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偉
(長治醫學院 山西長治 046000)
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健康是重要的發展要素,不僅可以為人的發展提供充分的支持,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備條件。在健康中國視域下,應該不斷加強高校體育教學工作,通過高校體育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目標的實現。在學校體育教育體系中,高校體育是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不僅組織程度比較高,教育功能也很強,可以從根本上促進健康建設,對健康中國落實有很大推進和支撐作用。為促進健康中國理念的貫徹,需要加速推進高校體育教育工作,結合實際不斷改革教學方式與內容,著重培養青少年群體的體育意識、興趣與能力,使學生保持足夠的體育鍛煉時長和頻率,并且樹立終身體育觀念,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在我國審議通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后(以下簡稱《綱要》),該戰略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重要構成部分。根據戰略核心理念,需要切實落實《綱要》內容,樹立“無體育不教育”的理念,充分認識到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性,并且根據該觀念制定各類指導性文件,包括《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等[1]。在該戰略實施推進的過程中,應該不斷深入高校體育教學,深化學校師生對該戰略的理解,使學校師生可以充分配合。為了解高校師生對健康中國戰略的認知水平,可以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高校31 名體育課教師進行調查,其中有10%的教師表示對該戰略十分了解;有40%的教師表示比較了解;有30%的教師表示一般了解;有20%的教師表示不太了解。從調查該戰略相關文獻資料的主動性上,有50%的教師會主動查閱。可見,教師對該戰略的了解并不夠深入。
從學生的角度分析,必須強化學生主人翁意識,使學生認識到自身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做到嚴于律己、積極鍛煉,為學業發展、就業創業、日常生活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礎。通過對高校學生的調查可知,超過50%的學生都不了解健康中國戰略,只有15%的學生對該戰略非常了解[2]。很多學生對該戰略僅停留在“聽說過”的認識程度,通常通過網絡了解,對戰略的內容、目標、內涵等并不了解。還有部分學生認為該戰略屬于國家戰略,與自身關系不大,學生服從體育教學要求即可,并沒有了解此類戰略的主動意識。
高校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應該將教學需求作為基礎,根據教學目標設立,為教學活動提供方向和指引。在健康中國視域下,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是核心目標,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應該將“健康第一”的理念放在首位,同時促進中心體育觀念的樹立,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健康素養不斷提升[3]。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基于學生需求確定指導思想和目標,旨在提升學生體育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通過訪談調查可知,高校體育課程指導思想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終身體育、健康第一、創新發展等觀念。很多學生對指導思想有基礎的了解,但并不夠深入[4]。在健康中國戰略下,高校體育教學思想持續更新,層次內涵不斷深化。在教學目標方面,主要滿足學生多元化的身心需求,促進體育觀念完善,根據時代發展革新教學目標。將教學綱要等文件作為參考依據,關注學生主體,注重提高學生的體育認識,同時培養學生情感意識,將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職業發展作為核心目標,培養更多復合型優秀人才。
所謂組織形式,就是將實現教學目標作為核心宗旨,結合教材內容、學情、教學環境等多項要素,采取科學的組織形式。在健康中國視域下,體育教學組織形式不僅要符合學生身體水平,也要尊重學生興趣差異,不受傳統形式局限。根據教學綱要明確教學總體要求,面向學生開展豐富的體育課程,設置必修課、選修課與保健科,將原有的系別、班級約束打破,進行重組和規劃,使教學更加靈活,滿足學生學習需求,提高教學效果;在內容方面,根據教學目標、學生需求、教學條件選擇恰當的教學內容,包括體育理論、技術技巧、競賽規則,等等[5]。在健康中國視域下,應該將提高學生身心素質放在首位,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習慣、生活方式,安排全方位、多樣化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具體來說,開設休閑、健身、競技等多種類型的體育項目內容,基于學生趣味需求,促進學生鍛煉身體。
