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萍,冉素一
大理護理職業學院,云南 671000
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是落實《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部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三全育人”體系,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以賽促研”,促進“能說會做善導”的“雙師型”教師成長,不斷提高教師的師德踐行能力、專業教學能力、綜合育人能力和自主發展能力。比賽重點考察教學團隊針對某門課程中部分教學內容完成教學設計、實施課堂教學、達成教學目標、進行反思改進的能力[1]。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注重全面考查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即如何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如何恰當地使用信息化手段化解教學重點、難點,如何開展教學,如何合理地進行評價考核[2]。本研究以參賽作品“妊娠診斷與孕期管理”為例,采用問題引領、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學中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從教學內容與教學設計、教學實施過程、教學效果、教學反思與改進等方面進行教學設計與實踐,現報道如下。
設計緊緊圍繞“以人為本、以母嬰健康安全”為中心的現代助產理念,進行醫學教學改革,就“如何培養學生對孕婦整個孕期實施監測及管理,確保母嬰健康安全”這一問題,以“早、中、晚期妊娠診斷”為任務起點,以“孕期管理和孕期教育”為學習主線,以“主動獲取知識”為學習導線,以踐行“醫者仁心,關愛母嬰健康”為思政要素,配合班級微信群、職教云、護士資格考試模擬題庫、學習強國APP等信息化工具,有效地達成學生能對孕婦實施個性化的孕期管理和健康指導的教學目標。
本單元教學內容選自助產專業大學二年級第1學期開設的專業核心技能課《助產學》《助產綜合實訓》。運用于大理護理職業學院助產2001班51人及助產2002班50人的具體教學工作中,《助產學》共80個學時,《助產綜合實訓》共64個學時,其中《妊娠診斷與孕期管理》理論2學時、實訓14學時,共16學時。鑒于全民健康的新理念及課程育人導向,課程組跟進課程改革研究,根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助產學》《助產綜合實訓》的教學標準,結合全國護士職業資格考試大綱,圍繞“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修訂課程標準,以崗位需求結合學情分析(見表1)開展課程重構,將《助產學》《助產綜合實訓》兩門課程整合為理實一體的一門課程《助產學及助產綜合實訓》。

表1 學情分析情況表
根據調研報告中醫院對崗位工作任務的需求,課程組重構教材,確定了正常孕產婦護理、異常孕產婦護理、新生兒護理3個教學模塊,本研究選擇3個教學模塊中的“模塊1:正常孕產婦的護理”,注重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科學性、先進性,適當進行“加法”和“減法”分解具體教學工作任務,以真實的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整合教學內容,對16學時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構。包括妊娠診斷2學時、孕期管理10學時、孕期健康教育4學時。孕期管理10學時包括首次產前檢查(建檔立卡)2學時,腹部四步觸診2學時,宮高、腹圍測量、胎心聽診2學時、骨盆外測量2學時、產科檢查3個核心技能考核2學時。
基于醫院用人的最新需求,根據助產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崗位需求構建教學情境;對標育人目標,細分考核方案;應用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的原則,根據醫院崗位需求和學情分析報告,課程組確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見表2)及教學重點和難點(見表3)。

