入師范生的就業教育,用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引導師范生的就業觀念,對提高師范生就業能力,減緩應屆畢業師范生的就業壓力和解決教育資源不平衡的現實困難具有較為深遠的影響。
一、思政教育融入師范生就業教育的意義
由于師范生具有獨特的就業背景,社會對師范生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8-9]。
(一)有助于師范生提升專業發展
加強師范生思政教育與就業教育的融合,幫助師范生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師范生就能將個人發展融入黨和國家的偉大事業中。當師范生在個人職業生涯的規劃中能結合當今的社會形勢與政策做出更符合黨和國家需要的選擇時,在面臨就業困境時,他們會獲得更多的就業機遇和廣闊的就業前景。引導學生從更高維度的精神層面來思考個人的發展,用堅定的共產主義信仰來武裝學生的頭腦,讓其在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更好地承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任。與此同時,堅定的思想理論基礎可以指導師范生畢業后的教書育人工作和個人專業發展。
(二)有助于高校落實立德樹人
師范生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要培養教育下一代人,其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教育相融合更具有必要性。由于未來職業高度專業化的特性,師范生在面臨就業問題時比其他專業的學生更加難以應對。因此,高校需要對師范生就業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加以重視,以思想引領師范生的成長發展,用政治提升師范生的就業意識。思想政治教育與師范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相融合提高其就業核心競爭力,增加師范生就業成功率,幫助師范生實現高質量的就業,對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三)有助于教育資源的區域平衡
目前,我國的教育資源仍存在城市和農村配置不合理、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發展不均衡、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分配不均勻的情況。教師作為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引導教師前往教育資源匱乏的地區對解決教育資源區域不平衡的問題具有重大意義。為了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黨和國家提出了一系列舉措:“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和“基層特崗教師”等。師范生作為教師隊伍最重要的后備力量,將思政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相融合的方式,鼓勵引導到西部地區,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對改變教育資源區域不平衡的現狀有極大的幫助。
二、思政教育融入師范生就業教育的現狀
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對學生職業觀念和就業能力有極為重要的影響,許多高校在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教育方面做出了許多的探索與嘗試[10-11]。
(一)融合發展體系不健全
高校為了保障大學生就業,基本都成立了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并且開展了形式各異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此外,為了強化學生的理想信念,思政教育也逐漸受到了重視。但是,將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教育中所做出的探索仍然不夠。就業課程僅說就業的情況仍是普遍現象,思政教育的融入仍然十分有限。思政教育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中發揮的作用微乎其微。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融合發展的管理機制、教育評價體系以及體系的閉環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二)融合內容設計不合理
目前,部分高校針對學生開設了就業指導相關課程并嘗試性地融入思政教育內容。然而,融合內容設計得不夠合理,仍有較大的改進空間,比如,設計的內容仍然以數年前的就業形勢與政策為背景,所融入的思政教育相關理論內容未能及時更新,導致融合內容不適應當前學生的需求;在就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開設過程中,存在不區分專業背景和學生特點的情況,融合內容的針對性不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作用發揮不明顯;教材也存在內容滯后,強調理論性而忽視了實踐相關的指導內容,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共鳴。
(三)融入方式創新性不足
高校對學生思政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融合的方式仍然有待創新,部分高校做出的嘗試還停留于在就業教育相關課程中,僅增設部分形勢與政策相關的內容或者開展相關講座,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仍然浮于表面。一方面,在就業教育中只增加一些思政教育內容難以觸及學生思想深處;另一方面,在網絡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學生接受教育的方式也在改變,傳統課程教學或專業講座的方式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足。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融合的方式創新性不足,對學生思想引領和職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三、思政教育融入師范生就業教育的對策
(一)健全發展體系
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教育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師范生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針對這一群體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必須注重思政教育的融入。而想要發揮思政教育對就業教育的促進作用,必須建立健全融合發展的體系,從融合發展的管理機制,學校教育評價體系以及體系的閉環管理等多個維度做好保障。
