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瑩
(作者單位:云南廣播電視臺)
電視新聞類節目是重要的電視節目類型[1]。中國視聽大數據統計數據顯示,2022 年1 月1 日至12 月31 日,央視和地方衛視頻道共播出電視節目50.8 萬小時,較2021 年提升7.2%。其中新聞節目6.8 萬小時、電視劇15.4 萬小時、紀錄片6.4 萬小時,同2021 年一樣,仍為播出量前3 的節目類型,且播出時長較2021 年均有提升,分別增加了0.8、0.8、0.4 萬小時[1]。這組數據一方面表明電視新聞節目是播出時長僅次于電視劇的第二大節目類型,另一方面表明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市場保持了持續性的增加。在收視端,通過表1 可以看出,新聞資訊的播出比重和直播收視比重在所有電視節目類型中處于第二位,回看收視比重在所有電視節目類型中處于第五位;通過表2 可以看出,新聞資訊的總達到率在所有電視節目類型中排名第一。通過這兩張表可以看出,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的優勢在于播出占比較高、總達到率較高和直播收視比重較高,弱勢在于回看收視比重偏低,且播出比重和總到達率方面存在容易被紀錄片、文藝節目等超越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證電視新聞節目在所有電視節目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有必要對電視新聞節目進行創新,而創新的關鍵是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即通過新的報道理念、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來提升電視新聞節目的播出占比、總達到率和直播收視比重等。
表1 2022 年央視和地方衛視頻道各類型節目播出、收視比重情況
表2 2022 年央視和地方衛視頻道各類型節目總達到率情況
電視新聞報道是基于現代電子技術,通過電視屏幕,以圖像和聲音的形式向觀眾傳遞新聞的方式和手段[2]。電視新聞報道的制作流程主要分為前期選題、策劃,中期采訪、攝像,后期剪輯、編播等,完整的報道內容通常包括主持人的解說、采訪片段、實地報道、新聞摘要等元素,旨在向觀眾提供及時、準確、生動的新聞內容[3]。電視新聞報道涉及各種領域的內容,包括政治、社會、經濟、文化、體育等,以滿足不同觀眾群體的需求。
融媒體背景下,作為一種典型的新聞報道類型,電視新聞報道表現出以下幾方面特點:第一,采編模式多樣。電視新聞報道的編排創作涉及選題、策劃、采訪、攝像、剪輯、編播等多個環節,與傳統較為單一、固定的新聞報道模式相比,融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報道充分吸收了各類媒體的技術和資源,使得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和方式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節目編輯可以在前期、中期和后期各個階段,根據電視新聞報道的需要廣泛搜集、嚴格篩選、靈活確定相應的素材和方法,采編的模式更加多樣化[4]。第二,表現手法多樣。融媒體背景下,為提高電視新聞報道的收視比重(包括直播收視比重和回看收視比重)和節目總達到率,編輯除了用傳統的蒙太奇等藝術手法,還會通過分屏對比、圖形動畫、實景演示、直播互動、全景視頻等多種手法對新聞報道的內容進行藝術性的表現,使得電視新聞報道的表現手法更加多樣[5]。第三,雙向互動。融媒體背景下,受眾不再是被動地從電視屏幕上獲取相關新聞報道內容,而是可以在通過電視屏幕、手機屏幕、電腦屏幕等多種屏幕獲取新聞報道內容的同時,通過官方媒體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抖音等表達自己對新聞內容的看法[6]。而節目組的編輯可以通過平臺后臺互動的端口查閱、回復受眾發表的內容,實現與受眾的雙向互動。同時,電視媒體可以通過這些社交媒體平臺發布一些線上線下互動類信息,邀請受眾通過投票、線下現場參與等,融入電視新聞報道活動中,進行更為開放、多樣的互動交流。