表2 妊娠診斷與孕期管理教學目標

表3 妊娠診斷與孕期管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4.1 基于崗位需求,構建教學情境
基于崗位需求,以1個“真實工作任務”為起點,2線并行引入“工作過程”為主線,以“任務需求”為導線重構知識;以“案例引入任務、教師引導思路、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結合學情分析,教學實施協同學生、實驗員、醫院兼職教師,采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演示法、任務驅動法、角色扮演法,情境教學法,在信息技術一體化實訓室將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中生源混搭分組開展討論、實訓、互評互學,并由教師點評、總結,提高學習效果。
1.4.2 對標育人目標,細分考核方案
為提高教學質量,課程組明確“懂知識、會本領、強思想、守法規”的教學目標。以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為導向,采用平時表現、課堂考核、案例分析考核、實訓操作考核等綜合考核方法實施考評。
1.4.3 運用信息技術,助力教學實施
為保障教學實施,課程選用全國高職高專院校教材《助產學》《助產綜合實訓》,根據教學需要在班級微信群、職教云教學平臺上提供“操作短視頻”“操作流程及考核評分標準”“護士職業資格考試”題庫,并依托學習強國APP的“思政案例庫”,助產聯盟公眾號等信息技術為教學實施提供支撐。
系統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落實全員育人課程,優化團隊結構,以任課教師為主體,協同輔導員、思政課教師、醫院兼職教師,依托學院黨團活動,學生分組活動、情景模擬教學等活動完成思政設計的完整循環,讓學生牢牢樹立“以人為本、以母嬰健康安全”為中心的現代助產理念,從知識、能力、素質、思政全面育人。
根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教學策略,結合學生認知習慣及學習特點,按照臨床實際工作流程,課程組制定了課前、課中、課后的教學實施方案。以課前資源推送明確課前任務;課中“導、授、練、考、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課后強調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形成師生共同成長的教育生態[3]。
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結合臨床工作實際,教學過程以教師為“引”,學生為“主”,教員為“輔”的形式,采用“課堂教學任務”為主、“課外實踐”相輔協同育人,教學總體實施框架見表4,課堂教學任務安排及教學進度見表5。

表4 教學總體實施框架

表5 課堂教學任務與教學進度安排
2.2.1 創設“導-授-練-考-評”的遞進式教學情景,以“探究”做引,以“學情”定目標
基于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的學情,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復習”“收集資料”“制作視頻”等學習任務,在課中以臨床實際工作過程為主線,以問題為導向,根據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技能基礎靈活調整指導策略,層層遞進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課后結合“微信平臺”收集學生對教學的評價,幫助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優化實施策略。
2.2.2 按照“基于臨床實際工作過程標準化”的原則,實現職業能力螺旋式上升
基于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生源不同的知識、技能基礎,課程組在工作任務實施過程中,以“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中”混合分組的方式形成團隊,鍛煉學生的溝通、協作、協調能力,以互助的方式共同學習知識點、演練技能實操,應用教師編制的“操作流程”“考核評分標準”完成工作任務,學生職業能力以螺旋式上升。
2.2.3 圍繞“教研、科研”及信息化要求,助力重難點突破
基于學生信息化應用能力強,結合學院軟硬件條件,教師在班級微信群、職教云發布任務、課程題庫、教學資源庫、操作流程、考評分標準;依托助產聯盟公眾號、學習強國APP實現資源的收集。信息化技術應用為解決教學中的重難點提供有力幫助,制定重難點的突破對標表。見表6。

表6 重點、難點的突破對標表
3.1.1 達到學以致用,激發學習興趣
豐富的教學方法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熟”帶“新”混合分組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積極性,真實項目的實施提高了學生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本單元最后安排模擬孕婦學校場景進行健康宣教活動并進行健康宣教小能手和優秀團隊的評選。
3.1.2 做到學有所成,達成教學目標
理實結合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運用實踐技能的同時牢記理論知識點,課后作業完成效果滿意,技能操作考核優秀。
3.2.1 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的理念,系統融入課程思政元素,落實全員育人
在學院、系部的安排部署下,依托黨團活動,課程組建成10個適合課堂教學使用的“課程思政資源庫”落實全員育人。
3.2.2 依托信息平臺細化教學方案,實現全方位育人
細化教學方案,精準對接教學目標,采用符合教學內容的信息化教學平臺。綜合運用職教云、學習強國APP、微信群等平臺踐行全方位育人。
隨著高職擴招、單招等政策的頒布實施,高職生源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學生專業課基礎參差不齊,思政課程系統融入課程建設還存在滯后的情況。課程組將持續關注相關政策進展,跟進課程改革研究,在立德樹人的道路上砥礪前行,從當前存在的問題和待解決的問題兩個方面開展改進工作,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見表7。

表7 教學反思與改進
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教學能力比賽是我國職業教育戰線唯一由教育部主辦的比賽[4],本教學設計與實踐符合國家的職業教育教學標準以及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參賽過程,接受同行、評委專家的指導和建議,進行創新實施、反思提升,在比賽中得到鍛煉,在比賽中得到成長,今后還應將參賽理念運用到日常教學中,以提升教學、科研能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5],不斷提高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藝術,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