在實際教學中,為確保目標順利實現、任務及時完成,應該采取有效的指導方法,促進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完成練習,使體育理論知識深入人心。在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確保教學質量,有效提升學生的運動水平。目前來看,常用教學方法包括講解示范、糾錯預防、啟發合作、多媒體演示,等等;在評價方面,需要構建完整的課程評價體系,通過評價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教學不斷改進和優化[6]。在教學中,可以分為選修、必修和保健三類課程,不同課程的考核內容不同。必須主要考核專項技術,包括耐力跑、理論考試,等等;選修和保健也側重技術考試,同時會考核理論與學習態度。采取考勤減分制度,如果學生每次缺課都會扣分,遲到早退也會扣分。
為保障高校體育活動順利開展,必須準備充足的體育設施、器材設備,為體育教學提供物質基礎。在辦學檢查、評估、督導等工作中,設施與器材也是重要的內容。硬件條件的好壞會直接影響項目教學,所以必須根據要求配備硬件,使達標率達到100%。從目前的情況看,大部分高校會設置塑膠跑道、露天草坪、籃球場、排球場、游泳池等設施與場地,場地數量基本可以滿足教育部規定的要求,可以確保體育教學課程與活動的開展[7]。調查顯示,超過50%的學生都比較滿意學校的硬件條件,不論是器材設施,還是場地環境,都可以滿足基本的教學要求。但也有一些教師反映器材陳舊、設施落后等問題,部分教學需求難以滿足,同時也會存在安全隱患。
總體來看,設施陳舊的情況依舊存在,雖然可以滿足常規教學需求,但難以推進健康中國戰略,需要開發智慧場館管理系統,促進體育教學硬件與環境條件不斷完善。
從目前的情況看,很多高校體育教學缺少明確的目標,將健康中國戰略作為基本導向,圍繞培養復合型人才展開教學,但教學目標并沒有全面貫徹,缺少明確的健康教育要求,教學力度也有待加強,沒有真正發揮體育教學的作用。教師是教學目標執行人,但很多教師對體育教學目標的認識比較淺顯,教案中設置的課程目標長期沒有調整。在教學過程中,依舊采取圍繞教師展開的教學模式,注重技能教學,忽略健康觀念、終身體育等思想的培養。學生普遍缺少健康意識,體育鍛煉不夠積極主動,所以教學效果低下。
健康中國戰略要求學校不斷強化體育教學,且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需要融入健康教育,使技能教學與理論教學更加平衡。但在實際教學中,通常根據課程大綱或教師專項技能設計項目內容,項目集中且單一,普遍為足球、籃球等競技類項目,對新型項目的挖掘較少,很難激發學生興趣,造成學生主動性不高。從理論內容的角度分析,缺少獨立的理論課程,通常在實踐課程中融入技能教學、健康知識等理論,教學效率比較低。在課程內容安排方面,普遍側重技能學習和身體鍛煉,不重視理論學習。
在教學考核方面,普遍考核專項技術、測試學生身體素質、檢驗理論知識,通常會將技能掌握與項目成績作為關鍵評價標準,對學生身體素質的關注較少,沒有將情感表現、合作精神等作為考核指標[8]。評價以結果考核為主,過程性評價較少,很多學生付出很多努力,但并不能在評價中充分體現,導致學生學習信心、積極性受到影響。考核標準不夠靈活,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與特殊性,通常采用教師評價的方式,不注重學生自評與互評,造成評價片面,并不能展現學生的所有能力和素養,考核評價的效果并不理想。
完善的體育設施和場地可以確保體育課程順利開展,否則會導致教學缺少硬件支持,很多活動無法落實。一方面,很多學校的設施數量與國家要求并不符,一些項目沒有專業的活動場館,只能在室外場地開展教學。由于場地欠缺,所以很多新興項目難以開展;另一方面,設備器材普遍存在老化、陳舊的問題,維護和更新不夠及時,造成教學需求難以滿足,甚至存在安全隱患,會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健康中國視域下,為提升教學水平,應該堅持“健康第一”的理念,明確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并且結合學生學情構建完善的目標體系。堅持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健康教育的普及。將提高學生體質、培養運動技能、促進身心健康作為關鍵目標,使學生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并且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圍繞“中心體育”展開,基于“健康第一”的思想,配合以人為本的觀念,不斷提升健康教育的地位[9]。應該深化對教學目標的研究,淡化功利性目標,結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發展規律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充分彰顯學生主體地位,基于提升體質和培養技能的目標,進一步細化教學目標,強調意識、思想、習慣等目標的樹立。從認知、情感、心理等方面入手,保障目標體系的全面性。不僅如此,體育教學目標還應該具有動態性,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際,不斷更新目標,促進學生逐步提升,確保教學與時俱進。
具體來說,設置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目標[10]。在運動參與方面,要求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逐漸形成鍛煉習慣和自覺性,基本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并且可以獨立編制鍛煉計劃,具備體育欣賞能力;技能方面,要求掌握兩項以上運動方法與技能,可以進行科學鍛煉,掌握常見運動創傷處理方法;健康方面,可以測評體質健康,掌握健康知識,科學搭配飲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心理健康方面,自覺調節心理狀態,樹立樂觀積極的態度,采用恰當的方法調節情緒,在運動中感受成就感與樂趣;社會適應方面,要求學生具備體育道德、合作精神、競爭意識。