融媒體并不是簡單地將紙媒、廣電媒體和新媒體疊加起來,而是進行有機的組合,實現1+1 >2 的新聞生產效率和傳播效果。同樣地,融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報道并不是簡單地將制作出來的電視新聞報道內容復制、粘貼到微信、微博、抖音、今日頭條、快手等平臺上進行發布,而是根據新聞內容、新聞對象、新聞目標等的需求,借助多種媒體進行新聞報道內容的制作、發布和傳播。但是,在當前的電視新聞報道中,部分機構、節目組和編輯所保持的是對前者的認知,即認為融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報道就是報道方式的組合,是將同樣的新聞報道內容在不同媒體平臺上進行發布,這實際上暴露了其尚未確立完整的基于融媒體的電視新聞報道理念的不足,在電視新聞報道認知方面存在偏差。而這種尚未完整確立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電視新聞報道思路的拓展和創新。
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報道以何種方式進行,直接影響到受眾接收信息和參與新聞報道互動的方式。雖然目前電視媒體會通過電視機以外的其他媒體平臺或者渠道發布、分享相關電視新聞內容,但普遍以電視機為主,這實際上就導致電視新聞報道與接收的形式相對單一,再加上受到電視頻道和播出時間等的限制,觀眾只能在固定的時間段獲取相關信息。在這種情況下,大眾更傾向于在閑暇的時間通過手機查閱微博、微信公眾號上推送的新聞資訊,而不會通過電視機直接觀看。此外,電視新聞報道的形式也相對固定,通常由主持人按照既定流程播報,并輔之以畫面或者文字切換,這種單一的形式很容易使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再者,以電視機為主要傳播媒介的電視新聞報道活動受到了單向傳播的限制,即受眾無法通過電視機與新聞報道人員進行高效的互動,這使得新聞報道的互動性不足,大量受眾缺乏積極參與、深度參與的條件。
深度不夠是電視新聞報道創新面臨的挑戰。通過前文的表1 和表2 可以看出,雖然電視新聞與電視劇在直播收視比重、節目總達到率方面比較接近,但在回看收視比重方面電視新聞明顯落后于電視劇,這說明電視新聞內容吸引受眾回看的效果欠佳,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深度不夠,難以吸引受眾持續關注。同時,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也存在同質化明顯的情況。雖然融媒體背景下編輯獲取電視新聞報道素材的途徑更加多元化,但也造成了電視新聞報道內容與其他媒體報道的內容相似甚至重復的結果,進而出現了同質化的問題。例如,一些編輯直接將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平臺上推送的新聞內容“復制”到電視新聞節目中,以轉載的方式進行報道,這類報道內容實際上與新媒體所報道的內容并沒有太大區別,會影響到受眾對電視新聞頻道和欄目的關注度和評價。
融媒體背景下,電視媒體要樹立新的電視新聞報道理念。這里的“新”集中表現在全方位、全流程兩方面。其中,全方位是指電視新聞報道的內容要做到全方位,不能只關注局部的新聞事件或者要素,而是要從全方面報道新聞內容,并進行系統性的調查和全方位的制作。以前期的策劃為例,編輯除了要從電視媒體領域篩選出新聞熱點,還要能夠從微博、抖音等新媒體中篩選出適合報道的新聞熱點,擴大新聞報道的范圍。全流程是指電視媒體對融媒體資源的利用要貫穿前期、中期和后期的全過程,而不是只局限在前期策劃和中期制作等幾個環節。
為保證電視新聞報道創新工作的順利推進,電視媒體要定期組織相關編輯開展電視新聞報道新理念學習、交流活動,通過系統性的知識講解以及廣泛且深入的話題討論,加強編輯對全方位、全流程電視新聞報道理念的認識和認同,使其能夠將這種新的理念融入日常的電視新聞報道工作中,逐步形成完整的且與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報道創新要求相契合的理念,使理念從原來束縛創新行為的“枷鎖”轉變為推動創新行為的“內驅力”。例如,電視媒體可以定期組織編輯對過去一段時間內央視和地方衛視頻道播放比較好的電視新聞報道進行討論和學習,總結出這些報道中體現的融媒體元素,并嘗試將其對應到自身最近正在開展的電視新聞報道工作中,豐富編輯的理念。