1. 建立融合發展管理機制
由于思政教育相關課程基本由高校的二級學院承擔,就業教育的課程由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開設,師范生的教育培養計劃還要有教師發展中心的參與。因此,需要多個部門協同建立融合發展的管理制度,成立相關的教研室和辦公室,制定相應的學生培養方案,確定指導教師以及管理人員,做到權責明晰,定期召開相關會議研討教育教學安排等。通過頂層設計搭建融合發展平臺,以及多級分工協作完成教育目標的方式,保障融合發展機制的順暢運行。
2. 健全學校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評價體系是檢驗教育成果的重要衡量標準,融合發展的效果如何需要有一把適合的直尺去測量評價,因而健全學校教育評價體系非常必要。融合發展體系的評價涉及思政教育以及就業教育,與平時的課程評價體系有所不同,需要從多層次多維度去評判。可以從學生理論課程成績、學生職業規劃及就業觀念、學生實際求職情況、畢業生后續追蹤調查、學生課堂滿意度評價、教師授課效果評價等多個方面形成量表,對實際的融合發展效果進行量化評估。其中,師范生響應“鄉村特崗教師計劃”“三支一扶計劃”等國家政策號召到偏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情況、畢業生追蹤調查中學生思想政治對職業生涯的影響應作為重點評價指標,以此評判思政教育融入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的實際效果。
3. 完善體系形成閉環管理
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的融合發展是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而閉環管理則是融合發展體系的重要保障。建立發展管理機制和教育評價體系后,需要將教育引導成效形成反饋,進一步地完善融合發展機制,提高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融合度。根據量化評價結果,召開專題交流研討會,結合當前師范生就業形勢,進一步優化融合發展的管理機制,環環相扣,將發展體系逐步完善。
(二)合理設計內容
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融合發展的內容關系到教育實效,具體的內容設計非常重要。針對師范生的專業背景,要著重提高融合內容的時效性,將最新的師范生就業形勢融入其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強調奉獻精神和為人師表相關內容,引導學生合理選崗,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做到學為人師、行為示范。
1. 增強融合內容時效性
就業形勢每年都有所變化,并且黨的理論創新成果也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更新,讓學生了解最新的形勢對其生涯規劃具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設計的融合內容要跟隨時代的發展而作出相應的改變,要以最新的理論知識來宣傳政策以及教育引導學生。這對任課教師和活動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實時學習更新知識儲備,才能用最新的視野幫助學生合理規劃人生。總而言之,融合內容關乎學生受教育的實際效果,必須注重融合內容的時效性,使學生能及時了解最新就業形式,作出更加準確的判斷。
2. 提高融合內容針對性
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的融合發展還要考慮到學生專業背景以及個體實際情況,從此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引導。對于師范生的專業背景,融合內容應該要考慮學生未來為人師表的特點,加強學生的奉獻精神教育。同時,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相關的重要論述作為指導學生生涯規劃的引領性文件,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合理規劃自身的職業生涯。根據學生自身性格特點以及專業技能情況,因人而異,制定單獨的教育引導計劃,避免學生出現盲目就業和功利就業的情況。
3. 加強教材建設和管理
教材是承載融合發展內容的重要載體,教材內容的質量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融合教育的效果,因此,必須加強教材的建設和管理。教材的編訂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可以根據學生學科背景制定不同的融合教育教材。師范生的融合教育教材要在注重提高學生思想境界的基礎上增加筆試,面試以及師范生技能提高相關的內容,讓學生有報效祖國之志的同時還要具備報效祖國之能。總之,作為融合教育理論宣講內容的載體,教材應該具備更高的針對性以及專業性,讓學生愿意去看,能夠從中有所收獲。
(三)創新融入方式
將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教育中,理論宣講是重要環節,但若僅靠理論宣講收效甚微,因而創新融入方式必不可少。新媒體技術、開展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以及參與實踐教學是當代大學生較為喜歡的教育方式。因此,可以從這些方面著手,提升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教育的創新性和新穎性,發揮好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和實踐育人的功效。
1. 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對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心理健康、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有重要的影響,提升文化育人功能對教育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師范類院校的日常宣傳中,應以“大學生西部計劃”,“鄉村支教”等政策宣傳為重點,營造以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為榮的良好氛圍,通過潤物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此外,就業相關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模擬面試大賽、簡歷制作大賽等活動,應側重于學生求職意向和政治信仰等,著重考量學生的思想政治情況,對有信念有理想的師范生給予表彰與鼓勵,樹立良好的模范典型,強化思政教育在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相關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引領作用,做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2. 發揮網絡育人作用
