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培育新時代公共管理復合型人才,思政品質塑造是基礎,“雙創”能力培育是核心。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標、一致的教育理念、互補的教育內涵,可從以下五條路徑探索推動二者的耦合:發揮課程思政引領作用,為“思政+課程+雙創”的融合奠定思想基礎;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促進學生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有機融合;以“新文科”理念下的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為目標,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以科技創新活動為教學導向,探索公共管理專業“思政+課程+科創”育人模式;依托多元化實踐平臺,豐富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的耦合形式。
關鍵詞:課程思政建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30-0121-04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提出
所謂“新文科”建設,是將新知識、新技術融入傳統文科諸多專業課程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跨學科學習方案。在此理念指導下,本身即兼具多學科特點的公共管理專業,面臨著從高度分化向多元融合的發展態勢[1]。對于公共管理類大學生而言,思想政治品質是基礎,實踐能力是根本,行政職業能力是特色,創新創業能力是核心[2]。因此,著力錘煉兼具“天下為公”的精神和“雙創”復合型能力的新時代公共管理專業人才,是“新文科”理念下公共管理專業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歷史使命和必然要求。
圍繞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國內外一些公共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了探討。其中,國外學界多從課程教學方面介紹了公共管理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的經驗,還有一些學者開展了實證研究,主要涉及導師領導力與研究生創新能力之間的關系、研究生滿意度及其影響因素等主題[3-4]。國內學界的工作大致集中于“雙創”教育視域下公共管理類專業教學模式、體系、方法的改革[5-7],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8-10],課程和實踐項目的開設[11]等方面。
由于國情原因,課程思政建設與“雙創”教育的結合研究目前僅見于我國,且在2019年后才開始集中涌現。2019—2021年,以“課程思政+創新創業”為主題發表的中文文獻共457篇,其中,2019年72篇,2020年137篇,2021年248篇,較為典型的有李春玲、魯云鵬提出的“課程承載思政”與“思政寓于課程”[12]。但是,以“公共管理+課程思政+創新創業”為主題的中文文獻尚未出現。事實上,思政與“雙創”關系尚未理順所導致的學生在“雙創”過程中服務社會意識淡薄的問題已經日益凸現。
綜上可知,我國關于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成果數量不多,且大多聚焦于實踐研究,對發展中面臨的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的回答比較籠統,更未突出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作用。基于此,本研究通過分析目前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中的不足,探討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耦合的可行性,并提出實踐路徑,以期豐富相關研究。
二、目前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理論層面:研究思路與方法局限,“思政”元素欠缺
在“新文科”這個大前提下,目前公共管理專業學生“雙創”研究和“思政”研究均存在明顯不足,亟須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就高校而言,一方面,部分從事相關教學研究的教師尚未打破學科界限、實現有效的跨學科交叉融合,還是按傳統的文科思路進行公共管理人才培養研究。
另一方面,“重業務育人、輕思政育人”的傾向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就企事業單位而言,雖然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推動建設的“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下,企事業單位與高校合作建立了一些產學研合作平臺,但對于到底如何落實平臺主體(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在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培育方面的互動和協同問題仍普遍感到困惑,難以對“雙創”人才培養予以持續有力支撐。縱觀國內有關“雙創”人才培養的研究,鮮少有探討有效解決路徑的典型案例,“思政”元素在公共管理學生“雙創”培養研究未見身影。這說明“新文科”理念下在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研究中融入“思政”元素已成當務之急。
(二)實踐層面:課程思政建設的引領主導作用發揮不夠
當前,在公共管理專業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的實踐中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課程思政建設的滲透不夠,課程思政教育的能力與理念有待提升;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和定位還比較模糊,且缺乏和思政教育建設的有機融合;研究生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對服務社會的認識不足,對創新創業的政治和社會價值等關注較少。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新形勢下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究其原因不難發現,這些均與課程思政建設的引領主導作用發揮不夠有關。
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實踐訓練,都是以為國家培養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德才兼備的人才為目標,政治思想教育無疑是第一位的,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總綱。課程思政是整體性的課程理念,是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因此,為加速新形勢下公共管理專業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必須在課程思政建設引領下推進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工作。
三、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耦合的可行性