融媒體背景下,可供選擇的電視新聞報道方式比較多,但要想真正達到電視新聞報道創新的目的與效果,還需要結合受眾了解新聞資訊的習慣,豐富和優化電視新聞報道方式。在這方面,電視媒體應重點圍繞多渠道、差異化和精準化三個方向進行嘗試。
多渠道方面,電視媒體除了要依靠既有的以電視機為載體的頻道單向傳播,還要積極利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等點擊量比較高的新媒體平臺,借助“1+N”的渠道布局拓寬受眾接收電視新聞報道內容的路徑。差異化方面,電視媒體可以借助大數據技術,對各媒體平臺上電視新聞報道內容的點擊量和閱讀量進行分析,確定不同平臺上的用戶群體的特點,對平臺進行“標簽化”設置,使不同渠道之間傳播的電視新聞內容存在一定的差異,避免受眾產生審美疲勞。同時,差異化也體現為不同主題的電視新聞報道內容的呈現方式要有所差異,不能機械、單純、盲目地使用文字、圖片等有限的要素,而是要探索諸如短視頻、虛擬現實等新型內容呈現方式。精準化方面,電視媒體要根據電視新聞報道內容類型、用戶類型等進行精準的平臺匹配,使用戶能夠通過習慣性的平臺獲取自己想要的新聞報道內容。例如,可以參照微博的熱搜模式,通過“熱搜榜”向受眾提供精準的熱點新聞,讓受眾能夠瞬時點擊和瀏覽;也可以參照今日頭條將新聞內容劃分為財經、科技、熱點、國際等不同的模塊,供受眾進行精準的選擇。
融媒體背景下,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平臺為受眾提供了海量的碎片化、快餐式的新聞內容,有效滿足了其以較短時間獲取更為有效的新聞的需求[7]。然而,對于電視媒體來說,如果只是一味地報道這些新聞內容,則很容易出現同質化和報道深度不夠的問題。故而,從融媒體發展的態勢來看,電視新聞機構更多地還是要專注于自身的優勢——深度報道。
首先,從縱深方向挖掘新聞事件。節目組和編輯在開展新聞報道時,要在捕捉具有深度報道價值的新聞事件的基礎上,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去探究、挖掘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影響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以獲取更多的新聞素材,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在縱深挖掘新聞事件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所要報道內容的特點,選擇遞進式敘事結構或者倒敘式敘事結構展開。其中,遞進式敘事結構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敘述新聞事件的發展過程的報道方式,節目組和編輯可以從事件的起因開始,按照開端、變化和最終結果的順序展開深度挖掘,掌握新聞事件的全部經過;倒敘式敘事結構則是一種相對非傳統的報道方式,是先對事件進行概括,然后再回顧事件的起因,并逐層剖析事件的細節。當然,在一些新聞事件的縱深挖掘中,也可以將這兩種結構式思維結合起來應用。其次,橫向串聯同類事件。電視新聞報道除了向受眾傳遞實際發生的新聞事件,有時還需要通過事件向受眾傳達一種規則、規律等信息。對于這種情況,僅憑單一的新聞報道往往難以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電視媒體可以采取橫向梳理的方式,將過去發生的,與所報道新聞事件性質相似的新聞內容串并起來,借助多個事件制造沖擊力強的新聞報道內容。
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報道呈現出采編模式多樣、表現手法多樣、雙向互動的明顯特點。而在獲得融媒體帶來的電視新聞報道創新機會的同時,電視媒體實際上也面臨著基于融媒體的電視新聞報道新理念尚未明確,電視新聞報道方式單一,電視新聞報道內容深度不夠、同質化明顯的電視新聞報道挑戰。在這種情況下,電視媒體就需要在加快樹立融媒體背景下的電視新聞報道新理念的基礎上,豐富電視新聞報道方式,注重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真正從理念、方式和內容三個維度促進電視新聞的創新。