推進教育數字化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教育領域深化改革的重要舉措,并且網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發揮好網絡育人作用對學生就業教育具有積極的影響。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定期推送基層優秀教師的模范事跡,用鮮活的案例來宣講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堅定學生到基層就業的信念。同時,可以利用新媒體技術在線上開展就業能力提升講座、典型人物事跡分享、就業思政教育小課堂等一系列的主題活動,讓全體師范生有參與活動的機會與平臺,解決線下活動學生參與度低的難題。利用網絡平臺可以開展形式多樣和內容新穎的融合教育活動,與校園文化形成互補,提高思政教育與就業教育的融合實效。
3. 運用實踐育人成效
實踐是學生教育的重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的延展,運用好實踐育人,能夠幫助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當前的就業形勢,從而提高就業教育的實效。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了解國家發展現狀和參與基層一線工作的重要途徑。運用學生親自實踐的方式將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教育,讓大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當前國家的基層發展方針政策。師范生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去欠發達地區參與支教活動,幫助教育引導留守兒童,同時學習基層教師豐富的工作經驗,并堅定的理想信念。就業見習以及實習的過程,也可以用去往鄉村基層以及參觀優秀教育家的紀念館等方式,利用紅色文化熏陶師范生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基層現狀,引導師范生積極參與到祖國基層建設中去。
四、結語
思政教育融入就業教育中對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意義重大,做好師范生的思政教育和就業教育對提升師范生自身的專業發展、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對解決教育資源區域不平衡等問題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從健全融合發展體系、合理規劃融合內容和創新融合發展方式等多個維度落實具體措施,用理想信念引領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才能真正助力師范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 王慧,盛忠光. “大思政”視域下思政教育融入大學生就業教育的思考——以J大學為例[J]. 教育觀察,2022,11(34):47-49+67.
[2] 李玉靚. 后疫情時代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及對策研究[J]. 就業與保障,2022(04):18-20.
[3] 鮑秀娟,尉小珍,朱冬雪,等. 疫情下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分析與解決對策[J]. 中國市場,2022(04):107-108.
[4] 張樂. “最難”畢業季就業形勢分析及穩就業對策研究[J]. 就業與保障,2021(22):70-72.
[5] 徐紅彩. 教育技術學專業本科生就業:現狀、問題與建議——對2005屆畢業生就業問題的調查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 06(11):61-64.
[6] 王金龍,鄔志輝. 建黨百年來我國師范專業優質生源吸引政策研究[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01):156-164.
[7] 劉佳,方興. “00后”師范生的鄉村從教意愿與政策改進[J]. 當代青年研究,2021(03):45-51.
[8] 武月紅,趙璇,盧玲. 核心素養背景下師范生教學能力的培養[J]. 黑龍江科學,2021,12(09):122-123.
[9] 洪曉雪,任麗蓉,邢瑤瑤. 高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現實問題及突破路徑[J]. 大學,2023(03):29-32.
[10] 趙林溪,楊曉芳,何小平.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現狀及其課程思政改革途徑探索——以保山學院為例[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1,4(24):108-110.
[11] 劉慧聰. 新時期高校思政教育與就業指導教育的整合探析[J]. 大學,2022(25):185-188.
(薦稿人:王策,北京工商大學輕工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
基金項目:2021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課題“‘立德樹人視域下卓越鄉村教師職前職后一體化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項目編號:2021JSJG056);2022年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輔導員工作研究委員會專項課題“整合資源構建地方師范院校實踐育人共同體的探索與實踐”(項目編號:22FYHLX020);2023年江蘇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委托項目“師范生就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的探究”(項目編號:JCXM-C-20230520)。
作者簡介:顧江(1995—),男,碩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就業教育;辛憲軍(1981—),男,碩士,江蘇第二師范學院物理與信息工程學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