在體育項目設置的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確保教學內容符合學生的鍛煉需求,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需要綜合分析學生身體素質、成長特征、接受能力等要素。在課程設置的過程中,既要融入新時代的新事物、新內容,選擇學生感興趣且富有挑戰性的項目內容,包括街舞、輪滑等新興體育項目,使學生可以主動參與體育活動,也要結合區域特點、地方文化、辦學特色,增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包括八段錦、舞獅、太極,等等,以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強身健體的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以及責任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此外,在健康中國戰略下,應該將健康放在首位,不斷強化健康教育[11]。所以在教學內容安排的過程中,不僅要增加專項技術內容,還要增加健康知識教學內容,包括養生保健、運動損傷、健康安全等多項內容。可以在課前準備、技能訓練、課后練習等環節滲透健康知識教育,加大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使學生樹立健康觀念,并且掌握養生保健、安全防護的方法,使學生學會采用科學、健康的鍛煉方式,避免肌肉拉傷、骨骼損傷、皮膚外傷等問題。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為了不斷提升教學水平,需要構建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充分彰顯素質教育理念,對接體育教學目標,通過評價充分了解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然后采取有效的調整和改進措施,促進教學水平不斷提升。在體育教學評價中,不僅要將學生的課程成績作為依據,也要綜合分析其他要素,構建完善的評價體系,確保評價的全面性[12]。一方面,完善評價指標。將學生課堂表現、學習態度、合作精神、進步效率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指標,并且合理劃分各項指標權重,保障評價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另一方面,需要轉變傳統的評價考核方式,充分彰顯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手段,使評價更加全面有效。可以選擇綜合評價手段,除了教師評價,還可以增加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方式。
在采用即時性評價的同時,也要進行階段性評價。所謂即時性評價,就是在課堂教學后,在教案中進行簡單評價,回顧課堂教學全過程,及時發現問題并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學校領導、學生、體育專家等可以參與評價討論,促進信息溝通和交流,及時反饋意見,確保評價效果。此外,也可以結合定性和定量評價。定性評價就是根據課堂活動進行討論、分析和評述;定量評價就是利用量表進行評價,會給出明確的分數,評價更加具體。通過多種評價方式的綜合運用,充分了解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同時評價學生身體素質、情感態度、心理健康,等等,有助于挖掘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體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應該不斷加強硬件建設,嚴格遵守教育部要求,結合《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中的內容以及學校的實際教學需求,建立專項資金,為體育場地建設、設施更新提供資金支持。針對室內外場地與設施,需要采取專人管理的方式,既要做好清潔整理工作,也要及時進行器材維護、設備維修,將陳舊、損壞的設備器材淘汰,確保器材設備時刻保持正常的使用狀態,避免教學中因為器材設備的老化故障問題引發安全風險或降低教學效率。不僅如此,教師還要提高場地運用效率,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活動,結合實際教學需求靈活運用體育器材,引導學生提出創新應用方法,使教學效果不斷提升[13]。重點加強智慧體育場館的建設,采用大數據、5G、AI等技術手段,將AI作為基礎,搭建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綜合管理一體化平臺。一方面,提升體育數據化管理水平。通過平臺搭建,提高數據分析效率,收集體育教學、訓練、比賽等數據信息,然后進行整理分析,提升數據化管理水平。利用智能化設備,配合信息化系統,不斷優化體育教學環節、訓練流程。另一方面,提升場館與設施的智能化水平。采用自動控制、信息交互、安全監控等多種手段,使場館管理更加智能便捷,有效提升設施利用率,并未充分確保學生運動安全。
綜上所述,在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需要不斷完善和改進,既要傳授學生體育知識,培養學生的體育技能,也要增強學生鍛煉意識、健康觀念,使學生可以全面發展。為此,需要分析體育教學現狀及問題,然后采取有效的改進措施,包括明確教學目標,豐富教學內容,完善評價體系,優化硬件設施等方面,確保各個教學環節順利落實,不斷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