2017年12月4日,教育部印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強調以課程思政為目標進行課堂優化,實現課程思政與實踐育人的有機結合。2020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進一步指出,要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管理,實施教育教學創新計劃,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創新精神、創造意識和創業能力[13]。
從教育部出臺的一系列文件不難看出,國家對加強高等教育中課程思政建設和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耦合的政策導向是非常明顯的。從高等教育的本質出發,在人才培養這個大框架下,二者實現耦合具有理論可行性。
(一)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具有相同的教育目標
公共管理“雙創”型人才不僅要有創新創業的志向,更要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社會擔當意識。課程思政建設的核心是“立德”,目的是讓公共管理學生擁有正確的三觀,培養在社會拼搏中始終不忘初心的“雙創”人才。可見,二者的教育目標相同。
(二)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具備一致的教育理念
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以及理論基礎等方面,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均強調以立德樹人為基本準則,以培育高素質人才為目標,在培養過程中促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團隊觀念及社會責任感,注重學生能力及創新思維的培養。可見,二者的教育理念一致。
(三)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具有互補的教育內涵
課程思政建設可以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信仰,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和政治站位,使他們在創新創業的拼搏中不迷失自我,以穩健的步履來實現自己的目標;“雙創”教育可以培養公共管理專業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幫助學生在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對抗競爭的不確定性,并將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降到最低,從而在不確定中探索成功的可能性,并在行動實踐中積累經驗,二者的教育內涵存在互補性。
四、課程思政建設和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耦合的實現路徑
隨著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新文科”理念下的公共管理專業更有必要進行課程思政建設與“雙創”人才培養耦合的研究和實踐。研究以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為主體,將課程思政建設貫穿始終,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了二者耦合方向的探索。
(一)發揮課程思政引領作用,為“思政+課程+ 雙創”的融合奠定思想基礎
盡管公共管理類課程各有特點,但課程思政在其中應起到核心引領作用。通過課程思政的滲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擔當意識和家國情懷,從而實現專業知識技能和思想情感的相互促進與提高[14]。推動“思政+課程+雙創”融合,應使課程思政教育貫通于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之中:在課堂上,強化課堂思政教育,挖掘公共管理課程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激發學生的雙創精神;在課堂外,不僅關心學生的專業技能學習,更要注重其思想品德錘煉和政治上的進步,為其進一步的創新創業學習和實踐奠定思想基礎。
(二)以課程建設為切入點,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有機融合
從課程建設著手,完善包括課程體系、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在內的課程結構:其一,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注意愛國主義、理想信念、道德修養和創新創業奮斗精神等內容的自然切入,形成思政與“雙創”耦合的大學生課程教學模塊;其二,在課程內容上,要緊跟時政、及時更新,還要結合學科知識、創新創業知識和課程思政三者之間的關系,打造互補性和信息化的教學內容,為思政與“雙創”有機融合提供有力支撐[15]。以衛生政策與管理方向課程為例,可組織學生對我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建設等熱點領域展開調研,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凸顯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培養學生“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公仆精神和“勇立潮頭、敢為人先”的創新氣魄。
(三)以“新文科”理念下的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為目標,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
首先,要樹立研究型教學理念,實施啟發式教學模式。公共管理類課程涉及大量政策制定相關理論、方法,可以將一些國家和區域政策作為研究型教學的案例,從中挖掘思政元素、凝練課堂研討問題、形成通過課堂研討而步步深入的各個層次要點。學生通過研討,厘清問題的來龍去脈,從中領會黨和國家出臺這些政策的導向和意義。
其次,在教學組織上,采取以問題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PBL教學模式。該模式以設定復雜而有意義問題的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16]。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各類課程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努力探索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教學方式與方法,實現學科交叉、文理滲透;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補充隨時代發展而出現的大數據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以滿足“新文科”理念下公共管理專業學生“雙創”能力培養的要求。
(四)以科技創新活動為教學導向,探索公共管理專業“思政+課程+科創”育人模式
在課程思政引領下,以課程為思想教育和傳授知識與技能的重要載體,改革以課堂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以“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架構為平臺,以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為教學導向,將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成果置于復雜的現實環境中,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在教學組織上,鼓勵學生以團隊形式積極申報各類“雙創”,在研究中學習,在研究中創新。在操作上,采取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探索創新的積極性。鼓勵教師擔任學生黨支部書記,充分發揮教師在政治上成熟穩健和在專業上術有專攻的雙重優勢,在開展科研和實習過程中帶領學生體驗黨和國家為提高人民生活的各種舉措,構筑公共管理專業“思政+ 課程+科創”育人模式[17]。
(五)依托多元化實踐平臺,豐富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的耦合形式
構建“政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與政府下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建立科研教學聯系,通過在校內建設模擬實驗室和創新創業園、在校外聯合企業共建校企聯合實習基地等形式,搭建多元化實踐平臺。充分發揮平臺集教學、科學、創新為一體的載體作用,將課程理論與管理實際相聯系,結合公共管理專業屬性選擇研究主題,完成文獻閱讀、收集數據、建模分析、撰寫研究報告等工作,為企事業基層單位的運行狀況進行評估,為其發展和決策提供依據,不僅能讓學生學到豐富的技能,增強創新創業能力,更能讓學生在深入基層單位的實踐過程中,感受文化魅力、部門內部的團結合作精神,豐富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的耦合形式。
五、結語
開展課程思政建設與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的耦合研究,對于推動“新文科”理念下公共管理專業的高質量發展,具有深遠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課程思政建設可為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養指引方向,扭轉過去重專業技能訓練、輕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衡局面,在“雙創”專業知識的傳播過程中實現育人價值的回歸[12]。依托“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公共管理“雙創”人才培育模式,可使學生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體會道德品質和自身修養的重要性,升華思想品德、提升綜合素質,有效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徑和內容,使課程思政建設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 顏冰,鄭克嶺,史春媛. 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J]. 經濟研究導刊,2019(17):92-94.
[2] 霍建國. 新文科理念下的行政管理專業建設問題探析[J]. 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20(11):33-34.
[3] Meng Y,Zhao C J. Academic supervisor leadership and its influencing mechanism on postgraduate creativity in China[J].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2018(29):32-44.
[4] Bright L,Graham B. Predictors of graduate student satisfaction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programs[J]. Journal of Public Affairs Education,2016,22(01):17-34.
[5] 周畢芬. 創新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思考——以福建N大學為例[J]. 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3,14(03):21-25.
[6] 孟艷春,任皓臻. “雙創”教育視域下的公共管理類專業實踐教學探索[J]. 教育教學論壇,2019(42):143-144.
[7] 高丹. 融合“創新創業”理念的公共管理專業教學改革[J].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8,20(03):77-82.
[8] 曹麗媛,梁鋅桐. 基于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的《公共管理學》案例教學改革探索[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05):35-36+39.
[9] 賈海彥,周慧,韓祎祎. 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科研實踐的協同培養研究[J]. 中國高校科技,2020(08):56-61.
[10] 羅依平,凌常月. 公共管理學科研究生科研創新能力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2):40-43.
[11] 張小剛. 創新創業背景下公共管理學科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 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9(24):54-55.
[12] 李春玲,魯云鵬. 課程思政嵌入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路徑與機制研究[J]. 教學研究,2021,44(03):53-59.
[13] 宋洋. 課程思政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優化路徑研究[J]. 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上旬刊),2021(10):188-190+194.
[14] 沈麗巍.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校“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J].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38(04):205-207.
[15] 范娜娜,陳少烽. 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階梯平臺”式融合的課程體系構建研究[J]. 高教學刊,2021,7(28):59-62.
[16] 劉小亮,于姍姍,龔愛娥.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基于問題的學習(PBL)模式[J]. 現代商貿工業,2016,37(11):146-147.
[17] 李青,李博,陳紅梅. “思政+課程+科創”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以“計量經濟學”為例[J]. 林區教學,2021(07):19-23.
(責任編輯:莫唯然)
基金項目:中南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新文科背景下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 21JGB099);中南大學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項目“公共管理專業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2YJKS003);中南大學課程思政建設研究項目“課程思政建設引領下公共管理專業‘政產學研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項目編號:2022KCSZ057)。
作者簡介:劉芷含(1983—),女,博士,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公共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